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玩转三十六计》和《用活孙子兵法》两部书。
其中《玩转三十六计》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对三十六计的每一计都形象地总结其要点,从政治、商业、人生三个方面切入,以极具代表性的事例对每个要点进行演示说明,详细阐述了每个计谋的适用情况及其优势劣势所在,教会读者在现实生活中见机行事,娴熟地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策略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灵活应对各种局面,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用活孙子兵法》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孙子兵法的精神实质,并通过丰富的经典事例教会读者把孙子兵法的智慧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
《玩转三十六计》:提起三十六计,几乎每个人都能数出其中的几个计谋,如声东击西、以逸待劳、顺手牵羊、浑水摸鱼、指桑骂槐等等。但三十六计的智慧精髓在哪里,怎样在具体的做人做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却并非人人能知。本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对三十六计的每一计都形象地总结其要点,从政治、商业、人生三个方面切入,以极具代表性的事例对每个要点进行演示说明,详细阐述了每个计谋的适用情况及其优势劣势所在,教会读者在现实生活中见机行事,娴熟地运用三十六计中的策略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灵活应对各种局面,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用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人人都读,在中外的军界、政界、商界、体育界,以及职场中广为流传,但真正能领悟书中的智慧,并把它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获取成功的人却并不多见。本书即是讲解如何在人生和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的优秀读物。书中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原作的精神实质,并通过丰富的经典事例教会读者把孙子兵法的智慧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处世能力,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
2.就势取利
古人早就说成功的3大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要素都是势,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说,具有了其中的一种或是两种因素,便可因势而谋,顺势而动,当然前提是得有一个有预见性的头脑和非凡的魄力。
事例一:多尔衮乘势入中原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那个学女人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倒是有忧国忧民之心,想振兴大明。可惜,他耳根子软,听不得人家的挑拨,加上疑心大,鼠目寸光,贤臣良将根本不能在朝廷立足。他一连更换了十几个宰相,又把一个铁骨铮铮的护国良将袁崇焕一刀刀给割死了。他周围就只剩下一帮使奸耍滑、拍马屁的小人。明朝的江山如暴风雨中的破茅草屋,摇摇欲坠。
公元1644年,那个被我们称为闯王的李自成率领着一批农民兄弟一举攻下了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军进京之后,还没站稳脚跟,首领们就学人家腐化堕落起来。
还有一位当时的名人不得不说,那就是吴三桂。此时他带着10多万兄弟守山海关。他这人本是小人,又像墙头草一样骨头发软。他看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称帝,想投奔李白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白成此时沉浸在胜利的骄傲之中;根本没把吴三桂看在眼里,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亲,掳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本来就朝三暮四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发誓要与李自成战斗到底,但是在李白成40万大军面前又不得不老实下来,不敢轻举妄动。
吴三桂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找清王朝做自己的靠山,借清兵势力消灭李自成。吴三桂报仇心切,决意亲自去见多尔衮。那时因清朝顺治皇帝年仅7岁,所以一切军国大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做主。
吴三桂言辞恳切地说:“咱们明清两国,以前关系都不错。当年清国遇上战乱,我明朝二话不说就发兵相助。现在明朝有了不幸,盗贼四处横行,京都又沦落敌手,君王也驾崩了,百姓的生活艰难,我明朝跟那帮叛贼有不共戴天之仇。平定叛贼,本来是我的分内之事,惭愧的是我兵微将寡,怕挡不住那一帮乌合之众。清国如果看在两国以前的交情上,就应该发兵以助我一臂之力。”多尔衮本来早就有了入侵中原之心,只是在等待一个好时机,吴三桂这番话正中下怀。他听完暗自欣喜,认为时机成熟,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
但多尔衮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他虽心里高兴,脸上却显出为难之色,说:“按理说,明国内乱,我国作为邻邦应该出手相助,但我国国小兵弱,恐怕到时候不但帮不上忙,反倒拖累你们的大计。我们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对不住了。”
吴三桂只好悻悻而归。后来,吴三桂又多次苦苦哀求,多尔衮仍不松口。其实,多尔衮暗地里已经开始秣马厉兵了。等准备停当,他才假惺惺地对吴三桂说:“既然将军三番五次请求,本帅也被将军的诚心所感动,我国愿出兵援助你们,马上就可以启程。”
吴三桂一听大喜,恨不得与多尔衮来个拥抱。于是,吴军与多尔衮的清兵合兵一处,浩浩荡荡穿过山海关,向中原腹地大举进兵。这时中原已是战火纷飞,多尔衮与吴三桂联合进攻,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只用了几天的时间就打到京城,赶走了李自成。
