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史的记载中,努尔哈赤是“努酋”“夷敌”,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被描绘成争权夺势的阴谋家。
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历史以真正面目,努尔哈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翻阅、研究、综合、分析各类历史文献,你会发现努尔哈赤是十七世纪女真族的一位杰出领袖。
努尔哈赤身上具有顽强的反叛意识、变革意识、创造意识。他反对中庸,主张进取;他反对逆来顺受,提倡奋斗拼搏。他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从弱到强的心理要素,也是当前改革开放年代可以为鉴的精神食粮。
请看刘恩铭所著的《努尔哈赤/读鉴小说轩》,作者决心把努尔哈赤塑造成一个创业者、民族英雄的形象,以此教育、启迪读者。
刘恩铭所著的《努尔哈赤/读鉴小说轩》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在白山黑水间诞生的大英雄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出生入死,战功卓著;他也曾身陷囹圄,几番遇刺皆化险为夷。他懂天文明地理,鼎新革故,谙韬略善用人,励精图治。他戎马倥偬数十载,统一关外女真各部,重创大明王朝,铁血霸主威震北中国!
第一章 乱世降生 少负重担
一
落日的余晖刚刚消散,天际涌起黑云,一道闪电划破长空,顿时雷声轰鸣,震撼着群山环绕的赫图阿拉山屯。
依山傍水的赫图阿拉城堡,方圆二十余里,屯寨环绕,住着爱新觉罗一大家族。清澈的苏子河绕屯流过,河谷两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远处山林茂密,近处一块块熟透了的红高粱、黄谷子、绿秋菜,色彩斑驳地镶嵌在大地之上。
此刻,在河套里,一群群牧马听到这不寻常的雷声,猝然受惊,咴咴地叫着,四处奔跑。它们有的顺流而下,有的逆水而上,有的奔上山冈,有的跑回屯中的马棚……一个个嘶叫不停。
正在屯中主持分配猎物的穆昆达、本屯长老觉昌安,听到马的嘶叫,立刻放下手中的一打貂皮,跳上两尺多高的树桩,打着眼罩向河套看去,不禁一怔。他凭着多年骑马射猎的经验,顷刻间又镇静下来,急忙从腰间拔出一只半尺多长的牛角号,“嘟嘟”一吹,附近的马群当即停下,远处的奔马也昂首顾盼,于是,被惊着的马慢慢地平静下来。
爱新觉罗氏住的屯子,是属于长白山西山区的一个富屯,再加之觉昌安已被大明王朝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所以房宅十分气派。
太阳落山时,觉昌安家里东厢房的后烟囱呼呼地冒着白烟。平时,爱新觉罗父子因狩猎、挖参、耕作,不常聚会。今晚觉昌安为尽父辈之情,特意为儿子们备置了一些酒菜,做了一桌上等宴席,等着儿子们的到来。
觉昌安的几个儿子向阿玛打千问安之后,依次入座。席宴设在正房西间,南炕上摆着三张并起来的炕桌。觉昌安坐在上手,一一接过儿子的敬酒,相继喝干之后,心里觉得十分舒坦。酒过三巡,觉昌安喝得两腮赤红,额头和眼角的皱纹似乎都舒展开了。
觉昌安呷了一口酒,就把傍晚听到尼堪外兰要发兵的消息,跟五个儿子说了一遍。只见他眉头蹙成了疙瘩,担忧地说:“看来,尼堪外兰是仗势欺人,想兴妖作怪!”
塔克世听罢,勃然站起,脸红得活像关公,他右手扶着腰间的玉柄短剑,声音震得窗户纸直呼扇:“怕他个小小的城主做啥?他敢兴妖作怪,咱就来个降龙伏虎!”
“不能老是刀对刀,枪对枪地干了!”觉昌安垂着头,心事重重地说。
“阿玛所说极是!”二子额尔兖盘腿坐着,像一尊弥勒佛,自斟自酌了一阵儿,抬起宽脸盘,挤了挤发涩的眼睛说,“我爱新觉罗家族,兄弟叔伯多人,眼下分居十二处,甚是涣散,何不聚居,共相守卫?”
礼敦拉长了长瓜脸,瞪着圆圆的眼睛,反对道:“我等若同住一处,数千匹马,何处放牧?耕种如何开犁?”
“那我们就忍气吞声,像先祖那样,任他人践踏、蒙受耻辱?”塔克世刚刚坐下,就捶着楸木桌同阿哥礼敦争辩道:“我辈需要攥成一个拳头,痛击犯我之辈!”
