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纯真年代(生活圆桌精选集第2卷2001-2002)(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三联生活周刊文丛》之《不纯真年代(生活圆桌精选集第2卷2001-2002)》分册,书中包括了:《地产前沿女战士》、《解剖男人》、《好男人》、《我的爱情原则》、《早恋情人》、《她来自江湖》、《“巨人集团”的老赵》、《像劳拉一样的女友》等文章。

内容推荐

在迎来《三联生活周刊》创刊号出版十年之际,编者编辑了这本文集《不纯真年代》,想给刊物的成长留下一点记忆。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书中收录了:《我的爱情原则》、《早恋情人》、《她来自江湖》、《“巨人集团”的老赵》等故事。

目录

No.1 命运的红酥手

 飞来飞去的女人

 黑暗中的舞者

 爱情的分子

 暗恋

 错在哪里?

 他和她

 老三角故事

 闲话第三者

 所谓沧海桑田

 她的故事

 职业狐狸精

 酷哥与苦哥

 丑男人和爱情的纯粹

 帅哥

 小白的边城

 女人百炼成钢

 闷

 这个世界不是为你这样美好的人准备的

 关于未来

 活出了人样儿

 命运的红酥手

 勾引家日记

 方便面和别人的生活

 登徒予时代

 玻璃王老五

 风吹来的沙

 女会计和男会计的对账单

 乌鸦炸酱面

 单亲妈妈玛丽

 看楼风云

 不纯真年代

No.2 不得已的小资生活

 旗袍和比它短的衣服

 穿过黑发的负离子

 以鞋取女人

 Bra当道

 新时代之王老五

 邂逅DeepRed

 给你点颜色看看

 被俘虏的心

 Gucci转身

 拖鞋革命

 虚弱的人群

 Burberrys和LV,假的

 绝世好丝巾

 与才智无关

 为什么偏偏是黑色

 理想收藏

 该像谁好?

 不得已的小资生活

 肉食者鄙

 我爱下水

 西餐厅

 散装酒

 遇上300%,的西餐

 酒仙眯眯

 瓜子王

 粗糙的粮食

 泡菜史

 吃出来的野趣

 给我一个满意答复

 素食和独身

 面道

 我爱龙井茶

 《巧克力》

 火锅的传说

 关于哈根达斯

 厨房里的玩具

No.3 旅行的艳遇

 韩大师

 登山的理由

 沈阳看球记

 贝克汉姆有权梦想

 滑野冰

 看球记

 根治美国人的足球冷淡症

 球场观衣记

 费厄泼赖的乌托邦

 失忆

No.4 阻险的摄像机

 告诉他,我烦他

 谁在听音乐

 Pavarotti

 音乐的幽默

 罗大佑一年间

 纯真年代

 27岁

 学会歌唱

 表演唱

 听什么

 被F4追逐

 情歌于耳

 歌者小雅

 一路笙歌

 GLAY是谁

 男人的芭蕾

 阴险的摄像机

 一个访谈节目

 谁知道我去年夏天拍了什么

 一个脱离高尚趣味的人

 真实电视

 破鞋频道

 死亡进行时

 花样年华

 东邪西毒

 唐僧

 我该喜欢什么电影

 射雕往事

 给我一桶梭子鱼

 中国裙子

 亚细亚的史诺比

 电影是原创,生活是拷贝

 黑泽明的《寻枪》

 有风

 蓝色朱丽叶

 没爹没妈做大侠

 糙哥的糙

 乱世的遐想

 本能和灵感

 “软饭时代”造就辉煌

 这一支皂罗袍

 抄袭与借鉴

 禅宗的行为艺术

 毕加索的鸽子怎样飞翔

 真人版

No.5 狂人狂语

 北京的“救赎”

 常青藤,常青藤!

