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星辉月映探苍穹:第谷和开普勒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宋慧娟编著。
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发明了“新星”(Nova)一词。1546年12月 14日生于丹麦斯科(今属瑞典),卒于1601年10月24日。自幼过继给伯父约尔根·布拉赫为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在哥本哈根大学、莱比锡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巴塞尔大学等多所大学求学。第谷是一位杰出的观测家,是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导师。
《星辉月映探苍穹:第谷和开普勒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宋慧娟编著。
《星辉月映探苍穹:第谷和开普勒的故事》介绍了第谷和开普勒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跨越国界的友谊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天空中神秘地眨着眼睛的星星,会激起人们许多美丽的遐想。
天空到底有多少颗星星?它们是怎样生存的?为什么有的亮有的暗?它们会落到地上吗?……带着这些数不清的疑问,从古至今,人们一代一代地进行着不懈的探索。
当时间老人将指针拨到公元16世纪初时,人们对天上的事仍然所知甚微。西方人确信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运转的,这是上帝早就安排好了的事情。谁对此提出异议,谁就是反对上帝,就是大逆不道,就要被处以酷刑!
既然是上帝安排了日月星辰,就会交给它们一定的任务,让星辰的变化去暗示人类的活动。可是上帝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人们哪颗星星执行什么任务。
那么,人类要想预知未来的世界,就不得不去猜星星之谜——一种高级的猜谜游戏,谁猜得准。谁就会被授予星占学家的称号,就能随侍在国王的左右,为国王出谋划策。
可是,科学的探索活动有时就是从这毫无意义的游戏开始的。
世界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Brahe Tycho)与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就是这样起步的。
在丹麦,一个贵族出身的男儿——第谷·布拉赫,从小就向往神秘的天空,立志要成为著名的星占学家。为了能使自己对星星之谜猜得准确,他不辞辛苦,自制仪器,对天体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记录,逐渐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
他得到了丹麦皇帝的有力支持。被聘为御用数学家。并可以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台,使他拥有了让人羡慕的工作条件,他本人也受到了如众星捧月般的尊崇。
他所测量的777颗恒星位置,在还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其误差不多于4弧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他发现的一颗超亮度新星,被命名为“第谷新星”。新星的名字来自于它的发现者——第谷。
第谷被公认为近代实测天文学的创立者。
第谷的成功不仅在于观测记录了大量天体运行数据,而且还在于他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并把天文学研究的接力棒传给了他。
出身于德国贵族家庭的开普勒,从来没有享受到贵族的荣耀和奢侈,相反,他的一生一直与疾病、贫困为伍。同社会压力、家庭不幸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从一个神学崇拜者转变成为唯物主义的天文学家。
不过,当第谷饮誉欧洲之时,开普勒刚刚崭露头角。他们虽然十分欣赏对方,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无缘相见。
1600年2月3日。是天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开普勒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应邀来到了第谷工作的地方——布拉格。
第谷的特点是目光锐利。身体健壮,生活奢侈、脾气暴躁,一副权威相。他善于精确观察,但缺少想象力,不相信哥白尼学说。
开普勒眼睛近视。身体虚弱,待人和蔼,但他意志坚强,富有想象力。特别是他的数学分析能力在当时无人能比,他相信哥白尼学说的合理性。
然而共同的事业和目标竟使这两个性格截然相反、能力各有所长的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第谷赏识开普勒的聪明智慧,开普勒敬重第谷的勤奋和声望。他们俩一见如故,成了一对好朋友。
当这两颗遨游在天宇里的“新星”相遇的时候,近代天文学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根据第谷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开普勒经过分析推理。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开普勒也由此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地积累资料,开普勒难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如果没有开普勒的分析推理,第谷的观测资料不知还会沉睡多少年。他们二人的合作真可谓是星辉月映,珠联璧合。
只可惜他们相处的日子十分短暂。还不到一年,第谷就告别了人间。但是他们的友谊是长存的。开普勒时刻不忘第谷的临终嘱托,历尽磨难完成了第谷未竟的事业,以告慰第谷的在天之灵。
而今,第谷与开普勒的故事已经成为人们有口皆碑的一段佳话。
P11-15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