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某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青年在28岁的时候成为当今颇具知名度的企业家,被邀请做一档电视节目的嘉宾,当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按照惯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事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他沉思片刻之后,没有直接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只是平静地讲了一个故事:10年前,有个小伙子刚高中毕业就去了英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抽查都没有。凭着自己的聪明劲儿,他精确地估算了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为此他还找到了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自己是一个穷学生,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
4年过去了,他看着自己手里的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开始频频地进入伦敦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然而,结局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这些公司先是都对他热情有加,并且在面试的时候屡次暗示他将会被选中。然而数日之后,接到的电话却是婉言相拒。对此,他感到莫名其妙。为了找到自己被拒绝的原因,他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电子邮件,发送给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恳请他告知不予录用的理由。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当中这样写道:“张先生,我们非常赏识您的才华,但当我们调阅了您的信用记录后,发现您有乘车逃票的记录,我们认为此事至少证明了两点:第一,您不尊重规则;第二,您不值得信任。鉴于以上原因,本公司不敢冒昧地录用您,请见谅。”
直到此时,他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然而,真正让他产生一语惊心之感的是回信中最后摘录的一句话:品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品德的空白!第二天,他就起程回国了。
故事讲完了,场面一片沉寂。主持人困惑地问:“这能说明你的成功之道吗?”
“能!因为故事中的年轻人就是曾经的我。”他坦诚而高声地说,“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仅要靠智慧,还要靠品德。”
现场顿时掌声如潮。
一个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可能在某方面做成了某件事,但由于他们在道德这一环上分值太低,他们跌倒的次数会更多,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会更加曲折,故事中有着乘车逃票记录的青年就说明了这一点。
大德之人必有大誉,此种荣誉并非去刻意追求,只是对于具有大德的人来说,大众的苦乐就是他的苦乐,大众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他们不求声名而自有声名,不求荣誉而自有荣誉。
美国哈佛大学行为学家皮鲁克斯在《做人之本》一书中曾说:“做人不是一个定下几条要求的问题,而是要从自己的根本开始,把自己变成一个以德为本的人,否则你就决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更谈不上成功的人生,反而会让你的人生早晚塌方的。”
1986年,香港领带大王、金利来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在内地赞助了一场“宪梓杯”足球比赛。当时,一名叫作罗活活的杂志社记者参与了这次活动,并负责夜宵安排和纪念品发放工作。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