“此言有理!”一直沉默不语的老五点头称赞道,“我家阿玛是大明朝封的左卫都指挥使,如我兵力不足,何不借助明朝的官兵?”
“不可!不可!”觉昌安摇着手中的筷子说,“前车之鉴,切莫忘记!”
“明人‘以夷制夷’,我辈切莫上当!”
P1-2
后记 塑造努尔哈赤形象的思考
长篇历史小说《努尔哈赤》在《沈阳日报》连载后,广大读者与观众,以及文学爱好者不时来信征询有关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为便于交流,现将创作《努尔哈赤》文学形象的有关思考与实践分别作些简要记述。
一、为什么选择努尔哈赤为创作题材?
1978年,我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四人帮”横扫一切.打倒一切,极“左”思潮泛滥,学生不读书,教师不教书,导致一代青年没知识,没文化,不知道中国历史,不了解世界历史,更不了解中国的民族史。作为一个专业作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受害的青年进行形象化的历史知识、历史传统教育,这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根据我熟悉的历史人物素材,便首选东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努尔哈赤作为创作素材。
但,历史文学的创作,不是被动地梳理历史,演绎历史,而必须在历史与现实中选择一个切入点,引起读者的兴趣、共鸣。在读者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思想间,有一种当代意识在沟通。从历史人物身上,感悟到现实与历史的相似。他们以当代意识去观照历史,回头再结合现实,悟出不少道理,体会到不少人生、社会、阶级的哲理,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历史小说要想赢得当代读者的喜爱,必须很好地研究历史,吃透历史素材,在准确把握历史的前提下,找准艺术创作的切入点,注入当代人特有的思想感情、意识观念,选取同今天时代精神有联系的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素材,使作品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让读者感到亲切生动。让作品和现实生活碰撞在一起,把作者、读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当代读者的欢迎。这样的思想认识,增强了我准确把握努尔哈赤这个历史人物,表现这个历史人物的信心和勇气。
二、努尔哈赤身上有哪些精神闪光点?如何塑造的?
在明史的记载中,努尔哈赤是“努酋”“夷敌”,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被描绘成争权夺势的阴谋家。在一些历史古籍或演义小说中,把努尔哈赤的兵马蔑称为“夷兵”“鞑子”“虏兵”“胡儿”“鞑贼”“奴狗”等,多把他们写成嗜杀成性、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的胡兵虏将,有的干脆破口大骂,要“剥其皮”、“食其肉”,以致辛亥革命后,依然把满洲族人称为“满洲鞑子”,当成入侵汉族的祸首,是吴三桂引进关内的“狼”。历史的偏见,把努尔哈赤视为“贼”、“狗”、“狼”。
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历史以真正面目,努尔哈赤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呢?翻阅、研究、综合、分析各类历史文献,你会发现努尔哈赤是十七世纪女真族的一位杰出领袖。他年轻有志,虚心学习汉族文化,善辨是非,对明廷边将的贪婪、统治者的腐败虚弱了解深透,深恶痛绝,故而以顽强的斗争毅力,反抗明朝对边塞少数民族的侵犯与欺压,并团结分散的女真部族,以十三副铠甲起兵,统一女真,击败明军。在长达二十六年的征战中,由弱至强,由小到大,最后以清王朝代替了明王朝的统治,在血与火的奋战中成长为满族的杰出领袖和民族英雄。他作为明代的地方官员,为捍卫祖国的边疆安宁,功不可没;作为清王朝的奠基者,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努尔哈赤身上具有顽强的反叛意识、变革意识、创造意识。他反对中庸,主张进取;他反对逆来顺受,提倡奋斗拼搏。他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从弱到强的心理要素,也是当前改革开放年代可以为鉴的精神食粮。所以,我决心把努尔哈赤塑造成一个创业者、民族英雄的形象,以此教育、启迪读者。
