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春峰编著的《智的精华》正是通过古往今来贤人智者的故事,向读者展示智慧的精华,希望读者能从一个个小故事当中发现智慧的根源,拥有真正的大智慧。本书内容包括奸佞小人的下场、重典治国、赏罚分明、要马的诀窍、知恩图报的故事、人尽其才、任人唯贤、广做善事、长远的目光、心细的张飞、臣下的操守、宰相般的气度、罚不分贵贱、明事理的卫青、为长远打算、劝诫国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智的精华/影响一世的东方智慧妙要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陈春峰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陈春峰编著的《智的精华》正是通过古往今来贤人智者的故事,向读者展示智慧的精华,希望读者能从一个个小故事当中发现智慧的根源,拥有真正的大智慧。本书内容包括奸佞小人的下场、重典治国、赏罚分明、要马的诀窍、知恩图报的故事、人尽其才、任人唯贤、广做善事、长远的目光、心细的张飞、臣下的操守、宰相般的气度、罚不分贵贱、明事理的卫青、为长远打算、劝诫国君…… 内容推荐 《智的精华》是影响一世的东方智慧妙要之一,由陈春峰编著。 《智的精华》讲述了:真正的智慧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而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 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而至的,并非只要周全考虑就能达到。别人看到小的方面,我能看到大的方面;别人能看到眼前的,我却能看到长远的。 成大事的人争的是百年,而不是片刻。然而一时的成败,却恰好是千秋成败的开始。 要肩负天下的大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可否胜任,则取决于智慧,这勇气和智慧,就称之为“胆智”。 目录 奸佞小人的下场 重典治国 赏罚分明 要马的诀窍 知恩图报的故事 人尽其才 任人唯贤 广做善事 长远的目光 心细的张飞 臣下的操守 宰相般的气度 罚不分贵贱 明事理的卫青 为长远打算 劝诫国君 真正的忠义 杯酒释兵权 善于揣测的徐达 居安思危的重要 藏匿石碑 隐匿公文 聪明的文彦博 因流泪而免祸 谏官之责 明哲保身的方法 远离小人 曹参为相之道 度的把握 安定民心的智计 万事要妥当 年少有为的太守 广施仁德 遇事要镇定 以静制动 裴公的智慧 大人有大量 姚崇巧贿制张说 东巡的后顾之忧 远离是非之地 审时度势 治军有道 有才无度 放纵的后果 治国的方略 人心难测 伪善的小人 不因荣华富贵而折腰 贵贱难长久 物极必反 拒绝赠礼 不能过于聪明 爱财终害人 以退为进 准确的预测 经验之谈 莫要逼人太甚 有错必改 善待他人 言多必失 赶尽杀绝的下场 废黜太子 河伯娶亲 以民生为重 解除饥荒的办法 中肯的建议 依情势定策略 政绩卓著的杨一清 富民强民之举 庸人误国 以笔迹抓真凶 洗清冤屈 黄泥的妙用 智辨财物的主人 明眼查元凶 改变结党之风 笨方法的用途 处事要懂得变通 做好一切准备 用诈术破案 智捕盗贼 盗贼的心理 不翼而飞的人头 胸有成竹的班超 胆识过人 兵贵神速 怒斩懦弱的士兵 处事果断 权以济难 任用贤才当及时 士气的重要 打蛇打七寸 礼法并用 理由的选择 用心良苦 明哲保身之举 真正为百姓所虑 大智若愚 商山四皓 虚实难料 借神明提士气 大义之举 投桃报李 放松警惕的后果 随机应变 勇于承担 明智之举 赏赐应当无偏私 曹冲称象 聪明反被聪明误 鲁仲连的辩才 一己之力为国分忧 谈判的要旨 反语的作用 说话求情的学问 以逸待劳 老成持重的将军 百战百胜的岳家军 知人善任 从内部瓦解敌军 姜氏劝夫 李氏谏夫 义女报仇 红拂女 慧妾救夫 智保贞洁 新妇 计退贼人 三女乔装 骗金 老妪行骗 丢驴 瘸脚行骗 断脚的大盗 斯文骗子 猾吏骗包拯 辨贵贱 聪明的作者 童子骗马 智胜大力士 毙敌之计 制继母 变羊计 智勇双全 戍边之策 坐等时机到来 静待时机 出其不意 破釜沉舟 张弛有度的军队 万变的用兵之道 不可轻信流言 临危不乱 兵法无定数 以粮草掩虚实 兵不厌诈 诱敌之策 稻草人的妙用 战车的作用 排兵布阵的重要 妻子的教诲 识大体的母亲 纸上谈兵 女为悦己者容 与老者之约 领导如何用权 过而能改 坚强、勇敢乃成功之必备 要学会“低头” 有志者,事竟成 学会节制欲望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学无止境 仁者得天下 临危不乱,处事不惊 顾全大局 善于吸引别人眼球 知足常乐 当仁不让 细节决定成败 刘邦从长计议 善于置身事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性格决定命运 英雄本色,宽容为本 叶天士不耻下问 巧做人,能立世 谦虚做人 子产凭哭声断案 攻心为上 兼听则明 真诚待人 创造机会 欲擒故纵 以退为进 韬光养晦 结心得死士 柳宗元的种树之道 恩威并施 性格决定命运 不拘一格用人才 要勇于剔除绊脚石 找准自己的定位 业精于勤,荒于嬉 从旁掣肘 做人应知进退 试读章节 奸佞小人的下场 周武王时,太公望掌管齐国大小事务。