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生态备忘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南方都市报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3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或可以称之邓小平改革,是近代以降中国最伟大成功的改革。30年前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大国崛起。那么,什么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好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最好方式是深刻提炼30年的历史精髓,确立下一个30年、50年、100年中国前行的坐标。

《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生态备忘录》提炼30年中国文化生态之精髓,眺望尚在行进中的这一伟大变革前景,镜鉴过往,照耀来者。

内容推荐

1978—2008,处于历史转型期的中国,经历了一场真正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

三十年前,百废待兴,一些当时的文化先锋在戏剧、文学、艺术等领域率先冲破坚冰,中国文化逐渐得以复苏,并走向繁荣。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纪念,我们特推出《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生态备忘录》,试图通过三十年来那些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符号意义人物的记忆,来还原三十年的文化现场,寻找文化兴衰的脉络与痕迹。

目录

总序

《于无声处》:三十年前的第一声惊雷

《假如我是真的》:一出未曾“公演”已被禁的话剧

《萨特研究》:当时的中国需要这本书

“走向世界丛书”:启蒙的作用看似很慢,实际很快

星星画展:“星星”撼动了当时的社会

《读者》:他们有道德底线,那就是真善美

《今天》:青春和压力给予他们可贵的能量

《伤痕》:它是众缘成就的,我只是记录者

《泼水节》:那时,画人体也是改革开放的象征

《崛起的诗群》:一篇诗歌评论引来几百万字的批判

青春诗会:这里能看到中国诗歌发展的缩影

《陈寅恪文集》:他的文集出版。可以活跃学术空气

《小更通漫游未来》:它是未来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诗刊》:青年诗人在这里后来居上

《这一代》:半本学生杂志引起的全国轰动

无名画会画展:这是与政治无关的纯绘画展览

试读章节

《于无声处》:三十年前的第一声惊雷

1978年,话剧《于无声处》在上海演出。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部公开演出的反思性话剧。短短两三个月内,这部作品在中国产生了爆炸性的轰动。更重要的是,“四五"天安门事件受其直接影响而得以平反。

[宗福先访谈]

宗福先在他的家里接待了记者,礼貌而淡定。“你是我今年接待的第九位记者。”他说。所有记者感兴趣的几乎都是同一件事——关于他的话剧处女作《于无声处》。这是“文革”结束后,第一部公开演出的反思性话剧。宗福先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清晰到具体某一天。

三十年前,还是上海热处理厂工人的宗福先,业余创作了这部只有六个角色的话剧。这部话剧以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事件为背景,讲一个家庭一天之内的故事,表达对“四五”天安门事件的支持,并喊出“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短短两三个月内,这部作品在中国产生了爆炸性的轰动。更重要的是,“四五”天安门事件受其直接影响而得以平反。

《于无声处》改变了宗福先的一生。他从一个工人成为著名剧作家,生活境遇从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三十年来他创作了多部话剧、电视剧、电影剧本,现在是上海作协专职作家。这部作品甚至影响了宗福先的人生观。

面对这么多记者的访问,宗福先的心情有些复杂,“一部《于无声处》吃了一辈子,真是很惭愧。”但有位朋友的话让他很认同,“如果‘四五’天安门事件一直不能平反,至今还是个反革命事件,那么这出戏带来的后果,你也得承担一辈子。”

我糊里糊涂开始学写戏

记者:《于无声处》是一出特别的话剧,很多即使没有看过的人,也知道它。

宗福先:因为它超出了话剧的范围,后来它从话剧舞台走上了政治舞台。那是个思想解放的年代,老百姓的诉求总需要通过某种渠道宣泄出来,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使没有《于无声处》,也会有其他的话剧、电影、小说或者另外的载体。《于无声处》主要是生逢其时,就在那个当头出来了。

记者:在创作《于无声处》之前,你不是专业的戏剧家?

宗福先:不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工厂当工人了,在热处理厂,那是1968年的事情。之前因为身体不好,哮喘发作,引起气胸,读完当时五年制中学的前三年就休学了。不久“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按照66届初中生分配到热处理厂。

记者:你是怎么开始写作的?

宗福先:1972年的时候,我大病一场,病愈以后我就长期病假在家,休息了八个月。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想写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就叫“政策”。当时的意思就是说阶级斗争是要搞,但是要讲政策。结果一提笔,就写了37万字。后来我就把这个小说送给茹志鹃老师看,茹老师就说,你完全不懂得怎样创作,37万字没有一个故事。但是你的语言比较好,也有自己的想法,凭这两条你就可以搞创作。这以后,在茹老师的引导下我就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我那时25岁。

记者:从写小说开始,后来就开始写剧本了?

