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文艺的百花园里,科学童话、科幻故事等犹如变幻无穷、美妙神奇、熠熠生辉的宝葫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广阔无垠、奇异瑰丽的科学世界,让他们从中获得摆脱愚昧的希望,觅求将来攀登高峰的志向。“知识就是力量”,愿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心想事成的“宝葫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元素的故事/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苏)依·尼查叶夫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科学文艺的百花园里,科学童话、科幻故事等犹如变幻无穷、美妙神奇、熠熠生辉的宝葫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广阔无垠、奇异瑰丽的科学世界,让他们从中获得摆脱愚昧的希望,觅求将来攀登高峰的志向。“知识就是力量”,愿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心想事成的“宝葫芦”! 内容推荐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一套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幻故事精品丛书。作品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巧妙的艺术构思,栩栩如生的拟人形象,向广大少年儿童普及了基础科学知识和新科学技术知识。 目录 总序 宇宙万物的组成 第一章 “火焰空气” 药店里的学徒——卡尔·社勒 火为什么会灭? “死空气”和“活空气” 不可捉摸的燃素 拉瓦锡和他的盟友 元素名单的刷新 第二章 化学和电相结合 伏特柱 汉夫里·戴维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在阿柏马里街的学院中 苛性钾和苛性钠 淡紫色火焰的秘密 出色的实验! 入水不沉没,冰上能着火的金属 突击的六周 意外的中断 钙、镁及其他 戴维“爵士” 第三章 蓝色的和红色的物质 57种,多一种也没有了 本生和基尔霍夫 火焰的颜色 节日的焰火和俄罗斯科学之父 牛顿为什么玩太阳影儿? 夫琅和费线 光谱分析术 白昼点灯,大找特找 日光和石灰光 太阳的化学 铯和铷 又是“烈性”金属 几句插话 太阳元素 第四章 门捷列夫的周期律 化学的迷宫 原子量 元素在队伍里 是化学还是相术? 预言陆续应验了 “空白点”结束了 在沙皇和资本家的压制下 第五章惰性气体 千分之一克 重氮和轻氮 “去翻翻旧档案吧!” 卡文迪许的试验 空气的组成 元素中的隐士 一种从矿物中来的气体 地球上的氦 新发现 元素还能分解不? 第六章不可见的光线 伦琴的发现 值得庆幸的错误 当乌云遮蔽了日光的时候 完全因为铀 又是一个闷葫芦 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头几场试验 钋和镭 稻草堆里寻找绣花针 科学上的革命 尾声 元素的新故事 捉拿失踪元素 第一个人造元素 填满了空白 铀不是最后的元素 青云直上的“冥王星” 继续进击 制成109号元素 109号元素以后 后记 附录:元素周期表 试读章节 药店里的学徒——卡尔·社勒 18世纪的后半期,瑞典出了个十分勤奋的青年药剂师,名叫卡尔·社勒。一开始他是当学徒,后来升为实验员,但他的东家们没有哪一天不为他的格外勤奋所感动。 社勒的职务是配制丸药、水药和膏药。但他所做的工作却远远超过了东家们对他提出的要求。每天他配完了药,总要找个没人的角落,或就着窗台坐下来,进行捣碎、蒸发和蒸馏种种化学物质的工作。他日夜不离实验室。他又细心又耐心地研究古老的化学书籍,而那些书籍连有经验的药剂师都认为是很难读懂的。所以,若不是他的实验有时会以意外的爆炸结束的话,东家们对于他的这位实验员更不知要多么喜爱了。 他手上不断有被碱或酸烧伤的黑印。一呼吸到实验室中的浓烈的气味,他心里就痛快。连燃烧硫磺所生成的刺鼻的浓烟或硝酸所发的窒息的蒸汽,他都不觉得讨厌。 有一次,社勒预备了一种有苦杏仁昧儿的化合物;他闻了闻它的蒸汽,想判明到底是什么气味。后来又试着辨别它的滋味,口里却觉出一股极辣的味道。像这样的实验,现在恐怕没有一个爱惜性命的人肯冒险重做了。因为那苦杏仁味儿的化合物,现在叫做氢氰酸,是一种出名的剧烈毒质。还好,社勒只咽下了极小极小的一滴。 