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乱世先生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一丁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56个春夏秋冬的行走,怀揣的梦想,就是爱国与救国。

他5岁始读《四书》《五经》,8岁学写文章,9岁能写千字文,12岁考中首榜秀才第一名,被乡里人称为“神童”。

他师从康有为,一生行为深受老师影响,投身政治运动,影响很大。1895年春,他赴京会试,因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他协助老师康有为,发动3000名在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他支持“五四”运动,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他主张教育必须培养新国民,教育必须以培养“新民”为目的。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提出设立师范教育的教育家。1896年,他在《论师范》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

他既不盲目于新学,也不固执泥古,对于我国过去思想界受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不满;他认为这种儒家思想所形成的束缚,使我国两千年来殊少杰出的大思想家,即使有也只能托古而存,毫无独立精神。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提倡思想自由,力图破除这种思想界的痼疾。

他思想独特,著作等身,1400多万字的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其中,《新民说》拉开了中国启蒙学的序幕,“五四”后的思想家,无论是胡适、鲁迅,还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都接受过《新民说》的思想洗礼。

岭南神童

梁启超,在家中排行老大,论干支,癸酉年,属鸡;论星座,则为双鱼座。

梁氏家族在他以前,已经发展了250多年。家族始于宋代梁绍,进士,于广东为官,居南溪雄珠玑里,传3代;梁南溪始迁新会县大石桥,传12代;梁谷隐于茶坑村立户,谷隐10世孙为他高祖;高祖子名炳昆,炳昆8子中老二,名维清,是他祖父。梁氏代代农耕为业,是最普通的农民,到他祖父才一边勤耕苦种,一边攻读诗书,最终考取了秀才,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

岭南多豪杰。他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岭南福地,祖父梁维清,已经成为靠剥削起家的小地主,梁姓在茶坑村100多户人家、5000多人中已达2/3,势力较大。

他的家族,虽已富裕,但在整个地主阶级中,还属于“富而不贵”的小地主。梁氏家族,还没有人通过科举,跻身于上层封建统治者中。

对此,他祖父深以为憾,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自己苦读诗书,以期实现为官梦。夫人黎氏,是广东提督黎第光之女,对改变梁氏门庭也很卖力。然而,奋斗多年,梁维清也只中了个秀才,挂名府学生员,在仕途上也不过做到教谕,管理县文教事业。在清代九品之制的官阶中,位列八品,职位卑微。

祖父在茶坑村,却是个大人物,春风得意,算是给梁家开辟了通往官场的道路。凭借教谕的头衔和身份,购买图书,置买10多亩好地,满怀信心地让儿子梁宝瑛在自己拓开的道路上,继续奋斗。

梁宝瑛是梁维清的三儿子,是梁启超的父亲。

祖父对他的父亲要求极严,千方百计地让他父亲刻苦攻读,希望他父亲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然而,他父亲不仅没能更上层楼,而且苦读一生,连续应试,从少年童子考到两鬓染霜,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只落得茶坑村的私塾先生。

但梁宝瑛一生勤奋,事事按儒家伦理道德律己,严守家风,为后代能跻身官场费尽心血。

父亲的为人,使之在茶坑村有了威信,掌握耆老会长达30多年,为乡邻做过一些善事,为乡亲所拥戴。

母亲赵氏,出身书香门第,粗知诗文,勤劳干练,贤淑聪慧,以“贤孝”闻名乡里,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母亲的敦厚朴实、温柔忍让,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祖父在一大群孙儿、孙女中,最看重、最疼爱他。6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祖父身边。白天,他跟着祖父一起读书、玩耍;夜里,就和祖父睡在一张床上,听祖父给他讲历史故事。他祖父喜欢讲古代英雄豪杰、学者硕儒的故事,尤其喜欢讲宋代、明代亡国的故事,对那些沉痛的往事,总是津津乐道。

虽然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但梁启超不是沉醉于玩乐,而是早早地开始了启蒙。母亲在他两三岁时,就教他认字。他的祖父,在他四五岁时,就笑着引导他,读起了四书五经;一到晚上,他祖父还一边让他背书,一边给他讲故事;他祖父还教他手握毛笔,练习书法;他6岁未满,就读完了五经。之后,他到父亲的私塾学习《中国略史》等课程,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8岁,他就学作八股文了。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导下,他学业大进,9岁时,就写出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八股文章。