 暴读之快感

 不该看的书

 武侠理想

 老刘头儿

 海明威的伤疤

 玫瑰花和肉丸子

 窄门

 93/4站台

 大教堂

 狂人狂语

 检查制度

 别处的风景

 外国诗

 即小见大

 重复

 口味偏野

 绝版阿加莎

 偷书记忆

 子弹自旋

 花花妇女

 老郑

 哲学教授

 人面树皮

 一封回信

 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

 都不容易

 噪音美学

 我想学学拉丁语

 请注意莫斯科

 大家都来讲英语

 可怜的翻译家

 到英国去

 英语口音

 语言要生动

 法语课

 GRE与政治上正确

 酷时代之无厘头

 美女和英语

 讲俄语的年头

 词过敏

 人人都可以当诗人

 诗歌爱好者

No.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舂暖花开

 河畔人家

 那一道灰飞烟灭的眼神

 后海

 爱情易碎,买房万岁

 回忆街头霸王

 一起喝西北风

 我爸爸的逻辑

 渔夫的儿子

 焦点所在

 女管家

 儿子

 儿子的职业生涯

 地铁

 生前身后

 特殊人才使用说明

 迪尔伯特挂在墙上

 逃之天天

 流年

 一个单词的诞生

 天上地下

 周末,我们堵在路上

 售票员情结

 隐于车

No.7不解李叔同

 美国人为什么亵渎国旗?

 从洗碗开始

 学会的哭泣

 大鳄大腕与大款

 儿子对两性知识的科学探索

 居心叵测的问题

 忧伤的中青年

 我要超越那平凡的生活

 与眼镜一齐遭遇文化

 不解李叔同

 乡村何处

 恐怖故事

 如厕的经验

 干尸

 光膀子

 人体之谜

 俄罗斯的飞行史

 人类动物园

 乱子爱好者

 厕所心理学

 相面术

 算命的心理学解释

 完美存档

 火星

 我们聊点什么

 热闹

 写字的

 环保的主义

 “性急”的预言

 圈

 残缺MUD里的白日梦

 玩具的命运

 作家玩具

 留学头三天

 狼的故事

 一只猫该从几层楼跳下

 那些猫猫狗狗的事

 驴

 螳螂

 唧唧歪歪的动物

 狗事

 小猪围脖

后记

试读章节

最近,我有两个朋友分别离开北京到南方工作。一个去广州,另外一个是回到江南老家的大学里教书。去广州的女孩临离开北京的一晚,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她的几个死党举办的饯行晚会。

一开始是晚餐,晚餐之后是卡拉0K,几个人一起在电视荧屏前扭捏作态,把一众流行歌曲糟蹋得不成样子。又有一个孩子专司摄影之职,用一个DV机将扭曲的离愁忠实地记录下来。后来她也加入了胡搅队列。这个记录重任就理所当然地交给了我。我得以从镜头里观察和记录一个在北京待了近10年的女孩子离开北京的生活圈子前最后的一个晚上。

不用从镜头里看去,我也知道眼前的这个即将要离开北京的女孩子面容清秀,身材姣好。那个湖边的美丽城市盛产这样的美女,而我给很多这样的女孩子拍过照片。很多人知道这样的工作有时也是很大的乐趣。

我们离开“国展”附近的恋歌房时已经是凌晨1点,转场到了三里屯想找一家酒吧继续我们下一个节目:跳舞拍摄。这里所有的酒吧都已接近关门下班状态。最后,一家叫做swing的同样已经下班的酒吧欢迎我们在那里继续喝酒胡闹。我们走进酒吧的时候,椅子都已翻起在桌上,厨师们已经在店里吃他们的宵夜。除了吧台之外,店里的灯都已经关了。

拉丁音乐重新响起,啤酒重新拿了出来。灯还是很昏暗,但是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跳舞了。又是好几打啤酒,大家都有点微醺。音乐动人,啤酒也动人,而将要离开北京的这个女孩舞姿之美妙,更让我吃惊。从我的镜头里看去,在一半黑暗之中的她尽情舞动,身材曼妙,浑身上下散发出难以言说的光彩和性感。我不能自已地沉醉在这个镜头里的青春图像。而镜头一转,是窗外趴着的一个卖花的小男孩,他也被这幅景象吸引住了,趴在玻璃外看得入迷万分。看到我的镜头,他受惊一样逃开去。

此时是凌晨两点半,在已经安静和黑暗下来的三里屯,有这么几个人在黑暗中,在桌子上肆意舞动,外面听不到里面的音乐,但是里面几个舞者的光彩和卖花孩子的惊异,我到现在还无法忘怀。