清兵占据北京,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金銮宝殿。消灭李自成后,清军接着进攻明朝的残兵,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国。
画龙点睛:
多尔衮乘中原内乱之机,以助剿为名,趁火打劫,最后谋得了中原的统冶权。多尔衮在给史可法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干明朝。”由此可见,这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计。 事例二:摩根因机而发,玩转美国白宫
摩根是美国证券界的明星人物,他的能力被公认为举世无双。 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几乎每小时都有破产的消息。在这场危机中,达布尼一摩根公司和在伦敦的摩根公司及巴林兄弟公司、费城的安东尼·德雷克塞尔、纽约的利瓦伊莫顿以及纽约其他几位大银行家与摩根联合,共同渡过了危机,使德雷克塞尔一摩根公司一跃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控制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同时继续向欧洲抛出优惠证券。摩根也因此而出名。
1884年的金融危机又给了摩根一个表演的舞台,使他名声大噪。他从这时起一直到1913年去世,都是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头号人物。
自1884年11月以来,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开始疯狂抢购黄金。一个谣言很快传遍了华尔街,说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以黄金支付货币的做法。格罗·克利夫兰总统担保这不是事实,但是用抛售美国证券换回黄金的做法仍在进行,致使国库告急,落到了几乎无力偿清债务的地步。
为了救济金库空虚带来的经济恐慌,就必须立即筹集到一笔巨额资金,财政当局估计至少要1亿美元。摩根知道在这股抢购黄金的风潮中,政府已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于是他同贝尔蒙商定,由他们两家银行组成一个辛迪加,承办黄金公债。这样,他们既可解救财政部危机,又可获得高额利润。但因他们的条件苛刻,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这个建议,总统也难以接受。当时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计划发行5000万美元的公债,其余半数委托美国国内银行存款。由于正值恐慌之际,任何银行都自身难保,就算这位财政部长拿枪对着他们也没人理会了。于是,他又使出苦肉计,以超出面额的117点公开募集5000万美元公债。这一招打破了投资金融界的惯例,也欺骗了投资银行,并重创和惹恼了摩根。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财政部长先生太小看摩根了。由于摩根的操纵,当这位财政部长匆匆忙忙赶赴纽约召集银行家寻求帮助时却遭到了白眼。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摩根提出的要么认购全部公债,要么完全拒绝认购的谈判条件。
出于无奈,摩根再次被总统召入白宫,互相摊牌。当探知国库存金只剩下900万美元时,摩根更是固执己见,并进而胸有成竹地说:“除了俺能使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国内外,似乎没有第二种办法来解救陷于破产状况的国库了。现在,我手头就有一张1200万美元的支票没有兑现,若是今天将这张支票兑现了,一切就都完了,要不要我在这里拍电报,立刻汇到伦敦去呢?”
看来,总统的面子也没有美元的面子大。在这种威胁下,克利夫兰总统不得不以去洗手间为由,每隔5分钟就去与正在另一房等候的财政部长卡利史尔商量对策。摩根耐着性子等了几次,眼看总统去厕所越来越频繁,不禁是可忍孰不可忍,终于失去了耐心,直接逼问总统结果,急得总统背着手在房间里开始了绕圈圈。摩根干脆点起总统讨厌的雪茄烟,跷起二郎腿,悠悠然地等待着总统作出明智选择。结果总统在快要把地板磨出坑来的情况下举起了白旗,答应了摩根提出的条件,这表明白宫在华尔街面前甘拜下风。
当夜摩根即取出大量美元交给财政部,帮助财政部渡过了难关。摩根在向政府承包的公债价格与市场差价中就净赚了1200万美元,这估计令美国财政部长心疼了好久。
画龙点睛:
企业经营者离不开谈判,而谈判的特征之一是对抗性。谈判双方都希望赢得胜利,千方百计争夺利益。谈判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须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否则打的就是糊涂仗。摩根与总统谈判,探知国库存款甚少,陷入危机,便趁火打劫,逼得总统不得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摩根获得了谈判的成功,从中赚了大钱。
通过以上事例可知,“趁火打劫”是对敌斗争的谋略,敌人可以用,我们也可以用,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关键看是谁用,用于谁,为什么而用。在对敌时,我们要善于侦察、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地利用敌人内部的各种矛盾,达成我之目的。另外,我们要防范别人在我们“弱、昧”时实施“趁火打劫”之计,就得改善自己的弱点,加强内部团结,自强不息。
P44-47
《玩转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一语,早于《三十六计》成书之前出现,语源可考自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这句话后来被当成名言世代沿用。宋代惠洪在《冷斋夜话》中也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了明末清初,引用这句话的更多。当时,有一个武艺高强又会用兵的人,狠下工夫,博览群书,废寝忘食地创作而成《三十六计》一书,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辉煌画卷添上了一笔艳丽的色彩。但具体作者和写作时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考证。
