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资讯传播迅速,交通便捷,各种文化互相交织融合的时代,很多作父母的只把眼光放在各种不同文化表面的优劣上,处心积虑地想让下一代得到所谓“最先进”的文化教育,却往往在不知不觉间把他们引入了迷途。正如何仲柯医生在本书第36章“文化冲击,怎么办?”中所指出的,父母亲是可以教导孩子“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立比书2:15-16)。秘诀是什么呢?如何才能充分地掌握各种文化的优点和机会,拒绝它们的弱点?如何做到洁身自爱,出淤泥而不染?请看《教养儿女的秘诀(父亲版)》作者的精彩讲解。
何仲柯医生与妻子苏绯云博士(《教养儿女的秘诀》作者)均为教育专栏作家,夫妇二人近年来应邀在世界10多个国家演讲“科学与圣经”“创造与进化”“教养儿女”“家庭沟通”“基督教伦理”等专题,从科学的角度让孩子知道圣经的真理,着有《科学与信仰》《育儿秘籍》《教子成功的秘诀》《发掘孩子潜能,促进家庭沟通》《儿女教养问题解答集》等多部著作。同时,他们也是一对教养儿女的“能手”,4位儿女皆于9岁至12岁稚龄考入美国华盛顿大学,他们聪敏好学,从很小就懂得遵照圣经的教导,爱人爱主,孝顺父母。长子允信,9岁考入,10岁就读,13岁获数学理学士,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毕业生,现已获计算机博士学位;长女允爱,9岁考入,14岁就读,19岁获化学理学士及音乐文学士,又获遗传学硕士及教育心理学硕士;次女允心,12岁考入,14岁就读,18岁毕业,主修化学、生物及生化三科,现已获哈佛大学医学及生化双博士学位;次子允圣,12岁考入,13岁就读,18岁毕业,主修数学和计算机,现已获数学硕士、计算机博士学位。
《教养儿女的秘诀(父亲版)》在母亲版问世6年后相继出版,可谓如何教养儿女的“上下篇”或者“父母篇”,使我们看到在教养儿女的事工上,他们夫妇二人是如何亲密无间,同心合一。所以,只读“母亲版”,不读“父亲版”,就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他们二人相互配搭、合作的美好图景。
家是孩子成长的基地,教养是一门艺术。相比母亲版,教养儿女的秘诀(父亲版)》有不同的职分和视角,何仲柯医生针对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主要是母亲的责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是“男主外女主内”,他指出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按照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一个家庭的建立首先是从男人开始的,男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是首位的,这是创造的秩序。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擅于发掘与发展孩子不同的特性,更要担当起父母亲在家庭中不同的角色。
什么是正常?
在今天的社会里,工作环境不断地变动,间接和直接地也影响到家庭的关系和个人的角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外一向都好像是男在外,女在内的关念。难道男人对家庭,除了承担生育和供养之责外,其它就一无所用吗?其实,在古代,有不少男人,基本上是在家里工作,他所提供的男性形像,无论好坏,正是一个不可抹煞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的矛盾
现代社会的发展,常常叫男人在家庭里的角色,不断地淡化。有时是因为工作的因素,夫妻两人天各一方。我曾见过夫妻结了婚9年,每年只见面2周,连妻子生产他们唯一的儿子时,丈夫都只回来两周。他的理由:需要继续工作来付妻子生产的费用。原来他自己的父母对他和他的弟弟,也是如此,一生下来就送给爷爷奶奶看,到7、8岁才和父母同住,自小和父母的关系自然是一蹋胡涂了。如今自己的婚姻生活也面临破裂,还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有
父亲说,我爱孩子最好是尽量多赚钱给他们。却不想到,多少兄弟姐妹,闹到翻脸,终生成为仇敌,正是因为争家产。跨世纪时,香港一位极有名的粤剧名星,可不是临终给家人活生生地气死吗?人都还没死,他的儿女就和他的妻子争家产,还要上传媒去揭家丑。我起初以为那是继母,后来才发现,竟然是亲母!真是不可思议!
有些男人则是,在等于不在。在现代科技发达之际,确实有不少男人又恢复了在家工作。这种男人,特别是在计算机界的高科技人员,他们连开会都可以透过计算机或电话,公司也很少去。这原是个大好机会,叫他可以参与家庭的维护,儿女的教养和爱的沟通与建立。只可惜虽然人常在家,心却只在计算机。最可叹的是,有些男人在家的时间本来已经不多,而他人在的时候,还是埋头在计算机和电视里,根本连那一点时间,也是等于不在!
