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斯波克博士教子经(适用于0岁-青春期孩子的父母)
分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育儿百科
作者 (美)本杰明·斯波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美国儿科权威、医学博士,其名著《斯波克育儿经》自1946年问世以来,一直在不断修订和补充,2005年已经出版至第8版,被译为39种语言,全球销量已高达5500多万册,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改变人类思想和生活的十本书之一,他因此被誉为”育儿之父”,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可信和最受爱戴的一位“养育”大师。

《斯波克博士教子经》是本杰明·斯波克继《斯波克育儿经》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其后继之作。适用于0岁-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可信赖,最切实可行的养育、教子之道。

内容推荐

《斯波克博士教子经》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继《斯波克育儿经》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其后继之作。本书针对当代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从孩子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对父母们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书适于0岁~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阅读。

目录

引言

第1章 我们生活中的焦虑

 我们能否缓解紧张的压力?

 母亲是否外出工作?

 全职还是兼职?

 晚育

 你能培养出超级儿童吗?

第2章 新生儿

 出生后头3个月

 宝宝的啼哭

 宝宝会影响父母的婚姻吗?

 早期的亲子关系

第3章 睡眠问题

 夜晚变成了白天

 长期拒绝上床睡觉型

 半夜醒来型

 2岁孩子的睡眠与分离焦虑

 3岁以后的睡眠问题

 就寝时间的争论

 因与父母竞争而不睡觉

 对黑暗和怪物的恐惧

 家庭床

第4章 童年时期几个阶段的主要问题

 断奶与慰籍物

 再谈断奶及相关问题

 再谈慰籍物

 如何与1岁的宝宝相处

 需要多少道德教育

 创造性的玩具与目的单一的玩具

 孩子们对父母的想法

第5章 性格与态度的培养

 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性

 培养社交能力

 表达愤怒之情

 让孩子了解性与婚姻

 如何与孩子谈性与爱

 可以养宠物吗?

 讲给孩子的童话和故事

第6章 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

 说脏话

 偷窃

 撒谎

 作弊

 爱抱怨

 入幼儿园和人学的焦虑

第7章 对孩子的管教

 爱是主料

 宽容与严格

 专制与民主

 强制与自律

 管教孩子的基本原则

 惩罚

 你的本意是什么?

 与孩子的争论

 带孩子外出

第8章 难以相处的关系

 当一个孩子让人特别恼火时

 难以相处的邻居

 与孩子的医生相处

 对孩子老师的评判

第9章当今如何做父亲

 孩子需要从父亲那里得到什么

 学会做父亲

 父亲的陪伴

 为人父母的乐趣

 教给孩子两性平等的道理

 父亲和儿子

 父亲在管教孩子中的作用

 我不知道如何做继父

第10章 健康与营养

 让孩子树立健康意识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婴儿的饮食

 避免喂养的问题

 严重的疾病

第11章 离婚及其影响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父母可以做得同样好吗?

 孩子由谁来监护

试读章节

我们能否缓解紧张的压力?

我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压力最为沉重的国家,虽然这应该是可以避免的。我们没有更多地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压力,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具有比其他国家的人更为丰厚的收入,这种物质上的富裕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我们为何如此紧张?首先,我们已经失去了几代前的先人们所依赖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

过去,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常常生活在一起或互为邻里;年轻的夫妻在遇到诸如照顾孩子、婚姻问题、财政危机或身体不适等困难时,都能即刻从大家庭中获得帮助;要给孩子找个临时看护人总是易如反掌。这些都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安全感,而现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丧失了这种安全感。实际上,我们还会可怜那些同父母住在一起的夫妻,我们会说:“可怜的詹金森夫妇,他们不得不和她妈妈住在一起。”

过去,大多数美国人都生活在小社区里,彼此都很了解,可以对自己热心的邻居寄予信任,人们也都认为自己有义务帮助他人并参与地方事务。现在,年轻的夫妻们匆匆地奔向更大的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在那里,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常常感到孤立无助;他们经常搬家,而不再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我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却不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在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中,50%的母亲和父亲都要外出工作。不论是经济原因还是情感原因,他们都有权从事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事业。但不幸的是,在这个国家,我们还没有解决提供高质量日间看护的问题。这样一来,大量儿童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继而就会对他们今后的性格造成影响。

