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朝的故事(公元618-907李渊起兵到朱温称帝)/蔡东藩历史讲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蔡东藩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内容推荐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本书为该丛书之一《唐朝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公元618-907(李渊起兵到朱温称帝)期间的那些故事。 目录 第一部 贞观之治 1 李渊韬光养晦 2 太原起兵 3 李渊攻占长安 4 李渊建唐 5 李密降唐 6 李密毙命 7 李世民征讨王世充 8 窦建德助兵王世充 9 窦建德、王世充之死 10 平定刘黑闼 11 李建成与杨文斡 12 李世民因功遭嫉 13 玄武门之变 14 渭桥之盟 15 平定北方边患 16 太宗与长孙皇后 17 恩威制服薛延陀 18 痛失魏徵 19 废立太子 20 太宗亲征高丽 21 唐王朝西睦天竺 22 唐太宗驾崩 第二部 开元盛世 1 武媚娘蓄发回宫 2 武昭仪封后 3 武皇后拔除眼中钉 4 苏定方西征东讨 5 老将辽东显余威 6 薛仁贵征西 7 阴险狠毒的武后 8 两个傀儡皇帝 9 酷吏乱国 10 武氏称帝 11 难得良臣李昭德 12 薛怀义丧命 13 名臣狄仁杰 14 中宗复辟 15 武则天之死 16 太子造反 17 中宗被弑 18 李隆基平乱 19 赐死太平公主 20 姚崇献十事 21 开元气象 第三部 安史之乱 1 玄宗废后 2 李林甫谋相位 3 后宫之变 4 杨玉环进宫 5 诸杨得势 6 安禄山发迹 7 安禄山造反 8 唐玄宗奔蜀 9 杨贵妃香消玉殒 10 唐肃宗即位 11 李泌辅佐肃宗 12 大战史思明 13 唐明皇谢世 14 诛杀李辅国 15 郭子仪再平叛乱 16 郭子仪从容退敌 17 唐代宗除奸 第四部 苟延岁月 1 理财好手刘晏之死 2 藩镇之祸 3 德宗出逃 4 解围奉天 5 父叛子忠 6 叛臣末日 7 会盟陷阱 8 李泌进谏 9 顺宗内禅 10 刘辟之乱 11 王承宗要官 12 较量藩镇 13 淮西持久战 14 李想雪夜下蔡州 15 穆宗嗜玩 16 田布自戕 17 穆宗病逝 18 敬宗被害 第五部 天下大乱 1 讨伐李同捷 2 牛李党争 3 甘露之变 4 立储之争 5 平定刘稹之乱 6 矫诏传位 7 小太宗归天 8 裘甫起义 9 桂林戍卒造反 10 王仙芝、黄巢起义 11 满城尽带黄金甲 12 朱温篡唐 试读章节 1 李渊韬光养晦 唐朝的开国皇帝叫李渊,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李晒在朝廷做大官;特别是,他的母亲独孤氏与当朝国君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一奶同胞的亲姊妹。因此,李渊一家可算是真正的皇亲国戚。 据说李渊生下来的时候,体貌与一般婴儿大不一样,颇有非凡之气,并因此得到隋文帝的格外喜爱。 父亲李晒病死后,李渊继承父亲唐公爵位,被封为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继位后,李渊又不断升职。大业九年(公元613年)三月隋炀帝出征辽东时,委以李渊监督运送兵粮的重任。 六月间,礼部尚书杨玄感趁国内兵力空虚而起兵叛乱,大举围攻东都洛阳。李渊立即派人星夜报告征战在外的皇上。隋炀帝得到消息后从前线慌忙撤军,并命令李渊为弘化郡(治今甘肃庆阳)留守,抵御叛军。不久,杨玄感的队伍即被打得落花流水,杨也性命不保。叛乱平息后,李渊继续留守弘化。由于十分善待属下,李渊在众人心目中威望越来越高。 现在来说说李渊的妻子窦氏。如果有机会驰骋疆场,她一定是个女中豪杰。据说她从娘肚子出来,就长发过肩,长到三岁时,头发竟然同身高一样长了。她读《女诫》、《列女传》等书,过目不忘。 这窦氏不仅聪明过人,而且从小就表现出一个女孩子少有的远大志向。她也是出身名门:父亲窦毅曾在北周做官做到上柱国大将军(最高武官),母亲是当时皇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只不过没多久,丞相杨坚篡夺北周大权建立隋朝,北周便宣告瓦解。面对这个突然的变故,小小年纪的窦氏悲愤异常,脱口而出:“真恨我自己只是个女儿身,不能拯救舅舅一家。” 这话要是让旁人听见了,那还了得。窦毅立即用手掩住女儿的小嘴,再三叮嘱她可不能乱说;但暗地里,却为女儿的过人胆识而惊奇不已,并对妻子襄阳长公主说:“咱的孩子长相不俗,志向不凡。咱一定要为她仔细选择一位有本领的夫君啊!” 窦毅于是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遇到年轻小伙前来求婚,就先叫他试射这两只孔雀;约定只有射中孔雀的眼睛,才将女儿许配给他。一时间,好多公子王孙雄心勃勃地前来试射,但个个都败兴而归。只有最后来的李渊,连发两箭都中了目标:一箭射中孔雀的左眼,另一箭射中孔雀的右眼。李渊就这样娶到了窦氏。 李渊与夫人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叫建成,二儿子叫世民,三儿子叫玄霸,四儿子叫元吉。他们唯一的女儿李氏长大后,许配给了山西临汾人柴绍为妻。 却说二儿子李世民长到十来岁时,古今兵法已经烂熟于心。他一向轻财仗义,喜欢交朋结友,加上人长得高大健壮,善于骑马射箭,真的是英姿勃勃,不同凡响。 当时,由于隋的暴政,社会上谣言盛行,大意是说隋朝要亡了,李氏将要取而代之。这些谣言开始只是在民间流传,后来竟传到宫廷,连隋炀帝也听说了。 这隋炀帝便开始狐疑起来,想尽办法要除掉周围的李姓隐患。李渊的一位亲戚李密,也在朝廷做官,已经官至左亲侍。隋炀帝看他相貌堂堂,像谋大事的人,担心他将来造反,于是不明不白地将其免职。 