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人传(图文全译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法)罗曼·罗兰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名人传(图文全译版)》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扰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内容推荐

《名人传(图文全译版)》又称《巨人三传》,由法国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所作,该传由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里记述的三位伟人虽然出身经历不同,性格特点迥异,但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们直面重重网难和障碍,承受各种各样的磨难、挫折、失败和打击。这部巨著告诉我们: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进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正如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自己吧!”

目录

序言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言

 米开朗琪罗传

 这便是他那神圣痛苦的一生

托尔斯泰传

 序言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试读章节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贝多芬传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屈服……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

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1792年手册)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垂垂老矣,脸色才变得蜡黄、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被困于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极为浓密,似乎梳子都从未能梳通过,毛戗立着,似“墨杜萨头上的蛇”。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们一般都以为眼睛是黑的;其实不是黑的,而是蓝灰色。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兴奋或激愤时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反映出它们夹带着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来。它们常常朝天空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鼻头宽大短方,一张狮面脸。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趋向于超出上唇。牙床可怕至极,好像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颌有一个深深的酒窝,使脸极其地不对称。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素的表情是阴郁的,是“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1825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发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干什么写下来。——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因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那表情会使行人大惊失色,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格外地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那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屋的可怜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其父是个无才华而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佣,系一厨师的女儿,头婚嫁给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贝多芬的父亲。

苦难的童年,缺少被家庭温馨呵护着的莫扎特那样的家庭温情。从一开始,人生就向他显示出似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他父亲想到用他的音乐天赋,把他炫耀得如同一个神童。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羽管键琴前,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差一点因此而永远厌恶艺术。父亲必须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年少时的他就得为物质生活而操心,想法挣钱吃饭,为过早的重任而愁闷。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他当了管风琴手。1787年,他失去了他崇敬的母亲。“对我来说,她是那么善良,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啊,当我会喊‘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呀?”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他常常觉得不适,还有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十七岁时,他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的责任;他羞愧地被迫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后者已无力掌管门户:人家把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儿子,免得他乱花。这些悲惨的事件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托,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小他两岁。他教她音乐,并带着她走向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也许两人之间还有一种很温柔的感情。埃莱奥诺雷后来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后者也是贝多芬的好友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的一种恬静友情都一直保持着,韦格勒和埃莱奥诺雷与忠实的老友之间的书信可资为证。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时,友情更加地动人,而且心灵还是和以前一样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对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他被迫离开波恩,前往几乎度过了其整个一生的维也纳,在大都市维也纳极其无聊的近郊,他从未忘怀过莱茵河谷以及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庄严的莱茵河,它的确是那么活跃,几乎带有人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和力量在河里流过,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武,更加温柔,莱茵河以它那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它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坡。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头二十年;在这里,他少年心灵之梦形成了——那一片片的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以及果树,都把它们的根部浸在平静但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甚至墓地,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泛蓝的七峰山在天穹里绘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废墟的古堡矗立着,瘦削而古怪的轮廓显现着。对于这片土地,他的心永远地维系在上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但始终未能如愿。“我的祖国,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里,始终与我离开它时一样的美丽,一样的明亮。”

革命爆发了,它开始席卷欧洲,它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中心。贝多芬于1789年5月14日注册入学;他听未来的下莱茵州检察官、著名的……

P5-9

序言

罗曼·罗兰(1866—1944)是法国20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他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对读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据翻译界的前辈、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介绍,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位法国著名作家的名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北大图书馆出借率最高的一部外国翻译小说。书中的所谓“个人奋斗”精神——照译者看来,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拼搏精神”、“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完善自我”的精神,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人,而这种精神在本书《名人传》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作者罗曼·罗兰出身于法国外省一小市镇的公证人家庭,童年是在外省度过的。在法语中,“外省”与“乡下”几乎是同义词。1881年,在他十五岁时,全家迁往首都巴黎。少年时的罗兰,对斯宾诺莎和古希腊的所谓“先苏格拉底派”哲学家情有独钟。到了青年时代,他开始深受法国的高乃依、拉辛、莫里哀、司汤达、福楼拜,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德国的席勒,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俄国的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影响。他废寝忘食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在几次名落孙山后,终于在1886年,二十岁时,考入了法国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当时的这座法国高等学府,是以思想矛盾、冲突激烈而著称的,是法国当时的思想文化中心之一。

随着大量地阅读上述大作家们的著作,罗兰所受到的影响也日渐加深,对他们书中所表现出的英雄形象推崇备至。他所崇拜的英雄,并不是那些以思想和武力取得胜利的人,而是具有伟大心灵、伟大性格的人。而他们的这种伟大性格,往往是在同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抗争既有对外在世界的抗争,又有同内心世界的抗争。这一点,在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而且,在今天出版的《名人传》中,也有突出的反映。罗兰在书中努力地颂扬英雄人物及其伟大的心灵,该书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与《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深受读者们的欢迎。我们不妨在此引述《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中的一段,看看作者罗兰是如何反映其人物的伟大心灵的:

……欢乐抓住了人。这是一种征服,是对痛苦的一场战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大军,男高音那热烈而急促的歌唱,以及所有那些令人震颤的乐章,我们在其中可以听到贝多芬的气息、他呼吸的节奏和受到启迪而发出的呼喊,使人看到他正穿过田野,一边还在作曲,如痴如醉,激动狂放,犹如老国王李尔置身于雷雨之中。

从这段文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总是受到忧愁折磨的贝多芬,始终都在渴望着讴歌欢乐之美。可是,他自己却不断地被卷入感情的旋涡,为忧愁所苦,只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如愿以偿,可见“他是怀着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对贝多芬如此,对《米开朗琪罗传》中的主人公当然也不例外。罗兰把米开朗琪罗写得声情并茂,让读者一边读一边产生联想,崇敬英雄之情油然而生。同样,在《托尔斯泰传》中,罗兰也对这位伟大的俄国作家颂扬备至,对托尔斯泰仰慕至极。1887年,二十来岁的罗兰给年近六旬的托尔斯泰写信,向他求教“人应该如何生活”。托尔斯泰在回答罗兰的那封长信中指出,人生的真谛在于“博爱”,此为人生的最高道德标准。当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把罗曼·罗兰深受托尔斯泰影响的这种“博爱”给彻底地毁灭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罗曼·罗兰毕生都在反对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曼·罗兰在瑞士居住。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呼吁交战各国的知识分子团结起来,积极反对战争。其文章明显的反战热情在民族主义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瑞士,他接触了一些俄国侨民,了解到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活动。自1917年起,他同高尔基保持着多年的通信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他对群众的革命力量的信心更加坚强了,在《先声》中收录的1916年发表的文章中,他直接地向交战各国的人民——不像一开始时那样,只局限于向知识分子——呼吁,企盼他们采取坚决果断的反战行动。

自从苏联成立的第一天起,罗兰就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忠实朋友,不过,他对当时苏联在国内所实行的一些政策心存疑惑。20世纪20年代,他试图以甘地和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同世界革命的原则相抗衡。20世纪30年代,他又成为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是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领导者之一,参加了国际反战和反法西斯大会。他与法国著名作家巴比塞、法共领导人多列士以及高尔基等的友好关系在日益加强,其国际威望因此也得到空前的提高。1929年,在高尔基的帮助下,玛丽亚.帕夫洛甫娜前往瑞士,担任罗兰的秘书,1934年与罗兰结为夫妻,成为罗兰夫人。罗兰夫人出生于俄国,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法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侵占巴黎以及维希政权的建立,对于罗曼·罗兰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年迈多病的他,身在敌占区,在法西斯政权的监视下,基本上只能做一些关于贝多芬多年研究的收尾工作,同时写点传记、回忆录一类的东西。二战结束前,1944年12月30日,罗兰与世长辞,虽未能看到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等到了法国从法西斯铁蹄之下解放出来的日子。为欢迎多列士回国,他在报刊上发表了欢迎文章,那是他最后一篇文章。

罗曼·罗兰既是法国的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著作颇丰,有戏剧集《信仰戏剧》,收录了他的《圣路易》(1897年)、《阿哀尔》(1898年)、《时间总会到来》(1903年)。自1898年至1938年,他倾其毕生心血创作了《革命戏剧》,其中包括:《群狼》(1898年)、《理性的胜利》(1899年)、《丹东》(1899年)、《七月十四日》(1901年)等。其在中国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创作时间长达八年(1904年到1912年)。1915年,罗曼·罗兰因为“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的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在《七月十四日》结稿之后,罗兰便开始从事传记体小说《贝多芬传》(1902年)、《米开朗琪罗传》(1905年)、《托尔斯泰传》(1911年)的创作。后把三部作品汇集成一册,取名为《英雄传略》,也就是今天为大家所熟知的《名人传》,其实,将它称之为《三大师传》似乎更贴切些。罗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这三位大师的精神魅力和心灵之美。他认为他们不仅是天资聪颖的个人,而且是一些与自己的时代紧密相连的、并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体现世人所关心的问题的人。比如,他笔下的贝多芬,就是一位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广泛兴趣的艺术家,他曾为法国革命的英雄壮举而欢欣鼓舞。罗兰写道:“革命吸引着全世界和贝多芬。”

罗兰笔下的这三位大师,在各自领域可以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而他们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心灵的伟大,他们的拼搏精神。这对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一代,应当是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的。大家若能拨冗一读,将受益匪浅。

陈筱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