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这个弟弟特别有名。
曹雷:其实去世的那个弟弟,是我们家最出色的一个。他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学理工的,在“文革”中给折腾掉了。他毕业时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所以就被分配到了很边远的地方,张江口还要往北,靠近内蒙古的沽源县。他是学冶金铸铁的,到了那儿的县农机厂,去那儿打铁。后来中苏关系紧张,那里成立了战备办公室,多少年来就来了这么个大学生,所以就把他调到了战备办公室。他在那里白手起家,制造出半自动步枪、手榴弹、遥控地雷等等。可是有一次试制地雷的时候;由于別人的疏忽,地雷爆炸,把他一块儿炸死了,那年弟弟还不到25岁。这事是我们家里心头最大的痛。
小窗:我们先放过这一段,说说您的另一个弟弟。他的名字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叫曹景行。
曹雷:景行比我小7岁,小时候不怎么调皮,但是爱看书。我爸爸是1950年离开家去到香港的。之前他在天井里面搭出了个小书房,爸爸的书都留在里面,于是那里就成了景行的书库。只要一两个小时听不到他的声音,他肯定在那里,坐在书柜旁边的地上,一本接一本地看。后来我们家搬到南京路,离少儿图书涫比较近,他就老往图书馆跑。到后来他把少儿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管理员就说:“你別翻书卡了,你到书库里面去找,哪一本没看过的你就拿走吧。”他常常上午借来一本书看完了下午就还,有时候我考考他书里面都讲了什么,他竟然都知道。
上山下乡的时候,他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是老三届的第一届。那时他到黄山茶林场去种水稻,很艰苦。那里是沙土地,一季插秧插下来那沙土能把手和脚的指甲都磨没了。他很吃得起苦,但同时他还是爱看书。他们场部有一个图书馆,那时候正值“文革”,能看的书当然有限制,但是他还是把图书馆的书都看完了。包括马列主义、黑格尔的哲学类的书,还有庄子、墨子之类的,我没看过的他都看完了,还都做笔记,他那些黑簿面的硬面抄笔记簿摞起来都有一尺多高。
小窗:他还做笔记,这就是个做学问的人。
曹雷:他这么看书还“看”来了一个媳妇的。因为当时我弟媳妇是茶林场场部管图书馆的,后来就成一家人了。两人都是同年高中毕业的,恢复高考以后,1978年他们俩又同时考入复旦大学,他是历史系,我弟媳妇是化学系。他在历史系这么多年,年年都是市三好学生,我弟媳妇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他就是靠自己学出来的。
小窗:你们家的孩子都很厉害的,我知道您也是挺有文学底子的。
曹雷:我也没有啥文学底子,只是念诗念多了,不会作诗也会吟了。看书看多了也就知道文字是怎么回事,知道应该怎么组织了,想点什么就能够写下来,再加上后来我们又是搞配音的。 P5-6
这些天时时会惦记起未完成的一幅素描:繁花,利刃,坚硬又柔润的水果。光影迷幻里,刀尖触过,汁液进溅,而花朵依旧馥郁。日子太好,也太锋利。
生活充满想象与偶然。
2012年接手《为您服务》节目,从起初的不适应,到而今的欲罢不能,我被一股股力量推着走一一老人们的热情、科研工作者的博学、旅行者的分享、老艺术家的人生故事, 以及来自医生、律师、心理咨询师的循循传授……借着节目,我结识了各行各业的嘉宾,也“遇见”越来越多的听众。听众的心如春草般盎然,他们参与到活动里,作为活动的志愿者,甚至成为节目的嘉宾,充实、丰富自己人生的同时,也感染了更多的人,其中也包括我。事实上这是一个神奇的圈,是他们在引领我,而我被不断激励与鞭策,转而服务更多听众。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转眼第五个年头。应听众要求,我将《为您服务》的广播节目整理成文字版,结集成书.
《为您服务》节目精粹书系的第一本,即“老艺术家访谈”实录,我给它取名为 “闪光的日子”。本套丛书的出版策划人彦吴桐女士说得好,这本书中有老艺术家们的泪光也有他们的汗水。在听每一位老艺术家回忆人生历程的时候, 我满怀敬意,那些情的累积、苦的浸渍, 同欢喜一齐进出光芒。每次访谈,我也都夹带着私心去认真倾听,渴望从他们的经历中找到些许生活的答案。像是《寻梦者》里写的那样一一“去求无价的珍宝吧……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然后你逢到金色的贝……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蒙咙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没有许多个九年的“养”,无法轻易获得“梦开出的花”。我时常沉醉在他们往昔璀璨的时光里,也时常模糊着双眼躲避他们闪烁的泪光。
真实的人生往往在意料之外。为了顺当生活,也作为具体日子里的陪伴与科普,节目中播出的“和医生做朋友”“律师教你不打官司”“身边的科学正解”等栏目也将陆续结集出版,经悉心整理后的书稿,会比广播节目更系统更有逻辑,也更方便听众查找。
2015年,《为您服务》节目从FM89.9/AM792东方都市广播<现驾车调频)搬迁至FM97.7第一财经广播,每天早上6点与听众相约。新旧嘉宾不断更替着,节目素材也越来越充盈,越来越难以取舍,可我,还在这里。
安静下来,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害怕“遇见”的人。遇见之初就隐喻着别离。好在有文字,跟画一样,是留下“珠贝”的最好方式之一吧。
在节目里作别之后,我们得以在书中重逢。
小窗编著的《闪光的日子(老艺术家谈人生)/为您服务节目精粹书系》系东方广播中心老牌栏目《为您服务》“老艺术家访谈”的实录,是《为您服务》节目精粹书系的第一本。
在“老艺术家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小窗走近老一辈艺术家,倾听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本书是对节目内容的真实呈现,将在访谈与互动中彼此的激发与沉思付诸于文字,收录了主持人与众多在表演、配音等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艺术家的精彩对谈。这些老艺术家分别是秦怡、苏秀、戴学庐、娄际成、梁波罗、刘子枫、赵慎之、李梓、蕾雷、刘广宁、程晓桦、童自荣、聂梦茜、刘彬、张欢、陈兆熊,在这里他们倾情讲述了各自的成长之路,及其与表演艺术的不解之缘,动情之处潸然泪下。这些汗水、泪水凝炼成的那些“闪光的日子”,既是个人也是一代人的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和追寻。
小窗编著的《闪光的日子(老艺术家谈人生)/为您服务节目精粹书系》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名牌节目《为您服务》采访老艺术家的访谈记录,主持人走近老一辈艺术家,倾听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书中所收集的许多老艺术家,在表演、配音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贡献,譬如秦怡、戴学庐、童自荣、曹雷、陈兆雄、程晓桦、李梓、梁波罗、刘彬、刘广宁、娄际成、聂梦茜、苏秀、张欢、赵慎之等等。访谈过程中,老艺术家们倾情讲述了他们和表演艺术的不解之缘,动情之处潸然泪下。这些老艺术家的励志故事,给年轻一代以激励;这些老艺术家的老年生活,给老年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