梁启超才华早露,童年时就常表现出惊人的智慧,深受梁氏家族的宠爱。

有一次,他爬着竹梯登高玩耍,他祖父怕危险,急忙叫他:“下来,快下来!莫跌下来呀……”他看到祖父站在梯旁,竟双手扶梯又攀了一级,还叫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听了开怀大笑,感到自己孙子非比寻常。  有一天,他在外玩得满头大汗,口渴回家,看到父亲正和客人笑谈,他却没管那么多,自顾自提起茶壶给自己倒水,正要喝却被客人叫住:“启超,听说你认识很多字,你过来我考考你。”说完在茶几上的大纸上狂草了一个“龙”字,问他:“你读给我听听。”他端着碗看了一眼字,摇了摇头。客人见他连龙字都没认出来,哈哈大笑起来。他却没有理会,而是将水一口气喝了下去。客人看了笑着说:“饮茶龙上水。”他看着笑的洋洋得意的客人,回应道:“写字狗耙田。”客人收敛了笑容。他父亲很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却夸赞道:“了不得!令公子才思敏捷,对答工整,好!好!好!”

他刚满9岁时,祖父和父亲就决定让他去广州考秀才。他第一次出远门,从新会上船沿西江而上。同船的多是赶考的,四五十岁的、十多岁的比比皆是,他年龄最小,不免胆怯。

这天中午,大家在船中进餐,忽然有人提议,以餐中咸鱼为题,吟诗助兴。大家还在冥思苦想,他就忍不住吟了两句:太公垂钓鱼,胶鬲举盐初。

他话音一落,就博得了一片喝彩。有的说,这两句诗,诗意浓郁,风格高雅;有的说,他年纪最小,出句最快又好,才华不同寻常。从此,他舟中咏诗的故事,不胫而走,梁家“神童”的声名,传遍了新会,响誉岭南。

梁启超10岁那年,跟父亲进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第二天早晨起来,他就到李家正厅对面的杏花园玩耍,看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就伸手摘下几朵。

突然,他听到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是父亲和李秀才。他急忙把杏花藏进袖子里,但还是被他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就严肃地吟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本来他父亲打算用对联来处罚儿子,却不料,他在抬头间偶然看到对面厅檐挂着挡煞的镜子,急中生智对道:“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镜听父子俩的对子,禁不住拍掌叫绝,笑着说:“让老夫也来考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话音刚落,梁启超就立即回应:“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笑容满面地连声夸赞。

11岁那年,他到省城参加考试,一举考中秀才。考完试之后,主考的三品大员、广东学政使叶大焯,得知广东出了这么一个神童,再细细阅读了他的试卷后,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他和几个年龄稍小的秀才面试,与他们谈论经学、唐诗宋词和唐宋八大家等。

被接见的新科秀才,一个个进去后,很快就退了出来,惟独他,虽然小小年纪,却无所不知,对答如流。叶大焯不觉十分高兴,对他大加赞赏。

机灵的他,在赞赏声中马上跪下请求说:“老师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经是七十高龄,他的生日是农历冬月二十一,弟子很快就回家乡看望他老人家了,如果在我为祖父祝寿时,能得到先生所写的寿言,一定会使我祖父延年益寿,而且,还可以告慰叔父和父亲的孝顺之心。”

叶大焯听完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说出这番成熟的话语,大为惊讶,并深深地为他这份孝心所感动,于是接受了他的请求,欣然提笔,为梁老先生写下了寿文。

叶大焯在这篇洋洋洒洒的祝寿文中,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梁启超才学不凡,可与历史上的吴祐、任延、祖莹相媲美;二、劝勉梁启超不可骄傲,巩固所学的知识,勤学新的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梁家教子有方,茶坑人杰地灵,梁启超前途不可限量。

回到家中,他祖父一读,惊讶地瞪大双眼,手理胡须,笑着说:“广东学政是朝廷三品大员呀,竟亲自挥笔为老夫写寿文,真是大喜过望,大喜过望啊!”

