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是禅意与画境相彰相印的一本书,也是作者印严近二十年学佛修禅的一次心得展现,通过国画作品以及诗歌的品鉴来展现禅诗的意境,也同时体现出诗画一体精神文化结合的一次创作。本书主体部分分为禅诗国画、禅诗作者、禅诗品赏三个部分。书本以意境美、禅意美感染读者的同时也让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印严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是禅意与画境相彰相印的一本书,也是作者印严近二十年学佛修禅的一次心得展现,通过国画作品以及诗歌的品鉴来展现禅诗的意境,也同时体现出诗画一体精神文化结合的一次创作。本书主体部分分为禅诗国画、禅诗作者、禅诗品赏三个部分。书本以意境美、禅意美感染读者的同时也让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思考。 内容推荐 印严编著的这本《菩提诗画--印严绘画百首禅诗》选择50位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僧侣诗人,辑其诗入画。 本书的出版形式,是有诗有画,诗是印严选出的诗,而画则是印严的画,一首诗一幅画,都是印严揣摩诗意而借用水墨做出的诠释。 目录 我昔未生时 身是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 壁上诗 一住寒山 终不逐时情 竹里馆 听蜀僧浚弹琴 示法诗 送童子下山 题张僧繇醉僧 沩山牛 题僧院 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归湘南作 几度逢春 小雪 题鹤林寺僧舍 月夜泛舟 鱼鼓颂 宿山寺 示法偈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山居诗 击竹悟道偈 尘劳迥却偈 空门不肯出 过水偈 滔滔不持戒 忆住一师 船居寓意 野居偶作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焰里寒冰结 示寂偈 家在闽山 悟空上人院夏日题诗 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 精舍遇雨 片云 金屑眼中翳 见花悟道偈 示徒颂 清风楼上 幽鸟语如篁 开悟诗 闲居 感怀诗 有省偈 杂诗门 自题月轩 送僧 书惠崇师房 秋径 泛若邪、溪 夜感 吊长禅师 书林逸人壁 幽居即事 寺居寄简长 留题云门寺 西来意颂诗 酬伉上人 山中 山中 自叹 古意 上仁宗皇帝乞还山 题逆旅壁 早梅 送王山人归千峰 闲田地 山居 赞师偈 退黄龙院作 题西林壁 水出昆仑 临平道中 绝句 题西湖僧舍壁 绝句 白云庵 天开岩 投机偈 终日看天 槿花 寄无垢居士 绝句 静林寺古松 晚春 偶然 春有百花 天目山 病中示诸子 自赞 妙峰即景·梦庵 祝发偈 和宋贞题城南草堂原韵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虚云 吟茶诗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昔未生时 王梵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作者】 王梵志(约590—660)。唐代著名诗僧,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早年经历坎坷,后出家为僧。其诗语言浅显,诙谐通俗,意味隽永,广泛流传于民间。诗集已佚,敦煌残卷、唐宋诗话中仅存其部分诗篇。 【赏析】 诗人以惊世骇俗之语质问苍天“生我复何为”有《楚辞·天问》之意韵。诗人之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其实诗人所表达的并不是作为其个人生命状态的苦,而是对人类整个生命存在现象的忧患。因为人类作为一种时空的存有,其存在的有限性是通过死亡而彰显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性与主观欲求的永恒性之间的矛盾无法消解。故此生命是苦,因其存在的局限格局而决定,这是生命的根本问题。诗人以此为出发点,质问苍天,其实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悯情怀,和对有情世间的大爱。 在诗中作者对天命观即畏天命的大胆质问及挑战。“天公没生我的时候,我还没有知与所知等烦恼业障,是清静无为的自性。你既然强生了我,我要问你,生我是为什么?”虽然诗人知道是业力轮回所作,其实是代迷失的人在作一个假问而已。