当时社勒是不知道他所发现的这种酸的毒性有多么强烈。可是,即使他猜到了这一点,可能还是忍不住要尝一尝。对他来说,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了世人从没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物质的新性质。所以他总要用各种方法来试验,每一次还总要坐立不安地等候试验的结果。 有一次,他写信给朋友说:“一个研究工作者找到了他所想找的东西,那时候他是多么幸福啊!他的心情又该是多么愉快啊!” 社勒曾经得到过许多次这样的幸福,可是一般说来,那都是他一个人埋头苦干得来的。他没有进过中学和大学,也没有求人帮助过。一切都是他自己学习的,连所用的简单仪器,也都是他自己用药罐、玻璃的曲颈甑及牛尿泡做成的。 他十四岁那年被送到包赫开设的药店当学徒。到十九年后,瑞典科学院选他当院士的时候,他还是外省一家药店的普通实验员,仍旧同少年时代一样,要把微薄的薪水,大部分花费在书籍和化学试剂上。 社勒天生是个化学家。像现在的化学家一样,他一心总想知道世界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他想知道人们周围的物质是由哪些最简单的成分或元素组成的。但由于多年的经验,他又相信,如果不懂得火焰的真正性质,就不可能研究上述问题,因为能够不用火、不加热而进行的化学实验是极少的。 社勒开始研究火焰的性质了,可是很快又不得不对空气在燃烧中所起的作用这个问题用心思考起来。他读古代化学家所著的书籍,也曾读到过一点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 还在社勒以前约一百年,英国人波义耳等曾经证明蜡烛、煤炭等能够燃烧的物体,都只能在空气充足的地方燃烧。 举例来说,如果给燃烧着的蜡烛罩上一个玻璃罩,那它燃烧一小会儿就要熄灭了。如果把罩内的空气完全抽掉,蜡烛就立刻熄灭。反过来,如果仿照铁匠使用风箱的办法,向火焰里送进大量的空气,火焰就会烧得更明亮、更强烈。 然而为什么会这样,燃烧的物体为什么那么需要空气,那时候的人谁也不能解释。 社勒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把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试验。 社勒想:“一个密闭的容器,里面所含的空气在分量上是严格一定的,而外面的东西又决不能钻进去。假如空气在燃烧等等化学变化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在密闭的容器里,这种变化就很容易查出来。” 那时候,人们都认为空气是元素——是任何力量也不能使它分解为简单成分的单质。社勒开头也是这样想,可是很快地他就抛弃了这种想法。 火为什么会灭? 一天夜里,社勒坐在乌普萨拉城中一家药店的实验室里,安排实验。 药店里是死一般的寂静。店门早已在最后一位顾客离店时关好了,东家也早已回屋睡下了。只剩下社勒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守着自己那些烧瓶和曲颈甑。 他从橱里拿出一只盛满了水的大罐子,有一块蜡样的黄色东西沉在罐底上。在半明不暗中,水和蜡状物正在发着一种神秘的淡绿色的光。 那蜡状物就是磷。磷这种物质,化学家们永远要把它保存在水里。因为在空气中,它很快就发生变化而完全失去平时的性能。 社勒拿一把刀插进罐里试了试,却不把蜡状物捞出罐外,只就水中把磷切下一小块来。他把这一小块弄出来,扔进空烧瓶里,塞上瓶塞,然后把烧瓶送到一支燃烧着的蜡烛跟前去。 烛焰的边沿刚刚触到烧瓶,瓶里的磷立刻熔化,沿着瓶底摊成一片。又过了一秒钟,磷爆发出一阵明亮的火焰,烧瓶里立刻浓雾弥漫,没多久,这浓雾就沉积在瓶壁上,像层白霜。 这里的全部过程只消一眨眼的功夫就完成了。磷立刻烧尽,变出干的磷酸来。 这个试验很能使人发生深刻的印象,可是社勒似乎无动于衷。因为使磷着火,观察它怎样变成酸,这在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现在他感兴味的,不是磷的本身,而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件事:他只想知道烧瓶中的空气在磷燃烧时起了什么变化。 烧瓶刚凉,社勒立刻将瓶颈朝下没入一盆水中,然后拔去瓶塞。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奇事:盆里的水从下而上涌进瓶中,填充了烧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又来了!”社勒喃喃地说。