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后汉/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民国)蔡东藩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新朝伊始

史家把汉代分作前后汉,也称东西汉。这是因为汉朝四百年里,中间经过王莽篡国,所以王莽以前叫做前汉,王莽以后叫做后汉。前汉建都陕西,因此也称西汉;后汉建都洛阳,洛阳在陕西东面,因此也称东汉。

如果要论起后汉的兴亡,比前汉还要复杂。王莽篡权,实由外戚专权所致。王莽毒死汉平帝,又废掉孺子刘婴,把汉室江山平白地占为己有,自称新朝,号为始建国元年,封刘婴为定安公,改大鸿胪府为定安公府。尊前朝孝元皇后为新朝文母、孝平皇后为定安太后。新朝文母和定安太后,一个是王莽的姑母,一个是王莽的女儿,所以仍得以住在深宫。

接下来是分封功臣,先依据金匮按名封爵。这金匮是梓潼人哀章私造出来的。王莽视它为瑞兆,借此物欺骗吏民。金匮中所列新朝辅佐大臣,共有十一人。首列是王舜、平晏、刘歆、哀章,王莽称他们为四辅,令王舜为太师安新公、平晏为太傅就新公、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哀章为国将美新公。四辅以外,就是甄邯、王寻、王邑,王莽称之为三公,令甄邯为大司马承新公、王寻为大司徒章新公、王邑为大司空隆新公。还有四人称为四将:甄丰为更始将军,孙建为立国将军,王兴为卫将军,王盛为前将军。

这道新朝诏旨一颁出来,哀章喜得如愿,马上置办了一套朝衣朝冠,三跪九叩,谢恩受封。其余的如王舜、平晏、刘歆、甄邯、王寻、王邑、甄丰、孙建八人,本来就是王莽的爪牙,即日奉命任职。只有王兴、王盛两个名字,是哀章随笔捏造,当然无人承认。哀章不敢直说。只是在背地里偷笑。可王莽仍派人四处查访,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与金匮中的姓氏相符,便可领旨做官。事有凑巧,一个城门令史叫王兴,还有一个卖饼的叫王盛。王莽立即召他们入朝,封为将军。

这时候,徐乡侯刘快忽然起兵讨伐王莽,进攻即墨。王莽正要派遣将士前去抵御,即墨已经传来捷报,刘快战败身亡。刘快是汉胶东恭王刘授的次子,恭王刘授是景帝第五代子孙。刘快有一个兄长名叫刘殷,嗣爵胶东王,王莽称帝后,降刘殷为扶崇公。刘殷不敢反叛王莽,刘快却志在讨逆,纠集数千人,从徐乡赶到即墨,想占领此城,再向西进攻。可即墨城中的吏民,闭城拒守。刘快的部下多是乌合之众,渐渐溃散。守吏趁势杀出,把刘快赶走,后来刘快死在长广间。

刘殷听说弟弟刘快起兵,惶恐得很,紧闭城门,自己主动入狱,并上书谢罪。王莽已经得到捷报,就赦免了刘殷,只惩治了刘快的妻儿。

第二年为始建国二年,王莽担心刘氏再反叛,索性将汉室诸侯王一律贬为平民。只有前鲁王刘闵、中山王刘成都、广阳王刘嘉,因为曾歌颂王莽的功德,仍受封为列侯。不久立国将军孙建等人上奏:“汉氏宗庙不应还在长安,应与汉室一同废去。”王莽欣然答应,不过他认为国师刘歆等三十二人上知天命,夹辅新朝,可以存有宗祀。刘歆的女儿为皇子妃,仍可用刘姓,其余的三十一人皆赐姓王氏,并改称定安太后为黄皇室主,表示与汉绝婚。

定安太后虽是王莽的女儿,却与父亲性情不同。王莽篡位以后,她整日闷坐深宫,愁眉不展,就是王莽按时朝会,她也借口有病,未曾去过一次。王莽误以为她年仅十八岁,不耐孀居,就将她改号,好为她选择配偶。王莽暗想朝中心腹虽有很多人,只有孙建最尽力,孙建的儿子孙豫又是个翩翩少年,如果与黄皇室主配做夫妻,恰是一对佳偶。于是王莽召入孙建,与他密商。孙建欣然受命,回去询问孙豫,孙豫也喜出望外。

