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圳、香港、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身处珠三角城市圈,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城市这艘大船要驶往何处?十七进制编著的《落脚之城:我们的明天在哪里》从城市之间的PK入手,将各个城市之间的文化、经济、环境、人才、传媒等等因素纷纷摆上台面,作一番有趣的比较,生动呈现了各大城市的真实面貌和潜在空间,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去路,让我们得以看清我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我们的未来又往何处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落脚之城(我们的明天在哪里) |
分类 | |
作者 | 十七进制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广州、深圳、香港、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身处珠三角城市圈,我们的未来在哪里?城市这艘大船要驶往何处?十七进制编著的《落脚之城:我们的明天在哪里》从城市之间的PK入手,将各个城市之间的文化、经济、环境、人才、传媒等等因素纷纷摆上台面,作一番有趣的比较,生动呈现了各大城市的真实面貌和潜在空间,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去路,让我们得以看清我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我们的未来又往何处去。 内容推荐 我们进入一座城,我们离开一座城;我们路过一个都市,我们走向另一个都市…… 当城市化的号角吹响,我们上路,我们停下;我们选择,我们放弃;我们逃离,我们进驻…… 我们为城市带来了光荣还是混乱?城市为我们提供了大道还是困境? 十七进制编著的《落脚之城: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将人潮争相涌入的中国各大主要城市纷纷请上“发展”的大擂台,文化、经济、环境、人才情况、传媒发展等指标统统变成了城市的“十八般武艺”,一番擂台赛过后,我们将看到谁胜又谁败?我们要选择“黑猫”还是“白猫”?…… 浪花淘尽英雄,烈火始见真金。《落脚之城:我们的明天在哪里》恍如一个城市解剖台,为我们详尽剖析城市发展的背后动力和阻力,全面展现了各大城市的明暗面貌,揭示了城市的去路,让我们得以更好地设计未来,找到属于我们的那座城。 目录 第一章 城市大背景——太平洋西岸的钟声 第一节 华尔街一刀杀死东莞? 第二节 “哈德逊河畔”展翅的蝴蝶 第三节 城市的镜鉴:底特律城的废墟 第四节 广州广交会:世界经济的“脸谱” 第五节 中国城市的“阴阳两界” 第六节 城市,金融危机中的H1N1患者 第七节 TOP迷局,谁是中国城市的“奇点” 第二章 城市样本——深圳“青蛙”DNA解析 第一节 特区·深圳——中国MODERN城市的样本 第二节 思想篇:春潮已逝,娱乐至死 第三节 文化篇:黄金满地,难溢墨香 第四节 社会篇:“先疯”城市PK先锋城市 第五节 经济篇:“科技之都”与“山寨精神”的悖论 第六节 人才篇:万恶的定理,劣币驱逐良币 第七节 金融篇:回光返照式的最后一丝怜悯 第八节 传媒篇:万马齐喑究可哀 第九节 总结篇:深圳,深圳,魂兮归来 第三章 城市进入战国期——永不落幕的豪门恩怨 第一节 中国的名片:城市竞争的2.0时代 第二节 深圳VS上海:“黑猫”与“白猫”的终极博弈 第三节 深圳VS香港:“城”梦了无痕,有情人难成眷属 第四节 深圳VS广州:深圳向左,广州向右 第五节 北京VS上海:合谋的双寡头时代 第六节 北京VS深圳:谁是社会主义的嫡系传人 第七节 香港VS上海:中国德比战,谁是“经济魁首 第八节 香港VS广州:魔幻现实主义,到底谁是乡巴佬 第九节 苏州VS东莞:COSPLAY,致命的模仿 第十节 终极较量,寻找中国城市的经济坐标原点 第十一节 豪门恩怨:中国城市之间的“永恒冷战” 第十二节 浮躁时代:城市之争隐藏的深层背景 第四章 城市向何处去——寻找最后救世主 第一节 黑客帝国预言:城市进入Zion时代 第二节 交通:城市无法求解的“悖论” 第三节 房价:“日不落”背后的七把暗器 第四节 环境:路易十六的惊世之语 第五节 社会:从不娶“城市女”的“80后”说起 