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纳德·穆哈马基耶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文化委员会主席,从高层领导的角度见证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身经历了震惊世界的“10月事件”和“8月事件”。总统叶利钦调集军队围剿炮击苏维埃所在地莫斯科白宫,他与困守在白宫内的副总统鲁茨科伊一同被俘……本书以作家的敏锐记录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鲁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等人的种种表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以翔实生动的描绘带领读者去经历那段大动荡的岁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炮击白宫亲历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里纳德·穆哈马基耶夫 |
出版社 | 昆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里纳德·穆哈马基耶夫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曾任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文化委员会主席,从高层领导的角度见证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亲身经历了震惊世界的“10月事件”和“8月事件”。总统叶利钦调集军队围剿炮击苏维埃所在地莫斯科白宫,他与困守在白宫内的副总统鲁茨科伊一同被俘……本书以作家的敏锐记录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鲁茨科伊、哈斯布拉托夫等人的种种表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以翔实生动的描绘带领读者去经历那段大动荡的岁月。 内容推荐 在动荡年代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一位作家以敏锐的心灵所感受和描绘的细节,往往比历史学家记录的东西更深刻更真实。作者亲身经历了震惊世界的1991年“8月事件”和1993年“10月事件”。作为苏联解体的关键性标志性事件,这两次事件均发生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大厦——莫斯科白宫,本书正是穆哈马基耶夫对这段亲身经历的记录和回顾。 目录 译者的话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试读章节 我费尽心思也无法判断我们上的是第几层楼。电梯里的按钮并没有显示出来,但我毕竟还是感觉到我们到的楼层高于二层,但低于五层。 电梯门开了,我从里面走出来。当下又有另外两个人迎接我,他俩穿着同样的黑西服和衣领浆得笔挺的白衬衫。他俩的外貌和举止惊人地相似,仿佛从一个孵化箱里孵出来的。然而他们远远不是小鸡,而是表情严肃的人,尤其严肃的是他们的目光。走廊并不宽,但左右拐来拐去,不知是故意这么设计的,还是这幢楼是老式建筑。总而言之,没有人领你哪儿都找不到。我的思想也像走廊一样拐来拐去,乱作一团。终于,在走廊的一个拐弯处领我的那两位身穿黑西服的人把我“转交”给一位五十岁上下的男人。 他自报了家门,同时把一只手伸给我。原来他也知道我是什么人。我的心中多少感到点温暖。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在等您呢。”他说,他的目光比那些接我的人目光要爽快些。刚走了两步,他好像说到一件区区小事一样问到: “手提包您是随身拿着还是……放在这儿?” 他丝毫没有强迫我的意思,相反,在我看来,他说最后那句话时带着一种遗憾。但他还是让我明白了应当把手提包留在这儿。他话说得很礼貌,但你不得不依从他。 难道我还考虑手提包的事嘛!但我当时大概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有点犹豫不决。 “怎么,您那里面有重要的文件吗?”总书记的助理问道,“随您的便,不过……我们这儿……” 他说话的神情一本正经,不像与我开玩笑。 “好,就把它留在这儿吧。我不用。”我把手提包放在桌子的边上,“怎么,您以为手提包里装着什么东西吗?就有小孩的两双连袜裤,因为在喀山买不到。” 你们要是看到了总书记的助理是怎样跑到手提包的跟前,又是怎样毕恭毕敬地把它放到一个红木的橱柜里就好了。看样子,这是他对“重要文件”的尊敬。 他把门打开后便留在门外了,而我站在“国家的第一号主人”——戈尔巴乔夫总书记的面前,这个人我在此之前只在电视屏幕上见到过。这是白日做梦,还是真的?!这个房间的主人从桌子后面站起身来,好像见到一位老朋友那样走过来迎接我。 “您好,里纳德·萨菲耶维奇,请进,请坐下。我老早就想跟您聊聊了……” “他在说什么?他的耳朵是否听到他的舌头在说什么吗?他从哪儿能知道我,并且还‘想’与我聊聊呢?他怎么啦,是不是无事可干了?”这是那时在我的脑海里闪过的念头,只是话不能这么说。在这里是不能开玩笑的。要知道我在总书记那里,我与斯大林的这位继承人面对面地待在一起。想当年,斯大林只要点点头就会有成百成百的人头落地,人民算什么呀,他能整批整批地把人从他们祖祖辈辈住惯的地方迁走流放。我坐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曾经办过公的地方。据说,契尔年科在被选为总书记后,从医院出来还顺路驱车来这里看了看。P2-3 序言 里纳德·萨菲耶维奇·穆哈马基耶夫是俄罗斯联邦鞑靼共和国的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1948年出生于鞑靼马马德什区小基尔缅尼亚村,毕业于喀山大学,又在莫斯科大学获得文学副博士学位。他先后创作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奖项,曾两度担任鞑靼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还是俄罗斯联邦社会科学院通讯院士、鞑靼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也正是苏联解体前后那段大变革大动荡的岁月里,穆哈马基耶夫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代表。为争夺他的影响力,在政治上完全对立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先后亲自找他谈话,动员他并提名他做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相当于我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候选人,也正因为两派互相牵制反而未能当选,但担任了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成员、文化委员会主席。他从高层政治的角度,亲身经历了震惊世界的1991年“8月事件”和1993年“10月事件”。作为苏联解体的关键性标志性事件,这两次事件均发生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大厦——莫斯科白宫。 本书(俄文版原名《在烧红的锅上》)正是穆哈马基耶夫对这段亲身经历的记录和回顾。由于作者首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正直的作家,他很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并为之呐喊奋斗,但对于加入某个权势集团搞政治投机并不感兴趣,所以与其它描述这段历史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比较客观,真实且详尽。书中记述的都是作者亲见亲历亲感的第一手材料,并没有借助其它资料对那段历史做全景式的概括,更没有充入传闻或主观猜测,也避免了完全站在某个集团的立场和角度去歪曲或隐匿事实。二是生动、细致、形象。无论是记述事件,还是描绘上至叶利钦、哈斯布拉托夫,下至参加游行的普通民众和参与镇压的军队士兵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都写出了很强的现场感,具有使读者也亲历其境的感染力。尤其是作为一个当事人而不是旁观者采访者,他以一个作家敏锐的心灵和目光,去感受并捕捉一些重要的细节,去剖析自己及其他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更是一般职业记者和历史学家所很难做到的。正如本书俄文版的编辑者所言:“艺术家的心灵能够把握的细节琐事,要比最勤奋的编年史家能够记录下来的东西多得多。因此,穆哈马基耶夫的这本书,是经历过那些事件的人的纪实,是像时钟一样精确地记录下来的书,是作家的痛苦、恐惧、忏悔和希望……作者经历了这一切,并且又带领读者去经历这一切。” 任光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