诗人又进一步质问天公:“你生了我,又让我衣不蔽体,感受到身体的寒冷痛苦,又让我无食而饥饿其体,是为什么?”其实,诗人是通过这一质问,让众生感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反思。那怎样回头呢?诗人再次提出:“天公呀!天公!把我还给你,让你还回未生时的我。”来教知“我们只有回归本性,才能摆脱天公生我,让我受寒受饥的境界”。 在学佛修禅的角度去看待它时,它只是跟我们讲了一个真理,自性本清净,只因业力的染着,让我们迷失而再轮回,既然在轮回的生命中,也就身不由己,感受着肉身受天气、饥饿的考验。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应该要恢复自性的清净,回到轮回前的法身境界。 身是菩提树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奠使惹尘埃。 【作者】 神秀(约606—706),唐初湖北蕲州东山寺僧,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人。少习经史,博学多闻,后矢志出家,拜弘忍为师。后在荆州当阳山玉泉寺传法。为唐中宗、唐睿宗所尊崇,时称“三帝国师”。卒后,唐中宗赐号“大通禅师”。 【赏析】 这是一首宣扬禅理的示法诗,是神秀大师与惠能大师在承担佛祖心印心法的见地上呈现的一首证道的禅诗,也是禅宗分南北、渐顿的寂、义福等的一首代表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神秀大师是禅宗北派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与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只有借助人身才能修行,也是从人身的心上入手,于世间上行持,从中才能产生智慧,成就佛身。心性是观照的体,它如明镜台一样显出它的光明,才能看到它表面的净与尘。同样的,我们只有借助于人身在世间的对待,才能通过智慧反观,看到它本具有的清净。因为将身与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有违佛说的空性之理。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只因为我们的心很容易被世间的尘垢所染蔽,这也是众业自造的业力因果所为,所以要时常拂拭,观照它的觉性,使它不被外境所转,不要让它沾上世尘,以保持它本性的纯净,这个清净的觉性就是佛性。又时时勤拂拭,即有为而修,是次递修持,所以与南宗的顿悟相去甚远,也是南北宗之别,在理在法上的差异。 在现实中,如果我们不具备上上根之器时,在见道悟禅的过程中,它是需要资粮的,也是诸缘具备才能见道。心性虽然是清净的,但业力在左右我们的色身时,它也就迷失了,只有清除业力,才能恢复,在清扫的同时,也要做到不再造业,才没有新的因果业缘来障碍心性。 菩提本无树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作者】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禅宗第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俗姓卢,原籍范阳,生于南海新兴。投蕲州参见弘忍,被选为法嗣,密授法衣。他的说教由门下弟子汇成《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徒作品中唯一被称为“经”的著作。 【赏析】 唐龙朔初年(661年),慧能慕名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为行者,在碓房舂米。数月后,弘忍命弟子各作偈,以便从中遴选法嗣。十大弟子之首的神秀先作一偈,慧能则针对神秀之偈复作此偈。弘忍对神秀的偈不甚满意,对慧能则倍加赞赏,秘密地把衣钵传授给他。 这是一首内蕴深奥的佛禅哲理诗,也是禅门南北的宣言书,为南北分野最重要、最典型的代表偈。这首偈中,否定了菩提树与明镜台等物质的本体存在,表明诸相皆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诸相的本体,人性中本来具有佛性,只需明白佛性即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而一切诸相均非实有,本自虚无,又何来的菩提树与明镜台呢!而偈中的“无”与“非”二字用得正妙,正是佛性常在,本自清净,本来无物,哪来的尘埃?当明白时,便可当下成佛。 慧能大师承先启后,为中国禅宗从理论、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凡脱俗的成佛捷径,开辟了一代禅风,是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人。 