第六节 文化:湮没在风尘中的“救世主” 第七节 金融:仍是一种城市病 第八节 宿命:终极答案——NOCITY 第九节 城市的挽歌:世纪末的最后一声尖叫 第十节 城市圈:绝望抉择,上帝的左眼 第五章 典型性城市与城市圈——金融风暴下的“珠三角 第一节 中国“野麦岭”,“珠三角”的原罪 第二节 广州:越王的心结,在辩证论中游走 第三节 肇庆:铅华褪尽,打造华南“北大仓 第四节 佛山:“珠三角”打群架,佛山苦练“无影脚” 第五节 东莞:原罪的报应,无解的5次方程 第六节 深圳:退化的”先锋“与生锈的”刀锋” 第七节 珠海:“珠三角”悖论,一个被误读的异数 第八节 香港:“珠三角”的无冕之王 第九节 “珠三角”未来:打造世界城市圈新一极 第六章 打造世界级城市圈——解开珍珑棋局的密钞 第一节 “第三次世界大战”:“城市圈”在战斗 第二节 珍珑棋局,阻碍城市一体化的七种力量 第三节 硬件先行论:打造城市间的“黄金走廊” 第四节 解铃还须系铃人,集权的必要性 第五节 虚伪的命题:“双子星”还是“单核心 第六节 错位竞争:破除“丑陋的中国人”心态 第七节 终极一体化,寻找共同的文化归属 第八节 世界是圆的,城市是平的 第七章 世界级城市圈——隐藏的国之利器 第一节 1957,城市托拉斯的伟大预言 第二节 世界五大城市圈,隐藏的国之利器 第三节 城市超级进化:国家战略的组合拳 第四节 区域经济时代,21世纪的经济引擎 第五节 中国MegaIopolis,非理性排列组合 第六节 是“城市季风”还是“城市跟风” 第七节 既生瑜,何生亮:“珠三角”硬撼“长三角” 第八节 未来命脉:超级城市圈的“三国演义” 第九节 巨人的“肾”:“大武汉”与长株潭城市圈 第十节 世界级城市圈:天残地缺的梦魇 第八章 21世纪的田园城市——甜蜜的隐喻 第一节 城市圈呓语:田园双栖的梦幻抉择 第二节 诗情画意的冰冷传说:21世纪的田园城市 第三节 自然的回归:寻找瓦尔登湖 试读章节 第三节 城市的镜鉴:底特律城的废墟 美国有一个城市与东莞有着相似的命运,而且它的命运更加离奇曲折,它的历史更加绵长悠久,它的成长与衰落是世界所有城市的镜鉴,它就是美国的底特律。 2009,欢迎来到底特律,欢迎来到第三世界! 底特律,曾经名扬全球的汽车城,世界现代工业的典范,美国制造的象 伟大的福特只怕不会想到,这个风光一时的城市,竟然沦落为21世纪城市悲情的象征。 一部名叫《生死谍变》的小说曾经这样描述底特律:底特律伍德沃得大街位于底特律中心地带,_在街区附近相邻的六个街区是大量的空置房屋,那里是底特律特有的风景,是近几十年来废弃的房屋,它们是底特律近代繁荣和衰落的见证,更是城市探险家的乐园。黄昏的太阳照在底特律伍德沃得大街的建筑上,现代和古典交织成的光和影在上面书写着一个个过往的传说…… 小说描述的好像是对今日底特律的预言,一语成谶。一个戴墨镜的东方记者走在底特律的街头,他是这样描述这座城市的:从通用汽车全球总部的大楼望出去,冬日的底特律河无声、静寂。封冻的宽阔河面闪烁着寒冷的银色。寒风过处,冰面上扬起一片小小的暴风雪。楼下不远处的科博中心,2009年底特律国际车展正在热闹进行。看上去,这个汽车之都有着现代文明的一切——漂亮干净的公路、摩天大楼,当中有典雅尊贵的欧洲古典主义建筑,以及星巴克。但这些只局限于市中心区,只要转过一个街角,一条肮脏的大街就横在面前,上面的积雪已被太多的车辆扬尘染成黑色。 多么唯美而伤感的描述:黄昏的太阳、寒冷的银色、瑟缩的寒风……钢铁底特律竟然如此具有诗意!中国所有城市的悲情加起来,都抵不上人家眼角的一滴泪,当然,中国的城市是不允许有悲情的。东莞人不是说外面唱衰东莞的都是谣言吗7东莞永远是蒸蒸日上的,深圳永远是信心满满的,苏州永远是“日不落”的,而上海,一定会成为世界级大都市。 这个时代,不允许有悲剧,再大的悲剧也要像“百鸟朝凤”一样装饰成喜剧。只是,我们不知道,将悲剧改编成喜剧,是不是最大的悲剧? 底特律的衰落并非始自今日,底特律在1962年达到繁荣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1967年,社会底层的底特律黑人因种族歧视等原因与白人发生流血冲突。政府动用5000人的军队入城镇压,冲突中4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7200人被捕,数百幢建筑被烧或受损。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这场暴乱使底特律从巅峰跌落。白人开始大规模撤出,人口大量流失。 有分析说,底特律衰落有两个根本原因:第一,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第二,人口素质大幅度下降。