我们社会的各种压力是导致高离婚率的原因之一。在过去15年里,离婚率已经增长了一倍。离婚本身就是产生新的压力的来源——不论是对所有的孩子还是父母双方——这种影响至少会持续两年。随之而来的是继父或继母给新家庭带来的压力,这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如果你不亲身体验,就想象不到这种影响。对此,我就深有体会。目前,在美国,再婚家庭的数量几乎与初婚家庭的数量相等,传统的核心家庭(只包括父母和子女的家庭)第一次成为少数。

造成离婚的原因包括婚前缺乏相互了解以及早婚。我认为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美国的青少年都受到了父母的宠爱,他们可以得到一切想要的东西,只要父母负担得起。在我认识的一些家庭中,他们的孩子甚至会在16岁生日时得到一辆汽车作为礼物。这样的物质生活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工业国家。此外,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大部分中学和大学的课业压力较小。也就是说,很多青少年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大部分东西。因此,他们期望婚姻能为他们提供一切想象中的愉悦和满足,而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告诉他们——婚姻就像一座花园,必须不断地耕耘才能存活,更不用说改善了。

在非工业社会,人类天生就会从制造漂亮耐用的物品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无论这些物品是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如各种容器、工具、服装、装饰品——还是用于出售。然而,随着生产线的到来——在工厂和办公室里——尽管它们更加高效,能够带来更多利润,但却剥夺了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使得工作的惟一意义变成了赚钱。欧洲和美国的产业工人开始越来越多地抱怨他们的工作无聊、紧张、毫无意义。

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孩子们都会相互竞争,这就促使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些父母每天下午都送孩子去参加音乐、舞蹈或体育等课外辅导班,或者送他们去上各种专业辅导班,学习计算、网球或足球。在体育运动方面,从少年棒球联赛到大学,人们越来越不注重娱乐性,而更多地关注技术的熟练和赢得比赛。

关于过度竞争的一个可笑的例子是培养“超级儿童”。有些父母在孩子1岁的时候就教他们认卡片上的贝多芬画像,或在2岁时教他们阅读,尽管没有人能证明这些早熟的技能可以带来任何好处。(至少美国的儿童承受的压力还没有达到日本儿童那样的程度,在日本,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因为害怕自己的成绩不能令父母满意而自杀。)

成年以后,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也常常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和配偶。

美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在过去20年中已经增长了3倍。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少年没有足够强烈的信仰来支撑他们走过这段压力沉重、令人迷惘的时期。

从家庭内的谋杀、虐待妻子和儿童方面来看,美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暴力的国家。家庭暴力暴露出很多家庭承受的沉重压力,这正是造成这种紧张感的原因。现在,电影和电视上更是充斥着暴力场面。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一个孩子或成年人每观看一次暴力行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敏感度就会有所降低,至少在轻微的程度上还会变得更残酷无情。据估计,在年满18岁以前,美国的孩子已经平均观看了18000次谋杀。因此,我们这样做是在制造成百上千个冷酷而残暴的人。这并不是说一个由善良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就会因此而变成一个暴徒,但是,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向着暴行的边缘靠近。

我列举这些压力和忧虑不是为了让你心情沮丧。我相信,如果我们认清了这些问题,就有能力解决它们。我提出的解决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对孩子的养育。

我认为,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应一味地向孩子施加竞争和求胜的压力: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要给孩子排名次;体育运动要以娱乐为主,让孩子们自己去组织他们的活动。

不要教育孩子以求胜为主要目标,而应当培养他们互助、合作、友好和友爱的精神。你无须对他们进行一本正经的说教,父母的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此外,在充满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喜欢帮助他人,这种氛围会让他感觉良好,并且会让他觉得自己长大了。

到了2岁的时候,孩子就会想要摆放餐具。此时你应允许他们在桌子上摆放银餐具,这样做不会造成什么损害,而且你要对孩子的劳动加以称赞,并不时地向他们保证以后可以让他们自己摆放盘子。但是,当他们没有想到要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忍住不责备他们。你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们,说你需要帮助,就像你提醒一个和你住在一起的好朋友一样。(在日托中心,工作人员会要求孩子们逐渐学会收拾东西、饭前准备和打扫。)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医院参加志愿工作,或者看护较小的孩子。P1-4