赶走李密,后来又怀疑到另一位叫李浑的,仍以莫须有的罪名诬他谋反,不但将他本人杀掉,还累及整个家族。 再后来,又听说李渊在将士中颇得人心,又怀疑他才是心腹之患,于是派了两人去召李渊来见自己。李渊早已听说李浑一族惨遭灭门,知道隋炀帝召见是不怀好意,就装出一副憔悴病容接见来使,又打发了好些金银,让他们回去报告说自己正卧床不起,等病情稍微好转就去见皇上。两位来使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回去即如此这般地汇报了。这隋炀帝此时正整日淫乐,也没当回事,一晃便过了几月。 李渊有个外甥王某在后宫当差。一天,正巧被隋炀帝碰见,炀帝便问他:“你舅咋回事,怎么好几个月都不来见我呀?”王某赶紧回答到:“可能是病还没好吧?”隋炀帝一听,很是宽心,笑道:“干脆死了倒好。”说完就走了。 王某一看这情形,连忙写了密信给舅舅。李渊接到信,只看了几行便感到大祸即将临头,左思右想也无计可施。最后也只有给隋炀帝身边的宠臣送些金银,自己则有意纵酒,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想以此来表明自己胸无大志,免得引起皇上疑心,而招来杀身之祸。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五月,就在李渊因深感自己成为炀帝眼中钉而忧心忡忡时,国内也危机四伏,不时有人起兵作乱。这天,突然传来皇上诏书,命令李渊担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讨伐群盗。李渊不辱使命,很快将叛军击败,俘虏好几万人。捷报迅速送往京城,炀帝大喜,于八月间往北巡视,没想到在雁门忽然遭遇一大队突厥兵。领兵头目叫始毕可汗。这始毕可汗调集几十万大兵,将雁门团团围住,炀帝一时危在旦夕。 国难当头,屯卫将军云定兴奉命连夜招兵买马,前往雁门解围。这年的李世民,已经是十六岁的大小伙子了,闻讯兴冲冲前来报名参军。云定兴问了他的履历,知道他是将门虎子,又看他双目有神,相貌不凡,心中已经对他有了三分敬佩。 李世民向云定兴分析道:“始毕突然倾巢出动围攻天子,一定是以为我们不能迅速前去救援,才敢如此猖狂。如果我们大张旗鼓地集结军队,连绵不断地布设几十里军旗,晚上仍然相互击鼓呼应。始毕必然以为大批援兵到来,望风而逃。”云定兴一听,觉得的确是条妙计,马上予以采纳。 果然,始毕可汗中计。隋炀帝这才得以安全返回东都。李世民在云定兴军营中呆了一年多,也不见有什么赏赐;又听说隋炀帝南下江都(治今江苏扬州)时。杀死好多敢于向皇上进言的正直官员,感叹道:“皇上如此昏庸,我在军中又能有什么作为?”于是离开军营,回到故乡。这时国内局势仍然动荡不安。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二月,李渊迁任太原(治太原、晋阳两县,同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古城营)留守,世民随往,不时带兵平乱,屡建奇功。P3-5 序言 一 蔡东藩,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丁丑)6月13日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郝,号东藩(又作东帆)。他创作了11部、1040回、600余万字的演义体历史小说:《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民国9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 蔡东藩小时候家境比较贫寒,求学之路历尽艰辛。为了替父母治病,他甚至还替人做过科考枪手;23岁时,以贡生朝考优等的身份被派遣到江西省以知县候补。 蔡东藩在那里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因为看不惯官场的黑暗称病回家。辛亥革命后,他来到上海,与好友邵希雍一起编撰图书。那个时候,蔡东藩对革命前景十分乐观,他编撰的图书《中等新论说文范》就很能反映这一点。可惜好景不长,接下来一连串的政治变故使他的热血迅速冷却,“静观之,渐得清醒之识”,且看他在《民国通俗演义》开篇中的描写: 小子每忆起辛亥年间,一声霹雳,发响武昌,全国人士,奔走呼应……无论绅界学界,商界工界,没一个不喜形于色,听得民军大胜,人人拍手,个个腾欢,偶然民军小挫,便都疾首蹙额,无限忧愁……把二百六七十年的清室江山,一古脑儿夺还,四千六百多年的皇帝制度,一古脑儿扫清。我国四万万同胞,总道是民国肇兴,震烁今古,从此光天化日,函夏无尘,大家好安享太平了。当时我也有此妄想。 谁知民国元二年,你也集会,我也结社,各自命为政党,分门别户,互相诋诽,已把共和二字,撇在脑后……那足智多能的袁项城……竟仗着兵力,逐去议员,取消国会……竟欲将辛苦经营的中华民国,据为袁氏一人的私产…… 南方也党派纷争,什么滇系,什么桂系,什么粤系,口舌不足,继以武力。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咳!好好一座中国江山,被这班强有力的大人先生,闹到四分五裂,不可究诘,共和在哪里?民主在哪里?转令无知无识的百姓,反说是前清制度,没有这般瞎闹,暗地里怨悔得很。 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事业心的蔡东藩,看透那所谓“民主”真相之后,决心要做一些实事来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他对“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的说法非常认同,觉得“这才是熟谙史实的学人悟出的真理,深析社会的智者找到的实径”。 