即使此时,我仍然有点不能相信那个晚上。我为彼时彼地,那一瞬间镜头里在黑暗中跳舞的女孩子令人屏息的光彩感到震惊:为什么她们如花似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相信爱情和魔力,而她们在离开自己度过青春花开最灿烂时光的城市时,还是伤痕累累,孑然一身。而在她们前面等着的另外的城市,比北京更没有激情。我不知道这些精灵似的女孩子,今后会有什么样的路。

在这个北京冬天,凌晨两点半的三里电,我看着我镜头中黑暗里的舞者,对命运怀恨在心。

我在化学课上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运动的,于是我们可以闻到气味。我所爱的人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他们的肉体与灵魂的气味就这样呼啦啦涌进了我的鼻子。

当我初恋的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另一个孩子高挑、瘦削而忧郁。他的忧郁倒不是矫情:父母离异的过程搞得家庭充满暴力,他曾经替父亲挡了一刀,但到底没有挡住愤怒的第三者把他的家砸得粉碎。婚好不容易离完了,父母都不太想管他,所以他时常是三餐不继的,因此他身上经常有股方便面的味道。我至今想起他说“一袋不够吃,两袋不合得”的时候,还是酸酸的。

这是个浪漫而执著的孩子。在高三金子般的日子里,他还折了1000多颗幸运星、又把它们很仔细地粘成一颗五彩缤纷立体的心送给我。那颗心上的星星现在已层层剥落,可能就像我不断忘却的青春梦想,怎么也忘不了的是“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气味。

回头想想青春期的初恋总是有点像方便面。很容易的,心就沸腾了;很容易的,爱情就熟了;很容易的,天底下的花儿在一瞬间都毫无保留地开放了。其实是没有什么味道的,但是我们可以把看来的、听来的、想象出来的爱情像作料和脱水蔬菜一样,一小袋、一小袋地加进去,做成一副花团锦簇、妙味无穷的样子。对爱情的看法,也有点像泡面以前对着仅供参考的外包装上的大虾照片时的幻想。时过境迁后,会念一句:吃着不如闻着香,不过还不错啦。

我的第二个男朋友是个精力旺盛又有点虚荣的家伙,酷爱篮球、崇拜乔丹。这样的人不喷乔丹香水,好像就不符合逻辑啦。他的狗也喷Jordan,所以我总说Jordan是“狗骚香”(希望Jordan迷们不要生气)。那段时间,混合着.Jordan的汗味儿对我意味着很多一阳刚、冲动、欲望、深情,总之是非常男人的味道。幸亏我不是个美女作家,否则我一定会说:闻到这种味道,我就湿了。

直接地讲,他把我抛弃了,他喜新厌旧了。分手的那一晚,我知道了一切,但我仍爱着他。紧紧抱着他,我分不清留恋的是他还是他身上的男性的体味,或者留恋的根本就是自己那份对生活(包括爱情和其他一切)痴缠的欲望。

我现在的男朋友是个爱清洁的胖子,因此他的身上总有洗头水、香皂和洗衣粉的气味。这是种令人安心的家的味道。昨晚,我们就着肘子、豆腐、松花蛋、西红柿汤吃炒米饭。后来,蜷在他怀里一起看“焦点访谈”。他说“真可怕、真可怜,我们换个台吧”。闻着他头发里做饭造成的明显,我遥遥地看见了我平淡安稳又未尝不是幸福的未来。P6-9

序言

我在1995年9月接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筹备《三联生活周刊》正式以半月刊方式连续出版的时候,设计最后一个栏目为《生活广场。大家谈》。就栏目而言,是沿袭原来的设计。在我接手《三联生活周刊》之前,钱钢在《三联生活周刊》创办试刊期间,就设计了“生活广场”这个栏目,杨浪在《三联生活周刊》以月刊方式正式创办时,改成为“百姓广场”。“广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领袖董秀玉先生特别喜欢的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无拘无束开放交流的文化空间。

