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指引人生,为所有处于焦虑和迷思中的现代人导航的书。
带着智慧、热情与幽默,帕默尔邀请你我倾听内在声音,并随着它的指引,使生命更具意义和贡献。书中有帕默尔个人的故事,有他人的生命点滴,毫不保留与你我分享他的洞见,这其中许多是他走过黑暗与忧郁的所得。为所有寻找生命中真实呼唤的人,照亮一条通往完满人生的路径。
巴默尔的文字像是高地的乡间之泉——清澈、充满活力、朴实单纯。假如你的生命似乎与你擦身而过,或者你看不清眼前的道路,本书的智慧将能带领你更加了解自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美)帕克·巴默尔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本指引人生,为所有处于焦虑和迷思中的现代人导航的书。 带着智慧、热情与幽默,帕默尔邀请你我倾听内在声音,并随着它的指引,使生命更具意义和贡献。书中有帕默尔个人的故事,有他人的生命点滴,毫不保留与你我分享他的洞见,这其中许多是他走过黑暗与忧郁的所得。为所有寻找生命中真实呼唤的人,照亮一条通往完满人生的路径。 巴默尔的文字像是高地的乡间之泉——清澈、充满活力、朴实单纯。假如你的生命似乎与你擦身而过,或者你看不清眼前的道路,本书的智慧将能带领你更加了解自己。 内容推荐 生命旅程行至半途,我发现自己身处茂密之林,路径不复清晰。在林中,辨知东西实属难事——盘根错节,崎岖不平。此刻猛地想起,感觉固有的恐惧在沸腾;死亡也不会比这更痛苦…… “问我,是否我的所作所为就是我的人生?”如果当初的我眼清目明,思虑清晰,当可察知我所过的生活,跟我想体现的生活并不相同。在那些个时刻,我偶或瞥见自己真实的生活,那个暗藏于冰封河面之下的生活。我不禁要问:究竟我生来此世要成就什么?究竟我是谁?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今我成了自己。物换星移,旷日废时。我已全然溶解,撼摇,这么久一直戴着其他人的面具…… 目录 第一章 倾听生命 第二章 如今我成了自己 第三章 当道路封锁 第四章 一路而下 第五章 由内引导 第六章 总有这一季 试读章节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让生命发声”对我有了不同的意涵,这个新的体会既忠于这些语句的隐晦,也反映出我自身经验的复杂:“在你告诉生命你想要怎么过之前,先听听生命怎么说,看它想要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在你告诉生命你决定要实践哪些真理和价值之前,让生命替你揭开你所具备的真理,让它告诉你你拥有的价值。” 年轻时代对“让生命发声”的理解,引领我一意将最高的价值往自己身上塞,也不管是否合适,便执意将自己的生活改造成符合这套价值的模样。这些价值之所以听起来像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目标,只是因为我们总是被灌输这样的观念。我们惯于将道德伦理简化成一张清单,再次核对——也许只是拿某些畅销的美德书所列的道德标准来做对照——然后竭尽所能要成为一个好人,尽量不要做坏事。 当我们尚未成熟,生命中总有些时候会需要拿这些价值来做我们的盔甲,免得自己瓦解溃散。不过,如果在成年之后还经常反复出现这样的时刻,这里头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不管是东施效颦地模仿别人的生活,或者依赖抽象的规范过活,最终都是要失败的——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 个人志向,如果照我之前寻觅的方式来看的话,其实是意志力的表现,是严酷的决心,一味要生命朝东或朝西,也不管它究竟是否真想要朝那个方向走。如果自我伤天害理,非要靠有形的束缚才会向真理和良善低头,那么这种方式就有点道理。可是如果自我没有这些病状,而是想要追求一己的整体性(我相信这才是实情),那么以意志和信念来追逐志向,就成了对自身的残害——这种以洞见为名的暴力,纵使再怎么崇高伟大,都是从外部强加于自我之上,而非从内在油然而生、自然长成的。真正的自我一旦遭到违逆,一定会极力反抗,甚至不惜代价,除非我们发现其中的真相,并付以相当的尊重,否则它会一直扼住我们的生活不放。 志向并不是用意志求来,它是从聆听得来的,或者说,找到个人的志向,就是要聆听生命的召唤。我必须听听我生命的声音,试着了解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我想要它变成怎么样就怎么样,否则我的生命是绝不可能在这个世界展现其真实的一面,就算我的企图再怎么真诚,都是枉然。 因此,志向不是指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我听到的召唤。