流传至今的《三十六计》,其较早版本系1941年成都兴华印刷厂翻印的,并冠以《三十六计》书名,且旁注“秘书兵法”,并且说明原书是手抄本,于1941年在分州(今陕西省分县)旧书摊发现。抄本前部“都系养生之谈,而末尾数十篇,附抄三十六计,解释皆用兵法,然后知其果为兵法也”。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一部奇书,是一部“谋略学”遗产。无论是古今中外,无论是军事战争、生活小事、人际交往、职场升迁、商场竞争、外交谈判等,都要用它过招。不管是5岁小儿在父母前的争宠,还是小商小贩的生意经,办公室的人事关系等等,都有三十六计的影子:3岁小孩会以“苦肉计”骗大人,80岁老人会以“假痴不癫”的态度面对俗世,企业集团总裁制定“远交近攻”的经营谋略,家庭主妇在烦琐的家务中学习怎样“顺手牵羊”提升效率,等等。然而,这本书以文言文写成,一般读者读起来难以领略其精深内涵,也就很难把这些计谋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编撰这本书时,首先注意到的就是这一点,所以我们在翻译及行文过程中,力求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实用性,二是娱乐性。
实用性体现在本书把每一计的重点都进行了形象的总结,包括每计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运用的要点、优势劣势都有说明,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难度。而且,本书从政治、商业、人生等3方面切入,对每个要点都以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演示说明,拓宽策略的视野,打开思考的格局,帮助读者在具体运用时做到有的放矢。
娱乐性体现在本书来了个老房翻新,对原书进行了现代化的诠释和加工,既保留了原书的主体,又通过轻松幽默的语言对每计的原文进行了讲解和分析。另外每个事例也是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讲述的,使您能在哈哈一乐的同时,不知不觉掌握三十六计的要诀。
相信读完本书后,会有更多的人在更多的领域使用三十六计。套用“大宝”的一句广告词就是:三十六计,人人都需要!
编者
2008年1月
《用活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生卒年月已无法查考。他出身于军事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军事战争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加上当时社会剧烈动荡、战争频仍,以及当时各种学术思想的影响,这些都为孙武日后写作《孙子兵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518年,孙武为逃避齐国上层社会相互之间的倾轧而来到吴国。《孙子兵法》正是在吴国写成的。公元前506年,孙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地指挥了吴楚柏举之战,辅助吴王成为一代霸主。《孙子兵法》也因补充了这次战争的经验而更加完备,孙武也由此登上了功名的顶峰。 《孙子兵法》是兵法中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为世人所传诵。在书中,孙武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争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这部兵法共分13篇,内容十分丰富,举凡战争的目的、性质、战略、战术、地形、间谍、后勤、干部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均包罗其中,闪耀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这部生于本土、源于本土,高度浓缩和体现我国人民大智慧的传世杰作,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孙子兵法》已有俄、日、英、德、法、朝鲜、希伯来、捷克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因此,《孙子兵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思想财富。一位美国学者就曾指出:今日的军事指挥者和现代经理们,如果仔细研究这部名著,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使用价值。如今,《孙子兵法》日益受到企业领导者的关注,日本企业家又率先将《孙子兵法》的思想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将之列为经营管理学习班的教材。这足以证明《孙子兵法》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备受各国企业家、外交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的青睐。它既可用于重大战争前的决策参谋,又能为个人为人处世出谋划策。
在加速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身逢盛世的我国企业家和经营者,深入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中有关领导和管理艺术与可供借鉴的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
编著本书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比较浅显通俗的方式介绍给普通读者,以方便大家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孙子兵法》自问世至今已有2500多年,古汉语中的字、词、句对今天的人来说多少会有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彻底读懂《孙子兵法》存在很大困难。为此,怎样以流畅、易懂的文字加以解说,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进入一个快乐的阅读氛围当中,轻松地获知《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成了我们编著本书的首要目标。
本书从《孙子兵法》各章中精心总结出要点供读者重点领会,而且在每篇原文后都给出了指导性的阅读意见。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我们在翻译原文及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采用了读者喜闻乐见的调侃形式,以增强趣味性和观赏性。“画龙点睛”部分会为您进一步阐述《孙子兵法》的内涵及其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希望我们选择的这种体例和解读方式能够得到读者朋友的认同。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够走多远。通过认真阅读本书,相信你会“计高一筹”,在生活和事业上更加“如鱼得水”,比其他人“道高一尺”。一册在手,你便可以轻易地揭开成功的神秘面纱,迈向更辉煌的彼岸!
编者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