还有一些是采取了大男人主义的心态,家事一点不帮,还要别人服侍,作决定的时候绝对要听他的话。如果是他带来家庭主要的收入,就动不动说,钱是他赚的,所以一切他拿主意。如果妻子也有差不多的收入,又说他是一家之主。要不然就来势凶凶地强词夺理,诉诸武力。我曾经遇到年青人告诉我,父亲不单不干活,母亲辛苦开小吃店,回家还要挨打。这父亲竟然抓住妻子的头发,将她的头猛撞墙上!最后是16岁的儿子,忍不住母亲所受的委屈,挺而上前救母,把父亲赶出去!
女权运动下的男人角色
物极必反。我们要承认:历史以来,无论中外,社会对女人的岐视,是无可否认的。现代社会虽然对这不平等,有不断地改善,但是相差的距离还是不少。可惜在一般女权运动的口号下,男人在家庭的角色,又有了一个不同的极端。其中一种是强调男人的女性化,美其名为关怀性。其实,这是否认男人也可以温柔。家庭的事,不一定是女人才可以做,男人也可以做。进一步,轻看了温柔护家的男人。其实温柔的男人,不一定是娘娘腔的。一个温柔的健力士,对他的妻儿,可以是带来一份温馨的安全感。如果因为经济上的需要,两口子都必要在外面干活,那两人尽量安排工作时候,轮流看孩子,回家时,一同做家务,有甚么不对?只是这种把男人女性化的关念,除了上述的偏见之外,也带来了如今在传媒常见的意识,就是男人同性的家庭。影视上还常有鼓吹这样的家庭,有时还比一般的家庭温馨!这样的造型,是否正常?到底什么是正常?
另一方面的极端是,强调女人也要男性化。所以在这竞争的工作社会里,女人如果安居家里,理家相夫教子,就有可能被认为是没用。我家四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我的妻子自己照料。自然,特别是从他们小的时候,我回家时也一同看顾。我绝对肯定,若不是我妻子当时作了如此的决定,我的四位所谓天才儿童,一定是不堪设想的。可惜当我们被邀请作家庭教育讲座时,经常地,还是有人会问,我的妻子拿了一个博士,坐在家里不做事,可不是很可惜?我们的回答是:她正是有一份24小时的工作!
这另方面的极端,甚至成为今天有些女人同性家庭的借口。其实,两个女人在一个家庭里,肯定不能代替男人在家庭的角色。我曾经见到一位八岁的女孩子,经常地需要心理辅导。她的最大的原因:她的母亲和“父亲”都是女人!辅导她的心理学家感觉就像在打一场败仗一样。对这孩子的辅导,只能是表面上的呵护。
何去何从?
这么多的看法,到底是哪一个好?我们的了解逻辑是这样:正如一件机器,既然有造它的工厂,发动就需要按照工厂的说明书,不然那就不是正常的状态。有任何的故障,只有后果自负。这问题不单在乎对机器有损害,也在乎机器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男人在家庭里,正常的角色,应该如何,那就要看男人从那里来。或是说,人从那里来。如果人是从猿猴,或是说,更是从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男人在家庭的角色,就该照进化的基本原则来定义,自然也该从所谓比较简单的生物之关系来学习了。所以,有大学的校刊说,现代家庭的生态起源于一些猴子在彼此抓蚤子。难怪这种心理学家鼓励孩子要尽情地摔东西,被同学打,一定要反击,对父母亲,总要采取怀疑的态度,特别是被****的可能。混乱的性关系,那在动物里可不是比比皆是吗?