的确,客观认识历史,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有很大现实指导意义。唐太宗说得好:“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中国历史上救亡图存的事迹不胜枚举,在民族大危机的时刻以其激励国民的爱国热情,实在是事半功倍,再好也没有了。 问题在于,记载史实的书籍——确切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全部都是用典雅深奥的文言写成。在那个知识基本被精英阶层垄断的年代,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通过阅读,直接与真实的历史面对面,自然也就不存在客观认识它并使之转化为內心力量的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才“饱含无奈和希冀”说出那样的话。 首肯了意义,摆到蔡东藩面前的依然有两条道。一条是结合风行民间的戏剧、话本甚至口头传说,创作文学艺术价值较高的小说(这一类的代表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另一条是抛开或者说弱化文学要素,尊重历史原貌,不假华饰,不事虚伪,力求“无一事无史料来历”,创作“通俗化的史书”(这一类的代表是冯梦龙等人的《东周列国志》)。 他将如何选择? 二 答案其实很简单。 蔡东藩作为具有“史家”秉性的文人,他当然不会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记载到拥有严肃意义的作品中去。他说“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蔡东藩:《唐史通俗演义·自序》),应是对自己及作品的基本要求;所以他根本无意于人物、情节、高潮、铺垫这些小说要素。他最为着意的是对史事“几经搜讨,几经考证,巨政固期核实,琐录亦必求真;至关于帝王专制之魔力,尤再三致意,悬为炯戒”(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自序》)。由此可见,二月河评价蔡东藩的小说“在文学性土……是中平之作”,不但没有任何轻视之意,更可以算得上是蔡东藩的知己了。蔡东藩的演义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当做历史来读的。 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就如此片面地认为蔡东藩是一个泥古、教条的作家。蔡东藩无论训诂还是历史观都有他难能可贵的灵活一面。 先说训诂。当遇到正史与轶闻——即经、纬冲突之时,他并不会一味迷信正史;而是通过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权衡,作出适合的判断。用吴泽的话来说,叫“择善而从”,“例如:《宋史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到知广德军朱寿昌弃官寻母事时,他(蔡东藩)下注文说:‘《宋史·寿昌本传》谓刘氏方娠即出,寿昌生数岁还家。但据王■(注:系“称”之误)《东都事略》、苏轼《志林》皆云寿昌三岁出母,今从之。’”(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这不但不影响小说的严谨,更显得“近人理、合人情”。这充分说明了蔡东藩是一位思辨的、力求客观完美的历史小说作者。 蔡东藩的历史观,比起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也不知进步多少。不说他对“民国”的精彩诠释,单单看他解析“皇帝”,就足以臻大家之境。且看: 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甚么皇猷?有甚么帝德?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唯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赢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咎,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蔡东藩:《前汉通俗演义》) 一番快论,将那些“出生时有如何异相”又“某某星宿下凡”的“天子”伪装活脱脱剥落下来,露出一身乌糟皮肉,大白于天下。读来令人酣畅不已。这种笔调以及这种良心,到现在仍会使许多人深感汗颜. 从1915年开始动笔写《清史通俗演义》到1926年9月完成最后一部《后汉通俗演义》,蔡东藩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这一套11部鸿篇巨制,所涉及的朝代之广,人物事件之多,可谓空前。到了1935年,会文堂书局将其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40回,予以全部改印,总书名定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书籍出版后,立即风行大江南北,深受各个阶层的国民喜爱。 作品大获成功,蔡东藩却因为积年的劳作而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完成著作后的第二年即1927年,蔡东藩拖着病躯回到家乡临浦镇,先做小学国文老师,后来办了一个名叫“坤元”的毛巾厂,想要借此带动乡人发展经济。