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空头支票”
一言九鼎重千秋。
——陈毅
诺言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力量,是因为信用具有无上的价值。社会秩序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彼此遵守约定的基础之上,是否信守诺言,是衡量人的精神是否高尚的准则。道义、道德也都表现在守信上,如果人们不把守信作为制约自身行为的准绳,那么,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将蒙受其害。因此每一个人都应遵守诺言。
同样,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许下的诺言也一定要兑现,要么就不要轻许诺言。
遵守诺言是一项重要的感情储蓄,违背诺言是一项重大的支取。实际上,能导致情感储备大量支取的恐怕莫过于许下某个诺言而又不履行这一诺言。因此,父母要非常谨慎小心地许诺,尽量考虑到各种可变因素和偶发条件,以防突然发生某些情况,妨碍诺言的履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免不了会对孩子许诺。许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孩子来说,遵守诺言是爱和关怀的高度表现。在孩子看来,不遵守诺言就是说谎,就是不爱他。
家长对孩子许诺奖赏,往往是为了要孩子去完成任务。这时,许诺就像是驱动器,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但若是孩子力所能及、分内的事,就不要再附加许诺奖赏。否则,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还会让孩子养成凡事必奖的坏毛病。家长在许诺时,一定要考虑自己能否实现诺言。如若不能实现,就不要乱开“空头支票”,否则会深深伤害孩子。
“高考超过500分就给你买个高档手机”、“能上重点本科奖一辆奥迪”——2006年高考中曾给许多考生带来动力的“奖品承诺”,在高考后却变成不少家庭纠纷的导火索。从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高考分数普遍见涨,家长未能兑现考前奖励承诺,引发多起包括孩子离家出走在内的家庭纷争。
考生蒋婷婷高考前便向父母提出希望得到一个带摄像彩屏的摩托罗拉牌手机。父亲蒋先生承诺,如果她高考能考过500分,便满足她的这个愿望。分数公布后,考分超过500的蒋婷婷向父母索要自己的高考奖品,却被告知“考上二本院校才能兑现诺言”。蒋婷婷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
伴随高考录取的进程,类似蒋婷婷的故事2006年在多个家庭不断上演。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关于高考奖品的“投诉”热线电话接连不断,而且考生索要的奖品也越来越昂贵。MP3、MP4只是分量最轻的礼品,台式电脑已少人问津,双核技术的名牌笔记本电脑才能“拿得出手”,旅游的奖励不再稀罕国内路线,“欧洲六国游”成为热捧的对象。
来自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统计显示,在关于奖品纠纷的热线电话中,家长承诺的奖品额度超过,5000元的有20多个。其中一名家长考前随口承诺孩子考上重点学校奖一辆40多万元的名车,结果孩子考试超常发挥,月收入不过万元的家庭难以兑现诺言,最后导致这名考生选择了离家出走。
“考生‘穷追猛打’向父母索要高考奖品,说明目前一些孩子家庭责任感较差。”北京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理事温方表示,孩子应该明白上大学是自己的事情,应该体谅父母供养自己上学的压力,了解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即使父母作过承诺,考生也应理解父母。
不过,专家同时指出,家长在孩子面前要讲诚信,说话要算数,不要随便做出承诺。即使出于给予孩子动力的考虑,也要量力而行,许一些大愿、重愿,短时间可能有效,但长远来看却没什么好处。 在日常生活中,为使孩子达到父母所期望的某种目标,父母往往总是以某种承诺来调动孩子积极性。适度的承诺,能起到调动、激发孩子的目的,但目标实现之日就应是承诺兑现之时,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还会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在人际交往中遵循诚信为本的做人准则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相反,承诺过多、过滥,就会助长起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讨价还价的不良行为。再者,通过某种承诺使孩子产生实现某种目标的兴趣和动力,只是间接的兴趣和动力,它不能持久,一旦承诺兑现,这种兴趣也会随之消失。最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培养起孩子对某些事物的直接兴趣,让孩子逐渐明白干好某些事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比那种单靠中间刺激来产生对事物的间接兴趣要好得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父母常用“承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坦白地说,这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是一种妥协敷衍的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
因为一旦承诺未实现,日后很难让孩子再相信父母的话。事实上,有时父母的承诺是真心诚恳的,但到了时候却因事碍难成行。对于父母而言,失信也许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失信于孩子却事关重大。更糟的是,如果当初承诺时是随口说说,而后又随意违背承诺,这样的做法更是伤了孩子的心,从此父母因言而无信给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这里要提醒家长,许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可让许诺变成哄骗。不在孩子面前夸口,胡乱许诺。承诺太多而又不能兑现,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大大降低。孩子如果提出什么要求,不要随口答应,而是清楚地告诉孩子,可以还是不可以。
第二,应增加精神许诺的比重。许诺包括物质许诺和精神许诺。适当的物质许诺是可行的,但不能过度,否则会滋长孩子虚荣、自私等不良习性。可尽量多地使许诺与有意义的活动相连,如许诺给孩子买书籍,带孩子去看画展、旅游等,既能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又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
第三,积极应对诺言不能兑现的结果。有时,由于意外的情况,影响了诺言的兑现,这时,家长不可强迫孩子接受许诺不能兑现的结果。可耐心向孩子解释原因,必要时,主动向孩子道歉,取得孩子的理解和原谅,并在以后寻找适当的机会兑现自己没有实现的诺言。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P10-12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别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傅雷
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
——卢梭
拷打、严厉和刑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和良知的好方法,因为它们时常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暴行。
——捷尔任斯基
子女教育。一般人常有谬误。对女儿之教育专注意其身体,忽略其精神;而对儿子则忙着修饰其精神,而忽略其身体。
——休谟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马卡连柯
本书在创作过程中,得到陶荆芥、张红、刘文才、柳镜鱼、于海滔、江静、李思念、张招展、杨佳、李虹虹、赵元气、孙涛、王哲、王转晓、赵华明、边小嘉、边海等人的协助。如果这本书能给您和您的孩子以帮助,我将感到无限的欣慰。
01、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1 说话不算数
·不要欺骗孩子
·说话不算数的父母没威信
·别开“空头支票”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
02、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2 对孩子管得太多
·管教不是最终目的
·还孩子自由空间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不要为孩子大包大揽
03、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3 父母不和睦
·父母不和,孩子遭殃
·家庭和睦有利于孩子成长
·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需要一个温暖的家
04、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4 限制孩子交朋友
·童年缺少同伴等于身体缺少钙
·朋友是人生永久的财富
·不要过度干预孩子与人交往
·异性交往不是洪水猛兽
05、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5 不与孩子交流
·沟通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忙”不是减少与孩子交流的借口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
·与孩子平等真诚地交流
06、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6 拿孩子出气
·教育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激励比训斥更有力量
·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
07、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7 不平等对待孩子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民主教育
·和孩子做朋友
08、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8 在家玩牌打麻将
·家教成败看家风
·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镜子
09、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9 逼孩子读书
