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书里书外碎时光 立秋,新秋的霞光清新地拍打着窗户,凭窗望着沐在晨光里的城阙,眼前不觉氤氲起来。昨夜梦里,老屋长院屋檐下的青石台上,父亲曲腿而坐,膝上摊着一本书,《人民文学》还是《收获》?凝神间,那些系在书卷间的记忆,像一只只蝶,拍打着翅迎面飞来……欢喜与荣耀 初冬的薄暮,几个伙伴在巷子口的老槐树下跳格子,玩得满头大汗时,父亲的永久牌28型自行车滑近眼前。三十出头的父亲,一扬腿利落地下了车子,拍拍口袋,向我招手,确切地说向我们招手。 印象里,小伙伴们见到我父亲都会立马后退几步,有点敬畏又有点爱戴渴盼的目光像星星一样晶亮,因为父亲面对我们时总爱将细长的手指伸进中山装的衣袋,再出来时,手上便多了水果糖或瓜子花生一类。这个戏法每次都逗得贪嘴的孩子吃吃地笑。 这次父亲不例外地又给一帮屁娃带来无穷期待与惊喜,只是大家都推推搡搡得不肯上前,我当然懂得他们的纠结,人穷志不穷,穷人家更是看重自尊,所以家家户户的家长都会叮咛孩子,出门不许吃别人家东西,不要让别人笑话自家寒酸。可是毕竟是孩子,没有几个人能抵制住突然而来的诱惑,况且父亲分明是将该给我的笑容平摊开来,加上他和蔼的话语,我感到几只小手捅在我背上。借着几只小手一推,我便持些许自豪跑到父亲面前,咧着嘴仰起脸,瞅着父亲高高在上的洁净的面孔、笑眯的眼,小辫在后颈窝一晃一晃。父亲呵呵一笑,俯下清瘦的身子,一只手从车把上移到我耳下迅速捏一下,又直起腰身将手伸进中山装口袋,我赶紧将两只手掬过自行车横梁。 父亲掏出的是一大把“鱼皮花生”(花生米上裹一层甜甜的白面,当时的稀罕品),怕滚掉,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放到我掬着的手心里,我咽口水时听到身后那群小伙伴们压抑的兴奋。父亲又在口袋里摸索了一下,将遗漏的几颗又放到我手心后便推着车往前走,滑了一下车子,上车的腿提了一半又放下,回头叮咛我:尽着人家娃,你吃的机会多。又扬头:分着吃,好好耍,不要打架啊。 嗯,知道,知道啦。父亲的台词孩子们都熟悉,乱喳喳的一堆应答。 父亲满意地一笑,一扬腿跨上车子,向巷子深处骑去。我手捧鱼皮花生不敢乱动,小伙伴们跑上来将我围在了中间,星星般晶亮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我再一次尝到了父亲给我带来的荣光。 看着分到鱼皮花生后的小伙伴一个个左看右看的好奇样,我大咧咧丢一颗进嘴里:这叫鱼皮花生,最好吃啦。鱼皮花生?看一双双毫不掩饰的惊羡眼神,我满足地咯咯地笑催:快吃,快吃。想吃,多的是,以后有了我再给你们吃。 吃了人家的嘴软,伙伴们自觉分占了我的美味,就用好听的来补偿:你爸好很,你爸大方很,要是我爸就不会让我给人家娃吃…… 咦呀,你爸车子后边夹的啥? 书呀! 书是干啥的? 书……书是有学问的人看的嘛。 灵光一动呜啦出“学问”一词时,我的自豪感又不可遏制地强烈一分。学问是什么?什么是学问?学问能干啥?这我肯定是一无所知。但看着这些对我惊羡崇拜的流着鼻涕的傻兮兮的面孔,我还是近乎有些傲慢了。估计整个巷子,甚至半条街也只有我爸能认识那密密麻麻的黑字,也只有我爸有条件随身带着那么厚的书,也只有我在我爸我妈的争吵中听过“学问”这个神秘莫测的词。 意犹未尽地吃掉最后一粒,又耍了一会儿,到了鸡上架孩找妈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声我妈在喊我哩,一帮疯够了的屁娃便轰地四下跑散。 “咚”地撞开漆黑木门,跑过悠长的庭院,在二重院落里便看到屋檐下的青石台上曲腿而坐的父亲。借着微弱的霞光,眼睛投在膝上摊开的书页里,手边的青石台上放着一把白色的陶瓷茶壶。 妈!妈!听到我狂呼乱喊,父亲抬头:嘿嘿,土匪!你妈在屋里,还能丢了不成? 我来不及瞅父亲一眼便擦着他肩跳进屋里,母亲条件反射般的大吼:去,洗去,脏死了! 一腔欢喜便被母亲吼得七零八落,噘着嘴去厨房找水。