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乔生的《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全集)(精)》收入台静农致他人信件和他人致台静农信件,是研究台先生及其交往的重要历史文献和一手资料。本书包括自编集和集外文:其中自编集收入作者生前印行或编定的集子,有《建塔者》、《地之子》、《龙坡杂文》、《白沙草龙坡草》、《静农论文集》(上、下)、《中国文学史》(上、下)、《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集外文收入作者自编集之外的全部文字,包括《台静农遗稿辑存》《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年谱简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全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海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乔生的《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全集)(精)》收入台静农致他人信件和他人致台静农信件,是研究台先生及其交往的重要历史文献和一手资料。本书包括自编集和集外文:其中自编集收入作者生前印行或编定的集子,有《建塔者》、《地之子》、《龙坡杂文》、《白沙草龙坡草》、《静农论文集》(上、下)、《中国文学史》(上、下)、《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集外文收入作者自编集之外的全部文字,包括《台静农遗稿辑存》《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年谱简编》。 内容推荐 黄乔生的《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全集)(精)》精心选编了体现台静农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实力,反映台静农学术研究全貌,展示台静农文献整理和编辑水准等几方面突出成果的作品,同时收入台静农往来书信,编辑了台静农年谱,力求达到精华不漏的目标,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全面的台静农。所选编的文字,皆依据台静农著作手稿、最初发表的报刊、初版本、通行本汇校而成,涵盖台静农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献整理等诸方面。 目录 台静农致他人信 致鲁迅(1925年10月13日) 致程仰之(1928年7月14日) 致孔另境(1933年5月1日) 致开明书店(1933年8月23日) 致孔另境(1935年8月12日) 致鲁迅(1936年6月1日) 致陈垣(1936年9月27日) 致许广平(1936年10月20日) 致胡适(1936年12月21日) 致许寿裳(1940年4月10日) 致林辰(1943年6月23日) 致林辰(1943年8月6日) 致林辰(1944年某月18日) 致董作宾(9月7日) 致陈垣(1945年10月20日) 致陈垣(1946年1月5日) 致林辰(1946年1月18日) 致林辰(1946年5月22日) 致柴德赓(1946年7月12日) 致林辰(1946年7月23日) 致柴德赓(1946年某月16日) 致柴德赓(1947年7月11日) 致柴德赓(1947年8月17日) 致柴德赓(1948年某月13日) 致柴德赓(1948年6月29日) 致庄慕陵(1955年) 致庄慕陵(1958年) 致庄慕陵(1959年) 致庄慕陵(1960年10月2日) 致罗家伦(1961年12月31日) 致李霁野(1973年9月7日) 致张大干(1978年) 致台湾历史博物馆(1981年11月17日) 致台大中文系主任(1983年4月19日) 致杨莲生(1983年) 致胡贻兰(1983年) 致台传馨(1985年2月4日) 致台传馨(1985年4月4日) 致李霁野(1985年1月17日) 致台传馨(1986年10月) 致台传秀(1986年) 致李霁野(1986年10月) 致台益坚(1987年或1988年11月20日) 致李霁野(1988年4月初) 致台传馨(1988年10月12日) 致濮之珍(1988年10月中) 致赵德群、王永成(1988年10月20日) 致台益坚(1988年10月27日) 致台传馨(1988年12月20日) 致樊乃群(1988年) 致舒芜(1988年) 致李霁野(1989年年底) 致李霁野(1990年4月) 他人致台静农信 鲁迅致台静农(1925年8月23日) 鲁迅致台静农(1927年4月9日) 鲁迅致台静农(1927年6月30日) 鲁迅致台静农、李霁野(1927年9月22日) 鲁迅致台静农(1927年9月25日) 鲁迅致台静农、李霁野(1927年10月4日) 鲁迅致台静农、李霁野(1927年10月14日) 鲁迅致台静农(1928年2月24日) 陈垣致台静农(1929年12月3日) 陈垣致台静农(1930年8月17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2年4月23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2年6月5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2年6月18日) 鲁迅致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 (1932年8月5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2年8月15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2年9月28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2年11月30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2年12月13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3年2月12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3年3月1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3年3月11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3年3月25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3年6月28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3年12月27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1月12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2月15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3月27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3月31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4月12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5月10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6月9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6月18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4年6月28日) 陈垣致台静农(1935年2月3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5月14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6月24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7月22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8月11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9月20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11月15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12月3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5年12月21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6年5月7日) 陈垣致台静农(1936年9月21日) 鲁迅致台静农(1936年10月15日) 邓仲纯致台静农(1942年5月19、20日) 陈垣致台静农(1942年6月25日) 陈垣致台静农(1945年11月10日) 启功致台静农(1947年9月28日) 胡小石致台静农(1948年3月6日) 徐森玉致台静农(1948年12月13日) 溥儒致台静农(1949年) 溥儒致台静农(年月不详) 胡适致台静农(1959年12月12日) 胡适致台静农(1959年12月15日) 罗家伦致台静农(1961年11月20日) 台湾编译馆询问编撰大学用书《中国文学史》函 (1965年6月25日) 张大干致台静农(1980年3月5日) 王壮为致台静农(正月初五) 赵德群、王永成致台静农(1988年9月26日) 附录 台佛岑致台静农 台佛岑致龙宇纯 王昭铨关于台佛岑事致台传馨 陈垣致北平市公安局、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整理委员会 陈垣与蒋孝先往来函 试读章节 致柴德赓(1946年7月12日) 青峰兄: 广元来书奉到后,念念不置,今得浦口书,欣悉合家平安,为之大慰。途中覆车折臂,盈耳接目,竞得无恙,诚天幸劳人也。附师之船拟令舍妹及纯懿侍家母先行,弟夫妇则随军部之船东下,此时长江水涨,船只无着,成行当在八月矣。家父及川泽暂不拟出川,正如来信所云,能留宁可多留之意。至于弟已成骑虎之势,不得不去,劳君展虽犹挽之再作冯妇,实无意趣。顾建功久无信来,闻台大校长在辞职中,用是阻滞。弟目前除台大卅万,余为光午见惠之廿万外,无其他办法,必待台大再寄款来,始能成行。兄之还乡补助费,据萧与宛书城信云:“区区此次跳下火坑者,亦不过为诸事便于传话代催耳。无如伍之为人,轻诺寡行,万无一语能兑现。彼言教部已批准,但何时能拿到手,不仅弟不敢信,且任何人亦无法相信也。”萧又云,可请邓石士再来函催,弟今日访邓未晤,拟明日先将信送去,再访与之谈。今日之事,令人麻木,已无感慨可发。由京去沪,票价若干,沪上生活又如何?统希示知。纯懿拟来杭,入杭高,有友可托否?请先为接洽插班为幸;坚儿已决定入清华中学,暂不出川。碧子若在杭就事,请随时将消息见告,以免相失为要。草草不一。 即询俪福 七月十二日弟静农再拜 张维华又在排挤志甫,可谓自讨没趣。志公迄无来信与弟,去信已不复。 元白兄想时晤对,比来兴致常作画否?弟自卅四年得元公一斗方外,即未蒙有所惠赠,拟恳专为代求一小幅如何?最好八寸宽一尺半长,以便裱装玻璃框也。下月建功兄返台,能交带下,不胜感荷。 弟静农叩 致林辰(1946年7月23日) 诗农兄惠鉴: 十五日手书奉悉。