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是20世纪最受推崇的经济学家之一。在经济学史上,他的地位十分尊崇,与亚当·斯密、凯恩斯、马歇尔等人并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巨匠”。作为一名眼光锐利、睿智通达的思想大家,他曾对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说过:“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一句话道出了经济学的本质。
综观熊彼特的经济学理论,最突出的当属创新理论思想。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大师最精彩的理论学说,译者特意综合了《经济周期循环论》以及《经济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篇章,精选成书,以飨国内读者。
本书共分为六章,在第一章里,熊彼特对商业周期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从危机谈起,认为危机的发生有其周期性,危机是经济繁荣与衰退交替波浪式运动的要素;接下来,作者详细论述了繁荣如何产生,繁荣带来的后果有哪些,由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是由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对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影Ⅱ向,有的企业将退出,有的企业通过前面所说的信贷,或者结构调整,可能获得重生。
第二章中,作者阐述了在特定环境下,经济实体的流转过程。用生产力的组合来解释生产过程,同时将生产要素分成不同的级别,重点考察土地和劳动这两个原始生产要素;进而论述了“归属理论”:并用效用指数和边际效用的概念来表明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对成本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论述中已经蕴涵着机会成本的内容:通过对价值创造的分析,把归属过程回归到原始生产资料;在第二章还考虑了时间因素,这样就把风险价值也包括了:此外,它还分析了交换经济的方式,对货物流和货币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中,作者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本质现象进行讨论与分析。归纳起来有,经济发展过程如其他过程一样,每一阶段的情况都要依赖于前一阶段的结果,它是动态的;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由一个均衡走向另一个均衡,这个过程就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家”这个创新的开拓者,这里,作者详细说明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第四、五、六章分别从信贷与资本、利润、利息这几种经济现象说明经济发展过程。
在第四章中,作者写到,信贷是为了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支付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要素;资本,是一种杠杆,它可以将生产要素用于新用途,而且它被企业家所掌握;作者进一步说明了资本市场的主要职能是用信贷交易筹措资金。
在第五章里,作者围绕利润的产生、利润与工资的区别,以及利润在交换经济与非交换经济中由于竞争而最终消失,详细地论述了利润的特征,其产生与消亡过程,以及利润转变成地租。
第六章内容主要是阐述了利息的存在,比较不同的经济形态下利息的存在问题,以及利息产生的源泉,作者认为利息是一种价值剩余。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以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也可以称之为“创新理论”,他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谈经济的发展,谈企业家利润以及利息,自然有他的局限性;但他提出的经济周期循环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强调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均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见解,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于危机的理论,更准确地说是周期性的商业波动理论,不像已经被详细说明了的关于企业家职能、信贷、资本、货币市场、利润、利息等理论那样,它甚至还没有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对其主题的陈述。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在今天看来应该比过去更需要对大量的不断增多的资料进行综合处理,更需要以那些表明商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指标为基础,制定出许多个别理论。在这方面,我的工作还只是一个不成形的框架;我所承诺的彻底研究还没有完成,而且按照我的工作计划,这种情况还将长时间持续。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提交这一章,除了在表述上,没有其他任何变化,这不仅是因为现在这一章对于考察危机有其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因为我仍然坚信它是正确的;不仅是因为我相信这一章包含的内容有助于本书对这一主题的论证,而且还因为这一论证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因此,我愿意在这一章的基础上接受批评。