可惜抗日战争旋即爆发,临浦沦陷,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辗转避难,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吴泽:《蔡东藩与<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蔡东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和数百年前的陆游一样,怀着国仇家恨悲愤离世。对于他去世的细节,我想不妨引一段文章来作为纪念: (19)44年深秋,有一天来了四个青壮年农民,自称是富阳紫阆来的,因为老父有病……特来请祖父(即蔡东藩)去给他们的父亲看病。当时祖父虽自觉身体不适……仍坚决前去。老农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来后,就发“三日疟”(即“四日两头”的疟疾),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到了年底,就卧床不起……1945年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与世长辞了。(蔡福源:《祖父蔡东藩》) 三 蔡东藩的作品深刻影响了民国以来的几代国人。 据相关资料记载,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套。他所说的演义,就是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本人也将这套书珍藏,并时刻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阅读。 从毛泽东浑厚渊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功底,即可反现出蔡东藩作品的价值。二月河说“读此书可以入门民族历史”;个人以为,它不仅可以入门民族历史,更是民族历史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丰富的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与二十四史等量齐观。 近年来,说史、讲史的影像、图书越来越流行,很多读者早已经不满足于接受他人用现代的眼光、个人化的观点品读的历史。他们渴望与真实的历史贴得更近,没有隔阂地观察它、了解它、审读它,发掘完全属于自己的历史宝藏。 蔡东藩的作品当然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但是,即便这套丛书名号“通俗”,其文字也因为年代的变迁而不再通俗;再加上它的线索有时显得过于繁复乃至芜杂,使得如今许多青少年读者与它渐行渐远。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于是我们才决定邀请深谙历史的学者,在保留原书基本特色的同时,删除一些繁芜的支线,进行了更贴近时下的改编,以期奉飨大众。 改编前人历史著作,其实早已有之,《柏杨版资治通鉴》堪称典范,各类白话读本、故事读本更难计其数;但改编蔡东藩著作尚属首次。 除了前文提到的文字的白化和线索的简化,基于方便读者阅读条理的考虑,编者还对丛书进行了体例上的处理,即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将每部书划分咸若干部分。基本保持每一章节是一个完整的事件,每一部分是一个大的完整事件;而各部分结合为整部小说,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譬如《后汉的故事》,编者将其分为《光武中兴》《“戚”“宦”专权》《曹魏篡汉》和《三国归晋》四大部分。其中《光武中兴》是记载刘秀重建刘汉王朝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戚”“宦”专权》则横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大半个东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主线雷同,很有共通共鉴之处,故列为一部;《曹魏篡汉》是记载东汉末年军阀四起,曹魏独秀江北,最终曹丕取代汉献帝称帝,而与此同时西南刘备、东南孙权各自建国的事件;《三国归晋》则为分割了东汉的三国画上句号。 在文字白化的大前提下,编者保留了蔡东藩自序的原文。不是说这些文字不能译白,关键在于只有原文才能完整表达出蔡东藩撰写该作品的初衰、命意和立场。 同时也保留了各个朝代帝王世袭图。 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错漏自然在所难免。所以,既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欢,更渴望大家能够不吝赐教。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它(蔡东藩的作品)的生命力起码比我的书要强……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看竖排版繁体字的“二十四史”呢?不能。就是简体字的古文版也不能。但我们的民族历史要承,要绪,读蔡先生的书可以导你入门,且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它是一座矿山,山一样的巍峨,中有茂林修竹、流泉飞瀑,内含煤铁金玉,自然也有土,有毫不起眼的砂石。它的非凡就在于它的丰富蕴藏。 ——作家·二月河 蔡东藩对历史不但忠诚,而且有感有情,由此他的著作不但博大,更见美感和细腻。 ——诗人·柏桦 蔡东藩的历史演义自两汉一气呵至民国,至今能玩此大器者前不见古人。后尚不见来者,就这一点来说他可称是中国第一人。 ——学者·罗以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