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镜清,国家一级作曲家,央视86版《西游记》电视连续剧总作曲。早期为我国大量的农业科教纪录片配乐,后来主要为影视作品创作音乐。器乐代表作有民乐合奏曲《大寨红花遍地开》、板胡独奏曲《喜开丰收镰》、扬琴协奏曲《井冈山》等,影视音乐代表作有《女人不是月亮》《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等。卢嘉群编撰的《我为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梦幻人生》由其口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为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梦幻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镜清,国家一级作曲家,央视86版《西游记》电视连续剧总作曲。早期为我国大量的农业科教纪录片配乐,后来主要为影视作品创作音乐。器乐代表作有民乐合奏曲《大寨红花遍地开》、板胡独奏曲《喜开丰收镰》、扬琴协奏曲《井冈山》等,影视音乐代表作有《女人不是月亮》《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等。卢嘉群编撰的《我为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梦幻人生》由其口述。 内容推荐 卢嘉群编撰的《我为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梦幻人生》以“梦”为牵引,真实记录作曲家许镜清先生平凡而卓著的音乐人生。书中既有许镜清艰苦朴素的生活经历,又有他音乐生涯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既还原许镜清关于《西游记》音乐创作的煎熬记载,又首次向读者展示《西游记》音乐创作手稿。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许镜清的人生经历,也深刻阐释了许镜清的音乐创作思想。 目录 我的“西游”情缘(代序) 第一章 筑梦——七台河的那些岁月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我的父亲母亲 一把二胡撩起我的音乐梦想 第二章 追梦——哈尔滨的大学生活 难忘的大学考试经历 穷苦的生活是我人生最好的导师 我要闯出去 第三章 梦游——“农影”是我音乐创作的土壤 我的工作就是为农业科教纪录片配乐 响遍全国的《大寨红花遍地开》是我创作的 我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创作渊源 我遭受“红头文件”处罚 第四章 圆梦——我两次为《西游记》作曲 进《西游记》剧组纯属偶然 《西游记序曲》的创作灵感来自民工敲饭盒 332路公交车上诞生《敢问路在何方》 《女儿情》是我的最爱 两元七角的《猪八戒背媳妇》 我创作了“齐天乐”整场晚会的音乐 我为《西游记续集》创作五首插曲 我为《西游记》尽力了 69岁创作完成张纪中版《西游记》音乐作品 第五章 杂梦——不解人生梦 五十元稿费的尴尬 我只要应得的权益 开场音乐会,怎么就这么难 第六章 梦归——我的老年生活 我的晚年生活 感恩许镜清(代后记) 附录 赏86版《西游记》音乐 听君一席话——与许镜清对话访谈录 试读章节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1942年11月15日,我出生在山东龙口黄山馆村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候,我对龙口没什么印象,因为,刚满一岁的时候,我就在母亲的怀抱里背井离乡、辗转颠沛,来到离龙口两千公里外的黑龙江省勃利县。虽然那里也是个荒远偏僻、贫穷的地方,但是,毕竟是父亲“闯关东”找到的落脚点,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父亲靠打散工挣点收入,母亲在家务农,家里特别穷苦,仅仅能吃上饭。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度过的。 我的家在勃利县的东边,离东北解放军炮兵五师疗养院很近。家里除了父母,我还有两个妹妹。我们住的房子是租的,一间半的土房,和邻居共用一间灶房,进门就是烧柴火取暖的土炕,五口人每天都挤在炕上睡觉。房子里除了一张木桌子和几张凳子,什么都没有,简直就是家徒四壁,一到下雨天,屋里总是漏水,地上东一个西一个,摆了好几个盛雨水的盆。父亲在县里的榨油厂上班,每天干人工榨油的工作,家里的生活来源,全靠他每月辛苦劳动挣来的一点钱艰苦维持。那时候,我们兄妹三人都要上学念书,生活非常窘迫,没有任何依托,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三年困难时期,就连榨油后的豆饼,原本是拿去喂猪的,我们也吃上了。