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春节喜庆的余味还未散去,中央电视台旧址北面的梅地亚中心酒店大堂里的咖啡厅,已三三两两坐了不少客人,更多的人步履匆匆,与我擦肩而过。 355房间是梅地亚中心电视业务部的高清演播室。屋子不大,一张大概能坐下10多人的深色条形会议桌正对着大门,蓝灰色的墙上错落有致地贴满了梅地亚电视人的工作照片,生动丰富,他们当中的几位后来成为《1937南京记忆》团队中的成员。 会议室里很安静,人都还没来。桌上打开的记事本翻到了2月19日这一页,旁边还放着一个精致的白色瓷杯,镶着金边,几枝粉色腊梅悄然怒放。两三本书整齐地码放在一边,我随手拿起来,《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浩劫》《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已故华人女作家张纯如和她母亲张盈盈的这两本书,日后被我们编导翻阅了数遍,张纯如清澈得仿佛能透视人灵魂的眼睛直抵我心。书的腰封上几个大字很是醒目:“她改变了一个世界”。 “通过张纯如的故事,揭示她这么一个年轻的海外华人,与祖国隔着千山万水,怎么会对这段历史那么感兴趣,并有如此大的激情和勇气完成这部作品。我们今天做这部片子,就是想追寻这个记忆:通过她的母亲,我们再次解读张纯如……”现在看来,闫东的感慨愈加有深意。 前面大屏幕旁边的小黑板上,《1937南京记忆》宣传片的海报映入眼帘,影片中6个主人公:张纯如、比尔·古登塔格、松冈环、李缨、朱成山、步平逐一进入我的视野。这时,央视军事节目中心刘岳大校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平时闫东喜欢以军衔称呼他的军人同行,譬如央视军事中心原主任刘效礼,对于这位亦师亦友的纪录片前辈,闫东非常尊重,一直称他为“刘将军”;刘岳自然是“刘大校”了,我笑着跟刘大校打了个招呼。落座之后,他随即从包里拿出几张打印好的纸放在桌上,边搓着手边看了起来。毕竟是早春二月,外头还是有些许寒意。 很快,闫东与一大帮人走进来:制片主任王建彤、制片刘仕平,梅地亚中心导演刘斌、李宁,摄影师王革,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导演曹海滨、编导王春晓、卢昆等人也特地从南京赶来,空气中一下子好像有某种东西弥漫开来,我下意识看了一下手表:下午1点56分。 楼下去迎接步平老师的人还没到,闫东陷入沉思。作为这部片子的总编导,他要比团队走得更远,涉水更深。 将近一年了。2013年3月6日,也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闫东与李缨、刘岳、王珂庆、杨笑山一起专程到位于北京人艺斜对面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拜访当时刚刚离任所长一职的步平。步平既是近代史专家,也是中日关系专家。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敏感关口,步平认为学术交流层面平等的认识是一个突破口,应该在学术上达到基本史实的共识。而现在中日双方的对抗是错位的,双方对历史的认识和基本的情感判断,没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当下切实可行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平等的、有共识的平台。 那天聊到最后,仍意犹未尽。临出门时,闫东问步平最近有没有新书出版,步平说恰好有一本新书。他返身回屋去拿书,《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封面干干净净,步平就站在院子里给大家签了名。后来连夜读完此书的闫东评价:“一个学者写出了一本影像化的书,渗透着对史观的认识,不仅对于我们要做的纪录片在思想上有所借鉴,同时,它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许多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我用一个晚上读完了它,一个全新的思路伴随着晨光诞生了。” 就在“2.19”梅地亚会议前,步平接到闫东的电话。“步平老师,‘狼来了’,这次是真正的狼来了,我们要请您出马了。”在电话里,闫东告诉步平,这次的电视合作已经不是2011年的模式,当时步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主题片《旗帜》中是作为接受访谈的专家出镜,而这一次他既是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的主人公之一,同时也是该片的学术顾问。步平在电话里欣然接受了邀请。 “到了,步平老师到了!”外面不知谁小声嚷了一嗓子,闫东从沉思中回过神来,连忙起身大步迎上前去:“步平老师,又给我们送‘真经’来了!”在闫东爽朗的笑声中,步平笑容温和,迈着他惯有的从容步履稳稳地走了进来。 正式开会之前,闫东特别安排放映了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2007年拍摄的纪录片《南京》。这部充满着宗教情怀、以西方人视角回顾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被美国人称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影片开头即打出字幕:“本片的所有角色都是真实人物,台词全部来自人物的信件和日记。”演员所朗读的亲历者日记和信件以及黑白历史镜头,特别是片中那段长达5分钟的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采访,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恶与善,也很快把我们拉进77年前的那段惨痛的历史中。时长55分钟的片子播完,会议室的灯亮了,大家仍沉浸其中,悲愤难抑,同时,也被这位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美国导演的作品所深深打动。 放映《南京》这部片子营造的氛围与情绪,成为拉动大家迅速进入创作状态恰到好处的调节剂。 闫东说:“历史这么近,正在进行时。正在进行当中的这段历史离我们这么近又似乎那么遥远,我们片子的历史是当下的历史,我们讲过去的事情,是零到负,我们的零往前就是讲我们的未来。”南京大屠杀,不能被遗忘,还要连接未来。《1937南京记忆》讲述的就是这段既近又远的历史。 