经过研究分析综合历史素材之后,确定了要表现的历史人物、内容,重要的是如何表现。在如何塑造努尔哈赤形象上,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引史实、采传说、借逸事、取逸闻,运用各种素材,从不同角度塑造努尔哈赤这个核心人物。以正史为框架,从出生到二十五岁起兵,以及攻界凡,占古勒,伐乌拉,联姻,幽弟,杀子,胜叶赫,兵交萨尔浒,广宁、宁远之战等等,在一系列历史事件中,通过他与社会、与众多人物的冲突、矛盾,来展示他丰富的多侧面的性格,刻画他的思想、情操,挖掘他的内心世界。努尔哈赤是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在民间有不少有关他的传说逸事。这些传闻有的有历史的原型因素,有的有某些历史的影子。为丰富努尔哈赤的艺术形象,吸取这些传说的精华,更能增强可读性、传奇色彩,使读者更喜闻乐见。如,小罕子投奔李成梁当兵为仆,逃离总兵府,义犬救驾,长白山八兄弟,沈阳城被囚等,经过合理的改造,变为总体枝干中的片片绿叶、小花。不管是直接取自史实,或者历史传说,都必须经过艺术虚构,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起来。
其次,要把传奇性与现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传奇色彩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大特色,《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有很多的传奇情节”鲁智深倒拔杨柳树,诸葛亮草船借箭等绘声绘色,妇孺皆知。在《努尔哈赤》创作中,主要从历史生活中发现和提炼那些有传奇色彩的素材,加以合理虚构,运用夸张手法,在传奇情节中塑造人物。比如书中的努尔哈赤打虎的情节,通常满族人是不打虎的,因为他们信仰萨满教,把虎当成神。但为了表达努尔哈赤的叛逆性格,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掩护七兄弟,不得已而为之,与猛虎搏斗,充分显示出努尔哈赤的大智大勇。
最后,处理好英雄与凡人的关系。旧小说喜欢把英雄写成超凡入圣、无所不能的“神人”。在处理努尔哈赤这个传奇人物时,我既写他与众不同的英雄一面,又写他凡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写他的七情六欲,写他在奋斗中的苦恼,胜利时的欢乐,写他与女艺人梨花,与大福晋佟甲氏的爱情,写他与褚英、代善、皇太极之间的父子之情。为了满族的大业,他含泪杀掉有碍于千秋大业的长子褚英,其间既有英雄本色,又有普通人的通常情感。
在努尔哈赤形象的塑造中,既忠实于历史,又不受历史的限制,这样人物既有历史感又有现实感,使当代人读了感到亲切、可信、真实。
三、怎样处理众多的人物及人物关系?
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小说的基本审美对象。典型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环境,而典型环境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所以,写人就成了一部文学作品成败的关键。
《努尔哈赤》写了有名有姓的人一百多个,这些人物可分为五个类型:一、历史上有传记记载的;二、历史上有名无传的;三、传说中的人物;四、取历史上略有记载、经过改造捏合的人物;五、根据艺术加工的需要虚构的人物。这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具有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人。就构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为塑造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提供了典型环境。
在一些人物的具体塑造上,素材处理上,也基本采用博采史实、利用传说、借鉴逸事、糅合逸闻的手段,以正史为主,传闻为辅,多角度地刻画人物。
在处理人物中,史实与虚构的运用上,主要方法是:真人真事,真人假事,假人假事。在我国古典小说中,这些方法基本常用。比如《水浒传》,写了一百零八将,据有人研究,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只有三十六人;再如《三国演义》,张飞打督邮的事件,其实是由刘备打督邮演绎改造来的;又如华佗为关公刮骨治伤的情节,在历史上关公受伤时,华佗已经死了十一年,华佗本人是曹操的私人医生。
当然,文学人物的塑造是个复杂的过程,不管利用史实,还是借鉴传说,都有个梳理、鉴别、改造的过程,典型化的过程。《努尔哈赤》小说中,有一个贯穿的女性形象范梨花,这个人物是传说式人物素材的杂取、有机编织。在创作中,根据主题、人物塑造的需要,结构出努尔哈赤与梨花悲欢离合的故事。范梨花形象塑造的意义在于:梨花与小罕子都出生在底层,不管满族与汉族,都同样受到明朝统治者的压迫与迫害,具有同样的命运,他们同病相怜,才能共同反抗腐朽的大明王朝的统治。同时表明,努尔哈赤开创的事业,受到满族、汉族人民的支持,是正确的,进步的,受人民欢迎的,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
四、对满族的民族生活和民族个性是如何表现的?