齐国有个叫做华士的人,人们都称赞他的旷达贤明。他认为自己既不是天子之臣,也不是诸侯的朋友,太公望派人请了他三次他都不肯来,于是就派人把他杀了。 周公于是问太公望说:“华士是齐国的一位高士,为什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这样一个不做天子之臣,不做诸侯之友的人,我吕望还能以其为臣,与之交友吗?我吕望都无法臣服、难以结交的人,就一定是不可教训而应该要抛弃的人。召他三次而不来,就是叛逆之民。如果为此反而要表彰他,让他成为全国百姓效法的榜样,那还要我这个当国君的有什么用呢?” 少正卯与孔子同处于一个时代。孔子的学生曾经多次受到少正卯言论的诱惑,离开学堂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讲课,导致学堂空无一人。于是到了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把他杀了。 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名望很高的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有些不合适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与之相比还算好的行为: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反常却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无实但却十分雄辩并能动人心,第四种是所记多为怪异之说但是却旁征博引,第五种是顺助别人之错误还为其掩饰辩白。一个人如果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难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这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这是不可不杀的。” 如果小人没有过人的才干,就难以祸乱国家。如果小人有才能但愿意接受君子的指挥,那么对国家就未尝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该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年轻人,甚至连孔子的弟子也不能幸免,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下杀手,阻止了少正卯因口才雄辩而可能扰乱政局的状况。 华士徒具虚名却无实用;少正卯看上去好像可堪大用,实际上并不可用。一般的奸佞小人,贤明的君主就能够发现并杀了他。然而对于一些所谓的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死的理由。 智慧感悟 奸佞小人的存在定会误国,但是他们却总是隐藏至深,只有真正的大贤之人才能发现并将他们铲除,免得贻害四方。 重典治国 蜀国曾经有人批评诸葛亮,说他执法过于严格,而在发布赦令的时候又很吝啬,使得很多人受到了重刑。诸葛亮对此回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至公至德之心,而不该随意施舍不当的小恩小惠。所以汉朝的匡衡、吴汉治国理,.政就认为无故开赦罪犯不是件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道:‘我曾与陈纪、郑玄交往,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明了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有说过大赦罪犯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表父子年年都有大赦之令,结果身死国灭。赦免罪犯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后来费祎主政时,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蜀汉的国势也因此逐渐削弱不振。 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对后继者太叔说:“只有具有大德的人,才可以用宽容的方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律法来治理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感到害怕,因此很少有人被烧死;平静的河水,人们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因此被淹死。所以用宽容的方法治理国家是很困难的,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心用严厉的方法,从而导致郑国盗匪猖獗,民怨沸腾,太叔非常后悔,但为时已晚。 