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百年 永远向前
从诞生之日起,清华大学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历经百年风雨,但“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变,“行胜于言”的传统没有变,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宗旨没有变,“今天我为清华骄傲,明天清华为我自豪”的情结没有变……建校至今,清华大学共培养了超过17万名毕业生,其中更是出了为数众多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治国的栋梁之才。
百年历史的萌芽——清华学堂(1911)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占领北京后,胁迫清政府于1901年(辛丑年)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中国向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十四国赔款白银45000万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庚子赔款”。其中美国分得7.3%,3285万两,折合2444万美元。
后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承认“赔偿过多”。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美元1165万492元2角9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后来的“庚款留美学生”。庚子赔款乃国耻之辱,而派学子留美,却是中国步上现代化国家轨道的重要举措。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凝结在清华的100年校史和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在最初十多年间,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
1909年6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在侯位胡同设游美学务处,任外务部左丞参议、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为总办,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学部员外郎范源濂为会办。游美学务处负责主持招生和送学生到美游学工作。从1909年至1911年,游美学务处先后选派了三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其中有梅贻琦、张子高、赵元任、胡适、张彭春、庄俊等。1909年8月,清政府准将赐园做旅美肄业馆。赐园,康熙时为熙春园,咸丰时称清华园,道光时赐给道光的五子奕淙,奕淙传于载濂,义和团事件中载濂被充军新疆,清内务部将赐园收回,后分给旅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这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这便是清华历史的开端。后来,学校便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曰,一直到今天。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1912—1928)
辛亥革命发生后,游美学务处撤销。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并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校中“一切均仿照美国学堂”,“以造成能考入美国大学与彼都人士受同等教育为范围”。由唐国安任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改由外交部全权管理,教育部不再参与,但实际听命于美国驻华使馆,美国通过校董事会对校务进行控制。
学生在校学习8年,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频繁的考试、苛刻的记分、出洋的前途,促使学生用功读书,出国后一般都具有美国同年级学生的水平。高等科的三、四年级,实际是大学的一年级或二年级,或相当于美国大学的初级大学(Junior College),毕业后一般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二、三年级。在课程设置上,上午为西学课:英文、作文、公民(美国)、数学、地理、西洋历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一律使用美国教科书,用英文讲课。下午为国学课: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用中文教科书和中文讲课。上午教师是美国人和中国人,下午则是中国老先生,多为在清朝有过功名的。上午的功课及格,方能毕业,下午的课就随便了,不在考核之列。考试频繁,有月考、十分钟考,口试差不多日日有。记分标准用100分制,1916年前为60分及格,1917年改为70分及格。1918年采用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记分制,分超、上、中、下、未、不到六等,各有一定比例,两头数少。这种方法无绝对的标准,成绩是相对的,总要淘汰一批学生。清华学校的淘汰率很高,如在1911年至1912年间,学校共招收1500名学生,除在校学习的383人外……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