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政治与文学/名家文学讲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国)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政治与文学》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共三十二篇,观点鞭辟入里、风格明晰简练。

内容推荐

乔治·奥威尔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摄人心魄的对抗性作家,他的散文和评论随笔被很多人认为甚至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

《政治与文学》为“名家文学讲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政治与文学》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共三十二篇,通过这些观点鞭辟入里、风格明晰简练的檄文,奥威尔想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想让我们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他还想让我们理解,我们到底是谁。

目录

1 书店忆旧(1936)

2 男生周报(1940)

3 查尔斯·狄更斯(1940)

4 查尔斯·里德(1940)

5 在巨鲸肚子里(1940)

6 唐纳德·麦吉尔的艺术(1941)

7 威尔斯、希特勒与世界国家(1941)

8 西班牙内战的回顾(1942)

9 拉迪亚德·吉卜林(1942)

10 马克·吐温——特许的弄臣(1943)

11 诗与麦克风(1943)

12 W.B.叶芝(1943)

13 阿瑟·凯斯特勒(1944)

14 神职人员不受普通法院审判之权利:关于萨尔瓦多·达利的札记(1944)

15 莱佛士与布兰迪什小姐(1944)

16 公园的自由(1945)

17 好的坏书(1945)

18 为P.G.沃德豪斯辩护(1945)

19 关于民族主义的札记(1945)

20 无意义的诗(1945)

21 英国式谋杀的没落(1946)

22 买书与买烟(1946)

23 一个图书评论者的自白(1946)

24 詹姆斯·伯厄姆与管理的革命(1946)

25 政治与英语(1946)

26 政治对文学:对《格列佛游记》的考察(1946)

27 从班戈开始旅行(1946)

28 对文学的阻碍(1946)

29 我为什么写作(1946)

30 李尔、托尔斯泰与弄人(1947)

31 作家与利维坦(1948)

32 关于甘地的思考(1949)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曾经在一家旧书店工作过一段时间。假如你没有在旧书店干过,那你很可能会把它想象成天堂——年老而和善的绅士,徜徉在小牛皮封面的大开本书籍之间——但实际上,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真正爱书人之稀见。我们书店里的书,都特别有意思,可是,我怀疑,顾客中能够分辨好劣书的人,十个里面没有一个。顾客中间,追逐初版书、自以为懂行的人,远比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多;踅摸便宜教科书的东方学生更多;想为侄儿买本书做生日礼物的糊涂女人,为数最多。

来我们书店的许多顾客,是那种在别的地方毫无用处、在书店却有些机会的废物。比如说,有位亲爱的老妇人,“想给一个病人买本书”(这是个相当常见的要求),而另外一位老妇人,在1897年读过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她问我能否给她找一本出来,可不幸的是,她既想不起那本书的名字,也想不起作者的名字,更说不出那是一本什么方面的书,只记得书皮是红色的。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两类讨厌鬼,是每个旧书店都断不了的。一类是浑身散发着陈年面包屑味道的衰朽之人,他们每天都来,有时一天来几次,想卖给你一些毫无价值的破书。还有一类人,他们在你这儿订购大量的书籍,却压根就不想付账。我们的书店从不赊账,不过我们会把他们订购的书放在一边,不够的话还去采购,等着这些人日后来取。可是,那些订购了书籍、如约来取的人,连一半都不到。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种情况颇感诧异。既然不来取,那你干嘛要预订呢?他们走进来,订购一些稀见而昂贵的书籍,反复叮嘱我们要给他们留着货,然后就一去不复返。当然,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自大狂。他们常常自吹自擂,编造出巧妙的故事,给你解释为什么出门的时候没有带钱——依我看,他们都相信自己编造的故事。在伦敦这样的城市,街上总是有很多这样的疯子,尽管我们无法证明他们患了精神病;这些人特别爱到书店来,因为,他们在书店可以耗上一整天,而不必花一文钱;要在别的地方,哪能有这等好事。时间长了,你一眼就能够看出这类人。因为,他们尽管夸夸其谈,可是总带着一股失魂落魄的神色。我们在跟显然是自大狂的顾客打交道时,通常都先把他所要的书放在一边,他一出门,我们就再放回书架上。我注意到,这类人从来不偷书;光是订购就足够了——我想,订购书籍给了他们一种幻觉,使他们误以为自己真的在花钱。

