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系列丛书”收录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本书,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良好的偶像观,能帮助青少年从小立下伟大的志向,能帮助青少年培养最基本的向善心,能帮助青少年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帮助青少年锁定努力的方向,能帮助青少年增加行动的信心和勇气。
《英雄儿女》为该系列其中一册,由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编著。
在新中国的旗帜下,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事业,续写着一曲曲动人的篇章。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编著的《英雄儿女/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节选了《老兵新传》《海霞》《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上甘岭》《羊城暗哨》《创业》《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炮兵少校》《惊涛骇浪》十二部优秀影片,除了对影片内容进行故事性的叙述外,还加以点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本书体例结构精当,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及影视图片资料,更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
荣誉成就
影片《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尤其是“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这句话,几乎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影片史料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不顾联合国宪章规定,公然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从1950年10月7日开始,悍然出动飞机侵入中国东北边境领空,对中国边境的城乡进行轰炸扫射,把战火直接烧到了中国的领空和领土。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已经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之后,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抗美援朝。
剧情故事
朝鲜的暮春时节,群山叠翠,金达莱盛开着。临近拂晓,靠近三八线不远的地区,一条公路蜿蜒着通向前方。敌人的夜航轰炸机“嗡——嗡——嗡”的,一直盘旋在头顶,不时地投掷着炸弹。顷刻间,山林燃烧起来了,村庄陷人了一片火海。
在大片大片的火光中,出现了志愿军担架队、运输队和支援前线的朝鲜民众的身影,他们快速地向前移动着。贴着山脚,十数个大大小小草绿色的帐篷,像蒙古包一样支撑着,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临时指挥所。
一辆吉普车在坎坷不平的公路上向前疾驰着。车上,志愿军师政委王文清坐在司机的旁边,凝目眺望着炮火连天的远方,凝重的面孔上露出一丝焦急的情绪。坐在他身后的警卫员也机警地注视着四方。
敌机在疯狂地扫射着、轰炸着,吉普车冲过烟雾,拐过一个山角,钻进了林荫夹道的山沟内。
这里浓烟滚滚,有三、四百人正紧张地填补着大大小小的弹坑。他们大多是朝鲜妇女和老人,也有一些志愿军战士、医务人员,还有几个男女文工团员。他们从河沟里、山坡上搬运着石头,一块块地将它们填进弹坑。
王文清乘坐的吉普车向这边飞驰而来。但在距离弹坑不远的地方,车被一名朝鲜女战士拦了下来。王文清从车上跳下,车上人员、也跟着跳下来。他们走到大炸弹坑旁看了看,吉普车显然是开不过去了。王文清皱了一下眉头,焦急地向四周望着,但也没有别的路可以绕过去。
一位年近六旬的朝鲜老大爷告诉他们,前面没有路了,并招呼着一些朝鲜男女过来帮忙抬车。大家纷纷动起手来。望着这一幕,王文清很是感激。
就在这时,一个志愿军女文工团员走过来,她名叫王芳,十九岁,瓜子脸上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高挽着裤腿,赤着脚,两根又黑又粗的大辫子有节奏地甩动着。来到吉普车附近之后,看见大伙正在准备抬车,她也急忙跑过来,打算帮忙。
王文清一看是个年轻的姑娘,随口说道:“别啦,你抬不动。”王芳不服气地说:“我不信。”说着就往王文清身旁挤着要抬。王文清只好笑笑让出了地方。
当大伙抬吉普车的时候,有几辆装着物资、弹药的“嘎斯”车从后面向炸弹坑驶来。车上分散坐着二十多个伤愈归队的战士。汽车在大炸弹坑附近停下后,战士们纷纷从车上跳了下来。
一个头上缠着绷带,大约二十四五岁,面孔黝黑,身体结实的战士来到大坑旁,他叫王成。没有过多的话语,他示意战士们帮忙填坑。
吉普车被抬起后,王文清走到王芳面前说:“小鬼,谢谢你。”王芳微笑地看着他。借着吉普车的灯光,他看清了王芳的面孔,突然感觉似曾相识,心有所动。
随后,王芳就下山了。在下山的路上,正好碰上了王成。王芳惊喜地大喊一声:“哥哥!”P1-4
信仰是什么?
列夫·托尔斯泰说:“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信仰主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或宗教的极度尊崇和信服,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向往、仰慕和追求,在行为上表现为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解释、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信仰,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人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有力量,才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至于在多元的价值观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方向。
信仰一旦形成,会对人类和社会产生长期的影响。青少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的建设者,让他们从普适意识形成之初就接受良好的信仰教育,可以令信仰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立足于社会而不败,亦可以使我们的伟大祖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事实上,信仰教育决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无数可以借鉴的素材,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有形的、活生生的,甚至是有血有肉的。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只为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多少文人骚客只为争取心中的一方净土,只为渴求心灵的自由逍遥,甘于寂寞,成就美名;多少爱国志士只为一个“义”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如滚滚长江中的朵朵浪花,翻滚激荡,生生不息,荡人心魄。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和信仰,用“道”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德”指导人生的方向,那么我们的文明必将更加灿烂,我们的国运必将更加昌盛。
正基于此,“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应运而生。除上述内容外,本丛书还收录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杰出人物,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这套丛书,能帮助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良好的偶像观,能帮助青少年从小立下伟大的志向,能帮助青少年培养最基本的向善心,能帮助青少年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帮助青少年锁定努力的方向,能帮助青少年增加行动的信心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少年有信仰,国家必有希望。
中华少年信仰教育读本编写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