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尘封百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洞开之后,一代代导弹官兵告别都市生活的繁华一梦,从文明乐土走进洪荒之壤,从幸福之巢走向苦难狱地,在苍茫远山岁月里,铸炼了一柄柄真正敢于向世界说不的倚天之剑,构筑了一道道真正撑起大国之魂的中华长城。这是一部惊天动地,震撼灵魂的导弹系列力作,作品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和高远炽热的艺术魅力,首次披露了为世界瞩目的中国战略导弹阵地建设的内幕和全过程。作家以博大的思想容量和成熟的美学追求,塑造了自共和国领袖到为战略导弹部队筑巢的基层官兵等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倾注了浓烈而又沉重的情感。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大阅兵,谁也未曾想到,被誉为中国军队中天之骄子、像雷霆一样沉默的战略导弹部队,在西方军事观察家苦苦寻找了十几年毫无去向和踪影时,突然从神秘的历史帷幕后边走了出来……如同当年中国爆炸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一样,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了。
在古老的东方民族崛起的背后,在那些苍苍茫茫的中国山坳里,屹立着一个个战略导弹部落,他们为国家的和平建设与人民生活的温馨宁静筑起了一道新的太空长城。本书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叶公超走后,蒋介石刚才那黯然失落的心绪又亢奋起来。尼克松来访的消息,不啻在他那已经开始沉寂的政治血脉里注入了一剂兴奋的激素。
一个月之后。理查德·尼克松夫妇飞抵台北桃园国际机场。蒋先生不顾年迈,亲自到飞机的舷梯下迎接,风韵犹存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女士亲自作翻译,足以说明蒋介石先生对尼克松首次访问台湾孤岛是何等重视。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一个18世纪从欧洲大陆跟随淘金的人流踏上美洲大陆的爱尔兰人的后裔,1913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附近的小城约巴林达,先辈尽管在美洲大陆定居多年,并没有真正圆了淘金梦,成为南部的庄园主。因此少年时代的尼克松是在一种清寒的社会底层生活,他自小就出门谋生,当清洁工、看门人,靠着半工半读读完了惠特尔学院,1934年至1937年又在杜克大学专修法律。这种美国下层人多难的生活经历无疑为他后来成为一名西方大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期间,他投身美国海军,在南太平洋的热带雨林里与日本舰队鏖战。退役后投身政界,以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铁嘴利齿扬名美国政坛,年仅34岁便当选为美国众议员,成为美国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颇受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的赏识,被提名为1952年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为艾森豪威尔人主白宫拉得了大量的选票,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统。多次代理总统主持国政,深得艾森豪威尔的信任和重用。尽管尼氏刚进入白宫不久,但他也十分清楚,在美国白宫和国会山的政治家的眼中,蒋介石先生的口碑并不好,虽然,如此隆重的礼遇使他有些惶惑不安,但丝毫不能掩饰他对这位东方君主一见如故的好感。
尼克松夫妇在台湾访问期间,蒋先生多次破例陪同他们在美丽岛上观光游览。一天傍晚,在总统府官邸,蒋先生专门设家宴款待尼克松夫妇。谈及国民党军舰两次在国际水域劫持开往中国的波兰商船,炮击驶往中国港口的苏联油轮时,尼克松对这个败落在一个岛屿上的前东方独裁者,敢与红色东方阵营较真的壮举备加称赞,连声叫好。
可是,此时的蒋先生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长叹了一声,音调沉闷地说:“副总统阁下有所不知,现在,中共在大陈、一江山岛和金门、澎湖一带集结了重兵和火炮,大有毁我于一旦之势,台湾安危得仰仗美国老朋友的保护伞。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中华民国政府已经做好了反攻大陆的一切准备,可是美台条约却迟迟谈不下来,不好动手啊!请副总统先生务必多费费心,拜托啦!”
尼克松几分同情、几分慰藉地对蒋介石说:“请总统阁下放心,台湾海峡地处战略要冲,又是抗衡红色中国扩张的前沿,美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我回去即向总统报告!”