我得先听听生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才能够告诉生命我要怎么过。我必须倾听、跟随存在于我的本质中的真理与价值;这里指的并非那些我“必须”遵守的标准,而是如果我过的是属于我的生活,就不得不实践的那些标准。 在这一层对生命的召唤的理解背后,存在着一个事实,那就是自我并不想要倾听,因为这会危及它的势力范围:每个人都有另一种生活,不同于每天意识到的这个“我”,试图穿越皮囊底下的这个“我”。诗人对这一点相当明了,也难怪古今先哲都这样训诫我们:自我戴着防护的面具,以自圆其说的本领,用它自己的方式来界定自己,这跟真实自我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要感受到这两者中间之不同,是需要时间跟困苦的遭遇的——在所谓生活的经验底下,有一个更深入、更真实的生活等着被感知,它一直在那里蠢蠢欲动,等着被揭发。光是这点就够让“倾听生命的声音”无从依循。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一直被教导要倾听万事万物和身旁每一个人的声音,就是不要聆听自己的声音;要从环绕在我们四周的人群和力量中,去找出关于生活的所有线索。这样的训练,无异让“倾听生命的声音”难上加难。 我带过几次静修活动,在静修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有参加者给我看他们的笔记。多半不脱这样的情况:静修指导员说什么,他们就全盘照抄,有时则是记下群体中某些智者的话语,不过却很少在笔记中看到从他们自己口中说出的话。我们到处寻找指引,但就是不往自己内心当中去找。 我敦请静修者换个方式记笔记,因为我们讲出来的话通常都含有一定的咨询效果,可能是我们想要给自己的建议。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很奇怪的迷思,认为每个人都了解自己嘴巴里讲出来的话!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正理解这些话的意义——尤其是当这些话来自比智力或自我更深沉的地方,当我们内在的导师感到很安全,愿意说出真相时,便会冒出这些话来。在那些时候,我们必须仔细听听生命在讲些什么,并且将它记下来,免得忘记这些真理,或者否认自己曾经听到过这些声音。 当然,口语并非生命发声的唯一方式。透过行动、反应、直觉、本能、感应和身体当下的状态传达出来的,或许比言语更为恳切。我们就像植物一样,充满各式各样的向性,把我们导往特定的经验,避开某些阅历。如果我们可以学着解读自己对周遭经验的反应——这是所有人在世界上每过一天就会不知不觉地写下的文本——那么,我们便能从中找到活出更真切的生活所需的引导。 不过,如果我让生命说出我想要听的事,以及乐于转述给其他人听的事,我也必须让它说出我不想听的话,或者我绝对不想让任何人知道的内容。我的生命并不只有优点和善行,它也涵盖了缺点和限制、罪愆和阴暗面。在探索个人“完整性”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却经常被忽略——拥抱自己感到自信骄傲的部分一点都不难,但是,我们也得接受连自己都讨厌,或甚至是自觉可耻的那些部分。这是为什么诗人说,“问我,我犯过哪些错”。 在以下章节中,我会常常谈到我自己的错误,诸如我走过的歧路、我对自己真实境况的误读,因为在这些时刻中,藏有我个人志向的重要线索。虽然这些过错可能曾经为其他人带来痛苦,我对此感到难过,正如诗人的感伤,但我并不因此而意志消沉。我们的生活是“真理的实验”(且让我借用甘地自传的副书名),而在一项实验中,成功跟失败的结果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没有犯过这些错,我不晓得我怎么能够得知我这个人究竟承载了什么样的真理,我的使命又是什么,不过这样讲起来,我好像应该写出一本更丰厚的巨著! “如何”倾听生命的声音,是一个相当值得探索的问题。在我们的文化之中,一碰到跟人性灵魂有关的问题,我们收集相关数据的方式往往不是很有效;因为灵魂对于传唤或是交互诘问并不会有任何反应,最多就是一直站在被告席上保持缄默,最糟糕的状况则是弃保潜逃,从此音讯全无。只有在平静的、诱人的、值得信赖的状况下,灵魂才会说真话。 灵魂就像一头未被驯服的野兽——顽强、精力充沛、精明、自大傲慢,同时又害羞得不得了。要想窥看这头野兽,万不能大咧咧地闯过林地,大声叫它出来;如果我们愿意悄悄地走进树林,在树下静静坐上一两个钟头,这头野兽也许就会冒出来,让我们匆匆一瞥,瞧见这头几经寻觅的珍奇异兽。 那就是为什么本章一开头的那首诗以静默做结,而我也因此感到羞赧,因为在本章结尾,我并不是将读者带往寂静,而是演讲稿,一页又一页的长篇大论!