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1897—1962),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出身名门望族。自学生时代起开始写诗,1924年出版诗集《大理石牧神》,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他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写出17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短篇小说,如《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威廉·福克纳/文学讲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文俊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出身名门望族。自学生时代起开始写诗,1924年出版诗集《大理石牧神》,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他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写出17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短篇小说,如《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殿》《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推荐 文学,以其对人生的深刻写照及对文字的高超运用技巧,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往的圣殿。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典的魅力更是历久弥新。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佳作,面对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紧张的时代,读者何从人手,才能找到一窥文学堂奥的门径呢? 为此,我们汇集了文学界著名的学者专家,共同营造一座“文学讲堂”,在这里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研究成果,深厚的文学理论修养,以生动的语言,独到的见解,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文学的奥义,并选有能够反映作家主要创作思想和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引领广大文学爱好者领略经典的魅力。 本册将为你介绍威廉·福克纳。 目录 美国的潘神:威廉·福克纳 一、幼年、少年与青年时期 二、小说创作初探与概述 三、《喧哗与骚动》 四、《我弥留之际》与《圣殿》等 五、《押沙龙,押沙龙!》 六、《没有被征服的》与《野棕榈》等 七、卡洛琳大妈之死与《去吧,摩西》 八、《便携本福克纳文集》 九、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艺术成就 十一、《大森林》概述 附录一 威廉·福克纳 附录二 在南方文学节上的主旨演说 附录三 作品选 大森林——打猎故事 1.熊 2.古老的部族 3.一次猎熊 4.追逐在晨间 附录四 福克纳年表 试读章节 《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章是《1928年4月7日》,一般称为“班吉的部分”,这是通过白痴小弟弟班吉的原始意识流动,来写凯蒂的童年以及1928年时康普生家的颓败景象。班吉当时33岁,但是智力只相当于一个三岁儿童的水平。接下去的一章是《1910年6月2日》,人称“昆丁的部分”。它通过当时是哈佛大学学生的大哥昆丁的所见所闻、所忆与所思,写少女凯蒂的轻佻与不得不匆匆出嫁。她所在的家庭是那样的冰冷与缺乏爱,使她不得不冲出家门,把爱的赝品当做真爱来接受。家庭的没落本来就在昆丁的观念上投下一层阴影,妹妹的堕落与自己的无力保护更使他无意留恋人间。他的叙述是没有结尾的,因为就在那一天他投河自尽了。第三章是《1928年4月6日》,亦即“杰生的部分”。杰生是凯蒂的大弟弟,他顺应潮流,变成了一个市侩。他认为姐姐的不光彩行为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因此,和大哥昆丁相反,他是怀着一肚子的憎恨来讲述凯蒂以及她的私生女小昆丁的事的。可是他对她们的诋毁恰恰是自己的丑恶灵魂的一次大暴露。自我辩解成了自我嘲弄与自我剖析,而福克纳笔底的“六大恶棍”之一杰生的形象,就这样活灵活现地站立在读者的面前。最后一章是《1928年4月8日》,人称“迪尔西的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女佣。福克纳说:“她代表未来,她将站在家庭倾圮的废墟上,像一座倾斜的烟囱,高傲、坚韧、不屈不挠。”这是全书惟一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与叙述的一章。福克纳后来说,他足足用了一个多月才写下开首的那句:“这一天在萧瑟与寒冷中破晓了。”故事发生的这一天是复活节,福克纳单单选择这一天显然有其象征意义。迪尔西从小生活在康普生家,目睹了这个世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深明事理,知道建筑在罪恶之上的荣华富贵必定会如过眼烟云。她像一位睿智的历史老人那样引用《圣经》里的话说:“我看见了始,我看见了终。”福克纳认为,能顽强地在美国土地上生存下去的必定终究是普通劳动者。这个思想在他1945年为该书加写的附录里也表现得很清楚。 《喧哗与骚动》的结构与表现手法颇为精巧。福克纳运用了多种现代派的手法来呈现他的故事。首先,他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法,让三个兄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又自己用“全能角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讲剩下的故事。小说出版15年后,福克纳在《附录》里义把康普生家的故事做了补充而且还有所发展。福克纳多次对人说,他把这个故事写了五遍。但是这五个部分并不重复雷同。即使有交叉重叠之处也是有意这样做的,因为这样才可以显示事物的复杂性与每个人物观察、反映事物角度与立场上的不同。故事表面上很乱,实际上却自有内在的秩序。四个部分的叙述者出现时的时序是错乱的。如若按故事的时序,那么最先出场的应是昆丁,但福克纳采用的却是“cABD”这样的次序。不过,从他们所讲的内容来看倒正好合乎正常的时序,而且还衔接得颇为紧密。班吉“讲”的主要是康普生家孩子童年时的事。昆丁“讲”的是1910年6月2日的事与此前不久的事。杰生“讲”的是他自己当家后康普生家的情况。而迪尔西所“讲”的则纯粹是“当前”的事。四个叙述者各自描绘了自己印象中各个人物的形象,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刻画了自己的形象。读者在读作品时必定会把这众多的图景“组装”起来,形成一个立体多维的全景图。这里面或多或少还会掺进读者阅读时所进行的艺术创造,因而图景必定是五光十色,缤纷多彩的。 “意识流”是福克纳采用的另一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一书中,前三章就是用一个又一个意识的呈现来叙述故事与刻画人物的。在叙述者的头脑里,一个思绪跳到另一个思绪,有时作者靠变换字体来提醒读者,有时则连字体都不变。但是如果读者细心阅读,还是能辨别清楚的,因为每一段里都隐含着某些线索。另外,思绪之所以会变也必定有其依据。如,看到一样东西,听到一句话,闻到一种气味,黑人小厮从一个换成了另一个,等等等等。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一般是通过对外部环境(时代、地域、社会、环境、家庭、居室、家具、衣饰等等)的描写,逐渐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福克纳却采取与之颠倒的方式。他首先提供给读者的是混沌迷乱的内心世界,然后逐步带引读者穿过层层迷雾,最终走到明朗、清晰的客观世界里来。这样的印象自有其亲切、新鲜、独特之处。 “神话模式”是福克纳创作此书时所用的另一种手法。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学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分别为1928年4月6日至8日,在那一年里,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的1910年6月2日在那一年里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历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不仅如此,从每一章的内容里,也都隐约可以找到与《圣经·新约》中所记基督的遭遇大致平行之处。但是,福克纳是要以基督的庄严与神圣使康普生家的子孙益发显得委琐卑下,而他们的自私、得不到爱、受挫、失败、互相仇视,也说明“现代人”违反了基督死前对门徒所作的“你们要彼此相爱”的教导。福克纳运用这样的神话模式,除了给他的作品增添一层反讽色彩外,也有使他的故事从描写南方一个家庭的日常琐事中突破出来,成为一个探讨人类命运的寓言的意思。P18-2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