再后来,父亲身体不好,但还是必须早出晚归,靠打零工养家糊口、艰难度日。 为了补贴家用,我经常天不亮就被父亲吼起来,提溜着破铁桶出门,沿街去捡煤核,家里每天取暖基本上就靠这点东西。捡到我实在提不动了,才能往回转。捡回来的煤核,基本上只能应付一天,我常常叹气,怎么这么快用完?又得去捡了。毕竟那时候,我只是五六岁的孩子。但是,心里再不愿意,我也得去帮忙,日子过得再艰难,也得过下去。 印象最深的一次,在我1l岁那年的冬天。黎明时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出奇的冷,山上的积雪已经没过小腿。天才微微亮,我推着一辆小破车,走进白雪皑皑的山里捡柴火。一路埋着头,盯着雪地,哪里有露出的干树枝,哪棵树上有枯死的干枝,就往哪里走,捡起来就捆在一起,放到车里。山里特别安静,不远处偶尔传来狼嚎的声音,我心里害怕极了。拼命往前走,生怕突然间从哪里窜出一只狼来……来回三十多里地,忐忑不安,饥寒交迫,饿了,拿出口袋里被冻成“石头”的馒头,放到嘴边使劲啃上一口;渴了,趴在被凿开一个洞的冰河上喝水,手脚已经冻得没有知觉,根本感觉不到冷。就这样,最终推回了满满一小车烧火用的干树枝。刚进屋,眼瞅着耳朵上,就像吹气球一样,起了大大的水泡,母亲赶紧过来,学着古法,用针线穿了一根她的头发,轻轻把水泡扎破,据说,这是民间处理水泡的最佳办法。如果处理不好,耳朵很可能就冻掉的。 我还经常去捡垃圾、铁丝、铜丝,卖上三五毛钱,开心得不得了。买上一两颗糖,掰开糖纸,把糖送到母亲嘴里,她总是会心一笑。那时候,能捡到部队扔掉的东西,是最新鲜最好玩的。有一次,我捡到一本书,是张恨水写的《月暗花残》,那应该是我开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没有封面,书的后面也缺失了很多页。我仔细地把书读完,还经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因为那本书缺了结尾,我就自己编故事,小朋友聚在一起,也愿意听我讲。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捡到书的情景依然记得非常清楚,甚至还能感受到当年兴奋的心情。爱读小说的习惯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积累下来的。 为了增加收入,父亲在院里盖了问小草房,养了几十只鸡,也不知他从哪里找来养鸡的书本,照着书里说的,该怎么养就怎么养,结果养出经验了,最多的时候养了一百多只,家里全靠养鸡卖蛋过日子。看着草房里满地跑的小鸡,突然觉得,生活似乎有了盼头。可惜,到了第二年,勃利县很多农户也开始养鸡,我们的卖蛋生意不好做了,收人又受到影响。 除了养鸡,我们住的小院里还有一块小小的菜园,母亲种了一些葱和青菜,可以节省一些日常生活费用。菜园的南头还盖了大猪圈,养了两三头猪。 每年夏天,我要赶着猪到河边吃草,它们吃草,我在旁边看书。隔两三天,我就得出去割猪草。把采来的苣荬菜菜梗给猪吃,这种菜我们也经常拿来蘸酱吃。有一次,我拿着镰刀去割菜,一刀下去,不小心把自己的脚砍伤了,流了很多血,我忍着剧痛瘸着脚走回家,一进家门,见到母亲,立刻扑倒在她怀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现在,只要看到脚上的那道伤疤,当年的情景马上浮现眼前。 秋天的时候,农民把地里的白菜收了,菜地周边有很多老的、烂的菜叶,我就收回来喂猪。养的猪里面,有一头是公猪,专门给母猪配种,只要配种成功,每次能赚一块钱。还有一头特别大的母猪,生下了二十多只小猪。母亲为了“犒劳”它,每天去外面找猪食来喂它,偶尔也喂它吃点粮食。二十多头猪,长到一定程度就卖掉,一只猪仔可以卖八块十块。卖猪有了钱,那是父母最开心的时候,而在我的记忆里,却因为养了许久的猪仔被卖了,心里十分舍不得。 养猪的那两年,日子过得稍好一些。但是,一家人却始终没有吃过自家养的猪肉。记得在我十一二岁那年,东北天气特别冷,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那头被母亲当宝贝的母猪,冻死了,母亲为此号啕大哭,郁闷了好长时间。P3-5 序言 我的“西游”情缘 我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很庆幸,能生长在有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年代。 小时候,家里不宽裕,没有电视机。我记得,每天晚上,我会搬个小凳子,敲开隔壁叔婆家的门。在她极不情愿地打开一条小缝的时候,我迅速从门缝里溜进去,自觉地找个角落的位置安静坐下,把鞋子脱了,倒扣在水泥地上,生怕踩脏了人家的地板。 在别人家里,当然不能随心所欲想看什么就看什么,那时,年纪小,对什么都好奇,大人看哪个台,就跟着看哪个台,哪怕喜欢看的动画片被转了台,也只能默不作声。记得最喜欢看的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讲述阿信苦难中创造奇迹的故事,总把自己当成阿信,希望自己也能战胜各种艰难,成就了不起的人生。 