底特律在最繁荣时期的人口高峰达到180多万,现在底特律人口为80多万(有的甚至说只有5075),不足原有的一半。而在这40多年内,美国人口数量却增加了50%以上。底特律显示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巨大危害。对比中国,未来20年中国人口也会迅速减少,每年约减少1000万人口,减少速度约0.7%,与底特律人口减少速度类似。这会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致命影响,会不会出现类似底特律现在的经济形势?这一切留待历史来回答。只是有一点必须澄清:“中国贫困之人口决定论”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是一种转移社会矛盾的策略。人口也许是决定财富的因素之一,但也仅仅是因素之一而已,纵观中国数年来的发展,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从人口数量这个因素来讲,如果说底特律的衰落用了45年,那东莞的衰落可能不用2年。底特律的住房自有率很高,美国汽车工人都是中产阶级,所以白人要迁出底特律首先要处理掉自己的房子,这是个难题。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没有户籍限制,可以自由迁徙。而东莞呢,深圳呢,珠海呢,苏州呢?有几个打工仔拥有房产,又有几个老板有东莞户籍?对于他们来说,东莞永远是一个无根的城市,一旦风吹草动,两个月之内,1000万农民工就会撤回”江东”,那时的东莞就是一座“空城”。其时,东莞一定比底特律更具有”废墟”般的诗意。 户籍是最具特色的中国制度之一,也是许多东莞本地人内心潜在的骄傲。只是迟早有一天,这户籍制度所犯下的天大罪孽,必将一一报应在东莞、报应在更多中国城市的头上。 最可怕的是,20年后的中国,人口数量减少的范围是整个大陆,而不仅仅是某一个城市,是比底特律人口规模大700倍的一个“超级帝国”。底特律衰落,美国尚可以想方设法提供其他能量补充。但20年后的中国,只怕连上帝+玉皇大帝也没有办法。 底特律在20世纪60年代有个转折,黑人大量到来,白人背并离乡。而白人是底特律的中流砥柱,是底特律的中产阶级,黑人的大量到来导致底特律人口素质整体下降,紧接着底特律社会安全形势变得严峻。现在,底特律人口90%左右是黑人,该城成为许多”黑社会”小说的背景地点。这并非是对某一个种族的歧视,因为历史的原因,白人所受到的各方面教育的确优于黑人。 底特律这座城市的衰落只是“美国制造”进一步转型的节点之一,它对美国造成的伤害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而作为”中国制造”的模板,东莞一旦衰落,那绝对不仅仅是诗人笔下的钢铁悲情,而是众多城市随之多米诺骨牌般地倒掉,因此关乎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 底特律的衰落给“中国制造”一个怎样的参照,又给中国这些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一个怎样的借鉴? P11-13 序言 中国的城市与城市圈 人类总是为悖论而苦恼,有关城市的命题也不例外。 当起于青萍之末的城市化之风刮成势不可挡的飓风时,“梦想成真”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失重和迷茫:“城市化”真的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中国问题无可替代的良方吗?如果是,那孪生而来的生态恶化、人居龃龉又该如何面对?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宿命者”而言,倾尽血汗建设自己的家园,拆除古老街巷,兴建畸形建筑。最后发现这个不东不西的城市却在抹去自己童年的记忆,这还是那个生存的落脚点和精神依托的故乡么?回首处满眼陌生的整洁与热络的空虚……这,到底是属于谁的城市? 漂泊一族从来只把自己当成城市过客,中国“春运”创造世界交通迁徙史的奇迹正说明这一点。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或者奇巧的机缘,有些漂泊者和城市建立了难以割舍的心灵关系,但最终定居下来时,却发现在这里生存远比故土艰难。那,到这个陌生而遥远的城市来又是为了什么? 