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名人系/学生健康成长必读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凡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凡编著的《思想家的成长历程》精选了多位思想家,以生动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使学生体味他们成长历程的艰辛。思想家们这种辛勤的努力、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永远都是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克服种种生活与学习困难的巨大动力。

通过对思想家人生体验的深刻总结,本书也为青少年的顺利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必修课、青少年人生旅途的指路明灯。

内容推荐

每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人物,都蕴藏着一部感人至深的成长故事。他们的丰富阅历和人生体验,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成功要素,他们追求卓越的性格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对今天的学生无疑具有巨大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为了追求真理,亚里士多德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信念,尖锐批判老师的唯心主义理论,为了追求真理,哥白尼敢于冒犯神灵,还有伽利略,亚当·斯密,康德·马克思……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类的最宝贵的精神。从他们成功的轨迹中,汲取我们成长的力量。这些不朽的群像、伟大的足音,将激励我们走向绚烂的未来。

王凡编著的《思想家的成长历程》精选了多位思想家,以生动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艰辛的成长历程中所包涵的非凡勇气和超常智慧。

《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力图使广大读者在了解诸多思想家的基础上,能更多地感受到他们的艰辛成长历程中所蕴含的非凡勇气与超常智慧。

目录

道家鼻祖——老子

百世师表——孔子

东方亚圣——孟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消遥自由德哲人——庄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佛教禅宗祖师——慧能

无神先师——王充

心学大师——王守仁

理学大师——朱熹

传统叛逆——李贽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

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王夫之

经世匹夫——顾炎武

光耀百世——龚自珍

放眼世界——魏源

维新志士——康有为

一代哲人——冯友兰

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

文化革命德主将——鲁迅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一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西方思想之父——柏拉图

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最伟大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纳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

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

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

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

大哲学家——莱布尼茨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

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

试读章节

东方亚圣——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鲁国邹城人(今山东省邹城市)。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成长历程

孟子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只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像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连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昂。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像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燕王哙因让国给燕相子之,引起燕国内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只用了五十天就大获全胜。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说:“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宣王不听,“燕人畔”。王曰:“吾甚戆于孟子。”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言很多,并未见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孟子也看清楚了这一点,便准备回乡。齐宣王派人告诉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以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公孙丑下》记,孟子离开齐国,在齐的边境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迟缓呢?他说:“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又有人说:“我看老夫子你似乎有不愉快的样子。”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他以历史循环理论的观点认为将要有“王者”兴起,来统一天下。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

齐楚曾经有合纵之约。秦使张仪以土地之利诱骗楚怀王与齐绝交。楚齐已经断交,楚也发觉见欺。公元前312年,楚大发兵与秦战,两次大败于秦。当秦楚正要交战的时刻,孟子从齐国到宋国去,在石丘遇到宋柽。《告子下》记,宋桎听到秦楚要打仗,准备去说秦、楚罢兵。孟子问宋柽,用什么宗旨去说秦、楚。宋柽说:“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反对言“利”,主张讲“仁义”。他说:“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他说:“先王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孟子再游宋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滕文公下》记,孟子的弟子万章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说,汤、武行王政,他们的征伐,是从水火中拯救百姓,诛杀残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无敌于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孟子不久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值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年至公元前302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与儒家争鸣者以墨家和杨朱学派的势力最大。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孟子痛斥杨、墨学派,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卫)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他说,他这样严厉地驳斥杨、墨的异端邪说,是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个圣人的事业,他要正人心,就必须辟杨、墨。他的弟子公都子告诉他,别人都说他好辩论,他说:“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像孔子,过着长期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P33-37

序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伟人的事迹来激励孩子,远胜于一切教育。读名人传记,与伟人交流,名人成长的故事将引领你走向成功。

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都曾经从一些励志故事中获得人生的启示,激发无限潜能。对于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阅读一些经典的励志故事,对于解决自己成长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奋斗目标以及学会如何成功都是有着很大的益处的。

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拓宽人生视野,完善自身人格,提高立身处世的能力,本书精选了在思想领域成就非凡、影响巨大的世界名人,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娓娓动听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试图从这些思想家的人生经历中挑选出对青少年成长最有帮助的人生启示,通过一个个思想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展现出在人生奋斗中所要掌握的各种智慧和能力。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块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为你的人生指引前进的道路。

思想家们成长的故事蕴涵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内容涉及到理想、求知、机遇、生活、心态、习惯等多个方面,有助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培养品德,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心态,锻炼坚强的意志,从而顺利适应社会,迎接人生挑战,成就卓越辉煌的人生。

每一位思想家的成长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有喜悦,有痛苦,有艰辛,有徘徊!本书精选了多位思想家,以生动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讲述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使学生体味他们成长历程的艰辛。思想家们这种辛勤的努力、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永远都是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克服种种生活与学习困难的巨大动力。

通过对思想家人生体验的深刻总结,本书也为青少年的顺利成长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必修课、青少年人生旅途的指路明灯。

编者

2010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2: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