通过研究我所注意到的各种反对的意见,我更坚信我的信念。这里我只提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批评说我的理论只不过是一种“危机的心理”。这种反对意见是由一位最有才能的,也是我最尊重的权威提出来的。这条意见表达得是这样文雅,所以为了让读者明白它的真实含义,我必须亲自阐述它的真实内容。“危机的心理”意味着某种十分明确的含义,它不同于“价值的心理”,比如,它意味着坚信那些令人害怕的商业世界的悲喜剧式的畸变,它们是我们在每一次危机中注意到的,特别是在过去已经注意到的。因此,作为一种危机理论,它意味着一种科学的解释要么依据显然是同时发生的以及相应产生的现象(恐慌:悲观主义,等等),要么,只在某种缓和的程度上,依据以前对股票看涨的趋势、促销热潮,等等。这种理论是很枯燥的;这种解释也没有说明任何问题,但这不是我的观点。不只是因为我总是讨论外在行为,因而在我的论述里,心理因素只能在对每一经济事件的陈述中找到,甚至是最客观的陈述,而且还因为我解释商业波动的现象——不管现在是否发生——仅仅用一串自动运行的客观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也就是用新企业的出现对现有企业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来解释。
第二个反对意见是由洛伊提出的,他说我的理论没有解释危机的周期性。对此我不理解。周期性可能有两种含义:第一,仅指每一次繁荣之后都有一次萧条,每一次萧条之后又跟随着繁荣这个事实,而我的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第二种含义是指实际的周期长度。但是没有一个理论可以从数量上解释这一点,因为,显然它依赖于个别情况的具体数据。不过,我的理论对此作了一般性的回答:一段时间之后,繁荣结束,萧条开始,而在新企业的产品上市之前,这种现象必然会消失。当吸收创新的过程结束时,一种新的繁荣会战胜萧条,从而出现繁荣景象。
但是洛伊还有其他的含义,这些内容由埃米尔·莱德勒表述如下:我的论证被说成是“令人不满意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试图说明为什么企业家实际上是周期性的大批地出现,他们可能出现的条件是什么,以及如果条件对他们有利,他们是否将会不断地出现,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现在有人可能认为,我对企业家的成群或者大批出现(这是形成繁荣阶段的唯一原因)以及它所引起的现象的解释不能让人信服。但是如果说我根本不曾努力解释它——实际上,我的整个论证都是为了解释它——在我看来是没有根据的。企业家们得以出现的条件——不考虑竞争经济的一般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可以简略地、不完全地表述为新的可能性的存在,这种新的可能性从私人经济的角度看是更有利的——这个条件必须被实现;由于人们主观意识的限制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些可能性也只能有限地实现;还要加上一个能够十分可靠地估算出来的经济形式。如果人们能坚持我们对企业家概念所做的假设条件,那么,为什么企业家会出现在这些条件下,就不是难以解答的问题了,就像人们一看到有利的机会就会伸手抓这个事实一样。 现在,我并不带有任何批评意图,只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这些观点,我打算把我的理论与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做过最充分论证的斯皮托夫的理论加以比较——尽管在彻底性和完备性方面很难与之比较。从尤格拉那里得来的观点——据此,商业中的波浪式波动,而不是危机本身,似乎是需要说明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对两者是同样的。我们赞同这个观点,即变换的状态(斯皮托夫称之为“Wechsellagen”)是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发展所采用的形式。因此,我们也赞同这个观点,即充分发达的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只能追溯到这种变换状态首次无误地出现的那个时代(根据斯皮托夫的观点,在英国是从1821年开始,在德国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再者,我们赞同钢铁消费数字是反映经营状况最好的指标;也就是说,斯皮托夫发现并计算出的这个指标——在这方面我没做任何努力——我承认也是我的理论认为的正确指标。我同意这个因果关系首先开始于用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而繁荣首先实现于工业厂家(工厂、矿山、船舶、铁路,等等)的生产中。最后,我们同意这个观点,正如斯皮托夫所表述的,产生繁荣是因为“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固定于新的企业中,接着这种冲击延伸到原材料、劳动、设备等市场上。从在这里具有重要性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同样也可以理解资本,例外的情况是,在我的论述中购买力的创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而在斯皮托夫的论述中则不是这样。至此,我只应该补充一点,即资本的投入不是随着时间均匀分布的,而是间隔着大批地出现的。显然,这是极其基本的事实,对此我提出了一种解释,这是斯皮托夫不曾提出的。我接受斯皮托夫关于标准周期的概念。P3-6
本书作者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后入美国籍,是现代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周期循环论》(又译《景气循环论》)这两本著作,是他最富代表性的著作,在其中他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也因此成为创新理论的创始人。