1986年,虎年,《西游记》开播了,我们家也有电视机了,虽然只有14寸,黑白的,旧的,经常要狠狠地敲打厚厚的机身,才能确保不闪屏。就这样,只要“啾啾啾”的音乐声响起,我不管在家里的任何角落,一定是连跑带吼“奶奶,西游记开始了”,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电视机旁…… 开播那年,我12岁,刚刚走过人生第一个年轮。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家里的电视机已经是高清版、轻薄型、智能化。可是,再好看的电视节目,再有趣的影视画面,都无法替代《西游记》根植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再好听的音乐作品,都无法取代萦绕在我内心深处的“西游记音乐”。86版《西游记》已经融人我的骨血,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细胞。 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 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 取来了真经 回返我华夏 鬓添白发 减损韶华 战胜了八十一难心不老 赢得了世代传颂是酬答 人生终有限 功业总无涯…… 轻轻闭上眼睛,耳边又响起《西游记》片尾曲《取经归来》,我的思绪不自觉又回到三十年前,那些难忘的记忆又被重新唤醒,关乎自己与86版《西游记》的不解情缘,始终在我生命的岁月里咀嚼、延伸、回味。 1988年春节,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搬上电视荧幕,播出后,影响极大,社会反响极好,市面上能买到的报纸杂志,几乎都有关于《西游记》的报道,包含“西游记”元素的贴纸、扑克牌、明信片、小人书、挂历、海报、音乐卡带等衍生品,只要愿意找,都能买得到。我也一样,如痴如醉地收集着各式各样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和物件。记忆最深的是,因为喜欢“第三个唐僧”迟重瑞,便找来薄薄的纸张,偷偷照着杂志里的人物画像描绘,这里放一张,那里夹一份,感觉“唐僧”一直跟在身边。直到被妈妈发现,说了我一通,警告我要好好学习,不能心有杂念。最喜欢模仿演唱的歌曲是《何必西天万里遥》,想象着自己就是电视画面里情深意切的“杏仙”;嘴里唱着《天竺少女》,心里想着屏幕上那个儒雅端庄的“唐僧”……现在想想,那应该就是少女的情窦初开吧。 积压在心里的西游情怀总得抒发呀,怎么办呢?想到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写信吧,把我喜欢看《西游记》,崇尚“西游精神”的心里话写给“孙悟空”,告诉“唐僧”,这是最好最能表达心意的办法了。 说干就干,我重视的是过程,从不介意结果,一向如此。没想到,我的真情实意,分别得到了两位老师的回应。 1988年7月24日,我收到“孙悟空”六小龄童的回信,那年,我读初二;1989年2月28日,我收到“第三个唐僧”迟重瑞的回信,夹带有照片,那年,我读初三。 在学校传达室收到信件,看到信封上赫然写着“中央电视台”字样时,我简直快疯了,手足无措,那一刻,我的心怦怦直跳,兴奋得快要蹦出胸腔;这一刻,书写着那段经历的时候,我依然热血沸腾。 两位老师都给我回信,鼓励我好好学习。这使我更加坚信,认准的事情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够成功。人生路如同西游取经路,始终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1998年,我移居广州,过上了没有爹娘陪伴身边、不识路、没有工作、没有朋友的生括。我很郁闷,但是,再无奈也得好好过日子。生活中,我始终以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精神勉励自己,鼓舞精神,一路走来,虽然碰到各种困难,但是,正因为心怀西游信念,所以,一直勇往直前。 这一年,我24岁,经历了人生的第二个年轮。 2000年,为了更好地展示86版《西游记》的经典内容,传播西游文化,弘扬取经精神,我决定,创办网站。不懂网页制作,买书买光盘现学;没有网络空间,花钱购买。就这样,“西游记经典网”应运而生,全国各地更多的“西游记迷”、更多的“唐僧迷”聚集在互联网世界里,畅所欲言,各自抒发着对电视剧《西游记》的喜爱,对“西游记音乐”的痴狂。 2002年5月30日傍晚18点37分43秒,在北京网友的帮助下,我透过话筒,终于和“唐僧”迟重瑞通了电话,他富有磁性的声音激荡了我的心灵,滋润了我的心田。他答应我,为我提供更多的照片和素材,支持我办好“西游记经典网”。 2004年2月8日,我接到中央电视台《与您相约》节目组编导电话,邀请我到北京,参与六小龄童老师和迟重瑞老师的节目录制,以“综艺之友”“铁杆影迷”的身份,分享自己对.《西游记》的情怀。这一天,我圆梦了,圆了我与“唐僧”迟重瑞的心灵之约。 2004年7月4日,我再次到北京,参加《艺术人生——“西游记”剧组聚首》节目录制。