有些更进一步,把人类的家庭生活与鱼类并提。那就更可怕了。我们知道,有些鱼类的雄性,会吃它们的幼鱼的。不过雌鱼却是一次过生下一大堆!任吃还是够留种。最近我见到有些提倡进化的杂志,在大事鼓励女人按照进化轮,找配偶时,应该多找几个,特别是精力充足,身体强壮,又会赚钱,可以供应一世的男人。这也是一般女人的愿望,可是这女人要先卖身给多少男人?对男人嘛,他们也有建议,也是要和好多女人发生关系,才能找到一个会多生育的配偶。这样的男人不知道要生了多少个私生子才正式结婚!此等荒唐的看法,正是把人看若禽兽。
基督徒的圣经开卷所介绍的,是一位独一的创造主。祂所告诉我们创造的原则和古代世界的历史,在地里的证据,是明明可知,无可推诿的。圣经的创造主明示,人类不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乃是创造主“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创世记1:27)神又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世记1:26)诗篇8:4-8又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圣经强调人类是被造的,又有创造主所赋予的形像(那就是价值)和样式(那就是尊严)。所以也有创造主所设立的权柄、义务、身份和角色。家庭既然也是创造主为人类所设立的,男人在家庭里自然也有一定的角色。这是男人应有的正常角色。P18-23
天才何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疑是一般正常父母的心愿。但是这要付上什么样的代价?父母亲需要付上代价,自是不在话下。我曾经见到多少的父母,自己并非有高等的教育水平,做的是操劳的蓝领工作,含辛茹苦,就是希望儿女们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父母亲们敬礼!只是我们常常忘记,在这功利主义的现代世界,必需成功的心态,也给孩子们无比的压力。所以,现在8岁的孩子,也可能因为成绩不如以前,而跳楼自杀!
我的大儿子13岁大学毕业时,有些人的“恭贺”是告诉我:“要小心,天才短命的!”虽然我们对这样的话,只是说声谢谢,一笑置之,但是这话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一般人的观念,都是认为天才必定是怪人,孤独怪癖。
我大儿子在大学时期,我就曾在报上读到一位16岁的小天才,和我儿子相似,他也是读计算机的,在密芝根大学,并且将要毕业。他的父亲为他搬了家,也换了工作,让这儿子可以在该校就学。谁知儿子就在将毕业那一年,放弃一切,躲起来。有位侦探,好不容易把他找回来。谁知有一天侦探接到孩子的电话说,我受不了啦!侦探赶到时,孩子已经自杀了,方法是:以手枪将自己的脑袋打掉!或许他和一位聪明绝顶的人有同感也不一定,那就是旧约圣经的所罗门王,他说:“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道书1:18)
另外一个例子,却是我亲自认识的。那优秀的年青人进医学院时,是我帮他体检的,不过在实习的时候,却不是我做他的辅导。当我听见他在快毕业那一年,因为面对处理病人的压力,竟然在医院跳楼自杀。我真是苦不得在他感受压力时,有机会和他交谈,开解他一下!
尽情发挥,好不好?
叫一个孩子鬰鬰不得志,不能学习适合他程度的科目,是叫这孩子不高兴的一个大原因。我的大儿子,在我们还没有帮他找到出路时,就是如此。那时,他每天下课回来,总要自己看书两小时,才要和人说话,反映他那时内心的苦闷。这种孩子有可能长大后,有严重的自卑感,不成就感,甚至忿世嫉俗,与人格格不入。相反的来说,只叫一个孩子拼命读书越早进大学越好,这孩子可能受不了那压力,心理上也可能崩溃。我大儿子刚进大学时,大陆安徽合肥的科技大学,曾到美国访问我们,回去就正式开始了科大的少年班。当局并且给这些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有不少的特权。这些年头也出了不少的这样的学生,其中自然有一些是相当有成就的了。但是今年我惊讶地发现,这少年班,以及在中国不少的少年班,现在都停办了。原因是孩子们心理的不平衡。这真是难做!
活得快乐
人生成功的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就是活得快乐。活得不高兴,不单孩子们不想活,连大人都会觉得有问题的。我们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从学校回家时,我们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功课,或是问成绩,乃是问他们当天在学校高不高兴。有不高兴就要了解一下,到底什么事发生了,并且帮助他去解决。如果是高兴的话,也可以听听他的奇遇,和他一同高兴一下。这种和孩子的沟通,是自然的,了解性的,帮助性的,同情性的。给孩子知道,无论他们在外面遇到什么问题和挑战,父母亲总是随时愿意了解和帮助的。
有人在一个公开的讲座里,问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在家里最享受的一样是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活得快乐。就算是有失败时,我们都可以轻松温柔地和他们讨论。圣经说:“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箴言15:4)又说:“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箴言16:24)又说:“人心忧虑,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欢乐。”(箴言12:25)
其实,中国古语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圣经也说:“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 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彼得前书4:10)每一个人的天份,如果发挥得合适,这人不单有满足感,却也活得轻松愉快,容易亲近。这种的天才,正是无价之宝,自己快乐,周围的人也快乐。父母亲更加快乐。正如圣经又说:“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箴言10:1)
何仲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