熊彼特早年就读于一所贵族中学,1901~1906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专业,是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弟子;曾在德国从事社会工作,1925年回到学术界,任德国波恩大学教授;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50年逝世。他在学术上担任的职务有:1937~1941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他的著作《经济周期循环论》在后来的经济学界以及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评价称它是“西方经济学界第一本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专著”。
综观熊彼特的经济学理论,最突出的当属创新理论思想。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大师最精彩的理论学说,译者特意综合了《经济周期循环论》以及《经济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篇章,精选成书,以飨国内读者。
本书共分为六章,在第一章里,熊彼特对商业周期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从危机谈起,认为危机的发生有其周期性,危机是经济繁荣与衰退交替波浪式运动的要素;接下来,作者详细论述了繁荣如何产生,繁荣带来的后果有哪些,由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是由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对不同的企业带来不同的影Ⅱ向,有的企业将退出,有的企业通过前面所说的信贷,或者结构调整,可能获得重生。
第二章中,作者阐述了在特定环境下,经济实体的流转过程。用生产力的组合来解释生产过程,同时将生产要素分成不同的级别,重点考察土地和劳动这两个原始生产要素;进而论述了“归属理论”:并用效用指数和边际效用的概念来表明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对成本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在论述中已经蕴涵着机会成本的内容:通过对价值创造的分析,把归属过程回归到原始生产资料;在第二章还考虑了时间因素,这样就把风险价值也包括了:此外,它还分析了交换经济的方式,对货物流和货币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中,作者主要针对经济发展的本质现象进行讨论与分析。归纳起来有,经济发展过程如其他过程一样,每一阶段的情况都要依赖于前一阶段的结果,它是动态的;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由一个均衡走向另一个均衡,这个过程就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家”这个创新的开拓者,这里,作者详细说明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第四、五、六章分别从信贷与资本、利润、利息这几种经济现象说明经济发展过程。
在第四章中,作者写到,信贷是为了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支付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要素;资本,是一种杠杆,它可以将生产要素用于新用途,而且它被企业家所掌握;作者进一步说明了资本市场的主要职能是用信贷交易筹措资金。
在第五章里,作者围绕利润的产生、利润与工资的区别,以及利润在交换经济与非交换经济中由于竞争而最终消失,详细地论述了利润的特征,其产生与消亡过程,以及利润转变成地租。
第六章内容主要是阐述了利息的存在,比较不同的经济形态下利息的存在问题,以及利息产生的源泉,作者认为利息是一种价值剩余。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是以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也可以称之为“创新理论”,他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谈经济的发展,谈企业家利润以及利息,自然有他的局限性;但他提出的经济周期循环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强调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均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见解,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在某种方式上,凯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传统的最著名的哲学家的对抗——最有光彩、最聪明、最难以击败的诡辩者巴门尼德和反应缓慢、丑陋但却富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间的柏拉图式的论辩。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也许没有人比凯恩斯更有光彩、更聪明。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平平淡淡——但他更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
——彼得·德鲁克
他是创新理论的先知,是这个世纪最老练的保守派。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对商业周期的研究,必须基于一个令人满意的周期理论。不加“预判”而只关注成堆的统计数据。这是没有意义的。周期发生在经济世界中,所以一个有效的周期理论必须与普通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然而,这两种理论的结合,即使是尝试性的结合,也显然只是一种例外,它并不是经济学中的常规。
近二十年来,经济学已经被很糟糕地分割成一系列互不关涉的部分——各个领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有在熊彼特和米塞斯的理论中,周期理论才与普通经济学相结合。
——默里·罗斯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