孔子说:“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约束他们;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则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他们的处境。用宽容来约束残弊,用严厉来整顿轻慢,这样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 战国时,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要加以刑罚,这样就未免太过严苛了。梁武帝看见执行死刑就会心有不忍,往往流着泪把罪犯给释放掉,这样又太过宽容甚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智慧感悟 以法治国,既不能对小的过错予以宽容,也不能放纵那些有大过错的人,二者只有调和得当,才能实现政事的和谐。 赏罚分明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登上皇位之前,曾经做过大司马。有一回,其府中的家奴犯了军法,被军市令祭遵下令杀掉。刘秀很生气,命令部下将祭遵收押。 当时,主簿陈副规劝刘秀道:“主公一向希望能够军容整齐,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遵行军令的表现,怎么能怪罪他呢?”刘秀听了这话很高兴,不但赦免了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一职。 刘秀又对军官们说:“你们要多避让祭遵啊!我府中的家奴犯法,他尚且将其斩杀,可见他的公正无私,他肯定不会对你们有所偏袒的。” 赏罚果断分明,军令才可以推行;军令畅行无阻,将帅才会具有威严。正因如此,刘秀才能平定四方,统一国家。 智慧感悟 法纪是国家之纲,军法如山。无论个人地位如何,一旦触犯,都应当平等对待,依法处罚。P1-3 序言 真正的智慧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而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所以愚昧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智慧来;倒是聪明的人常常因为紧守着某些原则而考虑太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而至的,并非只要周全考虑就能达到。别人看到小的方面,我能看到大的方面;别人能看到眼前的,我却能看到长远的。别人越动越乱,而我却以静制动;别人束手无策的事情,我却游刃有余。这样的话,看起来难的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容易,大的事情也能像小事情一样处理。有时候看起来有悖常理而实际上完全符合事理,有时候看起来似乎违背常识而实际上却顺乎事理。 要肩负天下的大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可否胜任,则取决于智慧,这勇气和智慧,就称之为“胆智”。知道水会溺人却不被淹溺,知道火会灼人却不被烧灼,这样躲开淹溺和烧灼,并不是缺乏勇气的行为,而正是智慧的表现。 然而若自信能入水而不淹溺,近火而不烧灼,则即使赴汤蹈火,又有何伤害可言呢?胆智二字,智在上而胆在下,勇气的运用必须服从于智慧的判断,若智慧的判断认为应当勇往直前却裹足犹豫,这是勇气不足,有待智慧的锻炼。若是未经智慧的判断而逞强蛮干。则是勇气有余而需要用智慧来约束。智慧能生出勇气,勇气却不能增加智慧,所以真正刚强勇敢的人,必然是智慧过人的人。 成大事的人争的是百年,而不是片刻。然而一时的成败,却恰好是千秋成败的开始。尤其在事物激变的时候,就会像大火漫天一样瞬间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愚昧的人往往过不了当前的考验,如果这样,哪里还有千秋大事的成败可言呢?而真正的智者,能立刻远离灾患,并将那漫天大火消弭。因此,这样的激变,刚好提供给了智者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以一里的短距离跑步为例,先到后到虽然相差的时间往往很短;但是十里百里的长路累积下来,所差的时间就会很大。更何况智慧的人和愚蠢人的迟速差别,本来就要远远大于人跑步速度的差异。 兵法中说:“用兵只有笨拙的迅捷,而没有什么巧妙的迟缓。”迅捷而不巧妙的,时间长了肯定更笨拙。就像把一壶美酒摆在大街之上,先到的人能畅饮大醉,其次到的人也还能喝到几杯,至于最后到的人就只能是口干舌燥的败兴而返了。用人力来摘树叶,一天一棵树也摘不完,而秋风一起霜雪一降,一夜之间树叶就会全部陨落了,天地造化的迅捷便是这样的。人们如果能够掌握天地造化的精意,则当然能在事物激变的当下灵活应变,而环套在仓促之间束手无策,这便是真正敏悟智慧的人! 本书正是通过古往今来贤人智者的故事,向读者展示智慧的精华,希望读者能从一个个小故事当中发现智慧的根源,拥有真正的大智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