春末曾寄颜院长一函,迄未得复,后在白沙晤其弟,云去成都矣。顷发一快函去再为介绍,如何尚不敢知,俟有结果再行奉告。今日教育派系之争,在在皆是。女院此次风潮,弟只有看不下去而引退,回想昔年女师大之事,对之惟有惭愧。然主教政者之横暴,实亦胜于昔之大虫耳。劳君展夫妇原为旧友,此次虽希望弟能回去,弟固不愿再作冯妇,而彼事实上亦有困难,即如国文一系,伍某(整委会)竞聘定十五人之多,已超过去一倍,有教英文之中大助教作中文之副教授者,有大骂白话者。其他情形可想而知,用是每月之经常费竞超出五百余万。弟已就台湾大学教授之聘,该校图书设备充实,亦较少人事之纷扰,或可作点研究工作。顾目前交通旅费,均属茫然,只有静候友人为之设法耳。伏老在渝通讯地址,便中示及。闻怀沙上学期在红豆树附中教员,弟不认识,传说其自称为鲁迅先生之友云。草草即询日佳 廿三 弟静农再拜 致柴德赓(1946年某月16日) 青峰吾兄惠鉴: 手书奉悉。兄等行期有日否?弟为出峡事亦大踌躇,建功来信云,到校始能起薪,而风波为此,如何走得了?而费用浩大,筹划亦难,空山托足,究不算了。奈何!兄为重禹书卷,气韵至佳,惟嫌转折交代处稍快耳。女院之还家补助费为何?此间仅有一小职员周蓉生,亦不见来。台大款,弟已通知卓如,兄径可挪用,不必客气。卓老自去九龙坡,即未见只字来,然与志老之不见惠只字又不同也。草草即请珍摄 十六日弟台静农顿首 致柴德赓(1947年7月11日) (原稿缺)获读拟杜一首,苍凉可喜,字则明快老成,弟当什袭藏之,传之儿辈,此青峰之官军帖也。陈慈小姐迄未见过访,静山且数以讯及其在台北住处,盼示,弟当访之。至教书等事,弟与静山定尽力为之推荐。尊友拟觅且介亭,弟必抄一卷奉上,但弟所苦此间无法得笔。弟平日喜硬毫,而岛上所有者皆福建、江西之羊毫,柔劣不可言,兄能赠我一两管,交建功带去否?元白兄许为作一小幅云山,交建功否? 草草即复俪安 七月十一日弟静农顿首 …… P28-33 序言 台静农(1902—1990),字伯简,笔名青曲、孔嘉等,晚号龙坡叟,安徽霍邱人。青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与鲁迅等发起成立文学团体未名社,编辑出版《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未名新集》等丛书,出版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鲁迅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选录台静农作品达四篇之多,更在序言中称赞台静农“贡献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台静农编辑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中国最早的鲁迅研究专著之一。1927年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抗日战争爆发,迁四川,任职国立编译馆和白沙女子师范学院。1946年赴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二十余年,弟子甚众。 台静农著作版本虽多,但皆为单行,略无统系,又因为大陆、台湾暌隔多年,台先生一些著作不为大陆读者所知,其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2012年,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了“无穷天地无穷感——台静农书法精品展”暨纪念台静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会后我们即策划编辑台静农作品全集和书画集,得到台先生亲属以及台湾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香港香江博物馆等机构的大力协助。 《台静农全集》共11种(13册)。除书画作品外,收录目前所能见到的台先生的所有作品:《地之子》《建塔者》《龙坡杂文》《白沙草龙坡草》《静农论文集(上、下)》《中国文学史(上、下)》《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台静农遗稿辑存》《台静农往来书信》《台静农年谱简编》。 《地之子》《建塔者》《龙坡杂文》《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淮南民歌集》《静农论文集》为台先生亲自编定。《中国文学史》是台湾大学中文系的讲义,为台先生后半生心血所聚,经其弟子编辑整理而成。两本诗集加上未编集的诗列为一卷。未收入自编集的文章编为《台静农遗稿辑存》。台先生书信所存不多,且从未编集,此次在台先生亲属努力下,得到台先生给家乡亲属的信札多通;我们将一些他人寄台先生书信编入,称之为“往来书信”,虽然有些书信并没有构成来往,但借此可以了解台先生的交游和志趣。最后,编者参考了多种资料,编成《台静农年谱简编》。 全集的主要编撰人员为黄乔生、姬学友、刘思源、许礼平、徐鼎铭等。台湾大学中文系何寄澎、柯庆明、许铭全诸位先生整理《中国文学史》厥功甚伟,值得铭记。海燕出版社重视学术文化积累,精心组织,细致核校,使全集得以顺利出版。 台静农著作出版时间跨度大(有些作品为20世纪早期白话文),加之台湾和大陆出版规范的差异,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遇到大量文字用法不统一的问题,如“做”和“作”,“好象”和“好像”,“的”和“地”,“那”和“哪”,“崛强”和“倔强”,“迷漫”和“弥漫”,“消毁”和“销毁”,等等。为了尊重文本的历史性,在不损害文意的前提下,本集尽量保存较早版本的原貌。 因水平有限,本集一定存在不少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9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