茶坑村双喜临门,就像过节一样,既庆祝他考中秀才,又庆贺他祖父得到高官的祝寿。

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广东乡试,顺利考中举人,排名第八,而且是这次新会籍考生中成绩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全省考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在这次乡试中,他的试卷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思路敏捷,富有才情,自然引起了两位主考官的特别关注。

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贵州省贵筑人(今已并入贵阳);副主考官为福建人王仁堪。两人都很赏识梁启超的学识与才华。

李端棻心想,自己多年来担任乡试主考官,从来就没有遇到像梁启超这样才学超群的学子,他感到应该和梁启超见见面,试试他的真正才学,同时,李端棻心想,自己有个年轻的堂妹,待字闺中,不如乘此机会,撮合撮合,兴许能成就门婚事,于是,李端棻就请副主考官王仁堪作媒。

正当李端棻如此考虑的时候,副主考官王仁堪也因为很欣赏梁启超的才智,想把自己尚未出阁的女儿,许配给这位年轻举子。

当李端棻提出请王仁堪做媒人的时候,王仁堪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但是,由于李端棻最先提出,王仁堪内心虽然有说不出的惋惜,最后也只得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后来,李端棻借与考生面谈的机会,直接向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在主考官面前,一时之间,无法拒绝,而且他也无意拒绝这门婚事,便深深地感谢主考官的厚意和栽培,并马上写信告诉了父母。他父亲知道这件事之后,觉得很不妥当,因为自己家族,世代耕读,李家则世代为官,难以高攀,门不当户不对,就婉言谢绝了。李端棻却并不死心,坦然写信给他的父亲说:“我也知道启超出自寒门,但他前途无量,不久即可青云直上。我家物色的是人才,而不是从贫富来考虑,而且我也知道我的堂妹深明大义,我才敢于为她主持这门婚事,你们就不必推却了”。

就这样,这门婚事就定了下来。

后来,李小姐在他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段佳话,当然,这是后话。P1-8

目录

序曲

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岭南神童

 康梁维新

 首唱“中华民族”

 新民说

 趣味主义

 温馨家事

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商贾后代

 笃学精进

 教育先行

 五育并举

 北大新风

 大学校长的楷模

 三妻相继

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

 神童初现

 改进教育

 晓庄师范学校

 支持革命

 重庆办学

 教育主张

 妻儿轶事

张伯苓:南开先生

 书香之后

 南开先生

 结缘重庆

 中国奥运第一人

 结缘张学良

 得意弟子周恩来

 “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

黄炎培:溯源与创新

 初经风雨

 急步兴学

 职业教育

 英雄交往

 教育子女

 历史周期律

竺可桢:浙大保姆

 粮商之后

 科学救国

 浙大保姆

 大学教育观

 管天第一人

徐特立:永远的丰碑

 农家读书人

 挥刀断指写血书

 赴法求学

 得意弟子毛泽东

 “三位一体”教育观

 夫妻恩爱

吴玉章:人至期颐亦不休

 “三荣望族”之后

 血性男儿

 领导保路斗争

 人大首任校长

 贫贱夫妻

吴贻芳:智慧女神的坚守

 知县千金多坚韧

 999朵玫瑰

 近代第一、第二的女校长

 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

孙敬修:童心不泯的“故事爷爷”

 贫民的儿子

 汇文从教

 结缘电台

 家事凝重

 师徒深情

 故事爷爷

 为了孩子

晏阳初:一生只为一个承诺

 巴人之后

 用心求学

 定县实验

 平民教育思想

 家事掠影

 异域升华

陈鹤琴:另类的儿童教育家

 浙商后裔

 学业精进

 观察研究808天

 幼儿教育

 “活教育”思想体系

 挚友陶行知

 家事走笔

序言

教育是一场累年跋涉的文化苦旅,任重而道远。

盘古开天,生灵苍茫,结绳治事,磨石山塘。口耳相传,技能绵长,观察模仿,教育初张。黄帝史官,仓颉造字,意符文笔,风骨万方。

西周兴校,贵族“国学”,礼乐射御书数,官府华堂;庶民“乡学”,礼教政三物,相聚民房;典章文物,道德流芳,“明人伦”,万古香。

春秋私学兴,战国争鸣忙。孔丘墨子,“显学”始昌。孔徒三千,有教无类,《诗》《书》《礼》《易》,《春秋》南望;立志乐道,自省克己,身体力行,改过善良。上说下教,墨翟首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贤士”兼爱倡。孟子“性善”,荀子“积靡”,兴教学扬,相得益彰。《礼记》华章:尊师重道,教学相长,豫时孙摩,相辅息藏,启发诱导,长善救亡。

