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戴广德著的《我们怎样打进缅甸(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纪实)》初版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因是作者亲历,故真实详细。值此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此书的再版具有特殊意义。
本书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英勇抗日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这本由戴广德著的《我们怎样打进缅甸(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纪实)》几乎是全方位立体化还原了中国远征军转战于滇缅线的可歌可泣,由于是作者亲历,读来宛如眼见,令人唏嘘。
一 远征缅甸
一九四二年的春天,新三十八师奉命出国远征。
三月二十八日,三百五十辆卡车,摆成一字长蛇阵容,载着远征健儿,浩浩荡荡从安宁向西疾驶,青天白日国旗随风飘扬在公路两旁。
下关是滇缅公路的咽喉,大理县的首镇,地势险要,风景秀丽,有一首歌谣描写这条路的风景:
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
大理,不只是产大理石的大理,大理还是风花雪月的大理,古今诗人为她讴歌、赞颂。
下关西去三公里是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地方,公路旁边如今还留有盖世英雄的遗迹。再向西行便是历史上的泸水,如今的怒江,已入所谓不毛之地了。
车过惠通桥,攀登高丽贡山脉最高峰。
芒市气候炎热,终年过夏,疟疾流行,属于土司管辖范围,居民为白夷。地近热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土质宜种桑,农作物年年丰收。是一块肥沃的土地。白夷身体强壮,少年女子尤具健康美,他们有着特殊的生产方式,妇女多在田园劳动,男人反在家里坐享清碣,未婚少女称“小菩萨”,每当夕阳西下时分,那群素衣活泼健美的“小菩萨”,负着锄刀,娇滴滴的向人们报以会心的微笑,他们男女间的关系也非常解放,民风纯朴,度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畹町是中缅交界处,从此前进两公里,便入缅境,充满着异国情调,沿公路线到处有我们侨胞经营的商店,咖啡牛奶代替红茶绿茶,广东茶很受人欢迎。
队伍在四月五日抵达腊戍,敌人已从仰光打到平蛮,瓦城(曼德勒)告急,腊戍也入战时状态。摆在将士面前的是“重大使命”!
中国为正义而战!
国军开进缅甸后曾受缅甸人民热烈欢迎,中国为正义而战,中国为和平而战,中国健儿要建功异域,发扬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写出一页光荣灿烂的史诗。
敌人攻陷仰光后,乘胜由下缅发动对铁路线重镇曼德勒的三面攻势,企图一鼓而下缅甸的旧都。
孙立人将军率部担任中国历史上首次远征的光荣任务。
二 保卫曼德勒
四月八日蒋委员长偕同夫人飞临缅甸,当晚在梅苗召开军事会议,远征军的军师长均参加,决定孙师担任保卫曼德勒的重托。
翌日,委座率领孙立人将军及其他高级将领巡视曼城,指示防御重点,并在一幅曼德勒大地图上,指出该城与南京相似之点,伊洛瓦底江的形势有如长江,某山像紫金山,某处应配置重兵——保卫曼德勒如同保卫南京一样,也和保卫南京一样重要。指示完毕以后,委座亲将这一幅地图授与孙将军,沉思片刻,表示任务的重大。
孙将军恭谨的接受这幅地图,他体会到最高统帅的意旨,等于说是“我将曼德勒交付给你!”
曼德勒又名瓦城,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当滇缅铁路中心。有外城及皇城。皇宫建筑在皇城内,宫殿雄伟,用琉璃瓦盖覆,屋顶呈金黄色,在烈日照耀下分外辉煌,充满东方建筑色彩。皇宫边厢有古物保存所一椽,陈列缅甸历代王子服装,弓箭,及后妃王子遗像。东侧有眺楼一座,登铁级二三百,可以俯瞰全市风景,绿树黄瓦,如置身在北平北海公园之白塔上。
缅甸人笃信佛教,尤其是贵族阶级,因此到处都有庙宇,皇城内亦有伟大之佛寺,红衣僧人触目皆是。
缅甸气候炎热,夏季温度常在华氏一百一十度以上,而曼德勒天气尤为酷热,如令人置身灶炉里,即在夜晚也无法入睡。
P1-3
本书根据1945年8月贵阳《中央日报》出版的戴广德著《我们怎样打进缅甸——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纪实》编校修订而成。
本书重版的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本书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英勇抗日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本书体现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在尊重历史、抢救史料方面的独特慧眼。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谨借《我们怎样打进缅甸——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纪实》再版之名义,向已故的戴广德先生和无数为抗战牺牲的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
原著完成于70年前,由于当时的写作和出版条件有限,原著的文字、句读差错颇多,也因年代久远,给这次再版增加了诸多困难。本着充分尊重原版,尊重历史,且便于阅读的原则,将原著字词改为简化汉字,文句不予改动,并保持原版的语言特点和行文风格。如保留原著“的”“地”“得”的用法;“虏获”,原文“卤获”,本书统一为“虏获”;原文“瘧疾”,本书统一为“疟疾”;原文“孢火”,本书统一为“炮火”;又如原文“腊戌”,本书统一改为“腊戍”,今缅甸地名。对少量明显的讹误进行了修订,并做页下注。还有如原著的目录与正文名称存在不相一致之处,本书中也做了统一的修改。同时对部分专有名词作了简要的注释。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又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飞德先生对本书的策划、出版等方面给予精心的指导,其所撰写的重版后记对本书也作了充分翔实的论述,谨此一并致谢!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