“又有五分之一的空气不知去向了,留下来的空位,由涌进来的水把它填满……” 怪事!社勒无论把什么东西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燃烧,总会看见一种相同的有趣现象,即容器内的空气会在燃烧中少掉五分之一。而现在发生的也是这样:磷烧完了,磷酸全部留在烧瓶里,而空气却溜掉了一部分。 烧瓶不是用塞子塞严的吗?瓶里的空气怎么能够溜掉呢? 就在磷燃尽的烧瓶缓缓冷却的时候,社勒已经安排好了另一场试验。他这次决定在密闭的容器中烧另一种易燃物质——金属溶解在酸中时发生的那种易燃的气体。 这种易燃气体,只消几分钟就制好了。社勒把一些铁屑塞进一个小瓶里,然后往铁屑上浇了些稀硫酸溶液。他事先曾经在一个软木塞上钻通了一个孔,并且通过这个孔插上了根长长的玻璃管。现在就把这个带玻璃管的塞子塞在瓶口上。这时候,瓶里的铁屑已经开始吱吱地响,酸也开始沸腾,冒出泛银光的气泡来。 社勒把一支蜡烛拿到长玻璃管上端附近时,冲出管来的气体立刻着火,形成一个极其尖细的苍白色火舌。 接着,社勒把小瓶放进一只盛水的很深的玻璃缸里,又把一只空烧瓶底朝天罩在火舌上面。烧瓶的口被他直插进水里,这就使瓶外的空气绝对无法进入瓶中,而那气体所生的苍白色火焰就在密闭的空间里燃烧。 烧瓶刚一罩到火焰上,玻璃缸里的水立刻自下而上往瓶里涌。 上面的气体燃烧着,下面的水不断地向上升。 水越升越高,那气体所生的火焰也越来越暗。最后,火焰完全熄灭了。 这时候,社勒查出涌人瓶中的水又只占烧瓶体积的五分之一左右。 “那好,”他想,“假定由于我不知道的某种原因,空气应该在燃烧过程中消失吧。可是,这时候消失的为什么只是一部分空气,而不是全部空气呢?那种气体现在不是还够燃烧好久吗?铁屑还在咝咝地响,小瓶里的酸还在沸腾。现在我要是拿掉烧瓶,在通敞的地方,把那气体点着来,它当然又会开始燃烧。那么,在烧瓶里面,它为什么就要熄灭呢?烧瓶里不是还剩下五分之四的空气吗?” 最近几天,社勒心中常常发生的一种模糊的疑念,又在他脑海里闪现了一下: “这不就是说,瓶里剩下的空气和那在燃烧中从瓶里消失的空气,完全不同吗?” 社勒准备立刻进行几种新试验,把自己的想法彻底检验一下。可是看了看钟,只得叹口气,停止工作。原来这时已是深夜,明天一早,他还得坐在这里配药哩。 社勒恋恋不舍地吹熄蜡烛,离开了实验室。但空气有两种,彼此不同,这个想法,再也不肯离开他的脑海。不过想着想着,也就睡着了。 P4-11 序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金钥匙,开启科学殿堂的大门。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向导,带领你在科学王国漫游。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好朋友。多读一本好书,犹如多交了一个好朋友。 愿《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给你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希望,带来科学的明天。 叶永烈 2008年4月20日于上海“沉思斋” 后记 《元素的故事》自1962年被译者介绍到中国以来,一直受到中国广大青少年读者的热爱和科普界专家的广泛关注。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虽经历“文革”大难,该书却一版版不断发行,不算一些出版社的违规盗印,目前正规出版物已达70余万册。1979年拨乱反正之后,中宣部第一批向青少年推荐的优秀作品中,就有《元素的故事》;2002年、2006年,中宣部、国家教委又重新向全国青少年朋友郑重推荐此书。由此可以看出,《元素的故事》毋庸置疑的科学价值、文学价值和在青少年中的良好影响。而它的不断再版,也印证了近50年前第一版“译者的话”所断言的“它确有传世价值”。 应邀为《元素的故事》一书再版作跋,对我个人而言,有种非常奇妙的感受。该书译者滕砥平先生是我的祖父,英年早逝,无缘得见,更谈不上什么深刻的印象;而自幼听到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其曲折的经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一直在业界流传:他出生在清朝末年一个官宦之家,其父亲是当朝翰林,官任榆林道台,因其天资聪颖,深受父亲喜爱,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家学功底;他16罗只身北上考入燕京大学(理预科时与作家冰心同班、化学系读本科时与读中文系的戏剧家熊佛西同宿舍),