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能力过多介入的时候,自然界的动植物也都在不停地消失湮灭或者生长繁衍,但是自然界的基本平衡没有被打破。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具有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当代社会,人类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已经使整个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绿野寻踪——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一书着重选取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介绍了这些珍稀动植物的独特形态和习性,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除了对每一种珍稀动植物作生动的文字介绍以外,还配以精美的插图和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该书能够让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绿野寻踪——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着重选取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从国宝级的大熊猫到被誉为“活化石”的扬子鳄,从憨态可掬的树袋熊到英武的白头海雕,从“吃肉的”猪笼草到“结面包”的猴面包树,从美丽的银杏树到魁梧的红杉……相信通过阅读,大家都会被这些珍稀动植物的独特形态和习性所吸引:也会对那些只图一时经济利益而滥杀动物或者滥伐植物的人感到厌恶;更会被那些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物种的人深深地感动。
《绿野寻踪——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为一炉,我们除了对每一种珍稀动植物作生动的文字介绍以外,还配以精美的插图和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相信每一位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对这些神奇的自然界生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活化石”鸭嘴兽
鸭嘴兽为世界珍稀动物,具有“活化石”之称。它只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单孔目动物。它的嘴和脚像鸭子,尾部像海狸,是世界上仅有的3种卵生哺乳动物之一。鸭嘴兽主要在水中捕食小鱼虾、青蛙、螺蛳、蚯蚓、蠕虫、水生昆虫、蜗牛等。由于它的活动量大,所以食量也很大。鸭嘴兽每天所吃的食物几乎和它的体重相等,有人观察到一只鸭嘴兽一天吃了540条蚯蚓、2~3只虾,还有2只小青蛙。
鸭嘴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祖先早在1.8亿年前的侏罗纪就出现了,那时它们分布很广。可是到了7000万年前,许多更先进的哺乳类动物大量繁殖,这些古老的动物逐渐绝灭了。但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动物很幸运,由于地壳运动,澳大利亚同其他大陆分开了,所以,后出现的哺乳动物不能到达这块地方。鸭嘴兽的祖先得以在此生息繁衍,并且一直保存着原始的卵生状态,这对于研究哺乳类动物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鸭嘴兽是非常奇特的动物,所以,对它的发现和命名也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从发现这种动物到给它定名,这中间经过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在反复琢磨后,科学家们才给它起了一个合适的名字——鸭嘴兽。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哺乳动物的特点:用乳汁喂养幼崽,同时又具有爬行类、鸟类的特点:生殖孔与排泄孔全在一起,生殖方式是卵生,而且还孵卵。
单从外形来看,鸭嘴兽就很奇特。它的身体像兽类,全身长满浓密的短毛,体形为流线型,身长约50厘米。它的嘴是颌部的延长,外形极似鸭子的嘴。别看它的嘴像鸭嘴。可比鸭嘴高级多了。它的嘴里面是角质的,覆盖在角质上面的是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黑色皮肤。皮肤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能感应到动物肌肉里电场的移动,这使得它能准确地把藏在水底淤泥里的小动物捕捉到。它嘴的前缘还有脊纹,可以咬食物,下颌两旁还有“过滤器”,可以用它把水挤压出去。
另外,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从鸭嘴兽的头部看不出它长着耳朵,而实际上它有耳孔,只是没有外耳,当然这也是有实际的用处的,甚至可以说,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当它在潜水的时候,耳孔和眼睛紧靠在一起,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皱把耳孔和眼睛严密地遮盖起来,使水无法进入。
鸭嘴兽还有一点叫人感到恐怖的地方,就是它能散布毒气!鸭嘴兽的爪子不仅锐利,在雄兽后脚的踝部还长着终身存在的锋利的角质距,这个角质距中空,与毒腺相连接,能渗出毒液。这种毒液能使狗很快死去,如果注射到兔子的皮下,两分钟之内兔子就一命呜呼了,可见其毒性之强。如果人碰到了毒液。及时治疗是可以痊愈的。
鸭嘴兽生活在河边,用它那锐利的爪子在河边挖掘洞穴,并在里面筑窝。白天在洞内睡觉,傍晚出来下水捕食。
鸭嘴兽喜欢在水边挖洞而居,尤其是在近水的树下建造它的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在岸上。由于岸上的洞口容易被敌害发现,聪明的鸭嘴兽就在洞口用杂草、碎石伪装起来,这样敌害就不容易发现了。水下的那个洞口则主要是为了方便到水下觅食,关键时刻还能逃避敌害。
