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9月13日开博至今,整整一年半时间,“父女博客——大小眼看美国”访问量突破了300万。过去的500多天,博主有300天左右是在美国渡过的。旅美期间,大小博主分别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及时在本博和大家分享,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为了传播不同的文明,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也为了给自己一个纪念,博主精选了部分博文加以润色并配发大量独家图片结集成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小眼看美国(一对中国父女眼中的超级大国)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陈强//陈韵正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2006年9月13日开博至今,整整一年半时间,“父女博客——大小眼看美国”访问量突破了300万。过去的500多天,博主有300天左右是在美国渡过的。旅美期间,大小博主分别从不同角度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及时在本博和大家分享,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为了传播不同的文明,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也为了给自己一个纪念,博主精选了部分博文加以润色并配发大量独家图片结集成书,近日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本书中陈强和韵正小朋友的文章,多数写在国外,这是他父女俩不曾贪图享乐的一种见证。他们一家子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轻松度过一年半的时间——春看花,夏看果,秋赏月,冬踏雪,如同诗人一般;他们也可以利用关国廉价的交通条件,频频往来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峡谷、百老汇的歌剧院和汇聚世界各大品牌专卖店。而陈强父女用激情写就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在美国的时候,心中惦记的是祖国母亲,惦记她的发展和强大,惦记她的和谐和美丽。他们捡了不少“贝壳”,希望装点在祖国母亲的身上。从美国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和许许多多非设身处地无法真实了解的方面,一路走,一路捡,一路思考…… 目录 上篇 大眼看美国 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 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活雷锋” 免费公共资源从何而来 残疾人在美国处处受优待 美国穷人如何过日子 市长为啥不领一分钱工资 为什么要由陪审团来审案 美国基层选举是怎样进行的 美国大学生是如何把握就业机会的 美国的“青年政府” 美国人真的很随便吗 美国为啥流行“家庭学校” 老美通宵排队为哪般 美国癌症病人咋就这么潇洒 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何叫价声依旧 一场可能爆发的种族骚乱是如何避免的 我在美国购枪为啥引起FBI的怀疑 在美国生活哪些方面比中国方便 中美间注定是“黑白颠倒”吗 华人在美国的处境到底好不好 中国人哪一点令美国人艳羡 为什么美国人喜欢领养中国孩子 美国新一代“中国通”如何看中国 回国后,我怎么反而不习惯了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争气 下篇 小眼看美国 从此我成了小留学生 教室里居然有个浴缸 为啥穿着睡衣来上课 生活中的数学真有趣 小学生怎么过情人节 为小学同学开追思会 亲手做的礼物最珍贵 老师发的钱能买时间 在美国提早一年毕业 参加免费国际夏令营 暑假上学给学生奖励 我的旅行计划好浪漫 中学和小学天差地别 英语不好如何跟得上 假期没有作业多轻松 美国女孩初恋太直率 我所经历的逃生演习 为何美国校车有特权 家长会上学生唱主角 图书馆为啥令人陶醉 发考卷前先发给零食 美国老师教我做家务 我在课堂上制作枕头 职业生涯设计进课堂 美国初中没有期末考 学生在教室里开餐厅 贷款买车成教学内容 我们自己动手造小车 我亲眼目睹冰川崩落 回国上学我不太适应 试读章节 第一次上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购物,太太便四处寻找随身携带的那种小包装纸巾(记得国内好像是5毛钱一包)。陪同的中国朋友见了,笑着说:“我们刚来美国时也找过,可是这里买不到这种东西。” “为什么?” “因为美国所有的卫生间都备有免费的卫生纸和擦手的纸巾,根本用不着随身携带。” 