然后又听到母亲在屋里大声指责:看书要紧很?不看书能死人啊?就不知道给娃洗一下,娃是给我一个人生的吗? 哦,父亲恍然,放下手里的书,起身,跨下房台到厨房里给我从缸里取水,再从电壶里倒点热水,两只手指在盆里一划拉,说,行了,不冷不热,刚好。 我边洗脸洗手,不经意地抬头,刚好看到对面的窗户,母亲侧脸贴在玻璃上,原来母亲一直监控着厨房里的一切。 父亲监督我给手上打胰子,胰子滑滑的,我手小,拿不住,一次次掉进水盆里,溅起的水珠子逗得我咯咯地笑。父亲便蹲下来给我打,我还是笑,有些幸灾乐祸的成分,我知道玻璃那边的母亲一定又咬起了牙。P3-5 后记 实在无法为自己的文字做一个合适的陈词,就用刊发在2015年4期《秦都》上的创作谈为结尾吧。如果您能耐心地读到这里,请再次接受我深深地感激与祝福—— 文字里的企图 坦白说,我不敢妄谈文学,自忖以自己的资质与浅薄的修为,谈论文学,实在是对文学高贵性神圣性的冒犯或亵渎。也从没有想过当作家,甚至截至目前,我也不敢承认自己是作家,实际上,我也的确不是一个标准的作家,只是喜欢与文字相依相伴。再坦白说,面对文字,我时常深怀惭愧,甚至忏悔。对于文字,我从来没有伟大的出发点,没有高尚的目的,从开始相遇,便一直是利用与依赖。换言之,对文字所谓的一往情深,是自我生命的一种需要,我对文字有着深深的企图心。但这绝不是对文字的怠慢,相反,文字一直以凛然不可亵渎的模样盘踞在我的世界里,就像笃信佛祖的人却从不敢妄想成佛一样。 奉佛,是自私地想得到一份护佑,一份寄托,一份心的出路。依恋文字是喜欢那份安静的踏实。只要捧起书,世界上所有的纷扰劳顿立时清场,攀着一纸之力,穿越千山万水,横渡古今中外,体尝悲欢离合爱恨情愁,那种酣畅淋漓,在没有更恰当的词可以概括的情况下,我用“幸福”暂时命名。同每个贪图幸福的寻常烟火男女一样,仅仅这份“幸福”,便注定了要与文字终生不离不弃。 追根问源,对文字一往情深是从四年级翻开文学青年式的父亲每月订的《人民文学》开始。最初只是借其驱散一个孩子成长时期突然而至的孤单,在长久依伴中,则品咂出其更多的效能,以致在后来的路上,或奔波、或徜徉、或沉陷、或没顶,无数的起落中,唯一没有松手的就是文字。在广袤大漠的阡陌上,在东南亚炙热的街巷中,在白日与黑夜之间不停飞驰的列车上,身后拖着的行李箱里总有几本书。从彼处到此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几本旧书是唯一相依为命的伙伴。是那些书长年累月地安抚着一次次身陷陌生的城市与人群时的仓皇与虚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字于在旅途的我,是苍茫海面上的一根救生草,依靠着文字摸索前行,阅读与写字已然成了生命存在的模式。 原本仓颉造字融人了其亘古的智慧,而当一粒粒凝练于天地山水百草生灵的文字经过智者的精心拼凑后,更形成一种气象万千的瑰丽之景,同时释放出一种强大的神秘力量与功能。真正的文字,是智贤者的智慧结晶,它的存在,不仅可以完成对自身的修缮,更可以用来弥合人类的裂隙,调和世界的矛盾。可用来在每颗心之间架起一座桥,让温暖与和谐对流融合,让这冷冰冰的山水尘世形成一个辽阔的温馨的家园,从而让每个生命在这个温馨的家园里尽享生命的甘美。 由此,我丝毫不怀疑文字可以影响或改变我们的人生,甚至也不怀疑文字与社会的走向息息相关,而正是这种神秘又强大的功能与力量让文字散发出圣洁的光芒。于是,从最初对文字的依赖上升到敬畏和痴爱,对打着膜拜文字的幌子传播扩大淫秽血腥虚假的下三烂之流深恶痛绝,对借文字沽名钓誉,将文字推入名利场者也是愤愤不平。面对辗转于各色人笔下无辜的文字,我时常叹惋与痛惜。 虽然,坚信文字圣洁的光芒是任何力量销蚀不掉的,文字定会靠着自身无可匹敌的力量挣出世相泥潭,在人类寻找幸福的征程上发挥它特有的功能与力量,但是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力量共同维护与抵御。