鸭嘴兽是单孔目动物。单孔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鸭嘴兽的大肠末端只有一个孔,这个孔既排泄尿液,也排出精子或卵细胞,被称为泄殖腔孔。而动物界只有爬行类和鸟类有泄殖腔孔,在这点上,鸭嘴兽与它们是相似的。
鸭嘴兽是卵生的,它的繁殖季节在每年8月上旬到10月间。产卵时,雌兽在洞中用草、树叶和树根等做巢。雌兽每次产1~3枚卵,卵约似鹌鹑蛋大小,白色,由雌兽抱在胸前孵化。雌兽乳无乳头,乳腺管的开口在腹部乳腺区,在繁殖期可从该处分泌乳汁。供幼崽舔食。 人类在对鸭嘴兽的研究中,发现了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同时不仅证明了现在的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还确认了单孔目动物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
鸭嘴兽是世界上极其珍贵的动物,在学术上对研究古生物有重要意义,但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的滥捕已使这个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澳大利亚政府已制定保护法规对其进行保护。
憨态可掬的树袋熊
树袋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考拉,它被称为“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动物”,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王国,是有袋类动物最集中的地方,而树袋熊是其中最珍贵的一种。
树袋熊长得很像丝绒的玩具熊,肥胖的身子上长满毛茸茸的淡灰色或淡黄色绒毛,没有尾巴,头很大。两只半圆形的大耳朵直立在头顶两侧,长长的绒毛遮盖着耳廓。脸部长着短短的绒毛,而一个黑黑的鼻子却是光溜溜的,非常逗人喜爱。树袋熊以它那软绵绵、圆滚滚的身体和琥珀球般的眼睛倾倒了全世界的人,即使是一个不喜欢小动物的人看到它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也会忍不住要抱一抱它。
树袋熊的足较长,爪锋利有力,善于攀爬树干,是一种树栖动物。趾长得很像人的手,大趾与其他四趾分开,能做抓握动作,便于抓住树枝。它常年栖居在桉树林里,只吃有限的几种桉树的树叶。白天。树袋熊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除了吃树叶就是睡大觉,连下树饮水都懒得动,仅从树叶中取得自身需要的水分,致使皮肤都能散发出强烈的桉树油的气味。树袋熊一天有20个小时在闷头睡觉,白天难得睁开眼睛,只有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树叶充饥,它的一举一动也总是慢吞吞的。
每年夏季是树袋熊的交配期,雌性树袋熊怀孕1个月后,就生下幼崽,一般每胎仅产1崽,很少有双胎。这时在澳大利亚是炎热的夏天,刚出生的小熊眼还未睁开,浑身无毛,后肢还未发育完全,约15毫米长,体重很轻,仅有几克。犹如一条小爬虫,但已经能钻进母亲腹部的皮质育儿袋内吮吸乳汁。5个月后,小树袋熊体长可达16厘米,可它还撒娇似地趴在母亲背上,或者舒适地躺在母亲怀中。6个月后,毛长得差不多了,才开始爬出来到妈妈的背上玩,但仍离不开育儿袋中的奶头。直到1岁时,小树袋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野外生活。
P3-5
美国著名女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可谓轰动一时,相信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感到深深的焦虑。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乌儿飞来报春、少了呢喃的虫鸣;清晨早起,原来随处可以听到的莺歌燕语已经消失……本该喧闹的春天正在因为人类而变得悄然无声。
对于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达尔文曾经精辟地将其规律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人类没有出现或者没有能力过多介入的时候,自然界的动植物也都在不停地消失湮灭或者生长繁衍,但是自然界的基本平衡没有被打破。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突出的进步,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具有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当代社会,人类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已经使整个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这沧海桑田的变化的确让人类引以为傲;但与此同时,这也的确令人伤感,因为太多的动植物已经因人类的活动而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本书在编辑的过程中,着重选取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从国宝级的大熊猫到被誉为“活化石”的扬子鳄,从憨态可掬的树袋熊到英武的白头海雕,从“吃肉的”猪笼草到“结面包”的猴面包树,从美丽的银杏树到魁梧的红杉……相信通过阅读,大家都会被这些珍稀动植物的独特形态和习性所吸引:也会对那些只图一时经济利益而滥杀动物或者滥伐植物的人感到厌恶;更会被那些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物种的人深深地感动。
本书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为一炉,我们除了对每一种珍稀动植物作生动的文字介绍以外,还配以精美的插图和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知识链接。相信每一位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对这些神奇的自然界生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