这一天,我第一次在中央台演播大厅见到了杨洁导演,她说了一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二十二年前,在我们刚刚要开拍之前,我们开过一个全组的会,在那个会上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说,金莱你们四个,我们将来这个戏,失败了,那是我挨骂,我浪费了国家的钱财,如果成功了,那光荣在你们头上,你们可能会全国知名,可能是世界知名,但是到那个时候,你们不要忘记,是大家的努力,托起了你们四位,尤其是,托起了你这位孙悟空。普希金有一首诗,后面写着,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让我们把那段日子牢牢地记在我们心坎里,当作亲切的怀恋,因为这是一段缘分。”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也是这次,我第一次见到整部《西游记》音乐和歌曲的创作者——许镜清老师。从此,我和剧组很多台前幕后的艺术家也结下了更深的情谊。 时隔八年,在2012年11月26日,我又在北京《鲁豫有约》的录制现场,再次见到杨洁导演、王崇秋老师以及各位主创,留下一张张珍贵的合影。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也是2012年,我和作曲家许镜清老师再续前缘,真正成了忘年交。如果说,欣赏许老师的音乐是一种感官上的至高享受,那么,倾听许老师的电话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无缝对接。他如同一位推心置腹的邻家长者,跟我讲述他的人生经历,谈论他的音乐创作心得。就这样,我自然而然走近了他的圈子,感受着他的生活,感悟他低调而卓著的人生。当了解许老师想办“西游记音乐会”的初衷后,我帮忙找赞助,谈合作,推音乐,写文章,尽一切所能协助许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私无忌,庆幸能得到他的认同和肯定,最后成为他身边不可或缺的小助手。在我的眼里,我只知道,这位亲切可爱的长者,是我生命中值得敬重、值得珍惜的人。 也许,正因为我太热爱86版《西游记》,开播至今三十载,《西游记》已经入我心肺。每一个镜头、每一段对白、每一位演员,都在我心里扎根;每一首歌曲、每一段音乐、每一处情节,都在我脑海里浮现。 也许,正是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使我终生难忘,更令我备感珍惜! 当我从杨洁导演手中接过她亲笔签字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时,心情无比激动,我怀着感恩的心,读完《西游记》剧组经历的拍摄历程,几次热泪盈眶。我的心完全植入在杨导的文字中,感受着剧组日积月累经历的那一幕幕拍摄历程。踏遍千山万水,不畏艰险,为观众找寻每一个恍如原著中的场景;想尽一切办法,历尽千辛万苦,为观众展现一段段鲜活的剧情;经受各种非议,力排万难,为观众呈现了一部世代传颂的影视经典。虽然,所有的拍摄经历都已成为过去,但是,留下的是全国观众对《西游记》的由衷热爱,以及对《西游记》剧组全体演职人员的崇敬之情。 有了这三十年不解的“西游”情缘,注定86版《西游记》,将继续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一辈子的惦念。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愿意用毕生的绵薄之力,努力传播《西游记》不朽的文化精髓,学习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创作精神,做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好人。 卢嘉群 后记 感恩许镜清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作词人。许镜清老师是我多年仰慕的著名作曲家,一直想为他做成一件事,终于完成誓言,写成了这本书。 2004年7月4日,我作为杨洁版《西游记》的资深影迷,参加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西游记剧组20年再聚首》节目录制。在录制现场,我第一次见到许老师。那次,我不远千里从广州到北京,冲着第三位“唐僧”迟重瑞去的,没想到,整个剧组的人来得很齐,不仅见到杨洁导演,还结识了剧中三位“唐僧”的扮演者汪粤、徐少华、迟重瑞,还有六小龄童、马德华、闫怀礼等各位主创主演老师。当然,还有台前幕后众多艺术家,其中,就有全剧的作曲许镜清老师。他个头不高,一副金丝眼镜,微胖干净的圆脸,透着真诚和朴实,简短的几句介绍,道出了当年融合电声、民乐、管弦乐队创作的种种不易,让我这个喜欢音乐、彻头彻尾的“西游迷”对他更加肃然起敬。