哦,原来这里的公共厕所不仅不收费,而且里面该有的用品都备齐了,包括垫在马桶圈上的一次性环形纸片,你大可放心地坐在上面“解决问题”,而不用像在国内上公厕时那样“蹲马步”了。 有个美国朋友准备全家到中国旅游,行前问我该注意哪些事项。我小声告诉他:“随身带些卫生纸,免得上厕所时尴尬;另外,在旅游点买东西,一定要砍价。” 在美国待久了,上厕所不用自备手纸,实在方便。同样让人觉得方便的是,公共场所都有免费的饮水机,因为美国的自来水达到了直接饮用的标准,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喝,这样出外时就用不着老拿一瓶矿泉水在手上了。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只是说明美国生活便利而已。真正让我觉得捡了个大“便宜”的是,女儿上学不花一分钱,学校免费提供课本,而且中午在校用餐也不用付钱。需要家长购买的只是书包、铅笔和作业本。如果家庭贫困得连这些都买不起,班上也有纸、笔和固定在墙壁上的手摇削笔刀供学生免费使用。 女儿回家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她班上上科学课,许多同学都忘了带笔,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把笔筒里的铅笔全拿光了。为了保证下次大家还有笔可用,老师居然想出这么一招——所有拿笔的同学都脱下一只鞋放在教室前面“抵押”,等还笔之后再把鞋子取回。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所有的学生一律免费。不仅美国公民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连我们这些临时居住的外国人,甚至非法入境的学龄子女也一视同仁。更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暑期学校,不仅免费,而且还用钱鼓励孩子上学——出满勤的学生将获得100美元的购物卡。我女儿上完暑期学校还没等拿到奖金就回国了,后来我们让校方把属于她的100美元寄给了一个经常帮助我们的美国家庭。 和中国不同,美国的高速公路几乎都不收费。我开车穿越美国中部的密苏里州和南部的阿肯色州,行程1600公里,从没有留下过“买路钱”,而且沿途休息站还提供免费的地图和旅游景点介绍。但我随旅游团到芝加哥旅行途中见过一个收费站,不过一辆中巴的过路费也就3美元。在纽约,过海底隧道是要交钱的,听说来回一趟是12美元。 在国内上公共图书馆借书,先得交押金办证才行。而这里的图书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任何人(包括学龄儿童)都可以免费办借书证,而且一次借书的数量不限(我们往往一次借上六七本书,三周内还)。我从图书馆发布的信息获悉,这里经常举办短期的电脑技能培训、税务知识培训、新书介绍会、家庭故事会、学龄前儿童学话班以及各种讲座等,这些也都是免费的。 除了国家公园外,美国的许多公园也都是免费的。园内不仅有小孩玩的滑梯之类的设备,而且还有供人野餐烧烤的用具。多数美国人喜欢带狗出来溜达,为了防止遍地狗屎污染环境,公园里还备有免费的小塑料袋供狗应急时用。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这些看得见的硬件设施是免费的,而且政府的公共信息也是免费的。我上网订阅了所在地政府发布的信息,这样我的电子邮箱里每天都能收到一大堆免费的便民信息,比如近期政府有哪些活动安排,哪个路段目前正在修理(提醒绕道),自来水检测报告公布,恶劣天气预告等等。 还有一些针对部分特殊人群的免费项目。比如,刚到美国的新移民,往往英文说不好,公立学校就为这些人举办免费的英文学习班。像我们这些非移民也可以参加这样的英文班,只是需要交点钱,全年的学费也才97美元,比在国内报名上英文学校便宜得多。 在美国生活,最昂贵的是医疗费。不过,低收入者可以向政府申请免费的医疗保险。我认识这里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太太过来陪读,小两口靠每月1000美元的奖学金过日子还凑合。去年他太太怀孕了,没有买医疗保险,而正常生育的费用需要一万美元左右。小两口申请了临时补助,总算免了这笔巨额开支。他太太怀孕期间及孩子出生后,政府还发给免费的营养券,可用于购买牛奶、鸡蛋、果汁等。 美国职能部门对公共项目的收费也比较合理。我太太在这里考驾照,总共才花了13.5美元。在美国学开车是实行自我培训,只要你能通过笔试、视力测验和路考就行。想当年,我在国内学开车,先得参加驾校学习,光学费就交了4000多元人民币,加上平时给教练请客送礼的费用,那就更多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生活在美国的人们享有丰富的免费公共资源,其实用的也是纳税人上缴给政府的钱。政府只是代表人民管理、使用这些钱而已。由于政府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官员们不敢乱花纳税人的钱,把钱用在大家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地方也就顺理成章了。P16-19 序言 受陈强兄之托,为他和女儿的新著写序,这对我是一个挑战。 