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谜骂倒“笑面虎”
有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横行乡里,皮笑肉不笑,人人叫他“笑面虎”。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便拼命巴结,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望也不望一眼。
那年春节将临,胡家门口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前边那人叫李才,后边那个叫王少。李才衣着整齐华丽,王少穿得破破烂烂。家丁一见李才,忙回人禀报,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满脸堆笑,恭敬相让。李才说要“借银十两”,笑面虎忙取来银两,李才扬长而去。笑面虎还没回过身来,王少上前喊道:“老爷,我借点粮。”
笑面虎瞄他一眼,就骂道:“小子,你凭什么借粮?走开!”
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气,忽然心生一计。
元宵将临,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家家户户街头房前都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王少也提着一盏花灯上街。花灯扎得又大又亮,特显眼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
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把花灯提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围看。笑面虎正在观灯,一见此景,也挤到花灯前,只见灯上题着四句诗。他认不全,念不通,就吩咐身后的账房先生念给他听,账房先生看了看,念道:
头尖身细白如银,
论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听,只气得面红耳赤,怒眼圆睁,叫道:“好小子,胆敢骂老爷!”就命家丁要抢花灯。王少忙举起灯,笑嘻嘻回道:“老爷,怎见得是骂你呢?”
笑面虎气呼呼说道:“你那灯上是怎写的?”王少朗声念了一遍。
笑面虎恨恨说:“这还不是骂我?”
王少笑出声来:“老爷,你真多心!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是‘针’,你想想,是不是?”笑面虎一怔,只气得干瞪眼,没话可说,转过身狼狈地走了。周围的人明知王少是指着和尚骂秃贼,也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越传越远。第二年灯节,不少人就都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
灯谜由此就成了花灯的一种副产品,斗智助兴,用来增添节日气氛。
“飞熊入梦”
隐招姜太公
在商朝,姬昌(周文王)还没有得天下的时候,称为西伯。西伯要出去打猎,占卜了一卦,卦辞上说:
所获非龙非龚,非虎非罴;
所获霸王之辅。
大家看了这卦辞都在猜:非龙非龚,非虎非罴,是个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猎物才能成为霸王之辅呢?
一天,西伯打猎来到渭水河边,看到一个老人在钓鱼。他便上前与这老人谈话。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西伯很佩服这个老人的学问和见识,便说:“我的先君太公说过:‘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莫非就是先生吗?我的太公盼望你很久了!”西伯用车把他拉回来,尊为师,并称这位老人为“太公望”。
原来这个老人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即为飞熊,他后来果然辅佐姬昌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商纣王,夺得了天下。西伯姬昌也就成了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文王。
这件事后来演化为周文王因“飞熊”入梦而遇到姜太公的传说,这是因为大家在解这段卜辞之谜的时候,认为“非龙非龚”,龙、龚都是天上飞的东西。“非龙非龚”隐“飞”字。“非虎非罴”隐“熊”字,又“非”与“飞”同音,所以就传成“飞熊入梦”了。
婢女巧解宁戚隐语意
管仲,名夷吾,谥号“敬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有一天,齐桓公让管仲去请宁戚。宁戚说“浩浩乎,育育乎”,管仲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可又不好意思问。在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为这件事发起愁来。他身边的婢女见他发愁便问道:“大人,您为何事发愁啊?”管仲说:“这不是你们这些听使唤的丫头们所能知道的!”婢女说:“大人,你可不要小看年轻人,也不要低看下等人啊,从前吴国规定没有换牙的孩子不能入军门,他们国里的孩子,拔去了他们的牙齿而得以参军,从而为保卫自己的国家出力;百里奚,原是个喂牛的,秦穆公却请他做了宰相,于是称霸于诸侯。这样看来,下等人怎么能被低看、年轻人怎么能被小看呢?”管仲听了之后便说:“不错,说得很有道理。桓公让我去请宁戚,宁戚只应了声‘浩浩乎,育育乎’,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所以发愁。”婢女说:“诗经里面有句话:‘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戚是想娶妻成家了吧!”管仲一听,顿然明白过来。P2-4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后经文人的加工、创新,有了文义谜。我们一般称民间谜为谜语,文义谜为灯谜,也统称为谜语。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和隐喻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就运用了民间谜语的诡词法,写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恰到好处,整首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的诗意,又不失诡辩机智、妙趣横生的谜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庾辞” (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说者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己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我国第一部国别体记事史《国语》书中《晋语·五》就记载:
范文莫退朝,武子曰:“何莫也?”对曰:“有(秦)客庾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三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击之以杖,折委笄。”
这段话说的是在鲁宣公十七年(前592),晋国范武子的儿子文子(名燮)退朝晚了,当时告老在家的范武子问儿子为什么退朝晚了,文子回答说:“秦国来了使者,在朝中讲了五条庾辞,朝中的大夫们竟无人能答,我一下子猜破了三条。”武子听了大怒道:“朝中大夫不答是因为谦让父老之故。”说罢,怪儿子不知礼,举起手中杖向儿子打去。《国语》作者左丘明未能将这些庾辞内容给我们交代清楚,但说明庾辞已在当时很盛行了。与《国语》齐名的《左传》里更是记载了不少隐语故事。
这些“庾辞”和“隐语”,就是“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收入在他的《鲍参军集》里,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时,谜”流行于人们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才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直到南宋时期,文人雅士们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在元宵花灯之夜,把一些精制的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客,所以才有了“灯谜”的称号。灯谜,又被称为灯虎、文虎、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人们还常常把“猜灯谜”比做“射虎”。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还形成了南宗北派髑种风格。
解放后,灯谜活动更是蓬勃发展,谜题谜作日益完善丰富。在世界各地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传统文化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文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知识性较强,构筑新颖,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灯谜的语言平实精炼且变化多端,有很浓郁的文学气息,言辞中深藏人生的哲理……它们像一朵朵含蓄深沉而又绚丽多姿的小花,展现在我们面前,如一个微小而又广阔的世界。
猜谜语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集普及性与群众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使我们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因而历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又结合脑力激荡游戏,结合当今素质教育,从大量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谜语故事中精选整理而成的,是一本实用的灯谜指南,集合了灯谜故事、灯谜文化及灯谜历史知识,是为读者朋友们指点猜灯谜迷津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适合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用于组织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时使用,也适合广大读者朋友用于提高自己的猜谜水平和开发自己的智力,培养高雅的文化情趣和爱好!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是我国传统文化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帝王将相爱不释手,多少刀光剑影蕴于一谜之间;文人墨客以谜解忧,多少拍案叫绝的谜语留给后人盛宴般的享受……
本书撷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史脍灸人口、广为流传的谜语故事,又是一本实用的灯谜指南,集灯谜故事、灯谜文化及灯谜历史知识于一体,是为读者朋友指点猜谜迷津的集大成之作。
猜谜语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集普及性与群众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使我们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因而历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又结合脑力激荡游戏,结合当今素质教育,从大量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谜语故事中精选整理而成的,集合了灯谜故事、灯谜文化及灯谜历史知识。
本书适合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用于组织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时使用,也适合广大读者朋友用于提高自己的猜谜水平和开发自己的智力,培养高雅的文化情趣和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