应当说在蒋介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中,他曾经与诸多的美国政治家打过交道,但是这位东方君主与美国佬之间始终有一种无法弥合的东西方政治文化的鸿沟与落差。自视清高的欧美政治家总是以一种东方主义短视目光来看待中国这块土地。惟有一个人例外,这就是理查德·尼克松。为此他与大自己二十多岁的蒋先生结下了忘年之交。在他两度出任副总统和后来人白宫主政的几十年间,一直是蛰居在台湾孤岛上的蒋氏政权的支柱和靠山。然而,成也尼克松败也尼克松。1972年春天,尼克松飞抵北京,与毛泽东实现了中美两个伟人的历史性握手,把蒋介石抛到了一湾海水那边,气得蒋先生急火攻心,一病不起。1975年撒手人寰时,还念念不忘尼克松背叛了他。当然这是后话。
数日后。美国白宫总统椭圆形办公室。
身材瘦削高大的艾森豪威尔手握烟斗,从右边的门里走了进来,他手下的内阁得力干将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国务卿杜勒斯和国防部长威尔逊已经坐在那里等待总统的召见。艾森豪威尔迈着典型的军人步履在总统的位子上就坐,例行公事地瞄了属下们一眼,那高深莫测的微笑里透射出一种威严和睿智。P8-9
未曾褪色的历史备忘录
公元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
岁月的年轮总是平静地转过属于自己的每一天,但是,历史的编年史却热情激昂地记下了这个共和国最辉煌的生日。沉寂了十几年的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今天又重新找回了她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橱窗或晴雨表的感觉,再一次亢奋、喧嚣起来。
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在这里举行建国35周年大阅兵,也是开放的人民中国历经十年“文革”的炼狱后,第一次向世界公开亮相。
北方平原的秋天通常是天高云淡、碧空如洗的。可是,这一天上苍似乎有意要让中国人知道他们九死一生的清平日子来之不易,京畿之地的夜幕渐渐褪尽后,十里长安街的上空却覆盖着厚厚的云层,对于展翅低飞掠过长安街的中国空军来说,京城老百姓和观礼的贵宾是无法一睹他们的蓝天绝技了,只能将此展露英姿雄风的机会让给地面上的受阅方队。
上午10时许,一轮秋阳终于融尽紧紧包裹的云团,从游弋在紫禁城上空的云彩里钻了出来,将一缕苍凉的血红洒在了京城大衢之上。伴随着激扬悲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旋律和二十八记响彻云霄的礼炮,举世瞩目的建国35周年大阅兵徐徐拉开了帷幕。在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将军的陪同下,身着灰色中山装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健步登上敞篷红旗车,驶出天安门城楼,由西向东,开始检阅陆海空三军方队。
“同志们好!”
“首长好!”
俯瞰着军威严整的绿色方队,这位几经沉浮的一代大政治家嘴角翕动了一下,抑制不住那发自内心的不易觉察的微笑。毕竟在自己人生暮年的政治生涯中,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现代化夙愿付诸实现了。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新返回天安门城楼上时,气壮五岳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八一军旗迎风猎猎,在仪仗队的护卫下,四十二个受阅方队一线排开,步履铿锵地踏上了神州第一街。肩负着炎黄子孙的期冀和重托,携带着一个民族至高无上的尊严,十八个徒步方队最先走了过来,似城垛、如山岳,矫健的步履,气吞山河;二十四个机械化方队紧随其后,金戈铁马、战车滚滚、挟雷霆、涌巨波,威震九州;与此同时,云层之上,九十四架银鹰掠过紫禁城上空,抖神威、耀云霭,风驰电掣,观礼台和长安街两旁的人群虽寻找不见其踪影,却听见那惊天动地的轰鸣。
十里长街沸腾了。万里神州沸腾了。
就在许多人沉醉在一个民族的辉煌与荣耀之中时,谁也未曾想到,被誉为中国军队中天之骄子的战略导弹部队突然从神秘的历史帷幕后边走了出来,携带一枚枚乳白色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在两台指挥车和十二台绿色巨型牵引车的驮载下,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车厢上边,一排排胸挂冲锋枪的导弹健儿目视着前方,昂首挺立,雄姿勃勃,展示中国这支最现代化的高技术部队所向披靡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英雄气概。
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汉白玉扶栏前的中国领导人俯视着一支支壮军威国威的倚天长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笑了,……
