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的启示
时光飞逝,转瞬之间,我也到了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的年龄。
那确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六岁的我刚刚背着书包走进小学校门。在长长的走廊,我见到上方横挂着一块木牌,画着一只正在结网的蜘蛛,旁边写着一句文绉绉的话:“有恒为成功之本。”
小小年纪,我连“恒”字都不认识,当然不明白“有恒为成功之本”是什么意思。
后来,听了老师的解释,总算朦朦胧胧懂得这句话的含义:蜘蛛织成八卦网,“单捉飞来将”。一阵风吹来,把蜘蛛网吹破了,蜘蛛马上过来把网补好。补了又破,破了再补,蜘蛛不知疲倦,有一颗可贵的恒心。
我天天从这幅画下面走过,“有恒为成功之本”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渐渐地,我体会到“恒”字的魅力:“恒”的艰难,“恒”的喜悦。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十一岁的我,偶然在当地的《温州日报》发表了一首小诗,使我对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我文学创作的起点。
然而,最初的文学之路是艰难的。我的幼稚的作品,十有八九被退稿。是那个“蜘蛛”鼓励我继续在文学之路上知难而进。
我很幸运,在十九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紧接着,在二十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就在一帆风顺的时刻,我在二十一岁时写出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却因与三年自然灾害的形势格格不入,“不合时宜”,遭到了退稿。此后,“文革”十年,我又连遭“批判”,“下放”到“五七干校”。
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仍坚持“织网”。我像做“地下工作”似的,悄悄地写作——虽然写好之后,只能锁在抽斗里。
十年苦难的日子终于过去。我那些积压在抽斗中多年的作品一下子像涌泉一样喷发,一连几年我以“月出一书”的速度前进。那本《小灵通漫游未来》也正好赶上“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时代节拍,在1978年一下子印了三百万册,成了当时的“超级畅销书”。我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之中。
此后约稿不断,我开足马力写新作,却遇上新的难题:每一篇新作既不重复自己,又不重复别人。每迈一级台阶,都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又是那个“蜘蛛”促使我拾级而上,不断攀登。
从“很早很早以前”,到如今年逾花甲,我一直在编织着美丽的文学之网。从最初的“豆腐干”文章,到如今的砖头一般的长篇专著,从每天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我的书桌上,到子夜时分万籁俱寂的时刻,青灯黄卷,埋头笔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如此持之以恒,迄今已出版近二百部著作,总字数达到二千万。五十卷《叶永烈文集》,正在分批出版。
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是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用电脑键盘一个个“敲”出来。迄今,我仍在日复一日地写作,年复一年地出书,“恒”字使我不倦,“恒”字教我坚韧。
“恒”,其实也就是坚持到底的毅力。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就在于“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在于“恒”。愚公移山,同样在于“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是缺乏恒心的形象写照。
写作、做学问离不了“恒”,做任何事情都离不了“恒”。在科学道路上登攀,需要做一次又一次实验,需要记录一个又一个数据;在商场上拼搏,从“小生意”到“大生意”,从“小本经营”到“大富豪”,同样要有“恒”心,同样要像蜘蛛那样,失败了再干,再失败再努力。
“有恒为成功之本”,使我受益终身。直到今日,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