作为一个新闻界的同行和十几年的老朋友,特别是我们几乎同时到达美国,虽在美国不同的州生活,但这些相似的经历和相通的感触,却让我无法逃避这个邀请。 我常常想,像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骨子里头其实是非常正统的。当然,我们这些在“文革”中度过童年,接受过上世纪80年代新思想启蒙的洗礼,感受过改革开放浪潮的60后,注定和前一代或后一代人是不一样的。我还记得当初,我们在大学时代,因为中国女排夺冠而走上街头;数万人眼含热泪,振臂高呼:“振兴中华!”一直到现在,每每想起,都会热血沸腾。我们身上没有50后那样的伤痕,也没有70后、80后的洒脱,但有一些理想,有一些执著,有一些开放,还有一些痴狂。我们看起来似乎不太安分,但绝不是那种爱惹是生非的人,就像我长这么大,妈妈从不担心我会走上邪路一样。 我们有机会旅居美国,有着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心路历程。我们为西方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欢呼,我们为他们经过数百年摸索和调试形成的社会机制而感到敬佩,我们为他们在全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重新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自身修养的完善感到震撼。我深知,我们这种感觉,不是妄自菲薄,不是崇洋媚外,我相信我们的心态十分健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丝毫不输于国内同胞。 我们就像在海边沙滩漫步,不是捡起那些闪光的贝壳玩玩就算了,我们想揣着它们,回家装点自己的家。我们不是看到什么就捡什么,而是家里缺什么,我们就留意什么。结果,回家的时候,我们行囊沉沉,腰背压弯。 书中陈强和韵正小朋友的文章,多数写在国外,这是他父女俩不曾贪图享乐的一种见证。他们一家子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轻松度过一年半的时间——春看花,夏看果,秋赏月,冬踏雪,如同诗人一般;他们也可以利用关国廉价的交通条件,频频往来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峡谷、百老汇的歌剧院和汇聚世界各大品牌专卖店。而陈强父女用激情写就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在美国的时候,心中惦记的是祖国母亲,惦记她的发展和强大,惦记她的和谐和美丽。他们捡了不少“贝壳”,希望装点在祖国母亲的身上。从美国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和许许多多非设身处地无法真实了解的方面,一路走,一路捡,一路思考…… 和陈强交流的时候,我赞赏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敢于当众称赞别人的人,绝对不是自卑的人;相反,那些挺着腰杆挑剔别人缺点成为习惯的,未必算得上真正的英雄好汉。我们以新闻人特有的敏感,直接进入美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体验式的、感悟式的研究,找到我们某些方面的不足,探寻是否可以通过借鉴的方式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加快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进程。 十多年来,我眼中的陈强,始终是这样一个人,不知疲倦,铆劲十足,虽有时言辞激烈,但不乏真诚坦荡。他即将付梓的这部新著,我相信对于变革时期的祖国,非常珍贵,那是游子珍藏的贝壳,那是游子的一片心。 邱江波 2008年1月于美国 书评(媒体评论) 中美是两个大国,它们之间的误解可能给国际局势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它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而理解、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民众间的基本了解和信任。和普普通通异国平民接触,走近异文化作出不带偏见的观察,然后,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告诉自己的朋友,一点点地坚持做下去,就是在为和平努力。陈强和陈韵正父女坚持书写异国亲身经历的生动文章,正是在做出自己的坚实努力。 ——旅美著名作家 林达 “大小眼看美国”之所以引人关注,因为这两双眼睛是“父女眼”,是60后与90后两代人的联动,他们还是“新闻眼”与“儿童眼”的互补,是理性的“观察眼”与纯真的“感性眼”的微观扫描。两代人从不同视角记录了旅美经历,展现了一个“微观美国”。 ——《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教育部特约记者 谢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