而因了心底那份敬畏与深爱,在尽力维护文字圣洁的同时,我对文字有了更大的企图。 企图,是个很市侩的词,原本这里可以用一个美好的词——理想。当然也曾很文艺地写过一篇《文字里的理想》的小文,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动机更适合用“企图”。企图比理想更具实施的可能性,企图涵盖范围虽然比理想短浅,但目的性更强,还有浓浓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味。 所以,文如其人,我的文字跟我这个一直拼命装优雅却始终不得要领的人一样,在文弱的表象下浮动着随时呼啸而出的企图。企图用文字描述一些美好,企图用文字擦拭蒙尘的心,企图借助文字释放一些温暖和馨香,更企图向文人队伍靠近,而描摹在文字里纯净的人心,温馨的市井,丰饶的山河,美丽的四季都是我深掩的企图,是我心心念念想要的理想世界。为了早日迎来理想的世界,我的企图心一度达到狂妄状态,我企图跻身大名家,但这绝对与个人的名利无关,与虚荣无关,我只想攀爬到尽可能高的地方,将自己燃烧成一束火把,把自己以为美的去处指给更多人。资质暂且不论,可能性暂且不论,只请相信我对生命的真诚,对文字的虔诚。 之所以有此企图,是因为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诚如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秘鲁作家略萨所说:“没有东西比好文字更能唤醒社会心灵。”——文字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文字工作者更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民族的使命、家国的使命! 当前,我们的国家进入历史转型期,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做着剧烈地冷热碰撞,这种碰撞轻易地便令人失去方向感。虽然道德伦理的无序与更新,令人困惑、纠结,甚至痛心,但这种状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如同一个人的诞生到成熟,其间成长拔节之痛避免不了,感冒患病避免不了。我们正经历着这个国家成长中的小恙之扰,所有的不适,都是病菌裂变泄毒的过程,乱了章法的细胞各显其能,相互倾轧,搅起一片电光石火,但是一定要坚信,这也是一种必经的自愈过程。 我们不能被一叶障目乱了心神,更不能因为一些小恙而否定一个人所有的好。所以,这个时期的国家需要的不是指责、咒骂、抱怨、痛恨,它更需要救治,需要呵护与关爱,需要我们一起用宽容、理解、豁达和爱,去逐渐修复它被病毒侵蚀的细胞,让其更快地痊愈起来。而鲁迅当年弃医从文便给我们提示了文字是一种可以大面积使用的良药。习主席的“弘扬民族文化,发掘文化软实力”,更是为所有文人吹响了历史号角,同时也表明了社会对文字的期望,对文人的期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中国文人的心路写真,我相信,千年前如此,千年后依然如此。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的不仅仅只指充裕的物质,丰饶的精神更是济世的资源。作为一个热爱文字的人,不应该忽略这份担当。尤其有幸生活在这个信息极其便捷的时代,文字在以更迅速、更便捷地进行交流对接,这是文字之幸,文人之幸,家国之幸。