宗福先:那时候全上海没有学写作的地方,但工人文化宫有个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老师叫曲信先。我想到那里学习,但曲老师让我写个剧本当做入学考试。我说服他看看我的小说。过了两天,曲老师就打了一个电话到厂里。他说,我收下你了,我看了你的小说,发现你的语言特别好,写戏主要靠语言,我要你了。我就这样进了文化宫,糊里糊涂就开始学写戏。这完全是很偶然的因素。那是1973年的事情。

记者:在训练班里学习到什么内容?

宗福先:曲老师讲课的最大好处就是实用,他的理论跟实践结合得非常好。另外当时他请了很多他的同学,比如余秋雨,以及后来的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都给我们上过课,这批人是我们的老师。

“如果你因这出戏被抓。我们轮流给你送饭”

记者:我了解到,《于无声处》这出戏是你的一个从北京来的朋友给你最直接的创作冲动。那时在上海人们都不知道“天安门事件”吗?

宗福先:知道北京有事,当时有人听“反革命”广播“美国之音”就知道消息,我一点都不知道,只知道从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上都有大标语,有“打倒张春桥”、“揪出反周总理的黑手”之类的口号。火车一律被拦在上海外面,把标语洗掉才能进来。至于具体的情况就谁都不知道了。有位朋友一来,就告诉我有上百Zi-人在天安门广场抗议。

P1-3

序言

镜鉴过往,启迪未来

任天阳(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

30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或可以称之邓小平改革,是近代以降中国最伟大成功的改革。110年前的戊戌变法让中国以法律形式开始追赶西方,97年前的辛亥革命让中国开始走向共和,89年前的五四运动让中国开启科学民主,59年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真正独立,30年前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大国崛起。上述事件可以列为推动中国实现民主自由、独立富强,追赶时代步伐,融入国际社会,迈向工业化、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几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30年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何在?依托政治强人启动的这场波澜壮阔、深刻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历史价值在中国危难时越发显现。汶川8级大地震,以灾难的方式为30年做了注解。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力上何以应对!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公民社会何以成长,民心何其用!没有30年改革开放,中国何以以人为本,国旗何以为普通人降下半旗,又何能为普通人国哀三日!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国将不国,人亦非人。

什么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好的方式?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最好方式是深刻提炼30年的历史精髓,确立下一个30年、50年、100年中国前行的坐标。

依盛世修史,必穷其史料,旁征博引,写一部30年改革开放断代史并非难事。而提炼30年之精髓,切中30年之脉动,眺望尚在行进中的这一伟大变革前景,镜鉴过往,照耀来者,却非易事。

以主流大报社会公器为追求的南方都市报,本身即为改革开放产物。面对中国30年的风云际会,社会激荡,大国崛起,总是心怀责任,禁不住呐喊助威,就像这场改革发轫于报章的一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一样,有时传媒就是历史的代言人。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新闻记者同样是时代的回眸者。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昨天的新闻即今天的历史。秉笔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是传媒的责任。南方都市报斥巨资推出的纪念30年改革开放系列报道,以民间姿态梳理历史,踏访故地,求证实物,复原真相,让亲历者口述30年珍记,让研究者评说30年得失。试图以新闻视角回眸30年,以新鲜史实昭示启迪改革前景,以亲历口述提炼30年改革开放精髓。是回望,更是憧憬。有叙事,更有评说。不求通史,只求价值。不仅是史实,还有史识。既然是改革,就有失败。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有风险。南都“改革开放30年”报道立足于忠于历史,不媚不讳,敬重诚直。报道既有30年改革成功者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再现,也有落寞者无奈黄昏的摹写。既有重大改革节点事件调查,也有重大改革命题启示宏论。从史事出发,为来者激励。不仅为成功者立传竖碑,也为失败者续写尊敬。

依推出时间顺序,南方都市报改革开放30年报道包括人物、事件、政论、论坛四个组成部分。在体例上,纪传编年交叉。在选题上,政经文农工商并举。在地域上从广东出发,遍及全国。

既然不是修史,南都30年改革开放报道,难免挂一漏万,考证粗浅。谨祈有限报道,为中国未来改革者壮行助威,为下一个30年前行提供点滴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