不过,我希望我的演讲稿真诚地记录下我听到的声音,在沉静中,来自灵魂深处的声音。同时我也希望本书读者能够从文字的书写和阅读中,听到始终围绕在我们身旁的静寂。这份寂静永远会邀请我们探寻生命的意义,也会不断提醒我们字句永远无法探触的意义深度。 P7-14 序言 除第一章之外,本书其余各章节最初均于过去十年内,以小品形式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过。但我将所有文章全都重新改写,有些修改幅度还不小。我希望能创作一本真正的书,而不仅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召唤或者说个人志向的文章集锦。我想要借本书对这个题目做一个深入的探讨。毕竟,这是一个跟我们大多数人都有关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的题目。 我之所以提及这些篇章的起源,一部分源于我对出处的重视,再者是当初因信任而邀请我提笔的人,都是我个人生命中重要的伙伴,在此我要特别记上一笔。 第二章“如今我成了自己”原是我在沃伦威尔逊学院戴维森讲座的授课内容,校方将其印制成册。该讲座的不凡使命帮忙架构出本书的经纬:从生命的召唤的角度来看待并思考生命中的种种经验,“不只从成功中学习,也从绝望与失败中学习”;我不只是对年轻人这么讲,也说给较年长的成年人听。我很感激我的朋友,该校校长道格·欧尔(Doug Orr),他延长了邀请期间,让我在该校的讲演更为完整;另外还要感谢唐与安·戴维森(Don and Ann Davidson)赞助我完成这个讲座,引发此类反思;以及整个沃伦威尔逊社区对我的言语这么善意的响应。 第三章“当道路封锁”当初是因《织就》期刊编辑约翰·莫格巴各(John Mogabgab)邀稿写就。约翰是我的多年好友,他是那种能陪你走过一生的最佳良伴。《织就》期刊从襁褓时期就在他的手中茁壮成长,该刊广受好评,是此类刊物中最出色的代表之一。 第四章“一路而下”最初是为纪念亨利·卢云(Henri Nou-wen)的《织就》特刊,以“负伤的治疗者”(wounded healer)为主题而写。对约翰跟我来说,亨利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这一章是友谊力量超然的证明。本章我探究个人的忧郁经验。多亏朋友在身边支持,还有一位虽已溘然长逝,但精神与我同在;如果没有他们,我不可能这么坦然地处理这个状况。 第五章“由内引导”一开始是我的演讲稿,后来发行成册。我很感谢我的朋友麦克斯·凯斯(Max Case)的邀请及鼓励。 第六章“总有这一季”是费兹学会(Fetzer Institute)会长洛柏·莱曼(Rob Lehman)邀请我写的,他也是我的好友及生命中重要的伙伴。该文谨献给费兹静思中心“四季”,为其揭幕成立共襄盛举。费兹学会并将本文印成小册子,放在“四季”的卧房中,敦请来访者一起思考。对我来说,费兹这份小册子好比希尔顿大饭店枕边的高级薄荷糖。我认为莱曼是走在尖端的先锋,他让我们之中的许多人能去探索内在与外在生活之间的复杂关联。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我在裘巴出版社(Jossey-Bass)的编辑波斯特(Sarah Polster)。她头一个看出近年来我笔下的文章有“个人志向”这个题目贯穿其中,她相信这些篇章有变成一本书的可能。她的编辑技巧帮助我,让这些小品的贯连性更为紧密,这是我自己做不到的。 我也要感谢裘巴出版社其他多位员工,每一位都是出版界优秀杰出的工作者:布朗(Carol Brown)、福拉格(Joanne Clapp Funagar)、高斯坦(Paula Goldstein)、娜莉(Danielle Neary)、冯德林(Johanna Vondeling),以及怀特尼(Jennifer Whitney)。 书中提到我个人的旅程,其中有大多数是在我家人的陪伴及支持下度过的,今昔皆然。我未将他们纳入我的故事中,因为他们的说法属于他们自己;而我真能叙述、有权叙述的,也就是我个人的故事了。不过,在写到我跟家人共同经历的旅程片段时,我经常想到他们,心中充满感激。 献给莎莉·巴默尔(Sally Palmer)、布伦特·巴默尔(Brent Palmer)、托德·巴默尔(Todd Palmer),以及凯瑞·巴默尔(Carrie Palmer):感谢你们一路上给我的无限爱意。 献给希瑟·巴默尔(Heather Palmer):谢谢你为我的生命带来新的笑声及爱——虽然,要是你别再提醒我吃蔬菜的话,我可能会更加感激! 献给沙伦·巴默尔(Sharon Palmer):谢谢你独有的编辑天赋,在我身为作者的志向中,它是不可或缺的。感谢你在我学习如何让生命发声的过程中,不停地以爱来支撑我,陪我走过这一切。 帕克·巴默尔 一九九九年七月写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