所以,以文字做纽带,同心同德倾情努力,不断融合壮阔民族力量,让中华民族的方块字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是文人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因为那种光芒将是种无可比拟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将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带到离光明与幸福最近的地方…… 我知道,这份堂·吉诃德式的企图,只是可笑的痴人梦呓,但我还是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一个真正的文人,必须具有大悲悯情怀,对世间万物生灵要持有最纯粹的呵护心,要有爱融天下的趋向。一篇好文字,要让读者有营养可汲取,让灰心者看到希望,绝望者感到温暖,让困在迷茫中的人看到光明和方向。说到底,文字的使命,便是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智慧,而文人的使命,便是借用文字的智慧去说和这个世界,促进社会和平、和谐,同时诠释人性,开阔人性,让自己及其他生命丰盈愉悦,走出狭隘天地,享受无限生命! 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不是所有的企图都能达成,但是,用生涩的笔去诠释单薄的生命中蕴藏的力量,让善良激活善良,让真情激活真情是此生对文字的最大企图。 目录 自序 忐忑的心 辑一 回首见花开 书里书外碎时光 塞外雪浓 红尘在哪 回首见花开 归乡 寂静的巴拉素 辑二 矢车菊也曾寻找盛开的方向 辑三 距一豆烛火最近的地方 父亲的三句话,一世悲欢 阳光下的告别 一语思念欲语迟 绣佛的母亲 .母亲的嗜好 .母亲的爱情符号 .绣佛的母亲 辑四 我从沙漠来 辑五 女人心 粉色的怅憾 诊所里的小女孩 隐秘的忧伤 .紫色的连衣裙 .橱窗里的婚纱 .寒夜数微梅 惊梦 踏雪归来轻煮茗 晓晴,天凉好个秋 辑六 同根树 辑七 那年明月初照心 那年明月初照心 遐思 凌乱的思绪 .突然想起爱情 .总是遇见这样一个女子 .愿望 爱情三弄 小女人们的私聊话题 辑八 蝴螺的翅膀 阳光的力量 四季使者 世间所有恩怨都是一场误会 眼睛 谁在掠夺着他的美好 蝴蝶的翅膀 司马迁式的高傲 关不上的窗 辑九 我的十日谈 第一日 前世.今生.来世 第二日 一只蛐蛐死了 第三日 昂贵的浪费 第四日 恐怖片后遗症 第五日 高贵 第六日 姿态 第七日 友情与嫉妒 第八日 笨拙的打算 第九日 真正的开始 第十日 谁是谁的天长地久 辑十 时光之林 最好的阳光 老树 年深年浅 梦里那缕桐花香 独唱离歌 望夕阳 风铃声声 趟过悲欢 别让我忘记 跋 文字里的企图 序言 忐忑的心 自序 要怎样,才能说得清这份绵绵不绝的忐忑? 《我从沙漠来》《你是我的佛》《生命,是场关于爱的修行》?面对这三个书名,一直举棋不定,直到此刻,依然无法利索地做出选择。 《我从沙漠来》是最先跳进意识的,因为整理这本文集时,刚结束沙漠十年羁旅归来,这些文字大部分是在沙漠里留下的痕迹。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片名为巴丹吉林的沙漠于这卑微的生命的意义远非单薄的语言文字可捋清。 生命的生长情节大都雷同,避不开成长之痛与之惑,寻寻觅觅地踏进沙漠时,毫不隐讳地说,有种近乎慌不择路地逃遁之感。虽然此前,对沙漠抱排斥之心,对沙漠的荒芜深怀恐惧。所幸,沙漠用无边无际的苍茫收留了我,更神奇的是,那无边无际的苍茫轻易地便拂去了焦躁、困顿、惶惑,甚至记忆,让人轻易地便安静下来,也轻易地便陷进关于永恒关于生命关于很多很多的冥想。于是,十年光阴里,我在那浩瀚的静寂里日复一日地演绎着加缪笔下的画面:寂寞的女人整天在沙漠边缘看日出日落,与黄沙私通,生命渐渐和沙漠融为一体。 细碎的沙砾,自开自落的芨芨草,身躯干疮百孔却仍然锦丽璀粲的胡杨,飞沙走石后的风和日丽,沙丘后边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沙漠居民……似一个个符号,标注在通往沙漠内心的必经之路上。