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魏云飞同志历时十六个月采写完的“爱心三部曲”——《大爱无垠》、《圣火不熄》和《爱撼沂蒙》,是以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英雄、赞扬人民子弟兵为主题的精神食粮,填补了文学界爱心系列的空白,这在年轻的作者中难得一见。 本书是写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这一全国唯一的由雷锋的战友组织起来的群体英模。书中对这些人物做了客观的描述,相信读者会从书中读出编外雷锋团成员伟大的精神内涵来。朴实的文笔、流畅通俗的语言,把他们的事迹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读者,不做人为的夸大,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真人真事。560名雷锋的战友像560个活雷锋,把好事做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像真正的雷锋一样,事迹平凡,但平凡中更显其精神的伟大。 内容推荐 本书为“爱心三部曲”之一,是写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这一全国唯一的由雷锋的战友组织起来的群体英模。他们560人同雷锋同年入伍,同在一个团,有的与雷锋同连、同班、同室而眠,耳闻目睹了雷锋的伟大精神,不少人还多次得到过雷锋的直接关心帮助,是雷锋精神的见证人,后来成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转业后把雷锋精神带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工作中不计名利和职务高低,服从分配,立足岗位,默默奉献。后来在改革的大潮中因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有110多人下岗,他们不上访、不找领导,还说服周围的人自谋职业,主动为国分忧。当法轮功危害社会时,他们主动同邪教组织做斗争,并说服一些法轮功练习者重新做人,紧跟时代学雷锋,积极为社会两个文明做贡献。 目录 (一)文明圣火别样红 (二)结缘军营识雷锋 (三)圣火燃烧在军营 (四)在榜样的鼓舞下 (五)军地共开文明花 (六)文明花开香满园 (七)与时俱进学雷锋 (八)开拓创新学雷锋 (九)淡泊名利学雷锋 (十)顾全大局学雷锋 (十一)扶正去邪学雷锋 (十二)邓州遍开文明花 (十三)采访抚顺雷锋团 (十四)走进邓州雷锋城 跋 云飞梦霞裳——写给自己 试读章节 (二)结缘军营识雷锋 20世纪中期,华夏大地经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多年战火洗劫后,刚刚完成了经济恢复又经受着苏联巨额外债的压力,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缩衣节食,偿还外债,军民处于艰难困苦时期。可老天爷好像感觉新生的中国人民的灾难还不够似的,连续3年风雨失调,蝗虫遍地,庄稼失收。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刚熄灭了战火,又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的抗灾自救,以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东方。 1960年8月,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需要,国家首次在本年度内第二次征兵。坐落在河南省边远地区的邓州,属豫、鄂、晋三省交界处,当时属于穷、乱、差地带。但人们爱国拥军的热情不减,青年人饿着肚子,纷纷踊跃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然而,让人们哭笑不得的是,长年忍饥受饿的年轻人大多面黄肌瘦,一副扛不动枪的模样,大多人健康有问题,体检不合格,这叫带兵的人十分为难。地方领导更为难,征兵本身就是政治任务,很严肃。在当时那种蒋介石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及一些国际不利因素的特殊历史时期,完不成征兵任务要负政治责任。但又不能把不合格青年输送到部队去,万一出现问题同样负不起责任。于是,年龄偏大一点或小一点的青年人便参加了体检。那时没有户籍档案,年龄只凭本人和村里报,加之征兵时间有限,谁也没功夫去逐一核实年龄。但放宽年龄依然达不到要征兵的人数,刚从部队退伍回乡的王吉祥一下被带兵干部相中了,戏剧般第二次走进军营。 王吉祥,1936年出生,1956年当兵后出国援朝,1957年换防回到潍坊他原来的部队,1959年冬天刚脱下军装,回村后当了民兵连长。他这是送兵入伍的,一听带兵干部要他去当兵,只好笑着后退,在他心里,一百个愿意想再当一次兵。他清楚部队艰苦,还有随时流血牺牲的危险,但在当时,能吃饱肚子是个很大的诱惑。再说作为刚退伍的军人,他理解形势的需要及保家卫国的神圣和重要,但他又明白,国家没有退伍了再入伍的规定,所以他不敢答应。 国家征兵名额一个不能少,这是立场问题。村领导见本村的征兵任务难以完成,不好交差,就把王吉祥领到一边开导他:“我说吉祥呀,巩固国防,保家卫国是头等大事,你当过兵,比我更明白这个理儿,更应该响应,你就去凑个数吧。再说你家里上有父母,又有兄妹6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咱村已饿死了十多个人,今年秋季收成不好,每家分到的粮食有限,你走了有个活路,也省点救命粮给家里人,两头落好儿,去吧去吧!你要是不去,咱村里可就再也没有合格的人了,误了征兵大事,可要担责任哩!” 就这样,村里把王吉祥的年龄报小了,同全县其他年轻人一起,坐汽车换火车,一路到了沈阳军区某工程团。为了热爱的军营,为了完成征兵的任务,为了吃饱肚子,王吉祥再次穿上了军装,走进了熟悉的军营。新兵训练,无论什么科目,王吉祥比班长做得都好,动作到位,目标准确,这让班长暗自吃惊,怕是什么特务混进了革命队伍。出于军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层层上报,经过组织程序查下来,这才知道王吉祥是个当过兵的人。 在这次应征人伍的560名新兵中,后来当了雷锋团第九任团长,现为编外雷锋团团长的宋清梅也费了一番周折,差一点与雷锋失之交臂。