跟绝大多数旧书店一样,我们也有各种副业。比如,我们出售二手打字机,兼卖邮票——我指的是用过的邮票。集邮的人,是一类奇特而不声不响的怪物,就跟鱼一样,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但仅限于男性;女人显然不觉得相册里那些黏糊糊的彩色纸片有什么好玩。我们还出售六便士的算命天宫图,编辑这些图片的人声称,他们曾经成功地预测过日本的地震。这些图片都密封在信封里,我从来没有打开看过,但买过图片的人,经常回来告诉我们说,他们买的算命天宫图“真准”。(假若算命天宫图告诉你,你很有异性缘,而你最大的缺点是慷慨,那它当然是“真准”的了。)我们还卖过不少儿童书,主要是剩书。现在的儿童书籍都很吓人。就我自己来说,我宁愿给儿童推荐《仲裁者彼得罗纽斯》,也不愿意卖给他们《彼得·潘》;就连巴里的作品,都比后来模仿他的那些人的作品更有男子气、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圣诞节的时候,我们要整整卖十天圣诞贺卡和日历,非常累人,效益倒是不错。那时候,我常常饶有兴味地看着商家利用人们的基督教感情大发其财。圣诞贺卡的厂家的推销员,六月份就带着产品目录来了。他们的产品清单上有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两打。婴儿期的耶稣与野兔。”

不过,我们主要的副业是出借图书,借阅费为两便士,不收押;可供出借的图书有五六百本,都是小说。那些书贼是多么喜爱这些书啊!世界上最容易干的罪行,就是花两便士借本书,再撕掉标签,以一个先令的价格转卖给另一家书店。可是,即便被偷走几本书(我们每个月总要损失十几本书),书店还是不愿意收取押金,因为那会吓走顾客。

我们的书店正好在汉普斯蒂德和卡姆登镇之间,所以顾客里有各式各样的人,有准男爵,也有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借阅我们图书的读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伦敦的各类读书人。因此,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全部可供出借的图书中,借阅率最高的作者,不是普利斯特里,不是海明威,也不是沃波尔和沃德豪斯,而是伊索尔·M.戴尔,其次是瓦维克·迪平,杰弗里·法诺尔的作品,居第三位。当然,戴尔小说的读者,全是女性,不过,是各个年龄段的各种女性,而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只是寂寞难耐的老处女和烟店老板的胖老婆。说男人们不读小说,是不对的;不过,他们不读某些类型的小说,倒是不假。大致来说,“一般的”小说——即通常的、“好的坏”小说——都只有女人阅读。男人只读那些可能值得尊重的小说,或者侦探小说。不过,他们阅读侦探小说的数量着实惊人。我们书店就有个读者,一年多来,除了阅读从别的图书馆借到的书外,每周还要读四五本侦探小说。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从不重读哪一本书。显然,他读过的那些垃圾书(我算了一下,他每年读过的书页,能铺满四分之三英亩的土地)都牢牢地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他不注意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是什么,但他只需扫一眼,就知道这本书自己是否“已经看过了”。P1-4

序言

自有了人,就有了文学。自有了文学,就有了关于文学的言说。自有了这些言说,人类文明的家园便多了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瞥见了大干世界。

口传文化时代,人们口口相传谈论文学;印刷文化时代,人们记录下自己的文学感言,付梓出版;今天的电子媒介文化时代,尽管文学这一古老的形式面临严峻挑战,但文学的话语仍作为不可多得的生存智慧,不断激发人们对自然的爱,对社会的关切,对人自身的洞察。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策划了“名家文学讲坛”书系。

在一个实用主义和实利关怀甚嚣尘上的时期,被冷落了的文学涵养及其精神熏陶反倒变得异常重要了。此书系意在收罗国外知名思想家和学者的精彩篇什,展现文学思想的博大精深,由此开启一个通向人类精神家园的门径。此一讲坛吁请天下文学爱好者们齐聚那里,聆听各路方家坐而论道,发表有关文学的奇思妙想。

我想,此“讲坛”意义毋庸赘言。

作为主编,我诚邀各位读者带着自己的知识行囊上路,在绵延不绝的文字旅程中,去分享那妙不可言的文之悦!