沿着这些相去万里却又息息相关的索引,我一步步抵达沙漠灵魂的深处,在那里,豁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尘世,是一个与其冰凉荒芜的表相完全对立的世界——丰饶与旖旎。 其实,沙漠还是沙漠,世界还是世界,仅因沙漠用其特有的方式向我破译了生命的隐语,指给了我一个最巧妙的解读尘世和生命的方式——爱! 很媚俗地说,爱,是一个与天地共长久的话题,爱是一个与任何生灵都息息相关的话题,爱于生命,就如空气一般,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不能或缺。尽管列夫·托尔斯泰《人生论》里说:爱的感情是一种特殊的、能解决一切生命矛盾的东西,它能把人的生命所追求的那种完全的幸福给予人。尽管,我也曾写下矫情的“或许,某天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会发现,这世界上什么都与自己无关,只有爱与被爱的感觉会提醒我们的确活过一回”的词句,但是,很多年,只是一直出于本能地去爱或被爱,却一直没细究过。爱,究竟是什么?爱,究竟有何意义?爱,力量有多强大,多神奇? 交付沙漠十载华年,终不是一场无意义的放逐,这种混沌的状态在沙漠里得以结束,沙漠倾其所能地对“爱是什么,爱的力量,以及爱与生命,爱与世界的意义和功效”进行了全方位的演绎。 千年胡杨林、不知其始与所终的弱水河,狂风走石、红柳、芨芨草、风沙走石雪雨侵袭后的碧海蓝天和清澈的日月星辰无不统一口径地告诉我:人生原本就是一场穿越沙漠的旅行,当被辽阔的苍凉威慑到颓丧不堪时,我们最应具备的是将苍凉转化成旖旎、从苦难里汲取力量的能力,而那个能力,便是“爱”。因为“爱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与一生不断汲取的能量。一个真正贫穷的人不是财富的稀少,而是心里爱的缺乏”。 有拆毛线体验的人都清楚,只要找到那根引线,轻轻一扯,所有的结便会倏然而开,沙漠便递给了我那根生命引线。当我用沙漠教给我的方式去沿途寻找解析排铺在岁月里的场景时,眼前顿时豁朗起来,原以为荒芜的生命居然如此缤纷,原来自己拥有着多么丰沛的爱!惊喜中恍然辨出,眼前的一草一叶一蚁一人都似佛的影像,他们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接引我,陪伴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是他们精心为我安排的节目,让这一场生命不要那么的简单枯燥。在大波大波的感恩上涌时,小心翼翼地写下《你是我的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个红尘道场里,所有的相遇都不是偶然,他们或她们,以各自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本相,诠释着爱的真谛,引度我归向幸福的岸。所以,我以参禅的心,虔诚地站在岁月里,恭谨地迎来送往…… 《你是我的佛》并非某种精神宣扬,只因在我眼界可抵达处,佛是世间唯一可信赖的慈悲与仁爱的化身,是唯一让我心甘情愿放下所有自负去恭敬膜拜的对象。而将所有的遇见以参佛之心相待,在万丈红尘里,以最谦卑的姿态行走,用最谦卑的心去体尝世间悲欢离合爱恨情愁,实在是自发选择的生命态度。这种选择,完全生发于对生命、对尘世无限的敬畏与浓烈的爱。 很惭愧,反复提说着“爱”,这足以暴露了我是一个贪求爱的人,我也承认自己是一个没有雄伟追求的狭隘的小女人,这种格局注定了这一生都在爱里跌跌绊绊,悲悲喜喜。也正是对爱的不断寻求中,才一点点体悟到生命的意义,也是从对爱一点点认知中才更明晰了爱与生命的关联,爱与幸福的因果。