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曾获“金钥匙”奖,并掌握英、法、德、俄、日、拉丁文多种语言,深受校长司徒雷登的赏识;他编译的《世界大战发展图解》以超前的图像学观念和方法分析了世界大战的发展脉络和趋向,用事实指出日本侵华早有预谋,以科学的态度坚持真理,坦然与当时国民政府亲日政策对立;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住潘汉年楼下,掩护其革命活动,却因此戴上“特嫌”的帽子,直至作古近20年后(1982年),随着潘汉年案的平反,其历史问题才得以昭雪;抗战期间,赴西南抗日,其后辗转西南、华南等地,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贵阳、成都、重庆、南京、北京等地出版界报界供职,并曾与我的祖母蒋芝英(冯玉祥西北军总参谋长蒋鸿遇之女,毕业于齐鲁大学,曾与冯玉祥夫人李德全一起在西南组织妇女运动)以二人之力在重庆合办“居然出版社”,自行翻译出版外文书籍;新中国成立之后,与夫人一道全身心投入外国科学读物及有关外国科学家的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其数量之多、翻译之精、影响之广,深受读者和业内人士好评,对新中国科学普及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受到周恩来总理点名表彰。 仅仅听这样的描述,更像一段传奇,令人振奋却有些遥远。只有读过译者的作品,才能真正感受到老一辈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和品格。在那个时代,没有反复的“选题”讨论、没有大规模的写作班底,译者高瞻远瞩,以科学家的眼力精心遴选了《元素的故事》、《趣味天文学》、《趣味物理学续编》、《人类史前的地球》、《我们周围的化学》、《门德列也夫周期律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电影》、《阿蒙得森:著名的极地探险家》等诸多国外优秀作品,进行精良的再创作,以“自成一体的翻译风格”(引自共事过的老编辑的话),朴实、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把严肃深奥的科学知识翻译得准确、专业、严谨,且清晰明白,倾心向青少年推介。仅建国以后十余年的时间里陆续翻译出版了近40部科学读物,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几代年轻人的科学启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滕先生虽然身体不好,但一直笔耕不辍。翻译之外,还潜心创作了一部十余万字的外国科学家传记小说《居里夫人》,这是应少年儿童出版社约稿而作。从当时与出版社往来信件中看出,滕先生当时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付出很大心血。信中提到这部作品“内容很丰富”(少儿社1964年2月3日来信),但是“因为涉及外国科学家的评价等问题所以搁了起来,抱歉之至!……尊稿拟暂作退稿办法处理,付酬200元,另邮奉付,原稿保存我社……”(少儿社1965年11月9日来信)而该书则因此历史原因未能面世。从我家残存的几页手迹中可以看到,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居里夫人少女时的形象。更可贵的是,译者特请儿子滕大千精心绘制了该书的插图。这本书如若出版,可望图文并茂,然如此夭折,对于我国广大读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作为有很高学养和深厚文化根基的老专家,滕先生宝贵的精神和品格还表现在,翻译、创作科普作品时,完全不因读者群年龄小、知识少就掉以轻心,而是以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力求将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让每_个读者,包括“能力较差的读者也能吸收得下去”——从另外一本译作《显微镜与望远镜》“译者的话”中可见一斑:“译者感觉到,翻译一本通俗的自然科学书,跟翻译一本文艺书不同。翻译文艺作品,为了保存故事和描写的完整,必须和原作完全保持一致;翻译通俗科学作品的目的在于介绍知识,在不违背原意的原则下,应该尽可能翻译得浅显易懂,使能力较差的读者也能吸收得下去。因此,在翻译时不一定逐句直译。假使为了把原作者要表达的学理介绍得更清楚一些,那么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改动,也是必要的。