序言

养育孩子是一种压力沉重而又充满欢乐的奇异体验。当我的儿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和他们在一起时总是会有点紧张,总是会过分紧张地照看、担忧和纠正他们的行为,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但是,当我离开他们外出演讲时,心中就会充溢着骄傲和爱。我会因为和他们在一起时没能表露出我的夸赞和快乐而感到内疚——既为我自己,也为他们。后来,一些祖父母们帮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常常问我:“我在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为什么不能像与我的孙子孙女在一起时那样享受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呢?”我逐渐明白,这不是一个例外,而是一条规律:所有尽责的父母都会为孩子感到忧虑,也都会采取矫正措施。因为父母的爱不仅仅是拥抱、微笑和夸奖,还意味着你希望孩子的热情和礼貌受到亲戚朋友的称赞,希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老师的赞许。它还意味着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名认真负责的工作者、受人尊敬的邻居、忠诚的丈夫或妻子,以及称职的父亲或母亲;你至少希望他们身体健康,远离意外的伤害。所有这些思虑都会使你忧心忡忡、小题大做,但你必须经过等待才能得到回报——不时的赞美或成就。因此,你一定要有耐心。

当然,幸运的父母们在大多数时候都能以愉快的心情对待养育工作——甚至在他们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有一次,一位母亲的话令我倍感惊讶,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在观看一场高中的球赛,我的继女担任这次比赛的拉拉队长。那位母亲双眼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以发自肺腑的热情对我说:“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多可爱啊!我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与十几岁的孩子相处要比同小孩子相处困难得多,因为他们具有叛逆意识,并因此瞧不起父母的想法和标准,这令我觉得他们似乎在与我为敌,会联合起来在我的背后嘲笑我,但我又无力控制他们。实际上,我对我的儿子和继女从未失去过控制,只是由于我?缺乏自信,才使自己处在了被动的地位。另一个事实是,毫无疑问,我们对孩子心理的基本理解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都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即与我们自己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关,例如我母亲的失眠症就反映了她的恐惧——害怕孩子不严加管教就会出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在与别人家3~5岁的孩子相处时,总是能感到自信而愉快。他们不仅不会寻找机会发起叛逆行为,而且还认为成年人很了不起——对各种事情都充满有趣的智慧,会讲故事,能神奇地让一切事物各就各位并照常运转,买得起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他们对于成年人最好的赞誉就是声称自己希望长大,以及每天花大量时间模仿成年人的行为。

6~11岁的孩子不再像小孩子那样对成年人充满感激、奉承和崇拜,也不再那么天真可爱。他们不再以父母为榜样,而是开始模仿同龄人邋遢的外表、不良的饭桌礼仪、粗鲁无礼的谈吐、喜欢争论的态度;他们会引用老师的话来证明父母是错误的;他们不再接受父母试图教给他们的良好品行,但并不是对父母的信仰心存怀疑或嗤之以鼻,也并不是一味反叛;他们也不会为了表明自己的成熟而去吸烟、喝酒、吸毒或与异性发生性关系。

有些父母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感到十分头疼,尤其是2岁的孩子,他们把后者称为“恼人的2岁”。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毫无疑问,要想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很好的管教,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智慧的,因为他们在这个时期会首次产生独立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并且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旺盛的好奇心。如果你找不到什么方法来管教他们,只能说明你的思想可能不够灵活。

除了由于父母与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性格上的冲突而引起的各种难题,我们的社会也为当今的家庭带来了一些普遍的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母亲外出工作,其中有半数学龄前儿童的母亲都在工作。这暴露了一个事实,即根本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儿童日间看护能满足这些家庭的需要,甚至中等收入的家庭也无力负担良好的日间看护。这也说明,在我们国家,儿童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现今有一半的婚姻以离婚收场,这表明我们已经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论原因如何,离婚都会在至少两年之内令所有孩子感到心情抑郁,令父母感到痛苦不堪。而再婚后继父或继母与孩子的关系又难以得到恰当的处理,对此所造成的痛苦,我有着切身的体会。

青少年怀孕、吸毒和自杀的人数都在大量增加,这一事实令人警醒。在我看来,这意味着青少年在度过青春期这段令人恐慌的过渡期时精神上容易缺乏信仰,他们的父母也同样缺乏信仰,因而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些统计数据表明,传统家庭(由父母和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的数量正在稳步下降,因此有些人相信家庭这个概念将会永远消失。在我看来,这并不是最核心、最主要的问题。毫无疑问,家庭正在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但是曾经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将其理想化,他们长大后会试图为自己的孩子重新创造出家庭的正面价值。

我觉得,更大的威胁来自于家庭中常见的紧张关系和冷漠态度:过度竞争和物质至上,缺乏精神信仰,令人不满或毫无乐趣的工作,大家庭和小社区的消失。

正如我试图在本书中解释的那样,针对这些缺陷和压力,我提出的主要解决方案是,在我们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教导他们一心追求成功,而要教导他们以合作、友善和充满爱心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这样他们就会发现,这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鼓舞心灵的力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