有过对亲情的索取,有过对友情的贪占,有过对爱情的执念,然后更懂了所有的青春任性或风花雪月都无法与赤子之心相提并论,也懂得了,当胸腔里装满悲悯时,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温柔。 佛家讲慈悲为怀,慈悲生发于爱,换言之,爱就是慈悲,就是内心的柔软。如果心里装着一块铁,随时都会与世界发生碰撞摩擦,无论你多强大,都会留下印痕,碰撞摩擦越激烈,留下的痕迹愈深,有些硬伤甚至终生不愈。如果心里装一团棉花,再大的外力侵袭也无着力点,也就无法造成伤害,外力移开时,棉花会很快恢复原状——“心若慈悲,世界便处处温柔;心里有爱,世界永不荒芜”是一条具有魔法力量的生命原理。 同花开花落一样,世间所有的存在都需要一定的进程,而爱,也是一个慢慢觉醒的过程。修行,就是不断地修正错误的观念。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调整“爱”的定义的过程。从狭隘到广阔.从小爱到大爱.在一次次豁然贯通的开阔里,我们会感到生命的日渐丰盈,日渐厚重,日渐有质感,也就日渐幸福。所以认定《生命,是一场关于爱的修行》。 其实,这三个题目下阐述的都是一个话题:生命与爱。之所以纠结难定,潜意识里是想得到更多朋友喜欢,这是不是刻意在取悦与奉迎呢?诚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爱不只是一个词,爱是一种要带给别人幸福的行动。所以,如果将这份刻意取悦与奉迎解读为是对“你”爱的行动,我会欣然一笑,并深深祝福。 “一个依赖文字的笨拙女子”是微博里的签名,也是对自己与文字关系的真实界定。阅读与写文本是个人生活方式,一旦拿出来坦示于众,对于缄默惯了的人来说的确有点费周折,一份昼夜困扰的忐忑之心必不可少。曾以矢车菊自喻,无论是否恰当,在此我仍以此自居,并郑重声明,以一朵低在尘埃里的矢车菊的高度,肯定无法展示一个万紫千红、繁华锦绣的天地,更非专业作家,仅仅是一个较之沉默更擅长借文字传情达意的依赖文字成癖的笨拙女子。所以在这本集子里,你看不到惊涛骇浪的风景,也没有励志的情节,甚或没有一句大智大慧之语,它只是一个虔诚于生命,虔诚于爱的生命的琐碎呢喃。它是将一颗卑微的心完全地摊开在每个心中有爱,相信爱,愿意一起珍惜爱、释放爱的朋友面前,不论你在天南海北,不论你是男女老少,不论你位尊位卑颜值高低。 想起很久前跟一个朋友的对白。朋友说你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我脱口道:真诚是我立于这世界上唯一的资本。所以,当我坦承地表达了自己的忐忑,《我从沙漠来》《你是我的佛》《生命,是场关于爱的修行》这三个书名,选哪一个都不重要了,相信这番语无伦次的絮叨,你已经读懂几分,对于这本集子你已经决定了读或不读。而我还是只能忐忐却又坚定地说:你读或不读,我的真诚就在这里,“矢车菊”的心就在这里…… 内容推荐 心主张,诠释爱!生命原本是一场穿越沙漠的旅行,借文字记录这一程的风景,怀着对生命无限膜拜,小心翼翼地行走于世间,参悟生命,参悟爱恨悲欢,探求出幸福的真谛——心中有爱,世界永不荒芜,心若慈悲,世界便处处温柔。暮千雪著的《我从沙漠来》围绕着“爱”的主题,以行走巴丹吉林沙漠十年的历程,记录下一个卑微生命破茧之路上从惶惑到豁然的沉浮。作者文学功底深厚,文笔优美,语言简练,结构完整,真情实意通过笔尖跃然纸上,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编辑推荐 暮千雪著的《我从沙漠来》共21万字,由“回首见花开”“矢力菊也曾寻找盛开的方向”“距一豆烛火最近的地方”“我从沙漠来”“女人心”“同根树”“那年明月初照心”“蝴蝶的翅膀”“我的十日谈”“时光之林”等十辑组成。此部作品,是作者心灵之花的倾情绽放,作者借助明亮清丽的文字归整着生命,通过自身的经历感悟诠释着“爱”的本相,安静的字句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