宋清梅当时在外面做工,得知征兵的消息已是征兵工作的最后一天,他踏着泥水跑到乡里,乡领导对他说怕是赶不上了,叫他下年再说吧。宋清梅一心想当兵,等不了一年多,就求人借了辆自行车,拼命朝县武装部赶。那时的土路坑坑洼洼,泥水囤积,既不好骑,又贱了一身泥水,他全然不顾,仗着年轻力壮,加上一股强烈的要当兵念头,一口气骑了60多里路,终于赶上了“末班车”。在他的迫切要求下,又正缺合格青年,便一切从简地办完了手续。于是他匆匆穿上军装走进了军营,同其他新兵一起,来到沈阳军区某工程团。 正是这次历史的偶然机遇,使560名邓州籍新兵,有幸成为雷锋的亲密战友,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结下了不解之缘,造就了今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全国惟一的邓州编外雷锋团。 新兵训练结束分到连队后的第一次政治课,就是听忆苦思甜报告。新兵们整齐有序地坐在下面,台上是团首长和报告团成员。一个身材矮小但却十分精神的士兵同韩万金政委等领导并排坐着。大会开始后,这位战士站起来向主席台和台下敬了军礼,然后用高亢有力又饱含深情的声音做起了报告。 这个小战士就是后来享誉国内外的雷锋。 雷锋1940年农历11月20日出生在湖南望城县简家塘村。当时父母给他起名雷正兴,希望家里能兴旺起来,又因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取小名庚伢子。雷锋这个名字是雷锋后来自己改的,就是要做一个为革命事业永远冲锋在前的战士。他认为雷正兴是个孤儿的名字,自己早已不是孤儿了,要把旧的一切都改掉。 雷锋的爷爷雷新庭,是位饱经风霜的农村老人,一直以租种地主唐四滚子的十亩土地为生,却因滚来滚去的“四滚利”欠下了地主说不清也还不清的债,全家人辛辛苦苦却难饱腹。爷爷重病卧床,被逼债还不起,连急带病,死于年关。 雷锋的爸爸雷明亮为摆脱佃农受欺的悲惨下场,1926年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到长沙当了挑夫。资本家逼着他去江边挑盐运货,遭国民党士兵毒打,当场吐血,造成内伤,无奈回家继续当佃农。1944年日本侵略军到了长沙,雷明亮又被强迫拉去做苦力,由于反抗日本鬼子而遭毒打。旧伤未愈又添新伤,雷明亮吐血一次比一次严重,无力再做苦工,又无钱医治,于1945年春天去世。 雷锋的哥哥雷振德,为了母亲和弟弟活命,12岁就不得不到离家几百里外的津市一家工厂当童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心灵上的摧残,不久就得了肺结核(俗称童子痨)。资本家不但不给治病,还叫他照常干重活,一天累昏在机器上,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资本家一分钱不给,把他解雇了。他带着重病伤残之身又到渫湾镇一家染坊当童工,由于劳累和病重,就在爸爸死后的第二年随爸爸而去。 没了爸爸和哥哥,两岁的小弟弟雷三明连饿带病死在了妈妈的怀里。只有三年的时间,雷锋的亲人一个个地死去,只剩下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只得去地主唐四滚子家当女佣还债。1947年夏天的某一个夜晚,唐四滚子强行奸污了善良可怜的母亲。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穷人有冤无处申,有状没地方告;在那个把贞操看得比命都重要的社会里,雷锋的妈妈不敢声张,想以死拼个清白,但为了惟一的儿子雷锋,只好忍辱偷生,终日以泪洗面,为了不再受辱,含恨离开了地主家。但罪恶的唐四滚子却不放过她,一次次逼债到门上,逼着她再去当佣人还债,好达到继续欺压强暴她的目的。 刚强的妈妈能忍受一切苦难,却无法忍受地主的凌辱。她一次次独自一人去丈夫坟上痛哭,向地下的亲人诉说不幸和无奈。中秋节的前一天,唐四滚子又到雷家逼债,叫她过了中秋节即去他家当女佣。第二天中秋夜,别人都回家赏月团圆,雷锋回家见妈妈又在偷偷哭泣,就扑到妈妈怀里,叫她去看影子戏,想叫妈妈高兴起来。 妈妈拉雷锋人怀,泪水扑簌簌落在了儿子的脸上身上,紧紧搂着他说:“庚伢子呀,你还不到7岁,要是再没有了妈妈,你可怎么活呀?” 雷锋当时不懂妈妈说这句话的含意,抬头看着妈妈说:“妈妈,你不要哭,我不离开你,天天陪着妈妈。” P11-14 序言 魏云飞同志历时十六个月采写完的“爱心三部曲”——《大爱无垠》、《圣火不熄》和《爱撼沂蒙》,是以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英雄、赞扬人民子弟兵为主题的精神食粮,填补了文学界爱心系列的空白,这在年轻的作者中难得一见。由此可见她优秀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如其人,她热情奔放,一身正气,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用文字鞭挞邪恶,弘扬社会正气,用好的作品鼓舞人,为部队、为社会奉献了一道精美的“精神套餐”。 云飞同志自1995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寻找一切机会为部队做宣传,用她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对军人的敬爱之情,赢得了部队几位高级将领的赞扬和有关领导的支持。我也同样被她对军人持之以恒的挚爱所感动,加上她极富正气的文笔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欣然提笔为她的“爱心三部曲”题名题词并作序。“爱心三部曲”将由金盾出版社分三册同时出版。 “爱心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都为社会、为部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都是躬身实践“三个代表”的光辉典范,都是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中的标兵,是时代的英雄,可歌可泣,值得浓墨重彩大力宣传! 《大爱无垠》一书中的主人公好军嫂王惠萍,自强不息,为国分忧。下岗后,不要下岗军嫂的国家补助金,艰难地自谋出路。对社会、对他人、对亲朋处处充满了爱心,集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知识女性风采于一身。