……根据上述的原则,并征得出版者的同意”,对“原文说的不很明确、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的段落内容,“都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动”。译者不仅用尽心思地努力把科学知识传播给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如何通过作品将科学家坚毅、正直的品格和一种科学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这种出版家的态度不但出于对作品、作者的认真负责,更重要的是,出于对社会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教育决定了社会和国家的未来。 时值今日,对于现代出版人来说,这样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仍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在面对出版工作,特别是青少年读物的出版时,该怎样去选择,该怎样去创作,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在市场面前该保有怎样的.坚持……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老一代出版人精神的传承中得到答案。在我看来,这也正是《元素的故事》再版重印的最大意义。 当然,由于该书出版历史较长,从内容上讲,当年的科学和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虽经中途几次局部修订,但书中介绍的知识在当下看来仍显局限。作为该书译介者的后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美术家、出版家,我的父亲滕大千先生生前曾多次和有关单位磋商,希望在今天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元素的故事》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既保留原有作品的风格,又照顾到读者的时代新要求,为我国青少年推出一版更为贴近时代、更符合当前社会进步需要的新书。现在,湖北少儿出版社对本书的再版,无疑是对这一愿望的推进,只是接下来的工作已成为新一代人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祖父滕砥平先生,缅怀刚刚离去的父亲滕大千先生,并向他们致以超越亲情的尊崇。 滕宇宁 (译者滕砥平之孙女) 2009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苏联在1940年出版了儿童科学读物《元素的故事》一书,向读者介绍自18世纪中期到近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关化学元素的重大发明和发展。这本书中几篇真人真事的故事,叙述生动,情节曲折、且有不可动摇的科学根据,的确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文艺作品。所以书一出版,苏联科学院院士谢妙诺夫就撰文推荐,说它是一本趣味浓厚的探险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人类的思想,探险的场所是科学家的实验室。至于本书作者文艺手法之巧,著名的科学文艺作家伊林也早有定评。他说作者善于使谈科学的书脱离枯燥的讲义和教材而自成一格。书中常把元素当做有人格的东西来描写。例如把氩描写成“隐士”、“不吭声的家伙”等,“它总是悄悄地跟着氮气走而丝毫不露锋芒,它行动异常轻捷,叫人觉不出它的存在来”。这样描绘了氩的性格,再说到它是如何地难以捕捉。结果就把氩的发现史写成了一篇引人入胜的侦探小说。苏联科学界和文艺界的权威人士对于这本书都有好评,可见它确有传世的价值。那么这本书的作者尼查叶夫,想必是位文坛老手吧!其实,尼查叶夫是一位青年作家的笔名。然而这位天才的青年作家却没有机会为读者多写几种新颖有趣的科学文艺读物。这位具有党性的战斗作家已经为国捐躯多年,现在又把他的书增订发行来纪念他。这又是“文以人传”了。 ——已故著名翻译家、本书译者 滕砥平于1962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