P25-27 书评(媒体评论) 《1937南京记忆》最成功之处,是善于讲述一个个人物故事,大开大合,精彩纷呈,点、线、面相互勾连,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讲述故事,形成立体空间和历史纵深,让思想的深度、纪录片的高度藏在这些故事当中,让观众慢慢去体会和回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 《1937南京记忆》以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为载体,向观众全面展现了当今世界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浩劫的历史认识,切入点非常精准、巧妙。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亚历山大·科佩索夫 房格给我们留下的这本书,是一种精神,不仅是团队的记录,也是时代精神的记录。书中呈现出的高昂的激情、平衡的温情和创作过程中的真情,使闫东的纪录片显现出可靠又大气磅礴的独特气质和精神力量。应该向闫东及其团队表示我们深深的敬意。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 本书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尊重历史、珍爱和平、敢于担当的中国纪录片团队如何不辱使命,为我们定格下那些永远不能忘却的家国记忆。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会原会长、著名纪录片人刘效礼 本书的创作出版不但是一个个纪录片团队辛勤工作的动情记录,更是对有责任感的中国电视人的一次特殊致敬,同时对纪录片的创作及其艺术追求也颇具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阎晶明 这本书展现了《1937南京记忆》从策划到拍摄的全过程,展现这个团队的情怀和使命感,读完之后我深深被这支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血性的团队感动了,正是他们的坚持、担当,使民族记忆得到延续.使社会变得厚重,增加了思考的分量。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 《1937南京记忆》是一部正视历史、视角独特、影像精准的“二战”题材经典纪录片,站在理性的高度,对人类的战争与和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体现了中央电视台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价值观,是纪录片人的责任与担当的真诚表达。 ——《1937南京记忆》总导演、制片人闰东 后记 5集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的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与欢愉,《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书的如期付梓更是一次难忘的记忆之旅,它倾注了所有参与者的情感、真诚和责任。 2015年9月20日,距盛大的9·3大阅兵半月有余,在熟悉的影视之家425会议室,十几人围着办公桌坐成一圈,讨论《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书的初稿。走过一个夏季,房格去世所带来的深切悲痛与巨大缺憾,慢慢汇聚成一股勇气和力量,推动着大家继续完成她未竟的事业。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虽然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但都与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以及该书作者房格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和情谊:有的曾经是与房格在一个战壕里共同奋斗过的战友,如《1937南京记忆》总编导、制片人闫东,执行总编导、执行制片人曹海滨、刘斌,撰稿人之一刘岳大校;有的是与房格有过多次接触并对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给予深度报道的朋友,如《中国电视报》副社长苑文刚;有的是长期从事影视创作,与房格共同度过青春飞扬岁月的大学同学,如邓小丽、林兵;有的是文学界的权威,与房格有过一面之交的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文艺评论家阎晶明,他倾注心血前后两次修改书稿,并亲自为本书作序;有的是与房格并肩创作达半年之久的挚友,如本书的特约编辑于一;这些人中,还有本书的责任编辑、新世界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晨曦;闫东的挚友、中央电视台党办主任刘斌,也是本书后期改稿人之一,他多年来见证了闫东和他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奋斗历程。早在半个月前,闫东就把初稿一一分送给大家审读。经过阅读、思考,大家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相互激荡。 2015年12月10日,书稿正式交给出版社,编辑、美编、责编开始设计、排版、审校,但对书稿的精心打磨,始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016年5月,出版社印制的样书如期完成,并再次征求大家的意见。 前后两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很多人都对本书贡献了宝贵的时间和智慧。