在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她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工作,一直隐瞒病情,独自忍受着令人难以想像的癌病的残酷折磨和随时死亡的恐惧,奋发向上,努力拼搏,与时间赛跑,天天拖着重病之身承包绿化工程,全力支持丈夫复习考博,立志要用有限的生命帮助丈夫成为新型军事人才。在照顾好丈夫和儿子的同时,她还不误自学本科的课程。当丈夫辛锡禄考上国防大学军事指挥博士研究生52天后,她撒手人寰。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只能紧抱着丈夫的照片一遍遍抚摸,临终与心爱的丈夫连一句道别的话也没能说就去了,把女性伟大而至真至圣的爱留在了人间。 王惠萍同志所表现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热爱解放军思想的集中体现。大力弘扬“王惠萍精神”,对于推动科技强军、加速部队现代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国防历来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国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强调:“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王惠萍作为一名下岗军嫂,时刻不忘国防事业,处处闪耀着军嫂的时代风采,令人肃然起敬,也为社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云飞同志饱含深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文笔,对军嫂艰辛的两地生活,殷殷的思念之情,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爱军敬业情操及精神和心理世界进行了客观动人的描述,把王惠萍这一当代军嫂的光辉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入木三分,撼人魂魄,催人泪下。 《圣火不熄》是写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这一全国唯一的由雷锋的战友组织起来的群体英模。他们560人同雷锋同年入伍,同在一个团,有的与雷锋同连、同班、同室而眠,耳闻目睹了雷锋的伟大精神,不少人还多次得到过雷锋的直接关心帮助,是雷锋精神的见证人,后来成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转业后把雷锋精神带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工作中不计名利和职务高低,服从分配,立足岗位,默默奉献。后来在改革的大潮中因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有110多人下岗,他们不上访、不找领导,还说服周围的人自谋职业,主动为国分忧。当法轮功危害社会时,他们主动同邪教组织做斗争,并说服一些法轮功练习者重新做人,紧跟时代学雷锋,积极为社会两个文明做贡献。 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38岁就当上了雷锋团第九任团长,1985年为响应中央军委大裁军的号召转业到了老家邓州。他干到退休一直是个文明办副主任,只是个副科级。几位主任都比他年轻且资历浅,他却从不计较,与几位年轻的主任在工作上配合默契,任劳任怨,为邓州的精神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今天的邓州雷锋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原是雷锋团政治处主任,转业到邓州房管局当了局长。他以5000元的经费艰苦创业,就连市里领导去检查工作也是“一碗端”。他当局长十多年一直坐着刚上任时花2000元买的破吉普,被人们戏称为“老抠局长”。在编外雷锋团成员中,有历尽磨难,年近花甲下岗回农村再创业的丁士豪;有“园林骆驼”张三明;有带领全村人致富积劳成疾而病逝的村支书高国建;有一身正气保一方平安的警模阎光德、唐天理、张天玉;有立志农村教育事业的杜祖荣;有“再世华佗”陈远友……560名雷锋的战友每个人都有无数个动人的故事。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虽有大有小,但都是终生不渝地学雷锋,尽心尽力地为人民服务。 云飞同志在书中对这些人物做了客观的描述,相信读者会从书中读出编外雷锋团成员伟大的精神内涵来。此书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大爱无垠》的轰轰烈烈,更没有《爱撼沂蒙》的惊魂动魄,却有小溪般的清澈甘甜,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云飞同志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手法,朴实的文笔、流畅通俗的语言,把他们的事迹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读者,不做人为的夸大,让读者了解他们的真人真事,这点很可贵。真实、朴素,即是一种美。 可以说,编外雷锋团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们的故事就像雷锋的故事一样,都是些平凡的小事,但平凡之中见精神。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学雷锋,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可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出现这样的英雄集体更是难得。 《爱撼沂蒙》一书是以部队两个先进人物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一个是雷锋团的兵,叫田永亮,退伍回山东老家后因学雷锋做好事被当作精神病几次送进精神病医院。后惊动了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他亲笔批示要宣传好田永亮。济南军区首长和山东省各级党政领导,也都做了宣传好田永亮的批示。