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记忆不敢褪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庆和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张庆和著的《记忆不敢褪色》是一部散文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一是一些关于读书、写作的思索。写故乡现实的部分,笔触细微,爱对细微事物的关注中,可见作者饱满的情绪和对故乡的热爱。关于读书、写作的部分,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宽广的阅读面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以及在写作中一些切身的经验之谈。全书约二十万字。 作者简介 张庆和,祖籍山东肥城,共和国同龄人,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灵笛》《山野风》《美丽的梦》《颠簸红尘》,散文集《哄哄自己》《该说不该说》,报告文学集《张庆和纪实文学选》等十余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有多件散文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或模拟试题。出席中国作家第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目录 第一辑 那些人那些事 笔下蕴惊雷毫端起雄风 超越躯体的拼搏 此间不可无我吟 弹奏心灵共鸣曲 放飞心中的白兰鸽 飞雪枝头寻春色朱墨润毫弥芬芳 行走着,她的情怀是风景 航到无涯天作岸登上绝顶我为峰 好人总在心里 花开春风里芬芳斜阳下 话说“长江” 回答 可怜天下父母心 你可知道这颗星 平凡人平常事平易人生留香气 山歌水韵酿诗情 诗情歌韵洒草原 石匠二哥 闩姑,你在哪里? 他心中有个妩媚的春天 窝棚夫妻 我说“小石头” 心中有静气冷眼量风物 兴会在京西 阎肃兴说《雾里看花》 一个乡下妹眼里的北京男人 一切缘于对诗歌的爱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又是一年春草绿 这里总闻啼鸟声 真心真情真意热肠热面好人 猪肝和玉兰花的诱惑 第二辑 那些文那些人 碧波中,那一蓬莲荷 穿越诗的隐秘通道 传记文学园里的一朵新葩 烽火锻铸忠魂壮举不该淹埋 腑言片语寄明军 工笔俏妙耐人寻味 含幽露怨荣梅诗 撼动心灵的力量 回荡在生命幽谷的歌 朗朗铮气将军诗 面对《祁连情思》的情思 拧个柳笛轻轻吹 拳拳爱心情思翩翩 让诗和泥土一起芳香 诗情诗美与诗性共舞 诗人若虹诗语灼人 诗心善念真气的追问 《世说漫议》魏积良 天南地北望君行 乡情热土心相知 心灵徜徉山水间 徐拓心灵深处有扇窗 一个寻梦女孩的美妙吟唱 序言 退休前,我所供职的报纸编采不分。在报社鼓 捣版面是编辑,出去采访就成了记者。收在本书里 的文章,大都是以记者身份采写来的。同时,又因 为时常还写点散文、诗歌什么的,于是,大家就误 以为我是作家、诗人了。所以,就有相识和不相识 的文友嘱我为其即将出版的书籍作序,或为已经出 版的文集写评。 对于中国的文字我是十分敬畏的。无论是情愿 写的抑或赶着鸭子上架的,我都极其认真且谨慎地 对待,直至每一个字和标点符号。所以就有了“你 采写的文章我们是当成散文来读的”之谬议。再者 ,当年一些被采访过的师长,有的虽已作古,但他 们音容犹在,把这些文章收人其内,也是对他们的 怀念。 本书分辑内目录以英文字母顺序自然排列,故 无先后轻重之。 一本书就是一个方阵,它期待您的检阅和指指 点点。 作者 2017.9 北京 导语 张庆和,著有诗集《灵笛》《山野风》《美丽的梦》《颠簸红尘》,散文集《哄哄自己》《该说不该说》,报告文学集《张庆和纪实文学选》等十余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有多件散文作品入选中、高考语文试卷或模拟试题。出席中国作家第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本册为《记忆不敢褪色》。收在本书里的文章,大都是作者以记者身份采写来的。 精彩页 超越躯体的拼搏 他叫张海涛,在北京顺义城区一间普通的平房里我见到了他。只为这一见,关于他的印记,就在我心里再也无法抹去。 那是一种怎样的印记啊! 他双腿僵直,不会伸也不能曲;躯体只能靠墙而坐,一坐就是一天,脊椎已坐得畸形;他的双臂也不能自由地动弹,一根老年人挠痒用的小竹耙咬在嘴里,倒成了他得力的“第三只手”。这“手”帮他翻书,帮他写作,帮他生活……他面前放着一张特制的小炕桌,桌上铺展着几张小纸片,写作时他就用牙咬着那小竹耙,再把耙头托着捏笔的右手大拇指和中指,在只有火柴盒大小的范围里,他写啊,写啊。艰难地,一笔一画…… 多少个日升月落,多少个暑来寒往,这小竹耙他咬断了一根又一根,那碎竹末,他吞咽了一口又一口。