孙建父子想出一个办法,让孙豫带着医生,以问病为名,到黄皇室主宫中。宫中侍女不敢拦阻,将他放进来。孙豫当面拜见黄皇室主,说是奉旨探视。黄皇室主大为惊异,又见孙豫一双色眼向自己脸上瞟过来,料知来意不善,慌忙退入内室,传叫侍女,责备她擅自接纳外人,还亲自鞭打她。孙豫站在外面,听见内室有鞭打声,扫兴而去,并报知了王莽。王莽这才知道女儿志在守节,就打消了之前的想法。  谁知此事传出去,偏有一个纨绔子弟,艳羡黄皇室主,想与她做个并头莲。这个人就是更始将军甄丰的儿子甄寻。甄寻为人轻佻好色,以前听说王莽要招孙豫为婿,暗暗嫉妒,背地含酸。孙豫没有成事,甄寻又私下窃喜,以为大好姻缘应该属于自己。甄寻朝思夜想,定下一计,悄悄施行。

以前甄丰与王舜、刘歆等_同辅佐王莽,不过他们尚未敢唆使王莽篡位。直到符命之说纷起,甄丰等人不得不顺风敲锣,争相说王莽称帝符合瑞兆。王莽称帝后,曾派遣五威将帅分别镇守五方,颁出符命四十二篇,笼络人心,因此符命之说遍布天下。并且内外官吏一说符命,往往立即被封侯。统睦侯司命陈崇私下对王莽说:“符命可以暂时使用,不可长久使用。长此下去,人们都借此邀功,反而会导致叛乱。”王莽点头无言。陈崇退出后,王莽就颁出诏令,说除五威将帅所颁发的符命外,其余全属无稽之谈。符命之谈于是渐渐消逝。

甄丰本为大司空,资格地位不亚于王舜、刘歆,就连甄寻也被封为茂德侯,官居侍中,兼京兆大尹。到王莽分封功臣,依照金匮符命,只封甄丰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平级,不但与王舜、刘歆等人相差太远,甚至连弟弟甄邯也比不上,甄丰父子当然闷闷不乐。之所以会这样,实因甄丰生性刚强,平时难免会冒犯王莽,所以王莽借符命把甄丰贬下。甄丰的儿子甄寻垂涎王莽的女儿,错以为王莽真相信符命之说,于是决定从符命上做文章。出于谨慎,他先借别的事试了一试,说新室应当在陕地设立二伯,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仿效周公、召公的旧例。

这道符命呈进去。竟得到王莽的批准。甄寻见符命有效,就又写了一篇,里面说:“汉氏平帝的皇后,应当为甄寻的妻子。”满心期望王莽再次批准,把黄皇室主下嫁过来,自己好做个乘龙快婿。哪知宫中却传出消息,说王莽怒气冲冲地叫骂:“黄皇室主是天下之母,怎能做甄寻的妻子?”甄寻这才知道弄巧成拙了,就取了些金银,一溜烟地逃出家门。不到半日,果然有许多吏卒来包围甄府,抓捕甄寻。甄丰还不知甄寻所犯何罪。等问明情况,也吓得魂飞天外,急忙寻找儿子,想绑儿子入朝,为自己免罪。偏偏找不到甄寻,又经朝使逼迫,一时无法对付,只好服毒自尽。朝使见甄丰已死,又入室搜捕,最终也没有找到甄寻,于是回去复命。

王莽听说甄寻逃走,下令通缉,并追究他的党羽。查得国师刘歆的儿子侍中刘■、刘菜的弟弟长水校尉刘泳以及刘歆的门人骑都尉丁隆、大司空王邑的弟弟左关将军王奇等,都是甄寻的好友,就将他们一股脑儿全抓入狱中,逐一审问。几人因甄寻在逃,无从对质,自然不肯承认。过了几天,甄寻就被抓到了。