田永亮先后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被济南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十大杰出青年”、“新时期雷锋式的好民兵”等多种荣誉称号。被山东省曹县聘为团县委副书记、人武部副部长,还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全村经济由全乡倒数第二,一跃为第一名,现在他正带领村民投入到150亩高科技生态园的开发建设中。一个叫谢国江,用每月35元的津贴、加上两次卖血的钱资助了沂蒙6名失学儿童上学,后在济南军区和陆军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把爱心活动推向社会,带动了一万多人加入到爱心活动中来,先后帮助3000多名沂蒙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这充分体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抗战时期,广大的沂蒙群众为人民子弟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家喻户晓,感人至深。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用真情回报老区人民,奏响了一曲撼天震地的爱民乐章。 云飞同志用真挚的感情、文学的手法再现了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真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爱心三部曲”中这些部队典型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党政军领导共同培育的结果,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而是时代造就了英雄。雷锋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并不断地把新的内容融汇到雷锋精神中去,为时代和人民服务。时代需要雷锋精神,社会有适合雷锋精神生长及发展的土壤。任何人和事都离不开社会和时代这个大环境的滋润。一定时代的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会产生与这个时代同步的典型。市场经济更需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文明市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雷锋精神包括了一切文明和美好的东西,适合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以雷锋精神永远都不过时。雷锋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爱戴,被包括美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人民崇拜、学习。邓州编外雷锋团和雷锋城的出现,就是雷锋精神永不过时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离不开雷锋精神。学雷锋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我们虽不能像雷锋、像“爱心三部曲”中的英模一样做得那么好,但一定要有这种精神。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读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也能使人进步,更能使人精神升华!“爱心三部曲”很值得一读,书中的人和事更值得大家认真学习! 愿云飞同志多出好的作品,给部队官兵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奉献美好的精神食粮,继续当好爱党、爱军、爱国、爱民的爱心作家,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张文台 (序作者为中共中央委员、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上将) 后记 润物细无声——写给所有雷锋的传人 雷锋是一个神圣而又伟大的名字,已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文明的化身,成为一切好人好事的代名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由中宣部主办的《半月谈》杂志评出的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人物,毛泽东、邓小平、雷锋榜上有名。雷锋被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崇拜学习,从中国孺妇皆知的雷锋成了世界闻名的雷锋。作为一名士兵,这在国际上前无古人,也可能是后无来者。 在雷锋牺牲后的40多年里,人们被雷锋精神感动着鼓舞着,有很多人学雷锋,那些雷锋当年的战友和雷锋帮助过的人,更是把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当作一项神圣的责任和义务,终身不渝为之奋斗,涌现出了无数的学雷锋先进群体和个人。在这无数的学雷锋先进群体中,邓州编外雷锋团560名成员别树一帜,成立了全国惟一的由雷锋生前所在团的战友组织起来的编外雷锋团。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3年被中宣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学雷锋先进群体并在全国做了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是雷锋生命的延续。他们都是通过学雷锋为人民群众做好事成长起来的活着的雷锋,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把雷锋精神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时刻不忘传递雷锋精神的文明圣火。