城市圈以雷霆万钧之势雄起,左右着中国的经济走向,本以为这些处于同一命运的城市将会精诚合作,却发现其实每个城市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类似广深之争、京津对抗的“双城记”此起彼伏,城市德比战不再是北京与上海这两个南北大都会的专利,表面和谐生存,而实际上却是永恒不灭的“战争”。 悖论一个接着一个,“城市化”是民族崛起的必然之路,而这条“必然道路”的终点又是如此险恶和不可捉摸…… “城市化进程”在中国方兴未艾,更为强势的“城市圈”又横空出世,特别是近十年来,城市研究离不开“城市圈”这个地理概念,否则观点就显得陈旧与老套。21世纪城市的竞争不再是单个城市的战斗,而是城市圈的角力,无论是美国的纽约、费城,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法兰克福,日本的东京,都是如此。谈城市不说到城市圈,就缺乏一个背景描述,一切都显得虚幻无力。在中国,神话的深圳与传奇的东莞位于“珠三角”要冲,风光无限的北京则背靠“京津唐”,资本堆积的上海则是“长三角”的龙头¨包括近些年来的“苏杭”、“广佛”,这些城市无一例外背后都有城市圈这个巨大的影子,而那些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圈的个体城市,例如武汉、郑州、西安、成都,尽管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历史底蕴和地理优势,但在纵横捭阖的城市圈时代总显得孤独与单薄。城市圈,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思想梯度。 在风云变幻的21世纪,城市个体与城市圈母体、城市圈与城市圈间,演绎出无数分合聚散的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城市的地方同样也有恩怨。而这些复杂故事之间,除了上面提到的悖论之外,又衍生出两个维度上的对立统一的概念。 一个维度是城市个体的离散与文化的趋同。“中国的城市时代”造就了无数的新型城市,中国现在的城市人口已达6亿7000万,预计2030年城市数量达到1000座左右,这些新型城市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有的在数年之间崛起,城市标本变得更加多样复杂。然而这些城市在发展中铲平曾经的历史,在蜂拥而起的竞赛中展现出的是“千城一面”。新型的超级城市成为所有城市的范本,再小的城市也搞出了CBD,再偏僻的城市也要打造“国际大都会”,一时之间,玻璃墙的反光亮度成了城市现代的标志,煽情的“世纪大道”成了最大的民生工程,而整齐划一的“权力美学”成了媒体竟相追捧的建筑精品——尽管剥夺了老市民在胡同里闲逛、在百年的小餐馆里吃饺子的快乐,甚至将那些以此为生的小贩强行赶出了这个城市。现在的城市,无论是北国冰城还是江南水乡,无论是西安古城还是东方都会,都一律的哥特式建筑和爱奥立克立柱、一律的大穹顶与基督教堂,甚至连现在看起来有点畸形的“巴洛克建筑”都莫名其妙地在东方发扬光大,而独具东方特色的古老作品却被强行拆除,祖传的文化图腾被“时代特色”无情吞噬。更多的城市完全沉迷在“经济中心”的意淫之中,忽略了自己身处的那片土地,将自己与郊区、农村彻底地分隔开来,成为“沙漠上美轮美奂的盆景”,根本不知道自己已毫无生命力。这种趋同甚至还称不上文化,顶多只是形式上的“盗版”。 另一个维度就是城市圈中心的聚散与离合。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用“疯狂”来形容也不为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这三个成型的中国城市圈,它们不再仅仅是一个传承下来的地理概念,而已经成为雄心勃勃的地缘经济政治中心。“长三角”城市圈是我国第一、世界第六的大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则是经济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而“京津唐”因其人才资源、地理优势,其前途同样不可限量。这三大城市圈,其GDP已经占到整个中国的40%,执中国经济之牛耳。在城市圈的发展中,新兴城市的出现既让城市圈倍增战略砝码,同时又分解了曾经作为中心城市的聚合力,使得城市圈内部的斗争更为激烈。这个斗争又让市民变得浮躁、浅薄,对于城市的终极定位,对于市民的“寻根情结”毫无帮助,愈发的离散就越发地孤寂,越发的聚合又导致更多的拥挤与生存压力。城市圈带来的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新生活,而是阴霾密布无可逃避的天空。 