伫立在西观礼台外宾席上的驻华使馆的武官和各国新闻社的记者们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被中国军方一直列为核心军事秘密的战略导弹部队,在他们苦苦寻找了十几年毫无去向和踪影时,突然一夜之间从长安街的绿阴下冒了出来,这确实是令他们始料未及的。外宾观礼台上,按照相机快门的声音汇成一阵阵刺耳的爆炸声。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走出秘密的大莽林向世界首次曝光作为35周年大阅兵的压轴戏,将这次庆典推向了高潮。各大新闻社的记者们,并没有被天安门广场上万众欢腾的宏大场面所诱惑。他们的视线紧紧地盯着这支中国最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直到在自己的视野里完全消失……
翌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驶过天安门前,作为最具轰动的新闻,纷纷出现在世界各大报纸和电视新闻网的显著位置。如同当年中国爆炸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一样,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了。
美国官方的新闻机构美联社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不了它的实力:三枚CSs一3中程弹道导弹,三枚CSS-4中远程弹道导弹,以及三枚涂有红白相间颜色、分三节拖运的CSS-5洲际弹道导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防御任何形式的战争。”
英国《泰晤士报》撰文称:“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他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一个沉睡的东方巨人醒了,他敢于向世界说‘不’,美、苏两国在决定世界事务时,不得不考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的评论写道:“中国终于摆脱了因循和全盘模仿的习惯,向军事现代化迈出了一大步,队伍后边出现的战略导弹部队颇能显示中国军事路线和战略观点,这些全部由中国设计的战略火箭,能够射到地球上每一个地方,它组成了中国的核威慑力量。”
日本《朝日新闻》说:“新型导弹显示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法新社认为:“战略导弹成了中国威慑力量的支柱。”路透社则说:“中国公开展示的导弹力量的两个支柱(地地、潜地导弹)有可靠的战略核威慑。”葡萄牙《晨邮报》说:“中国首次展示地地战略导弹,这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核战略威慑能力。”
如果说西方军事观察员、战略评论家的言辞不免涂染上了唯武器论的油彩的话,那么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登上时代的前台,对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民魂、国魂的震撼和激励则是久远的。
当天晚上,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在这个异国领土上的华人城里,流淌着黄河铜汁般血液的炎黄子孙们,通过电视收看了这宏大的阅兵场面,激动得彻夜狂欢。以前在外国人面前有着低人一等感受的人,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做人;那些自视清高对中国人小瞧一等的西方人,看到了中国巨大的导弹方队,一改昔日的趾高气扬,屈下了高贵的西方民族头颅,主动走上来与华侨们打招呼,真诚地说:“中国人,祝贺你们!”
在这座既是天堂又是地狱的大都市里,一位漂泊了大半辈子、领略过寄人篱下的凄凉的老华侨,热泪伴着苦涩说:“这都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和那巨大的战略导弹作坚强的后盾,才感到自己的腰杆子真的挺起来了,才感到一个龙的传人的骄傲和尊严……”
国庆大阅兵之后,中国外交部一位副部长到战略导弹部队首脑机关作形势报告时感慨地说:“自从大阅兵你们出来露一下面后,我们在外国人面前讲话时,腰杆也就硬呢……”
历史沧桑,岁月无情。仅仅是四十多年的时光,一个曾经被外国人称之为“东亚病夫”的民族,一个曾经战祸四起、流血杀戮的国度,在经历了一场场痛苦的磨难后竞完成了生命和自我的重塑,成为不再是西方政治家喝着咖啡决定命运的民族。是什么精神撑起民族脊梁,又是什么力量撑起大国之魂?许多人都在苦苦寻求诠释……
人们发现,在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崛起的背后,在那些苍苍茫茫的中国山坳里,屹立着一个个战略导弹部落,他们为国家的和平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温馨宁静筑起了一道新的太空长城。
随着历史烟云的飘散,让我们把关注的视角投向这支从东方地平线上走来的神剑劲旅,凸现出来的是她那雄浑悲壮的历史神话与关于明天的故事……
岁月的漠风也许会将所有辉煌的历史漂白褪色,但是,只要一个民族的精神不死,英雄的故事和歌就永远活着…… ——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