正因为这首偈,使弘忍大师把禅宗衣钵传授给他,也使禅宗能在中国迅速发展,与儒家思想经过冲突后,融在一道上,形成了有别于如来禅的祖师禅。 六祖慧能大师的这首偈虽然直指佛性,但依然有悟后起修的一个过程。它与渐修的区分在于从根本与基础上入手。 它也让我们学会认识本性的光明清净,是没有增或减,也没有生或灭的。 P5-9 序言 一声啼鸟破幽寂——序印严《菩提诗画》 熊召政 中国古代的文人,即便不信佛,对于禅修却也并不是一概地排斥。这乃是因为,禅不仅仅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亦是一种很好的怡养心灵的生活方式。从文化的角度看,禅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转折点,亦是中唐之后中国佛教的主流。文人们常常以晋帖唐诗来形容中国书法与诗词的高度,晋帖以二王的笔意为楷模,唐诗以李杜为代表。但唐诗远远不只李杜。大师级的诗人,恐怕不下百人,这其中就有一个王维。 我对于王维诗的喜爱,应是40岁习禅之后,他的以辋川组诗为代表的禅诗,代表了唐代禅诗的最高成就。尽管王维自诩为维摩诘,但在我看来,他仍是一位深谙禅趣的文人,是俗居却又离俗的大宗师。 由于对禅诗的喜欢,近年来一直关注坊问的新书是否有此一类的出版物,总的来说不多,有分量的就更少了。重阳节后,印严从昆明来访,携来一本他编、注并配有绘画的《菩提诗画》请我作序,缓了几日,待处理了几件要紧的俗务之后,再于静夜里品读这本禅书,便觉眼前有了生气,甚至有了旧友分开多时又再度重逢的那种感觉。 首先是选取的一百首禅诗,体现了印严的法眼,这些诗绝大部分为出家的僧人所写。其中又以唐宋时期的出家人为主,既见机锋,又不落窠臼。当然,最要紧的是这些诗首先是诗,机锋再厉,若不化为白云出岫样的清词丽句,也就不是好的禅诗了。 这些禅诗,早年我几乎都读过,有的还极喜欢,如唐代灵一和尚的《题僧院》一首: 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这首诗的好处,在于尽在抒情而不讲半点道理,但禅师的快乐却是可以体会的。它既“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一类的禅诗,既清纯散淡,又意味深长。 各类文学作品的选本,与其说是表现作者的才华,不如说是展现选编者的睿智。印严出家多年,并拜在当代大禅9币本焕长老门下,后又入滇成为一座古刹的住持,习禅既久,眼界渐宽,深谙个中三昧,由他来选编这本《菩提诗画》,必不会误导读者。 但本书的出版形式,是有诗有画,诗是印严选出的诗,而画则是印严的画,一首诗一幅画,都是印严揣摩诗意而借用水墨做出的诠释。 三年前,印严先生出过一本画集,我亦曾为他作序,对他在绘画中所作的探索与追求有过剖析,对他援禅入画的技巧与笔墨,亦做过讨论。三年后再看他的这批画作,感到技法的变化不算太大,但心境的变化却是不小。 这些画大部分是写意的人物画。有的走得远一些,如《槿花》《偶然》《山居》等,人物如在梦境;有的构图极为大胆,如《绝句》《终日看天》等,颇见作者的创建;有的饶有古意,如《沩山牛》《古意》等,能感受作者的向往。 画中的人物,无论是头陀、老衲,还是钓叟、诗人,没有一个是大开眼界的,要么闭目冥想,要么眯着眼睛在考虑。古代画家,讲究点睛之笔,印严偏不肯点晴,这亦是他的独特之处。当然,他不是为独特而独特,而是随物赋形、因人而异的选择。盖因菩提树下悟道的禅师,闭着眼比睁着眼更了解世间万物。 这本集子里还有一首诗,即南宋和尚道济的《偶然》: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南宋的禅宗,比起中唐来已经有些萧瑟了,但道济的这首诗,表现的还是禅家的正味。我用它来比喻印严的这本《菩提诗画》,便有一个现成的题目:一声啼鸟破幽寂。 2013年10月31日夜于灯下 后记 佛教讲究“诸法缘起”和“因缘和合”,而这本《菩提诗画》集亦如此,它的成形经历了一波三折,几乎因我之因素而折夭,也因好友赵石定真诚约稿而几经波澜后起死回生,才有了现在的面目,有了初次与读者见面的机缘。 2008年10月,我的个人画展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是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一次高格调的展览,被列为云南省文化厅推荐文化部“2008年中国现当代艺术推广计划”立项项目。为了配合这次隆重的个展,当时除由云南省集邮公司发行了一套个人作品个性化邮票外,还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妙峰山志》,作为与展览开幕式同步的发布会上的主题。