甄寻与刘■等虽是好友,但这次全是甄寻一人做主,未曾与别人商议。一经到案,甄寻供认不讳,说与刘蕖等并未通谋。偏偏审问的官吏有心除掉这些人,严刑逼供,将刘■等人也牵扯在内。刘■等人百口莫辩,都被定成死罪。还有刘■的老师扬雄,也成了此案的嫌疑犯,遭到传讯。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素来口吃,却才思兼备。汉成帝时,由大司马王音举荐,待诏宫廷,献入《甘泉》、《河东》二赋,很受成帝赏识,授职郎官。哀、平两朝未被提升,抑郁无聊时,便借笔墨消遣,著成《太玄经》及《法言》,语句多难以理解。刘歆看完后,认为扬雄有才,特令儿子刘■拜扬雄为师。此时扬雄正在天禄阁校书,忽然听说自己被刘菜的案情牵连,暗想自己年过七十,何苦再去受刑,就从阁上跳下,摔了个半死不活。朝吏见他年纪老迈,又摔得鼻青脸肿,慌忙将他扶起,令人看守;然后去报告王莽,讲述惨状,说明扬雄并不知情。王莽这才下令将他免罪,只将甄寻、刘■等一并处死。

还有一件更可笑的事情。王莽想效仿虞廷旧制,流放刘菜到幽州、甄寻到三危、殛丁隆到羽山,三人当时已经被杀死,就将他们的尸体载入驿车,辗转运到那里,称为三凶。此外受到牵连的朝臣也不下数百人。只有扬雄九死一生,想去奉承王莽,特写了一篇《剧秦美新文》,恭敬呈上。当时人们因此作歌谣:“惟寂寞,自投阁,爱清静,作符命。”因为这首民谣,大名鼎鼎的扬子云贻笑千古。扬雄于王莽天凤五年病死。P1-4

书评(媒体评论)

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裴效维(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其规模之宏伟,卷帙之洁繁,内容之丰富,不仅在我国历史演义中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国通史都无法代替的。

逄先知(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在延安时期,读书的条件好一些。他(毛泽东——引注)托人买了两套中国历史通俗演义(蔡东藩著),除自己阅读,还向别人推荐。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李志庭(浙江大学历史教授):蔡东藩的通俗史学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义史书当中出版发行历时最长、数量最大的一种。

目录

新朝伊始

边境纷争

群贼崛起

真命天子刘秀

昆阳大捷

刘绩遇害

王郎称帝

刘玄定都长安

群雄逐鹿

刘秀登基

宋弘大义拒婚

淫寇园陵逞凶

造反的下场

燕王彭宠之死

智勇双全的耿将军

隗嚣叛乱

三请严光

得陇望蜀

光武帝决胜千里

金溪女霸王

忠臣董宣

壶头山剿匪

光武帝驾崩

绝世美女马皇后

蔡情取经

楚王之乱

云中太守廉范

班超出使西域

马太后辞封

窦皇后争宠

智擒疏勒王

降羌英雄邓训

外戚专权

少年皇帝发威

邓绥德冠后宫

班超还朝

短命的皇帝

勇将梁懂

虞诩智敌强羌

传奇廉吏杨震

乳母王圣

杨震自尽

宫廷风波

梁女正位中宫

阉党权倾朝野

张纲平盗

梁冀投毒害幼主

骄夫悍妻

铁面无私的朱御史

定密谋诛杀粱氏

五侯祸乱人间

皇后的悲哀

大兴党狱

窦太后执政

窦武失计被杀

阉党尽诛名士

陈球仗义执言

赵苞破敌

灵帝西园卖官

黄巾贼作乱

奸雄曹操

桃园三结义

东吴始祖孙坚

灵帝阅兵

引狼入室

董卓废帝

汉廷迁都

孙坚喜得御玺

吕布戏貂蝉

董卓丧命

曹吕之争

李催挟持献帝

汉献帝逃亡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阿瞒宛城猎艳

大谋士郭嘉

吕布丧命

狂生祢衡

义士关云长

官渡之战

审配死守孤城

三顾茅庐

孙权复仇

赤壁之战

既生瑜,何生亮

许褚救主

伏皇后被害

鲁肃病故

关云长败走麦城

曹丕篡位

刘备之败

七擒孟获

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五丈原归天

大战公孙渊

司马懿计杀曹爽

东吴的宫廷之争

司马师废魏帝

恶贯满盈的孙■

蜀亡晋兴

序言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张颐武

2007年12月31日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约600万字。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也曾致电李克农:“请购整个《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两部。”足见本系列书具有极强的史学价值、文化价值、珍藏价值、馈赠价值。

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编辑推荐

当前唯一的白话版、小说版的“中国通史”。

一部受到毛泽东、顾颉刚、二月河等人推崇的历史读物,前后印刷多达数百万册。著名历史学家、小说家的传世之作,11位名校博士的精心翻译,造就当前唯一的白话版、小说版的“中国通史”。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作序推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3: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