对于所有这些悖论,每个飘浮其中的城市人,作为个体深感无力。虽然有经济上的收获能麻醉部分人的思考,但人归根结底还是要沉淀到人文中去。我们来到城市,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城市究竟要向何处去?这个城市,它到底属于谁?如果一切终归虚幻,那该用什么哲学观点来支撑城市与城市人的劣迹?是放浪形骸的纵欲主义,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伪善麻木的犬儒学说,还是缥缈高远的禅家境界? 也许,悖论与矛盾一样,是与人类一起并存的共同体,它与流感病毒、蟑螂、劣根性,以及爱与恨一样,是人类不可能彻底摆脱的阴影。在矛盾中发展,克服一个个悖论,以“西西弗斯”的态度来不断迎接这些哲学拷问,也许才是我们面对“城市”这个巨大命题的正确态度。这一切或许显得有点悲观,但这就是城市与人类的命运。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城市向何处去?这是一个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作者十七进制是天涯资深网友,自2008年以来,在天涯发表多篇关于城市发展的文章,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风,深爱网友的追捧以,在网络上引起极大反响。今天,《落脚之城:我们的明天在哪里》的出版,让我们获得一个系统观察中国城市发展走向的机会,得以重新梳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 ——天涯社区执行主编 华子 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正发生在中国,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当她告别被视为落后而芜秽的田园时,表现出的是对都市文明极大的热情,繁华和富足被当成诠释都市文明的唯一的标杆,然而,许多人在拥抱繁华都市的时候,却发现城市是吞噬人个性、情感与自由思想的猛兽,这一代中国人已经逐渐地被时代大潮卷进都市,于是他们哀叹: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故园芜已平,那么我们不得不栖身的都市呢?她将拥有何种生态,她能否有资格成为我们下一代人精神上的故园?本书表达了忧虑与希冀,是记录中国城市的一份经典文本。 ——专栏作家 十年砍柴 30年中国城市化的狂飙突进,是30年中国改革开放最眩目的财富。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颠覆再造。其间,个体命运与时代潮流交织;田园记忆与都市喧嚣混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引擎和文化符号,城市承载了一代中国人的荣光梦想,也构建了中国人的生活范例。如何理解中国城市,如何识别我们自己,如何设汁我们的未来,”南方·民间智库”主编以宏大叙事手法和独特思考,梳理了30年中国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发展脉络,同时也以草根网络语言的快意和恣睢,提供了一个普通中国市民的生活读本。 ——《南方都市报》常务副总编辑任 天阳 在某种程度上本书是在以全球的视野讲述中国城市的生与死。对那些仍然沉浸在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梦想,但却从不曾明白城市的本质和终极价值的官员和精英来说,本书无疑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这不是一本有关城市的专业书籍,却比专业书籍更能显现出知识和解释的力量:无论是政客、企业家、公共知识分子,还是市民,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在城市里沉浮的影子,从而知道自己的命运究竟一直是在怎样的幕布上“表演”。《落脚之城:我们的明天在哪里》与城市前途有关,与每个人的命运有关。这是一本充满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著作。 ——全国知名城市营运专家、深圳社科院城市营运研究中心主任 高海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