上颚被竹耙戳破感染了,手指被严寒冻裂了,衣服被汗水洇透了,皮肤被蚊虫叮肿了……就这样,他写着,写着。写痛苦的人生,写美好的理想,写顽强的追求……一直把自己的作品写进了北京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全国五省市校园歌曲创作大赛”优胜奖的颁奖晚会上,把自己的名字写到了“北京市十大青年先锋”的行列中。1989年春,《北京青年报》曾用整版的篇幅,以“奋争在一平方米的空间”为题,报道了张海涛的事迹,在北京的青少年中,引起了一个不小的震动。 张海涛和所有顽强拼搏的成功者一样,他获得了掌声,获得了鲜花,获得了荣誉。然而,由于他身体的原因,他为这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昂贵了。 他的学校 当年,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有一个小生命出世了。是被那清晰悦耳的涛声惊动,抑或是对一个人坎坷命运的预感,姥姥给这孩子取名叫:海涛。 海涛告诉我,他患病那年才两岁多,似乎已经记事,隐约中记得自己会扶着凳子转。突然有一天,觉得两条腿没劲,人也很累,摔倒就爬不起来。母亲很着急,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抱着他四处求医,问药。 海涛患的是“肌营养不良症”,不久就被医生宣判为“不治之症”,最多能活到10岁。 多么可怕的疾病啊!多么冷酷的判决啊!然而那时的海涛并不懂得自己病情的严重,只有生命的本能在促使他要尽快感知这个世界,要与这世界进行交流。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对他都充满了好奇与诱惑。所以,海涛从小就爱学习,爱问这问那,而且记性也好。 海涛幼年时,正当“文革”。他的母亲是山东农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后来分配在青岛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植物病理研究工作。她贤惠、善良,热爱事业,忠于职守。然而“文革”一开始却莫名其妙地被诬陷为“空投特务”,继而被审查、被批斗。那时海涛还小,又拖着病体,他离不开妈妈,妈妈也放心不下小海涛,就带着他一起去参加批斗会,一起进“政治思想学习班”。海涛是个聪明孩子,五岁时就能熟背毛主席发表的全部诗词和几十条流行语录。海涛说当时他还不知道妈妈头上的高帽子和胸前的牌子有多重,他只知道跟着人家学,这些诗词、语录就是在批斗会和学习班上听大人们念叨而偷偷学来的。 这也是财富。海涛说,它启蒙了我,我之所以走向诗歌与歌词创作的道路,就是因为它的影响。 我曾问海涛,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什么? 海涛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不能上学,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背上书包,走进教室,听老师讲课。那时我曾使劲地哭着、喊着埋怨母亲,为什么不让我上学?为什么不让我上学!可我哪里知道,这哪能怪母亲呢?是我身体残疾,没有能力上学,人家学校不要我呀!” 其实,最疼爱儿子的,天下莫过于母亲。海涛虽然不能上学,但母亲理解他,想方设法满足着儿子对知识的渴求。她给海涛讲故事,讲狼外婆,讲大森林里的七个小矮人,讲大干世界的奇奇怪怪,用真善美的传说感染他,用假恶丑的故事警示他。有时,还找来小人书,给海涛边看边讲上边的故事。海涛说,当时他能背下小人书里的说明文,然后又连抄加写地对文识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一页一页地学。手翻不开书页,就用嘴唇沾,就用舌头舔,不懂的地方就问妈妈。家里的小床头成了海涛的教室。尽管后来妈妈发现海涛的学习和写作简直是活受罪,坚决要他停下来,不要这样苦自己,但最初,妈妈的确是海涛最好的老师。慢慢地,海涛在长大,似乎也懂了点事,感到了妈妈为自己的操劳和辛苦。 一次妈妈抱着海涛出去,他觉察到了妈妈已经很吃力,就说,妈妈,您把我的头从脖子上切下来吧,只带头去,下边没有用,不听话,还这么笨,别带它去了。.听了海涛傻气而幼稚的话,妈妈笑了。那是因为儿子用心疼抚慰了母亲而生成的笑,也是一种苦涩的笑。 在与海涛的交谈中,我发现海涛尽管没上过学,但发音却很准确,普通话说得也好。海涛说这完全得益于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 当时没有电视,更没有广播电视大学什么的,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的“记录新闻”却很准时,帮了大忙。海涛就对着报纸边听边认字,边练习发音,弄不懂的字就记下来,再查字典。这样一直坚持了好几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