正因出版志书的缘起,与云南人民出版社诸多同人交往与交流,并成为朋友,其中就有现任云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时任历史编辑室主任的赵石定。 或许心有灵犀,赵总编在与我的交流中,讲到他十多年来一直想做一本禅诗、禅画的书,一直没机缘遇到相关对禅及画都有一定造诣的人士,而今遇到我,希望我能做这样一本书。或许也会是大众喜欢的一本书,让更多读者通过禅诗禅画,了解一些关于禅宗思想境界与传统艺术文化的知识,我没考虑就应诺下来了。 虽然答应下来,但后来我个人人生的选择与生命的调整经历却让这本书一拖再拖,几乎到了流产的地步。 2009年初,为了筹备大姚县妙峰山德云寺佛像开光等五个佛教文化系列活动,我把活动以外的事务全放下,集中精力搞筹备活动,其中也包括放下书画的创作与展览的筹备等。 同年4月下旬完成寺院开光活动后,又决定选择在9月份左右入世隐修,退下住持之位。在此期间,为了安排接班人及顺利过渡而无心创作,甚至放弃了三个正在筹备的国内外个人书画展。到8月23日,我正式入世修行,担心社会对我的人生选择会有负面议论等各种因素,当时内心的出世心态与世俗的观念冲突也很大,无心于创作。 直到2010年11月,由云南省文联与楚雄州政协主办我入世后的第一个书画展,通过画展的影响,知道社会大众对我的学养及书画艺术的认可,毫不因我入世而受到影响,让我身心安住了。此次画展中,赵兄来参观时,再次提到出书的事,让我也感到歉意。 2011年在北京、江苏办了三次个展,又把此事耽误搁后。跟着回妙峰山闭了三个月关,到出关时已是2012年初。我选择去东南亚各国及国内西藏各地旅游和摄影,使这一年中有8个月以上在旅途中,更谈不上书画创作了。直到年底,接到中央编译出版社董社长的电话,希望我能写一本关于心灵旅途的书交给他出版,才触动我要完成与赵石定的约稿之事。 到2013年年中,我的各种状态更佳时,两次与赵兄等人聚会,自然还是会提到此书稿,使我在6月后静下来,完全投入此书稿的创作,终于在10月中旬完成创作与编著工作交到出版社。 虽然完成了此书稿的禅画创作与禅诗注解,但我站在禅的角度去审思,内心依然忐忑不安。毕竟作为禅是不可言说的,我虽然有19年的禅修经历,在体悟上也有些心得,一旦放在禅诗的品赏框架上,似乎无所适,有心无力似的,注解起来甚感难度与不到之处,而此时也正体现出不可说的禅理吧!既然要面对大众,只能知不可为而为之吧!此书的文字语法有不妥之处,也希望大家能谅解与包容,实我之水平境界有限也! 此书能成稿,多得赵兄的热情支持和真诚促成,以及海惠等出版社各位朋友的辛勤编辑、设计和校订。也在此感谢著名作家熊召政老师能为此书写序,以及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著名作家屠岸、尹汉胤等名家为此书写推荐评语。 2013年12月23日于昆明禅艺室 书评(媒体评论) 印严法师笔底具禅趣,贵在率意非矫励所得,宜乎!俗士莫之测也! ——国学大师、楚辞泰斗文怀沙 印严的画在用墨上依然深植传统之中,构图上注重流露国画的光感,意境中可见禅意的深邃高古和世俗生活的恬淡。他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和谐美、文学美、诗意美,不论是小品还是巨幅,独特的个性风格彰显大家风范。 ——中国文联副主席、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丹增 印严以心作书、篆,以情写诗,画又融以文气禅意,率真天成。这是一种注重反映主观精神、突出自我修为的画风,是文人及艺术家明心见性的体现,是禅宗不拘形式、注重心性思想的反映。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永康 看印严的这些人物画,可谓各具其心,各肖其形。佛者佛之,逸者逸之。不但得到了书画同道的推崇,亦得到了众多善男信女的厚爱。同道称赞他的作品有浓厚的禅意,是文人画中的逸品。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熊召政 印严的书画,气韵生动,意度天然。 ——若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屠岸 中国水墨,浓缩着中华文化哲学内涵。水墨宣泄神秘的行迹,纳天地万物于盈尺间,朴素的色彩、简约的用笔,追求一种极致。印严的绘画,蕴禅意于水墨,绘道德之形象。领悟禅宗,悟道艺术,抵达灵魂,启人心智,难能可贵。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 笔墨之间,意象之中,氛围之内,传达出浓郁的人文精神气息和源远流长的艺术文脉。 ——著名艺术评论家、美术出版家贾德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