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2015年10月5日,全国各大媒体、各大网站,几乎都被“屠呦呦”这个名字刷爆了。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庄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2名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出的评语是: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屠呦呦成了中国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呦呦鹿鸣”,一鸣惊人!
作为科学家,屠呦呦的人生因其贡献而闪光。从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经历、非两院院士的“三无教授”,到赢得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拉斯克奖,再到摘得世界顶级奖项诺贝尔奖,她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呦呦鹿呜,食野之蒿”
1930年12月30日,在浙江宁波的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子里,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从小她就备受宠爱。为了给自己的掌上明珠取名,她的父亲翻遍了《诗经》,最后《诗经·小雅·鹿鸣》里的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让他心中一动。于是,这个女孩从此就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屠呦呦。
这是屠呦呦人生第一次与“青蒿”这种植物发生联系,或许,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她就与这株小草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她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奇妙的缘分,竟然贯穿了女儿的一生。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位妙手仁心的医生。每天,他的诊所里都有无数病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他们的症状,为他们把脉、开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屠呦呦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屠呦呦从来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呼朋引伴到处玩耍,而是喜欢读书。只要一有空闲,她就会捧着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那时,她最喜欢读的不是《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故事书,而是在别人眼中非常枯燥、如同天书一般的医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
在屠家的楼顶上,有个摆满了各种各样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片充满书香的小天地,是屠呦呦的天堂。那时的她因为年纪太小,识字不多,读起书来只能一知半解。所幸的是,中医药方面的图书,大多都会配有相应的插画,于是,她就从那些插画中去揣摩文字的意思,倒也能理解个八八九九。这段简单而又快乐的读图岁月,是屠呦呦心中最宝贵的记忆。也正是这一时期,让一个医学梦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渐渐萌芽。
在诊所里,屠呦呦最常看到的场景,就是那些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以后,疼痛有所缓解,满脸的忧愁变成了舒心的笑容和一连串的道谢声。
有一次,父亲接诊了一位患重病的老人,为了治病,老人已经去过很多地方、拜访了很多医生,然而,病情一直都没有好转。父亲仔细地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检查,又问了陪同前来的家属许多问题,但始终都没有找到病因,无奈之下,父亲只好让他先回去,第二天再来。那天晚上,父亲一直愁眉不展,吃过晚饭就钻进了小阁楼里,翻阅着那些旧旧的医书。
第二天,病人如约来到了诊所,一进门就焦急地问道:“大夫,我的病到底能不能治?”父亲让他坐下,再次为他问诊,这一次,病因很快就确定了。父亲对症下药,给他开了药方。
几天后,那位病人再次上门拜访,不过,这次他不是来看病,而是特意来为父亲送锦旗的。原来,自从吃了父亲开的药之后,他的身体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这件事给屠呦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以后,她仍然记忆犹新。在她的一篇文章里,她还提到了这件事对她的影响:“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事件之后,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治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让人感动。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
在崇拜父亲的同时,中医和中药也使屠呦呦感到非常神奇。这些看起来来有些神秘的药材,让她充满了好奇,总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每次父亲背着竹篓到山上采集中药时,她就会像个跟屁虫一样一路跟着他。就这样,在这个小女孩的心中,治病救人的梦想逐渐清晰起来。在这个梦想的驱使下,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