除了参加首次讨论会的专家、学者,中国纪录片界泰斗刘效礼将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等,分别从纪录片创作和研究的角度,给出专业性的建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从史学和史实的角度给出专业性的指导;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海鸥,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房格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同学李修平、黄薇、闫瑞华、姚宏、李立宏、郭琳、陈临春、张亦载、吴俐月、向琼、方堃等也都仔细阅读过书稿,提出宝贵建议;此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王久辛,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连喜,中央电视台总编室规划部副主任才婉茹,中新社视频新闻部主任、中新网副总裁吕振亚,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视远图原总经理尚德学、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节目代理部办公室张啸等也给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房格的侄女房书羽,亦对本书封面的风格和样式提出具体意见。 对于本书书稿修改的总体方向,大家在默契中逐步形成共识:原稿逻辑清晰、内容丰富、手法创新,无需大动干戈;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作者原汁原味的逻辑主线、情感与笔触,亦是对逝者的尊重。从标题、人物描写到遣词造句,从具体数字、人物职务到标点符号等细节的修改、润色,每个参与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书稿更加生动、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挑选配图照片的工作与书稿同步进行。备选的近千张照片,有房格捕捉的工作镜头,有《1937南京记忆》创作团队的工作纪实,也有《1937南京记忆》的主题内容图片,从中精选出近300幅供大家讨论、遴选。依旧是新一轮的车轮战,依旧是在影视之家,事无巨细、不辞辛苦,有时是闫东与于一俩人,有时是闫东、刘斌、于一仨人,有时李晨曦也加入这支不知疲倦的队伍。 闫东对照片的定位是“照片的作用与文字碰撞,表达的远不止情绪、信息点,它们应该为文字服务,同时又不会喧宾夺主,所以图片宜少而精”。备选照片不断地被删减,从最初的近300幅削减到最后的60多幅,恰到好处地与文字相映成辉——无数个瞬间化作永恒,其中蕴涵的是丰富的情感和极具艺术张力的韵味。 一次次的斟酌和修改是对那段岁月的珍惜,是对创作历程的尊重,是为了努力打造一本与众不同且独具特色的纪录片创作纪实,也是对房格真诚的缅怀。 无他,只是“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时光荏苒,大浪淘沙。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中,能有幸成为其中的一朵浪花,便不枉此生。 本书作者房格,2015年6月24日因病去世。作为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创作团队的一分子,她的离去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永远的痛。对于房格,她的大哥房祁的一段追思文字最能够真切地表达我们的思念: 她是一只自由飞翔的鸽子。在她48年的人生中,快乐多于忧愁,幸福多于磨难,因为有那么多的亲人、同学、同事、朋友在她身边,给她温暖,给她力量,给她支持,给她帮助,所以,她人生虽短,她却将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和品格留在了人世。 2016年初夏,万物葱茏,书稿终成,以此纪念大型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那段难忘的创作历程,并借此追思本书作者、我们永远的朋友——房格。 《1937南京记忆》摄制组 2016年6月16日 目录 开篇 国家记忆 第一章 树靶子 梅地亚会议 思想的聚会 “401” 突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第二章 顾问团:提灯夜行之人 “温和”的力量 “守灵人” 10年磨砺 第三章 头脑风暴:做加法 创作会 团队,团队 光与影 第四章 深度挖掘:暖流 “国家符号” 民间温暖 活着 小火苗 第五章 深水区:记忆,在何处安放? “春雨贵如油” 取舍 破茧 第六章 硬仗,开始了 序幕 开拔 破晓 拉罗谢尔 7月台风 第七章 全力以赴 天堂之门 东西岸的故事 有惊无险 第八章 南京8月 沸腾的8·15 “美国人来了!” “拿下!” 第九章 双城记 秋点兵 “挺住意味着一切” 49天,“集中营” 澹然无极 第十章 在路上 闯关 对表 绽放 附录 1.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各集内容简介 2.《1937南京记忆》创作大事记 3.创作团队简介 4.《1937南京记忆》演职员表及片尾字幕 5.《1937南京记忆》获奖情况 后记 序言 这本书不是一部传统的纪录片教科书,没有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以丰富饱满的情感和语言,全景呈现了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历时两年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团队的心路历程,与《1937南京记忆))一书辑录的该片解说词形成了完整的呼应,让我们了解到片中的每一组镜头、每一个段落,如片头缓缓飘下的雪花、《南京》导演比尔·古登塔格经典深邃的眼神定格、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的摄像机……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这些故事和情感,可以被触摸,也可以被感知。 本书首次采用纪实的笔法,以时间为主线,详实讲述了一部纪录片的诞生,涉及策划、撰稿、拍摄、编辑、审片、修改、播出、评奖等纪录片创作的所有环节,每一个环节笔墨有浓有淡,情节有跌宕有起伏,智慧碰撞有交锋有融合。影视之家、梅地亚中心会议室里的一茬接一茬的头脑风暴,紧锣密鼓的海外拍摄,49天“集中营”昏天黑地的后期编辑……不知不觉,春华变秋实,闫东和他的团队,最终以国际化的语言、胸怀、视野,去客观、准确表达了一段真实的历史,用最平实、最质朴的影像画面,完成了“呼唤和平”的主题。而我们在同样平实而质朴的文字流淌中,身临其境。 一部电视作品的呈现,不仅仅取决于创作本身,还要立足于浓浓的情感和深深的情怀。本书取名《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意在展现以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闫东为代表的一群纪录片人,为了寻找真相、寻找正义、寻找和平,不惜掘地三尺、不惜远渡重洋、不惜翻山越岭、不惜挑灯夜战的精神,客观而又生动地还原了历史、见证了灾难,镌刻下国家与民族的永恒记忆。