虽为“广场”,其实能做到集会、演讲交汇之气势并不可能,要想将一种思想有寄附之地,文字在千字之内也不可能。我一开始求助于文学圈最熟悉的朋友,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他们都具备最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记得王小波在“生活广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个人尊严》,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人不在单位里、家里,不代表民族、国家单独存在时,居然只能算是一块肉”。余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叫《简洁有效的金钱关系》,这篇文章后来在朋友圈里,受到了李陀的严厉批评,因为它提出了“金钱的所谓肮脏关系其实是无辜的”观点。

“生活广场”变成“生活圆桌”就源于李陀对余华的批评,从1996年第4期起,李陀自告奋勇来帮我主持这个栏目。他认为“广场”太大,于是变成三人“圆桌”的模式,他自己带头,另再找两个谈伴,每期讨论一个问题。第4期批评商业化,拉黄平与冯骥才为谈伴;第5期批评快餐化,拉黄平与余华为谈伴。王小波不被李陀喜欢,我就将他发展成《三联生活周刊》第一个专栏作家,从1996年第6期开始他的“晚生闲谈”,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李陀本也是一时兴致之人,主持两期就懒得自己动笔,但在我逼迫下,负责主持仍坚持到第14期为止,为期10期。之所以没法坚持,一是即使1500字的文字也无法承载李陀要求的容量,李陀自己也总不满足。二是无论学者还是作家,本身又都觉得这种千多字文既难写又价值不大,他们看重重量级的文化批评或小说,看轻这种无足痛痒的小品。于是第15期“生活圆桌”没有了,替代它的是“意见与争鸣”,变成1500字左右的文字两篇,上海的陈思和帮忙维系了两期。

“生活圆桌”再重新开栏是1996年的第20期,文字变为800字左右一篇,由我自己来组织,我要求苗炜、舒可文、刘怀昭、刘君梅都来参与写“圆桌”。苗炜写的第一篇是《闷死在网球场上》,评论网球公开赛;舒可文写的第一篇是《角色和“实话实说”》,讨论崔永元刚开张的“实话实说”。可见当时定位还是即时的文化批评。

苗炜的才华从他写第三篇“圆桌”开始显露出来,他的第三篇是《跟大师吃饭》,记与一个气功师吃饭的经过,他提供了“圆桌”一种新的可能,即提供一个相对有趣的感觉生 活视角。到这一年年底,“生活圆桌”的形态已经确立。这一期“圆桌”,苗炜的文章是《穿过你的游戏我的手》,舒可文的文章是《多多不益善》,刘怀昭的文章是《“分居”的生活》。

1997年,“生活圆桌”栏目正式由苗炜负责,刚开始写手稀缺,他只能自己在一个圆桌上亮相两次,一个叫“布丁”,是一种甜食;一个叫“杜比”,是降噪系统,大约是希望安静的意思。遗憾的是这一年春天,刘怀昭就去了美国,她留给“生活圆桌”几篇写得非常俏皮的文字,比如有一篇标题为《坐在马桶圈上的“规则女孩”》,还有一篇叫《请不要在此小便》。

刘怀昭离去后,有一位“田七”替补,那是凉血、治疗青春痘的药材,也就是后来加入周刊的邹剑宇。舒可文在“圆桌”上出现时,除“施武”外,又多了一个“舒木禄”的别名;苗炜也多了一个“赵小帅”的别名,后来又叫“王怜花”。还有“劳乐”参与,那是王佐良的孙女,见啤酒没命的王星。还有“米小满”,那是刘天时。洪晃在1998年成为昙花一现的作者,她的问题是有太多的好奇心,做什么事情都无法长久。“生活圆桌”第一轮插图作者是王焱,后来王焱去当美术总监了,开始由“山羊胡”谢峰接替,一直孜孜不倦画到今天。

直到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变为周刊之后,才有较多周刊外的作者参与“生活圆桌”,但其中写得最多的始终是苗炜,这个栏目成熟之后也就更多他的气味的影响。苗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苏童应该算是他学兄,他像苏童一样,在大学里就开始写小说,不过是气质不适宜写小说而已。因为写小说是将生活繁衍得复杂的能力,而他总对这种繁衍不耐烦。

