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健康因子的概念和分类,阐述了健康因子养生保健的机理,并采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原则,体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天人合一”、“法于阴阳”、“顺乎自然”、“恬淡虚无”、“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形神共养”、“清虚静定”、“以动养形”、“养气自守”、“爱精自保”的思想。以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规律、运动锻炼、饮食调理等与健康养生的辩证关系为基本原理,利用自然健康因子、人工理化健康因子、人文心理健康因子为主线展开整体性综合养生保健措施,对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有一定的帮助,且适合科研机构和各类人群阅读,科学性、可操作性强。
本书是在总结古今养生保健工作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原则,融合了诸多学科新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分七章,主要从健康因子的概念、健康因子养生保健的机理、健康因子的类型、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养生保健的关系、常见疾病的调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指导人们利用健康因子为主线开展整体性养生保健活动,以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适合科研机构和大众群体日常保健的阅读和学习。
四、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对健康的影响
成功的恋爱、美满的婚姻可以激励人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东西,使人心情愉快,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且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最早接触的社会,人最早接受的社会教育也来自于家庭。对每个家庭成员来说,各种心理态度的形成、人性和人格的发展、感情的激发和发泄、品质和情操的锤炼、爱情的培植和表现、精神的安慰和寄托等都离不开家庭,因为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最密切、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因此,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可以使每个家庭成员心情舒畅,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遇到意外事件的打击、生活、事业上的挫折时,恋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支持可以减轻挫折对身心健康的危害。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方面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与人之问心理上的距离接近,同事、朋友之间融洽相处,人际关系和睦协调。生活工作在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积极向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可以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无所不谈,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与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和生活、工作中的挫折有关系。
不良的婚姻恋爱、人际关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感到抑郁、孤独、忧伤、精神压抑,甚至因为剧烈的矛盾冲突而经常发怒,这些都会使人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据报道,临床医生常常接待一些主诉多种症状的慢性病患者,他们总是诉说上级或同事对他们不公正,常怀有不满、忧虑、失望、愤懑等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反复地出现,就会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产生神经紊乱的功能性失调,进而造成机体的病变。出现诸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去平衡,血压持续升高,失眠多梦、胸闷厌食等神经症候群以及心血管疾病、胃肠溃疡病和癌症等疾病。中医所说的“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等,也是这个道理。美国纽约市一位妇产科医生通过对癌症的深入研究,发现情绪与癌症有关,因而提出“情绪可能是癌症的活化剂”。英国一医生调查上百名癌症患者,发现其中半数以上的人在患病前有过重大精神打击,故得出结论“压抑情绪易得癌症”。我国大规模地进行食管癌普查中也发现,食管癌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受过重大精神刺激者达52%。近代对癌症致病因素的研究表明,癌症发生之前,患者大多有焦虑、忧郁、失望等情绪。关于清绪与胃肠道疾病的研究也比较多见。美国某医院调查500多名胃肠病患者,因情绪因素造成者占74%。有人对准备参加期终考试的医学生所作的临床观察也证实,紧张的情绪(如恐惧等)的确能提高胃酸的分泌而引起溃疡病。有人调查了100多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时的情绪诱因,发现70%有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变化。不良婚姻恋爱人际关系导致的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紧张与神经衰弱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有人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与同事关系紧张者22.25%的人患有神经衰弱,而同事关系和睦的人仅8.42%患有神经衰弱。家庭和睦者患神经衰弱的只有9.00%,家庭不和睦的人29.03%患有神经衰弱。家庭、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紧张者患神经衰弱的远远多于人际关系和睦者,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五、不良婚姻恋爱、人际关系致病的作用机制
婚姻恋爱的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是人们生活过程中经常都可能遭受的挫折,属于可能引起心理紧张状态的社会心理因素的范畴,因此,婚姻、恋爱、人际关系致病的作用机制实际上与社会心理因素致病的作用机制一样,主要通过导致人的情绪变化而影响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进而影响人的健康。有人进行了这样的研究:测定经历过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等生活事件者组成的应激组的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在刀豆蛋白“ConA”诱导下的转化情况并与对照组的转化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应激组的淋巴细胞活性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应激组淋巴细胞转化受到明显抑制,而淋巴细胞是人体的主要免疫细胞,担负着人体细胞免疫的重要责任,实验证明丧偶、离婚等生活事件对人体免疫系统有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之一就是免疫监视作用,机体内经常都会出现一些突变的细胞,而恶性肿瘤实质上就是细胞突变及异常增生,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并未发生恶性肿瘤,就是因为有机体免疫系统在经常执行着及时识别和清除这些突变细胞的工作。当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受到抑制,不能及时发现、识别、清除突变细胞,人体就可能患癌症。临床观察发现心理紧张会导致疾病或使病变恶化。有人观察到冠心病患者的紧张情绪可引起心律失常,如出现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甚至心室颤动,并引起猝死,原因就在于心理紧张引起了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心理紧张时,生长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高血糖素分泌增高,这些激素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抑制血糖转化为脂肪在体内贮存,加上其他能量动员作用,大大提高产生糖尿病的倾向。大量的资料还证明神经内分泌机能的紊乱可以引起某些部位的癌变,特别是一些能促进组织细胞生长的激素,如雌雄素、促性腺激素、生乳素、促甲状腺素等分泌紊乱,将会导致细胞异常增生从而致癌。由上述研究可见,心理紧张等情绪变化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变化可以对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但并不是说只要遭遇到失恋、婚姻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能导致不良情绪的社会心理因素就一定会致病,这与社会因素刺激量的大小有关,社会心理刺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可以致病,并且不同质的刺激量是不同的,刺激导致的心理反应要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自我调节系统的功能才会引起疾病。197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专家霍尔姆斯(Holmes)对5 000多人进行了社会心理调查,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受到的事件依据机体的承受力归纳并划分等级,以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为指标评分,编制了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对主要的可能致病的社会生活事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他认为,如果在一年中生活变化单位超过200单位则发生身心疾病的概率非常高,超过300单位则第二年生病的可能性达70%。
P127-129
本书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健康因子的概念和分类,阐述了健康因子养生保健的机理,并采用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原则,体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天人合一”、“法于阴阳”、“顺乎自然”、“恬淡虚无”、“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形神共养”、“清虚静定”、“以动养形”、“养气自守”、“爱精自保”的思想。以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规律、运动锻炼、饮食调理等与健康养生的辩证关系为基本原理,利用自然健康因子、人工理化健康因子、人文心理健康因子为主线展开整体性综合养生保健措施,对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有一定的帮助,且适合科研机构和各类人群阅读,科学性、可操作性强。
该书的完成得到了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同行的指导和鼓励,第四军医大学朱妙章、孙喜庆等教授在百忙中对本书进行指导和修改,在此致以诚挚的谢忱、!
由于该书涉及面广,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和错误之处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修改。
张荣健
2010年1月于西子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