录制活动结束后,我寻着和艺术家们合影留念,在杂乱的人群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许老师的身影…… 第一次的邂逅,就这么匆匆经历,没能留下一张合影,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缺憾。然而,“许镜清”三个字伴随“《西游记》音乐”,如吸铁般深深烙刻在我的脑海里,从此,经常在网上搜寻标识有“许镜清”的所有音乐作品,我更加用心倾听、更加仔细领悟。 2012年年初,我突然发现,在新浪微博上出现“央视《西游记》作曲许镜清”的加V认证号,心里一阵狂喜,赶紧跟随微博又是评论又是转发。也许真的就是缘分,恰恰这个时候,许老师不仅看到我的评论,也注意到我的微博签名“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这是《西游记》插曲《走啊走》的一句歌词,也是许老师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他说,看到我的签名,觉得特别亲切。 从此,我和许老师开始通微博私信、电话沟通,谈人生,听教诲,赏音乐,品生活。其间,我收到许老师寄来的《西游记》音乐光盘、照片、剧本等珍稀藏品,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许老师给予的音乐艺术滋养。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因为《西游记》音乐,变得多姿多彩;我的内心因为《西游记》音乐,充盈着激情,全身焕发出无穷力量。而那段时间,我和许老师交流得更多的,就是如何开办一场视听完美结合的高品质专题音乐会,这是许老师的夙愿,也是既为媒体人又是《西游记》迷的我,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 2012年11月26日,因为《鲁豫有约》的节目在北京录制,我和《西游记》剧组的艺术家们再次相聚,这次,许老师没有到现场。我致电许老师,告知他我到了北京,许老师非常高兴,于是我们约定27 13下午在他家附近的茶楼见面。 将近12月份的北京,尽管白天的温度还没有到达零摄氏度,但阴冷的天气寒风刺骨,我站在室外没一会儿,就被冻得直哆嗦。已经过了约定时间半个多小时,正当我望眼欲穿,想折回茶楼继续等待的时候,只见一个胖墩墩的身影由远及近,朝着我的方向近乎小跑过来。我一眼认出,正是许镜清老师,他头戴鸭舌帽,身穿蓝色羽绒服,手臂上挂着斜挎包,精神矍铄,俨然不像一位70岁出头的老人。我马上迎上前,礼貌地拥抱这位认识八年却仅有一面之缘的艺术家,兴奋欣喜之情无以言表。许老师伸出一双大手拉拽着我,快步走进茶楼。“实在对不起,让你久等了,外面好冷,冻坏了吧……”许老师连声道歉,嘘寒问暖,让我瞬间备感温暖。 一壶清茶,面对面坐着,我和许老师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交谈,却一点也不生分,没有任何距离感,反而宛如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许老师一根接一根地点燃香烟,在袅袅烟雾弥漫的空间里,我们倾谈着彼此。许老师说,这么长时间以来,喜欢他音乐的人很多,像我这么执着、如此有感悟的人不多;我说,《西游记》的音乐丰富多彩,或激昂奋进,或情意绵绵,或幽默俏皮,或悠扬深远,足足影响我人生三十年……说实话,能和一位音乐大家面对面聊天,我受宠若惊,许老师亲切俏皮的话语不时惹得我开怀大笑,他低调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让我深深感怀、敬佩不已。四个多小时的交流,我的心情一直喜悦着、激动着,我暗下决心,只要力所能及,一定要协助许老师推进音乐会,为这样一位音乐巨匠尽我绵薄之力。 随着时间推移,接触老师的机会多了。他说,我是一个勤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姑娘,他愿意向我倾吐,愿意和我交流,于是,老师和我讲述的人生经历越来越多,积累的真实故事也越来越丰富。我始终认为,能与许镜清老师结识,成为忘年交,交往的是一份无私无忌的坦诚,付出的是一份不计报酬的情谊。这段无解的缘分,为我创造了参透一位音乐大师人生境遇的机会,也让我感悟着一位平凡老者的人生……2014年7月4日,距离第一次认识许老师正好十周年,我萌发了为老师写自传的想法,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于是,有了今天这本口述自传。谨以此书,点滴记录这位开创中国电子音乐、民乐及管弦乐队相结合的先河的音乐大师,欣赏他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许氏创作风格,分享他平凡而卓著的音乐人生。 有人说,你不是作家、不是名人,不会有人愿意看你编撰的书;我说,没关系,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都是满满的真实记忆,我只当是一位衷情《西游记》、迷恋《西游记》音乐的资深影迷热爱生活、感恩许镜清老师的一份心意表达吧。 卢嘉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