书中,这群可爱的纪录片人,常常以团队的面目出现,同时,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画像,寥寥几笔,立体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这得益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卓的同埋心。 本书在对纪录片跌宕起伏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的同时,也以不少笔墨从容地穿插描写了“南京大屠杀”主题本身以及《1937南京记忆》中的被采访人物。幸存者、真相的追逐者、赎罪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场,不同的悲欣交加。在大历史背景的铺陈下,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有灵魂,历史具有了人性的温度,这正是对“不能忘却的记忆”丰富且有力的诠释。 同时,本书也是中国纪录片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以一部纪录片的创作历程反映中国一群纪录片人的情怀、历史担当、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国际化视角。本书详尽记录了一部纪录片的诞生,梳理了大量纪录片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与智慧,也是一本生动鲜活的纪录片创作教材。为了突破拍摄南京大屠杀的常规路径,闫东和团队确定了几个人为主人公——第一个将南京大屠杀史实介绍给世界的华裔作家张纯如、拍摄《南京》纪录片的美国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日本女教师松冈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步平等,他们身上都有对历史事实、真相的探寻精神,同时每个人的现实命运又激活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本体。从常规路径到独特视角,其中凝聚着纪录片人的智慧和心血,作者亦能抽丝剥茧,挖掘出纪录片创作的关键点。 本书作者房格,是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创作团队中的一员,也是一位才女。房格出生在书香门第,父母都是大家,又都经历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场上血与火的考验,因此,她从小就受到父母爱国情怀的感染和文化与艺术氛围的熏陶,有着浓烈的民族情怀且才华横溢。她当过兵,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读过书,在北京广播电台当过主持人,经历丰富却又追求纯粹,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快乐和灿烂的笑声。 房格是第一次参与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她兴奋、执着、专注,既做导演,又做协调,跟随创作团队录制了上百小时的工作录音,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工作笔记,为撰写本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而就在书稿即将完成之时,她不幸英年早逝,留下一生的遗憾。为了尊重作者,本书仅做了一些文字修补和图片配合,基本保持了全书的原貌,应该说这是对房格最好的纪念。在大家的努力下,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她让读者或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个尊重历史、珍爱和平、敢于担当的中国纪录片团队如何不辱使命,为我们定格下那些永远不能忘却的家国记忆。 今天,我以一名老纪录片人的名义,为闫东、为房格、为以闫东为代表的纪录片创作团队点赞。 是为序!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会原会长、著名纪录片人 刘效礼 内容推荐 房格著的《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闫东和1937南京记忆纪录团队创作纪实)》全景呈现了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历时两年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团队的心路历程。本书首次采用纪实的笔法,以时间为主线,详实讲述了一部纪录片的诞生过程,涉及策划、撰稿、拍摄、编辑、审片、修改、播出、评奖等所有环节,其中既有中央电视台集结各路创作精英的大会战,在影视之家、梅地亚中心的一场场头脑风暴,也有导演、摄像、技术人员的默契配合,创作人员、专家、受访者心与心的交流,让读者能够获得身临其境、共同参与的阅读体验。 本书也是中国纪录片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以一部纪录片的创作历程反映了以中央电视台著名纪录片导演闰东为代表的中国纪录片人的情怀、历史担当、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国际化视角。 编辑推荐 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是闫东团队于2014年摄制完成的,它是“国家公祭日”设立后播出的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 房格著的《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闫东和1937南京记忆纪录团队创作纪实)》则是记录这部纪录片从策划到摄制完成全过程的文字作品,是关于一部纪录片的文字记载,是对影像作品创作完成的文学表达。 本书的创作出版不但是对一个纪录片团队辛勤工作的动情记录,更是对有责任感的中国电视人的一次特殊致敬,同时对纪录片的创作及其艺术追求也颇具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