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受这种或那种的教育吗?我们有什么权利让一个洁白的生命按我们的思维模式去成长,我们怎么能保证我们的想法不是大错特错、荒谬绝伦?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难道就非得成为某种思想的实验品么!
“五四”的意义,远非赵家楼的一把火所能概括。如果站在“五四”高潮甫歇的1921年来近距离地回瞥“五四”,就会发现,刚刚过去的五六年,已然从文化穹庐上撕下了一块遮天蔽日的血腥之幕,这才使得20年代的中国,开始呈现出一片“初日照高林”的早春气息。所谓“五四”,并不是公元1919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日子,而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灵童转世”,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崭新文化时代的胎动期。
北大教授孔庆东谈教育和启蒙,孩子的生命非得成为某种思想的试验品么?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功?灵魂工作者还能逮着老鼠?“五四”的狂飙是怎样带来一片中国文化的早春气息?……
《高考制度之我见》
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实行整整20年了。应当承认,20年来,这套制度为我们国家遴选出了大量的人才。对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民主性,有效性,无疑应当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许。
但是,任何一套运行机制都有它功能衰竭的时候,不可能是一架永动机。它衰竭的因素不是外来的,而是原来就隐含在机制的内部,逐渐显示出其日益有力的一面。现行高考制度在它的前10年,即1977年-1987年,可以说是利大于弊,它的衰竭因素被深深压抑着。特别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凭分数、凭学习水平上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人才结构的大调整、大集中,它为千千万万贫寒的工农子弟和普通知识分子的后代提供了在高层次上实现自我的人生机会,那时候,这套制度本身就体现着科学与民主的五四精神。多少人家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流下了幸福的热泪。古人所说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翻身”情怀激励了那一代人才报效国家、报效社会的志向。那一代人今天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主力。
但是从第二个10年开始以后,这套高考制度的负面效应开始暴露。进入9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走向利弊参半乃至表现出弊大于利的趋势。其中的关键不在“考试”,而在“统一考试”。一概反对考试,是一种无政府主义思想。任何社会都不能免除对其成员的必要考核。但全国一体的大一统考试体制,却从根本上制约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考试本来是对教育的检阅,但现在却本末倒置,为了考试而教育。所以,广大中小学生的许多精力和时间用于训练考试技巧,最后变成一个个考试机器,个性被压抑,特长遭扼杀。上了大学之后,回首一片茫茫,学过的东西大多数是无用的和错误的。全国几千万青年学生虽读了十几年的书,却既无独立思考能力,也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只能叫做“准人才”。在社会选择多元化的今天,这样的人才格局显然是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高考制度已成为民族文化走向的一个“瓶颈”。因此,改革高考制度势在必行。
改革的关键在于打破“大一统”。前提是完善和落实高中会考。会考只作为高中教育的一种资格证明,会考成绩可以作为高考的参考。然后下放政策,由各地区、各高校自主招生,甚至各系各专业也可以自主招生。当然,这需要一个配套齐全的系统工种,几年之内还不能完全做到,但必须向这个目标迈进,才能把教育的死水重新激活,不尽人才滚滚来。
《咋教育孩子》
还有一个多月,孩子就要出世了。我那小市民的太太,整天腻着我商量将来如何教育我们这“爱情的结晶”。依着她的意思,三岁学英语,六岁弹钢琴,从小便知道左手拿叉,右手执刀;进门用香皂洗三遍手,出门从不吃小摊上的东西……我听着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我说你怎么比“四人帮”还能摧残祖国花朵啊?你这一套,跟那三岁磕头、六岁缠足只有时代的不同,其罪恶本质都是一样的!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造就一个废物加奴才。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肯定先死;太平盛世,他什么也享受不着。你看你丈夫我,英语不会,钢琴不懂,吃饭以手为又,以齿为刃,一块香皂用半年,专门吃各种小摊,结果活得天天快乐,人人爱戴,多么自由,何其幸福,连你这么高雅的女同志都愿意嫁给我,这是为什么?
太太说,那依着你呢?
我庄严地思考了一阵,说:首先得进行饥饿教育,让他知道啥叫饿。知道饿才知道天下没有不好吃的饭,才知道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当然,还有寒冷教育、疼痛教育、挫折教育、羞耻教育、孤独教育……总之,要让他挨饿受冻,挨打受骂,摔倒了绝对不扶他,从不给他零花钱,从小要自食其力,知道人生之艰难,世道之险恶,为争取自由而进取,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太太说:“四人帮”加上希特勒,也不如你凶残。你这老不死的,成心要虐待死我的孩子,我还不如把他送孤儿院呢!
我说反正不能像你那么办。太太说要像你那样办我跟你拼了。吵了一遍又一遍,一直上升到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育人还是用修正主义思想育人的高度,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最后,我忽然想通了:“咱别吵了,这么办也好,那么办也好,咱们征求过孩子意见吗?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受这种或那种的教育吗?我们有什么权利让一个洁白的生命按我们的思维模式去成长,我们怎么能保证我们的想法不是大错特错、荒谬绝伦?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难道就非得成为某种思想的实验品么!”
太太说,那怎么办呢?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