·强迫只会换来抵抗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10、孩子最不满意的做法10 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好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创造的
·经常到学校去走走
后记
孩子最不满意父母的100做法
为人父母者,要完成培养孩子的神圣使命,头脑中必须有明确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且,要掌握孩子的基本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态度,这是父母正确履职、科学施教的重要前提。
科学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家教反思”和“父母觉悟”的基点之上的,它明确要求自身及其实践者,必须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必然的,家教的理念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
在信息充足的当代社会,父母不能再一成不变地延续上一代的教育方式,或一味地只重视孩子的学业和考试成绩,而应该在各方面作相应调适,帮助孩子全面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学校,甚至不惜花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将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将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归结为自己的坏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中华妇女联合会的一份资料表明,我国有接近3/4的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或有严重偏离,只有不过1/4的家庭教育比较科学。很多专家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要懂得教育孩子首先必须爱孩子,爱孩子就要了解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就必须蹲下身来和他们平等地交流。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倘若不清楚子女的想法,我们将难以揣测子女的行为。
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家教的正确方法,在这方面家长专业学问的大小,不能决定其教子水平的高低。我们百分之百地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欣喜地得知,家长们的文化程度在逐年提高,这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父母的爱心及文化水平,与其教育孩子的水平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些高学历的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一筹莫展,甚至一败涂地。一对教授夫妇对儿子的要求很严,并把儿子培养成为大学生,可是夫妻竟被儿子用刀活活砍死。儿子在法庭上说:“我的父母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他每天的学习和生活被严格地控制在父母的手中,放学回家晚几分钟都要被父母“审讯”;做作业时一回头便会发现父亲或母亲盯视的目光;看着书便会有只手伸过来检查他的书本下是否藏着课外读物。由于训斥过分,管教过于苛刻,终于引发了儿子强烈的逆反情绪,冲动之下举刀向父母砍去……这样的案例虽然是极端的,但却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今天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困难,不是物质或经济问题,而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家长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是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的基础。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云南、甘肃和河南6个省(市)进行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十种做法是:
1.说话不算数43.6%;
2.对我管得太多32.6%;
3.他们不和睦22.7%:
4.限制我交朋友21.0%:
5.不与我交流20.5%;
6.拿我出气17.6%;
7.不平等地对待我15.7%;
8.在家玩牌打麻将13.6%;
9.逼我读书13.0%; 10.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10.2%
从以上这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家长几乎没有把孩子的成长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他们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是淡薄的。因此,他们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深刻地反思。祖国的希望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身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应该好好地反省自己、批判自己并改变自己。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与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可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因此,所有家长都要明白,孩子的发展是不可重复的。因此,教育要尽量避免出错,少一些遗憾。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重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会孩子学习知识,又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和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怎样评价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材的基础和关键是出色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如果孩子是一艘小船,父母就是小船在夜晚航行时,为小船指路的灯塔。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一棵树,要经常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爱孩子,期盼他早日成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目标,让他坚定的去追求;倾听孩子的述说,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撒开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给孩子一些磨炼,让他学做生活的强者;播撒善良的种子,让爱心伴孩子成长;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充满自信;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由去创造;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愿所有父母通过阅读本书来一起切磋,让孩子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愿父母们记住这样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爱孩子的父母很多,但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少。为了准确教育孩子,请父母都来读一读本书。家长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品味学习和成长的快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据调查报告显示,有43.6%的父母说话不算数,有32.6%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22.7%的父母限制孩子交朋友,20.5%的父母不与孩子交流,17.6%的父母拿孩子出气,15.7%的父母不平等地对待孩子,13.6%的父母在家玩牌打麻将,13.0%的父母逼孩子读书,10.2%的父母不关系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材的基础和关键是出色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因此,你如果爱孩子,期盼他早日成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目标,让他坚定的去追求;倾听孩子的述说,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撒开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给孩子一些磨炼,让他学做生活的强者;播撒善良的种子,让爱心伴孩子成长;发掘孩子的潜能,让他充满自信;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由去创造;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快乐成长。
愿所有父母通过阅读本书来一起切磋,让孩子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愿父母们记住这样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说话不算数、对我管得太多、他们不和睦、限制我交朋友、不与我交流、拿我出气、不平等地对待我、在家玩牌打麻将、逼我读书、不关心我在学校的表现。为更好地教育孩子,本书罗列了孩子们最不满意父母的10种做法。
只有了解孩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才能懂得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本书就是助你了解孩子的优秀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