2015年7月
一、编辑重版工作的缘起
戴广德(1916—2007)先生是我进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工作认识最早、接触和交往最多,也是彼此了解和感情最深的馆员之_。早在20年前我就知道他出版过—本书《我们怎样打进缅甸》,是他在1944年5月奉《中央日报》贵阳总社之命赴印度和缅甸采访中国远征军(确切说其时早已改称中国驻印军,但仍习用中国远征军)而撰写的。尽管之前我为他在文史馆主办的《上海文史》杂志编发过有关中国远征军的文章,后来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又为他编辑《缅甸之战》一书,但并不了解《我们怎样打进缅甸》究竟是本什么内容的书。
2013年9月7日,由我策划编辑的《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举办“听中国远征军的故事,感受烽火余生的血色浪漫——《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新书推荐”活动,我那天与《爱情书简》主人公之子钱天华先生、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之子刘伟民先生一起做演讲嘉宾,曾感慨地介绍了我与中国远征军所结的因缘。人生的机缘难以预料。一年前我与文史馆和《世纪》杂志编辑部的同仁就商议如何载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凑巧的是,数月前,定居澳大利亚的戴广德先生之子戴晓溪先生与在上海的女儿戴晓萍女士先后给文史馆来信来电,都表示希望文史馆能帮助重版其父的《我们怎样打进缅甸》,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实现其父生前愿望。当我了解情况后,就嘱办公室陆斌主任约请戴女士来文史馆商谈。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戴女士装在塑料袋里、视为珍宝的《我们怎样打进缅甸》。据她介绍,其父的这本书在国内图书馆罕有收藏,她手上这本书是其女花数千元从网上购买的。我曾到上海图书馆查阅该书,仅藏有一本,列为孤本。眼前戴广德这本书完整的书名为《我们怎样打进缅甸——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纪实》,列入‘贵阳中央日报丛书”,出版的时间是1945年8月,正是举国欢腾庆祝抗战胜利的时候。70年前戴广德为了国家和民族摆脱亡种灭国之灾抛妻别女远赴炮火连天的印缅战场,冒着生命危险,采访报道,在抗战胜利之际撰写并成为抗战胜利后出版的第一本记录中国远征军在异域浴血奋战的著作,也是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为数不多的有关中国远征军的著作之一。我完全理解这本书在戴广德女儿心目中的位置和分量,因此,当我零距离接触这本多少年来只闻其名不见真容,而今纸张脆黄,有些破损、散架的小开本的书时,凝视印着殷红书名的封面良久,才特别小心翼翼地翻阅起来,生f自稍有疏忽大意把书给弄坏了,那对在天国的戴老就是大不敬啊!需说明的是,这本书出版于抗战胜利之际,因其时物资极端匮乏,所用纸张粗劣、薄透,印刷质量又差(贵阳《中央日报》承印),再加上岁月洗涤,字迹漫漶,图片模糊,从而给重版编校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
睹物思人,真是感慨万端,戴广德先生的音容笑貌立刻浮现眼前。
二、戴广德其人与赴印缅战地采访的机缘
戴广德是位受新闻界先辈邹韬奋、范长江教育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新闻记者。在烽火连天的抗战中,他投身一心向往的新闻事业,并有幸成为当年中国派往中印缅战区随军采访的六位记者之一。其他五位分别是中央通讯社曾恩波、重庆《中央日报》张仁仲、《扫荡报》谢维仁、《大公报》吕德润和《新蜀报》乐恕人。抗战胜利后,他又担任《中央日报》驻北平特派记者,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采访活动。1947年,他受聘甘肃省政府参议后,辞去《中央日报》驻沪记者,改任太原《国民日报》、天津《益世报》驻沪办事处主任。次年春,他脱离新闻界,在上海创办私立公民小学。1950年代后期,他离开教育岗位,前往陕西省科协工作;1980年,从陕西省科协退休后返沪定居,1984年11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
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和期盼,而尊重历史又是我们应有的共同担当!其中,珍视并尊重颂扬正义的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先辈,是我们研究历史、正视历史,客观公正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更是对先烈最好的敬仰与缅怀!也唯有如此,才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次戴广德先生的书重版,我们在编辑时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原书不随意改动,完全以原貌奉献给读者,这样也有利于历史学家做研究参考。新增刘伟民先生的“重版序言”、作者女儿戴晓萍回忆父亲的文章和我的“重版后记”,旨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戴广德的人生经历、这本书的成书经过及其作为抗战文献的历史价值。
看到《我们怎样打进缅甸》重版的大样,我首先要感谢戴广德先生亲属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密切协作,也要感谢刘伟民先生在百忙中抽空作序,使得戴老与刘放吾将军的传奇佳话延续下去;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社长余岚女士慧眼识珠,慨然承担出版任务,并委派编辑经验丰富的郑晓方女士担任责任编辑,克服编校工作中的许多困难。最后我要感谢文史馆姚以恩馆员审读书稿,也要感谢编研室副主任秦明章以及曹新芳两位同志的鼎力协助。我想,大家的同心协力,使《我们怎样打进缅甸》在问世70年后重版发行,戴广德先生在九泉之下一定会和我们一样感到高兴的!
2015年7月写于沪上“三分楼”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世纪》杂志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