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西武著的这本《心理学新法则》,聆听莫非、巴纳姆、罗森塔尔、洛克、帕金森、劳伦斯·丁·彼德等世界心理学大师的智慧精髓:
帕金森时间定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要想成为一名高效人士,你就必须为每一项任务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
手表定律——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
更多的标准不但不能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反而会使人感到无所适从。
蝴蝶效应——细节决定成败
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
多掌握一条心理学法则,你就能离成功和幸福更近一步!
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不能表达出自己本来的意思;工作总是不能按时完成,还常常忙中出错;投入的很多,却总是收获的很少;在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与其总是抱怨“做不好”,不如找到问题根源,学学该“怎么做”!
社会纷繁复杂、人心难以捉摸,但这些只是表象,其实世间万事都是有理可循的!西武著的这本《心理学新法则》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为您讲解莫非定律、木桶定律、二八定律、马太效应、蝴蝶效应、从众效应、鸟笼逻辑、破窗效应、霍桑效应等101条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心理学法则,以传授生活技巧、商业智慧、职场规则、教育方法等心理学知识,帮你开启成功之门。
24 塞里格曼效应
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做了一个实验。他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程序一: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这个笼子是狗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控制在能够引起狗的疼痛,但不会伤害它的身体。实验者发现,这些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发觉仍然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就逐渐降低了。
程序二: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能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端有电击,另一端没有电击。当把它们放进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却
连试也不试一下。
而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第一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却发现它们能全部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跳到安全的一边。
后来,塞里格曼又重新设计了两组实验:
1、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学会轻易地从笼子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程序,对它们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它们很不容易绝望。
2、改用那些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狗做实验,进行同样的处理,发现它们也不容易陷入绝望之中。
后来有许多学者采用其他动物进行重复实验,均得到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人,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当他们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无论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就会觉得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整个局面,精神支柱也会随之瓦解,斗志进一步丧失,最终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深度的绝望中。
因绝望而悲观、消沉,整天借酒消愁,甚至想一死了之的人比比皆是。要想远离绝望,就必须有成功的体验,有自由的空间,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些都能帮你从生活的各种磨难中学到应对挫折的技能,从而坚定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自己的希望,最终走上成功之路。
25 毛毛虫效应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Jean-Henri-Fabre)曾进行过一个很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这种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地爬行。令法伯感到惊讶的是,这群毛毛虫当天在花盆边缘一直走到精疲力竭才停下来,其间曾稍作休息,但是没吃没喝,连续地走了十多个小时。
时间慢慢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两天……守纪律的毛毛虫队列丝毫不乱,依然这样没头没脑地兜着圈子。连续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一大堆食物就在离它们不到6英寸远的地方,但它们却一个个地饿死了。
在对这次实验进行总结时,法伯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句话:“在那么多的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改变命运,告别死亡。”
毛毛虫总是喜欢盲目地跟着前面的同伴爬行,科学家把这种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他们最主要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只是按照习惯的方式盲目地行动,结果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其实,许多人也总是喜欢跟着别人的屁股走,对别人走的路盲目跟从,随大流、绕圈子,瞎忙空耗,终其一生。尽管未知的财富可能就在眼前,他们却得之甚少,因为他们只是盲目地、毫不怀疑地跟着圆圈里的同伴往前走,就算碰到财富,也不是他们的。
人能走多高首先取决于你站在哪儿,但更重要的还是选准方向,找准目标,持久稳健地走下去,才有希望达到“顶峰”。无论跟别人有多紧,也只能成为第二,走别人走过的路,将会迷失自己的脚步。
P52-56
我有一个朋友,做事仔细工作认真,但是工作了好几年,一直没有得到晋升。在一次在聚会中,朋友向我抱怨起这件事情。看他为此事闷闷不乐,我也想要帮助他,便问道:“你在工作中有什么不足吗?虽然我知道你是一个踏实认真的人,但人总是有缺点的,说不定被忽视了的缺点正是影响你升职的原因。”
朋友想了一想,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便同我探讨起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工作效率太低了。虽然我也努力工作着,但不知道为什么结果似乎总是比其他人慢一点,所有的‘慢一点’加起来,就变得慢了很多。”
“你听说过‘帕金森时间定律’吗?”听了朋友的话,我不禁说道,“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你便会放慢节奏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这样的结果就是,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并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工作效率自然不会很高。要想成为一名高效人士,你就必须为每一项任务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才行。”
朋友接受了我的说法,尽量提高工作的效率,结果没过多久果然升职了。
升职后朋友请我吃饭,我应约前往,却见他又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询问后才知道,晋升之后的朋友又有了新的困扰:“我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但是工作并不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尤其现在晋升了管理职位,很多工作都要进行协调部署。问题是我觉得手下的人员已经足够多了,为什么每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没有减少,工作成本反而增加了呢?”
于是我向朋友解释:“也许正是因为人太多了。西方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苛希纳定律’,就是说明这个问题的: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 佳人数多两倍,工作时间就要多两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 佳人员多3倍,工作时间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这样下来,工作时间不减反增,工作效率当然就不行了。”
朋友听了我的解释十分满意,便问我还知道多少类似的法则。于是我将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他,一口气介绍了南风法则、蘑菇定律、跷跷板互惠原则等十几个著名定律。
“如果能够早点知道这些道理的话,我的命运一定就完全不一样了。”对于朋友如此的感叹,我不禁重新思考起这些法则的意义。
假如能够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智慧宝藏,是否就能使得更多人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因此我把这些定律、效应和法则以故事的形式汇成一本书,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