秦与汉,统大疆。罢百家、尊儒术,改选士,太学创,理古籍,文字量。董仲舒,性善恶,强道德,必正我;王充笑,“鸿儒”仰。

魏晋南北朝,“儒”“玄”“史”“文”,四学并扬,医学始昌。嵇康君,“玄学”强;颜之推,家教忙。

隋唐五代,科举新场。“生徒”起,出校坊;“乡贡”来,州县堂;“制举”诏,由帝皇。韩愈“师说”,妙语华章,业精于勤,道出衷肠,博览精学,言明专长,“传道”“授业”加“解惑”,育出华夏好栋梁;柳宗元兴教,文以明道常,交以为师生,补短各取长,顺天与致性,博采大众长,奋志和厉义,凛然绝仓惶。

宋元“重文”,“兴学”繁忙。范仲淹知政,州县立学堂,策论与经学,“苏湖教法”扬;王安石两度为相,太学“三舍法”首创,专设武、律、医分学场;徽宗崇宁时,全国兴学强;书院兴山梁,众生读书忙,白鹿洞石鼓岳麓、应天府嵩阳茅山,六大书院走笔狂;朱熹尊儒学,白鹿洞重妆,“存天理、灭人欲”,“书院揭示”上墙,“小学”“大学”分房,居敬务穷理,学思要力行,因材来施教,读书六法尝:循序加渐进,熟读精思量,虚心与涵泳,切己体察偿,著紧勤用力,居敬持志昂。

明代崇儒纳士,八股创立盛行,横施文化专制,思想禁锢深层;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起扶桑,“训蒙教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声誉遍城乡,“知行合一”,并进知行,“各得其心”,自求自刚。

明末清初,动荡民伤,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诸贤达,“实学”不落荒;王夫之畅笑,人性乃“气禀”,“新故相推”行,“行可兼得知,知不可兼行”;颜元批传统,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市风,必治这三伤,强调兴“实学”,“礼乐兵农”昌;龚自珍求改良,反对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详;魏源学西方,革除“人心之寐”、“人才之虚”,绝不再彷徨;洪仁开斥责:“不务实学,专事浮文”,主张建造火车、轮船、钟表作坊,施以宗教道德、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三宝”教育,不断兴城乡。

洋务运动起,戊戌变法至,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学堂;容闳率幼童,一百又二十,留学美利坚;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谱华章,起草《奏定学堂章程》,祖国首个近代学制扬;康有为,变科举,废八股,兴学堂,《大同书》,去国、去家、男女平等新主张;梁启超,开民智,育新民,师范教育兴城乡;严复论教,救国良方,新体系:蒙学堂,中学校,大学堂,留学常,省立师范学堂,五管齐下,各领风光。

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逾高墙;张伯苓,南开先生四育忙;黄炎培,职业学校出好郎;竺可桢,求是学风引思量;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吴玉章,素质教育第一强;吴贻芳,女校天地首开创;孙敬修,小故事里大道扬;晏阳初,平民化教育行四方;陈鹤琴,儿童专家永留芳……

东方红,升艳阳,新中国,普教忙,义务普九,免费学堂,教育改革,人才成长,《新华字典》,发遍村庄,教利万民,欢腾昂扬!

壮耶美哉!圆梦图强!师生同心,步履铿锵;教化后人,城乡统量;登月探海,誉远声翔。

教育兴邦,有教无类兮育出好栋梁;

华夏兴旺,反腐自强兮盛世新辉煌!

吾今起柔笔,追思落彷徨;小文醒悟否?揪心醉夕阳。

一丁

2014年4月11日·科技城·梦想苑

内容推荐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响弥远的一项重要传承方式,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可以说,教育就仿佛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能够支撑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记根源。

俗话说:根正苗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教育就是保证根正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在清末到建国初期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业,为国之未来奋不顾身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那段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一丁著的《乱世先生》中,十二个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猎,让人仿似面对面和教育大家沟通,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编辑推荐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  他们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  一丁著的《乱世先生》以十二位民国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为主线,让读者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他们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和处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