后记

2008年岁末于古城南京

几年前,偶然买到两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北回归线》,读完之后,感觉写得很美、很亲切,堪与之前读过的《十日谈》相媲美,所以又买了一本,送给朋友,推荐她看;但是,由于以前对英语文学作品所知不多,亨利·米勒究为何人,也不清楚,查找一番,也没有搞得太明白,于是就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的作品,居然没人介绍呢?很自然地,对自己的这种印象,也就觉得没谱:也许自己孤陋寡闻的,看走眼了?

又过了一阵,在地摊上买到盗版的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读完之后,深感震撼,顺藤摸瓜,买到了他的《动物农场》等等,买不到的,就在网上下载,相继读完了他的十本书,当时的感觉,也是满腹狐疑:这样伟大的作品,怎么连听也没听说过呢?于是深恨自己不学无知,并痛下决心,要把奥威尔介绍给国人,在两年多时间里,翻译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向加泰罗尼亚致敬》、《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巴黎伦敦落魄记》、《缅甸记事》、《随笔集》、《牧师的女儿》、《上来透口气》等。其中,《随笔集》最为难译,因为涉及到很多英国文学史上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及作品,自己都不熟悉。好在有谷歌帮助,遇到不熟悉的,就查谷歌,难题基本都顺利地解决了。奥威尔其他的作品,在两三个月内就能译完;《随笔集》则花了半年多时间,搞得眼睛疼、脖子酸,最后总算全部弄完了,心窃喜之。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在翻译奥威尔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奥威尔和米勒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且都在巴黎混过,那么,奥威尔会对米勒有怎样的评价?如果有,那极可能会出现在《随笔集》中。于是就在《随笔集》里找,费了些劲以后,在其中的一篇《在巨鲸肚子里》找到了。这样,就先翻译这一篇;结果知道,奥威尔也很欣赏米勒,尽管他不赞同米勒的世界观。

我可以这么说:通过译林出版社,我了解到亨利·米勒;通过盗版书,我结识了乔治·奥威尔;通过谷歌的帮助,我翻译了奥威尔的作品;通过奥威尔的作品,我印证了自己对米勒的好印象;又是通过译林出版社,奥威尔《随笔集》中大部分文论的中文版,即这本《政治与文学》得以面世。其中兴味,套用《兰亭集序》的一段话说,真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欲,’信可乐也”。

乔治·奥威尔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社会主义者。我们应该学习他、研究他。这本《政治与文学》,是从奥威尔《随笔集》的五十一篇文章中选出来的,其中既有奥威尔对英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和不那么赫赫有名的人物及作品的评说,也有他对当代英语文学作品的议论;既有对文学与政治、文学与自由、文学与普通人的生活等大话题的剖析,也有对买书与买烟、无意义的诗等看似不太要紧的话题的陈述,可以说全面反映了奥威尔的文学观,有一些篇目还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谈论到当代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乏发人深省的佳构和脍炙人口的名句,值得仔细品味和思考。

奥威尔还是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作家,他的文论,有些从题目看,不好确定是否与文学有关,但实际上往往有关。比如西班牙内战那篇,就涉及到他对战争宣传与客观真实的关系(客观真实是他持续关注的一个话题,其核心是,在极权制度下,历史或者宣传作品中,还有没有可能反映客观实际?);在《威尔斯、希特勒与世界国家》那篇,他从威尔斯有关世界国家的作品生发出很精彩的议论,还第一次提出了“冷战”的概念,影响至为深远;在有关民族主义的那篇,他探讨了英国知识界对民族主义的态度,也很精彩;其他几篇,也都从文学作品(比如谋杀案的文学报道)出发,谈及英国民众心理氛围的变迁,等等。

潘勤女士翻译了本书第一至第六篇,袁朝晖女士翻译了第七至第十篇,全书由李存捧统改定稿。衷心感谢我的妻子潘勤女士,没有她的支持和鼓励,我可能没有办法静心摆弄奥威尔的大作。当然,我也得感谢盗版书和谷歌,没有它们,我也可能根本做不了这件事情。

李存捧

2010年12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安东尼·伯吉斯

奥威尔的写作深深刺穿了知识分子的伪善。

——本·瓦滕伯格

与那些先意承旨、揣摩风向、首鼠两端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他(奥威尔)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

——徐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