他们是邓州的骄傲,时代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邓州编外雷锋团虽然出在邓州,但他们的精神同雷锋一样,应该属于全国人民。 写完《圣火不熄》的书稿,我露出了开心轻松的笑脸。至此,我的“爱心三部曲”历时16个月全部完稿,我终于完成了一个心愿:为社会奉献一道“精神套餐”。 《圣火不熄》没有《爱撼沂蒙》惊天地、泣鬼神,也没有《大爱无垠》撼人魂魄,轰轰烈烈,但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千千万万人的心田。560名雷锋的战友像560个活雷锋,把好事做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像真正的雷锋一样,事迹平凡,但平凡中更显其精神的伟大。英勇赴死易,终生做英雄难。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学雷锋,甘当无名英雄,并带动了周围的人学雷锋,又在邓州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正式成立了“邓州编外雷锋团”这个全国惟一的由雷锋战友组成的先进群体。他们与时俱进学雷锋,为创建今天的“邓州雷锋城”立下了汗马功劳,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德意识。 邓州编外雷锋团的560名成员,几十年学雷锋给自己带来了部分经济损失,但他们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他们的精神辐射到了全国,这种社会效益无法计算。他们都活得充实而心安,都是精神上的富翁,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尊敬,比那些只为自己活着整日提心吊胆、穷得只剩下钱的人快乐得多,也幸福得多。他们从奉献中享受到了做人的无限幸福和快乐! 我们年轻一代与雷锋和那个时代相去较远,不理解也不真懂雷锋精神,有部分人甚至认为雷锋是死后吹出来的典型,不大相信世上会有那么好的人。当我在邓州采访的时候提到雷锋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好吗时,宋清梅和姚德奇等雷锋的战友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坚定地说:“雷锋比宣传的更好!他就是那种千年不遇的一个好人!叫我们认识了,是我们的福气和荣幸,我们是被他的精神感动和鼓励才会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地学雷锋。”所以我在书稿中特意加上了雷锋的成长经历及连《雷锋故事》一书中也没有的一些发生在雷锋和编外雷锋团成员身上的新故事,让年轻一代从中感悟雷锋精神的内涵。 要采写编外雷锋团,就必不可少地要到雷锋团去寻根溯源,探寻雷锋精神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在雷锋团采访的几天里,我感受到了那个产生伟大精神的伟大集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辈出的先进集体。他们把革命光荣传统和雷锋精神当作建团育人的“传家宝”,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活雷锋,使人相信环境造就人才的道理。正像邓州为什么会出现编外雷锋团和雷锋城一样,是雷锋的战友们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邓州党政军领导重视精神文明和全力支持关心的结果,为雷锋精神提供了一个适宜其生长及发展的环境,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认识到雷锋精神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源泉。所以,学雷锋活动在邓州深得民心,人们纷纷争做雷锋的传人。 我在邓州采访的日子里,多次听编外雷锋团的人说:“新闻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事实,虚假宣传会损害了我们的形象和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天天生活在人民当中,我们做的事人民心里一清二楚,说假话对不起雷锋和人民群众,说假话就不是学雷锋,更不是雷锋精神!”所以,在写作这部书的伊始,我就采用了“天然去雕饰”的文笔,选择了不同战线、不同事迹、各有特色的20多名雷锋的战友到书中做客。为防止人物多容易使读者产生混乱感,就按他们事迹的时间顺序来写,平铺直叙,朴实无华,把他们的故事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饰地奉献给广大读者。因为,真实不但是雷锋战友的心愿,也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更是报告文学的第一生命力!也因为真实才更感人,真实才有感染力、凝聚力、向心力。我感觉,现在虚假的东西太多了,人们最想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感觉。真实——最美! 还有一点真实的东西值得一提,那就是我在采访中亲眼看见,宋清梅、姚德奇、阎光德、孙绍显、阎有秋等这些有实权的雷锋的战友,家中一律清贫。由此可见他们为官清廉,一心为人民的高贵品质。 此书在采访及出版中得到了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将军的无私相助,在此向张文台政委表示我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此书在采访中得到了南阳军分区司令员徐俭、政委刘子焕、主任祝润安,邓州市委书记崔振亭、市长刘新年,人武部部长殷明全、政委董建亚、宣传科长卢涛、后勤科长张志彪、宣传干事张绍铎、丁宅铮等人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我真诚的感谢! 金盾出版社社长张延扬、总编郭德征和责任编辑宋万贤在此书的出版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作 者 2004年于泉城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