满族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有特点有个性的少数民族之一。作为反映满族人民创业的长篇历史小说,必须表现出其民族个性,使其具有民族特色。要很好地反映满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民族个性,就必须很好地把握这个民族特有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尤其是风土人情和奇风异俗,都应该展现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画卷。当然,就民族特色而言,有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的,如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等;二是深层的,如性格素质、思维方式、心理习性、文化意识等。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俗,深刻而具体地描绘一个民族的民俗,会鲜明地表现民族特色。就婚俗而言,满族的下茶、插车、坐帐;蒙古族的奶茶会,骑马迎娶中的男女双方答辩,女方老人的祝福赐装;朝鲜族的迎娶,男方到女方家“接大桌”等等,都是本民族风俗的独特形式。小说中就具体描绘了努尔哈赤与结发妻子佟甲氏的婚礼,使读者具体地欣赏满族人特有的婚俗风情。
其他有关满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集市交易、劳动方式、信仰祭祀等都在作品中作了具体描绘与展示。
满族人入关前,以弓弩骑射活跃在广袤丰饶的白山黑水间,荒原峻岭的环境,弯弓跃马的生活,形成了他们骁勇、剽悍、质朴、豪放的民族性格,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风尚、志趣;、意识。每个人的行为、言语,都反映出他们的民族特征。《努尔哈赤》在创作中,主要通过个性的描写,来揭示满族人的共性,体现出民族色彩。
五、在继承民族传统、吸收现代派表现手法上突出哪些方面?
我国古典小说美学重视小说的故事性,重视小说中的情节因素,但也强调写人和写故事的统一。其情节结构在布局上多是以故事的叙述为主,把场面、情景的描写穿插和融化在叙述中。而西方小说,却以场景的描写为主,把叙述故事融化在场景之中。
《努尔哈赤》在创作中,试图吸取中西之长处,以创造典型性格为中心,在章节安排上争取多样化。
白描手法也是我国传统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段,其特点是用线条勾勒画面,不加更多的修饰,如鲁迅所说,这种手法“有真实,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在《努尔哈赤》创作中,继承这一传统,在人物肖像描写上力争简略。有的人物甚至只是一笔,如刀条脸、秃三怪、凹口脸,只是简单一笔突出一个人外表形象的主要特征,余下让读者去联想。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上,主要通过行动、对话,很少作静止的性格分析。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主要结合着人物的行动、叙事或写景进行。景物描写也是交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之中,为表现人物的心情,使情景交融。
悬念的运用,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经常运用的手法之一。由于中国小说是由以说话为主的“话本”演变而来,说书人为吸引听众,经常在讲述中使用“悬念”之法。我国古典小说几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都是运用此法的经典之作。
在《努尔哈赤》创作中,吸取“悬念”之法,也动用了情节悬念、细节悬念、心理悬念、性格悬念、感情悬念等表现手段。
自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小说通过一代一代作家的创作实践,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技巧,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但,它的发展也同其他事物一样,物极而生异,逐渐暴露出因格局的固定而产生的局限,使人感到它表现技巧的单调,结构方式的封闭。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小说家在塑造人物中开掘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满足不了读者更广泛的欣赏趣味。二十世纪初,我国不少小说家为丰富中国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段,不断通过学习、借鉴、改造西方现代派文学,实现了中国小说创作的突破,为读者提供了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小说,为之耳目一新。
《努尔哈赤》在创作中,为适应新时期读者的需要,为丰富历史小说创作的表现手段,也吸收了西方小说创作中的意识流、魔幻、象征、隐喻、写意等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的局限,进行了一些艺术探索。
意识流主要描写人物的意识活动、人物的情绪和感受,在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人物的心理,强化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很有特点。小说写努尔哈赤称汗后,迁都辽阳,有一天在病中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出于汗位的巩固、得失,他做了一连串的梦,将自己的处境与古代帝王中兴晚败、自毁长城的历史事件联想到一起,将其主观意识、潜意识展现出来,形象地描绘了努尔哈赤老年时的复杂心理,丰富了人物形象。
现代派小说常运用魔幻、变形等手法表现生活,刻画人物。长篇小说《努尔哈赤》在创作中,就吸收其手法的长处,多处运用此法。如有一章写万历皇帝因为忧虑边将李成梁兵权太重,就猜疑可能闹事造反,在夜间回宫时一路上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就综合了魔幻、荒诞等表现手段。写万历皇帝与关云长的对话,表达了万历皇帝的特殊心理,展示了一个帝王复杂的内心世界。创作实践使我体会到,恰如其分地运用西方现代派一些表现方法,会增强艺术表现的深度、力度和新度。
列夫·托尔斯泰说:“为了使一部艺术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必须对它加以琢磨。所谓琢磨,就是使它在艺术上达到完美的地步。”《努尔哈赤》发表后,虽然受到欢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获得了中国电视最高奖项“飞天奖”一等奖,但随着生活的变化,人们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便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作了精心修改。
感谢华夏出版社高苏先生精心策划本书的出版,感谢杨箫、王成君、张玉英等北京的朋友。
作者
200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