我一直觉得,苗炜身上有很典型的90年代文学趣味烙印,在美国作家中他喜欢马克·吐温与海明威,东欧作家中喜欢恰佩克与米兰·昆德拉,他喜欢简单中机智的俏皮,不喜欢那种阅读起来累赘的沉重。由此,“好玩”成了趣味的一个代言词。俏皮与幽默,原是中国文学中稀缺的东西,小品文传统中,要不是超然的风花雪月,要不是特别现实的讽刺与谩骂。“生活圆桌”这个小小的栏目,无意中带动了一种以自嘲来机智生活的追求,眼看着“好玩”就日积月累,变成了一种时髦的取向。

这样一个栏目,是否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我曾听到文学界对这个栏目的指责,说这样的写作对于严肃文学的神圣性形成了一种消解。我不以为这样一个小小栏目就能有这样的作用力,但如从文学消费应该多样化的角度,我倒是觉得,80年代之后文学的最大问题恰是严重的单一化而缺少丰富多彩与生机勃勃。文学不仅需要大餐,也需要杂色拼盘,这是王蒙任《人民文学》主编期间,曾给我深刻启示的论断。从一碟小菜的角度,“生活圆桌”也许值得被研究90年代文学发展史的后人认识它对文学的意义。

当然,“生活圆桌”的小与轻巧,从更高的要求,还存在探究其表达可能性的问题,因为小而玲珑,浅俗者有,无聊庸俗者也有。千字文中要有天地与境界本是难事,在这个栏目中应该诞生中国的马克·吐温或契诃夫,这大约是这个栏目创办12年之后需要刻意去努力之方向。

是为序。

2008年8月5日

后记

有人把“生活圆桌”和《纽约客》杂志的“城中闲谈”相提并论,我觉得这没什么可比的,这两个栏目都放在杂志比较靠前的位置上,这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我也从来没认真看过“城中闲谈”,看《纽约客》都是看它的长篇特写,那是杂志写作的最高标准。这么说并不是要否定“生活圆桌”的价值,在一开始,它是有价值的,它给我们的表述方法带来一些变化。在十来年前,报纸杂志上见到的短文大多是“散文”或者“美文”一路,也没有那么多专栏和专栏作家,所以“圆桌”上比较肆意、信息丰富的短小文章还能让人眼前一亮,当然有许多作者在这样短小的文章中还呈现出了想象力、结构感,那更了不起。

我记得王朔老师给小宝老师的文集写序言,说把这些聪明都弄成碎屑放在这样的小文章里实在太可惜了,说白了就是骂小宝老师耍小聪明,当时我看了这话并不觉得对,也不觉得可惜。后来才发觉,对一个严肃的作者来说,这样的小品文实在算不得什么,如果一个写作者太急于表达自己,太急于获得别人的笑、掌声或者其他反应,那他就不可能沉下心来试着去写一个更长的、更复杂、更丰富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损坏。当然,对于“圆桌”的大部分作者而言,他们都是业余时间写着玩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直到博客出现。博客写作改变了原来互联网论坛贴子那种议论公共话题的状态,进入完全个人化的叙述,每个人都有一块地方可以展现自己的思想、才华、趣味,我相信一个人写博客的时候比他要给一个杂志投稿的时候更放松,他能得到即时的反应,能够和他的读者互动,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稿费。如果你一天能浏览20个质量稳定的博客,而信箱中20多个投稿大多是垃圾,这样的编辑工作就缺乏乐趣,你不能简单地找来4篇博客就能凑成一张“圆桌”,它们大多太随意了,而“圆桌”的理想状态是一一随意,率性,但写得非常认真才能呈现出来。对一本越来越厚的杂志来说,“圆桌”并没多少“言论”的作用,它只是一个带一点点文学味道的调剂,它的容量太小了。

我相信,人们愿意看到某一类短小的文章,文字讲究,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谈论日常生活中肤浅的乐趣,也谈论严肃的观念,它不以逗人发笑为目的,但总能让人笑一笑。我怀疑,“圆桌”做到过这一点吗?“圆桌”还能做到这一点吗?我们的幽默感到底在哪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0: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