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地形测量的工作过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从业综合素养,将内容分成课程导入、学习项目和实训项目三部分。 课程导入介绍测量学的基础知识,以加深学生有关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学习项目按内容不同划分为7个项目,分别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测量数据简易处理、图根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以加深学生有关地形测量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地形测量的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按典型工作任务划分为3个项目,分别为单项实训、技能训练、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地形测量的外业操作能力、地形测量的内业数据处理能力及地形测量的综合能力。 本书可供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如工程测量技术、测绘工程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导航与定位服务等)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和从事测绘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课程导入 任务0.1 测量学概述 0.1.1 测量学的概念 0.1.2 测量学的分类 0.1.3 测量学的发展 0.1.4 测量学的作用 任务0.2 测量学基础知识 0.2.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0.2.2 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0.2.3 测量的基本工作和基本原则 0.2.4 水准面曲率对测量观测值的影响 第1部分 学习项目 项目1 水准测量 任务1.1 普通水准测量 1.1.1 水准测量原理 1.1.2 水准测量的仪器与工具 1.1.3 普通水准测量 1.1.4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 任务1.2 四等水准测量 1.2.1 四等水准测量的一般要求 1.2.2 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 1.2.3 手簿的计算与检核 1.2.4 四等水准测量测站上的限差要求 任务1.3 DS3微倾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1.3.1 DS3微倾水准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1.3.2 DS3微倾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1.3.3 水准测量的误差 项目2 角度测量 任务2.1 水平角测量 2.1.1 水平角测量原理 2.1.2 角度测量仪器 2.1.3 水平角测量方法 任务2.2 天顶距测量 2.2.1 天顶距测量原理 2.2.2 竖盘读数系统 2.2.3 竖盘指标差 2.2.4 天顶距测量方法 任务2.3 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2.3.1 经纬仪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2.3.2 DJ6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2.3.3 角度测量误差 项目3 距离测量 任务3.1 经纬仪视距测量 3.1.1 视距测量的原理 3.1.2 经纬仪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3.1.3 视距测量的注意事项 任务3.2 电磁波测距 3.2.1 概述 3.2.2 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原理 3.2.3 电磁波测距仪简介 3.2.4 全站仪的基本使用 项目4 测量数据简易处理 任务4.1 测量成果最可靠值的计算 4.1.1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4.1.2 偶然误差的特性 4.1.3 测量成果最可靠值的确定 任务4.2 测量成果精度评定 4.2.1 中误差 4.2.2 相对误差 4.2.3 允许误差 4.2.4 误差传播定律 项目5 图根控制测量 任务5.1 平面控制测量 5.1.1 导线测量 5.1.2 交会测量 任务5.2 高程控制测量 5.2.1 三、四等水准测量 5.2.2 三角高程测量 项目6 地形图的测绘 任务6.1 地形图的认识 6.1.1 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6.1.2 地物符号 6.1.3 地貌符号 6.1.4 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 任务6.2 地形图的测绘 6.2.1 地形图测绘前的准备工作 6.2.2 碎部点的选择 6.2.3 经纬仪测绘法 6.2.4 地物的测绘 6.2.5 地貌的测绘 6.2.6 地形图的拼接、整饰、检查与验收 项目7 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任务7.1 地形图的识读 7.1.1 地形图识读的基本原则 7.1.2 地形图识读的基本内容 任务7.2 地形图的应用 7.2.1 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7.2.2 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第2部分 实训项目 项目8 单项实训 实训任务8.1 DS3水准仪的认识及使用 8.1.1 工作任务单 8.1.2 教学引导文 8.1.3 任务实施单 8.1.4 记录表格 8.1.5 任务检查单 8.1.6 知识检验 实训任务8.2 普通水准测量 8.2.1 工作任务单 8.2.2 教学引导文 8.2.3 任务训练 8.2.4 任务实施单 8.2.5 记录表格 8.2.6 任务检查单 8.2.7 知识检验 实训任务8.3 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工作 8.3.1 工作任务单 8.3.2 教学引导文 8.3.3 任务训练 8.3.4 任务实施单 8.3.5 记录表格 8.3.6 任务检查单 8.3.7 知识检验 实训任务8.4 四等水准路线测量 8.4.1 工作任务单 8.4.2 教学引导文 8.4.3 任务实施单 8.4.4 记录表格 8.4.5 任务检查单 8.4.6 知识检验 实训任务8.5 三等水准路线测量 8.5.1 工作任务单 8.5.2 教学引导文 8.5.3 任务实施单 8.5.4 记录表格 8.5.5 任务检查单 8.5.6 知识检验 实训任务8.6 DJ6光学经纬仪的认识及使用 8.6.1 工作任务单 8.6.2 教学引导文 8.6.3 任务训练 8.6.4 任务实施单 8.6.5 记录表格 8.6.6 任务检查单 8.6.7 知识检验 实训任务8.7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8.7.1 工作任务单 8.7.2 教学引导文 8.7.3 任务训练 8.7.4 任务实施单 8.7.5 记录表格 8.7.6 任务检查单 8.7.7 知识检验 序言 “地形测量”是测绘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 业核心课程,也是测绘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教 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导线测量、水准测量等图根控制测量及碎 部测量的方法和技能,获得进行地形图测绘的较系统的 专业能力、较扎实的方法能力和较全面的社会能力,同 时也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和从事地形测量工作奠定基础 。 本书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以实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具备使用操 作仪器进行单项实训并进行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及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理论叙述力求深入 浅出、通俗易懂,内容安排力求结合生产实践,写作上 力求理论分析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力争做到课程标准与 职业标准的对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技、人才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 教育人才培养要树立质量意识、抓好质量建设、全面提 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本书吸取以往高职教材的优点,既充分考虑现阶段 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单位对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既充分考虑测绘工程现状 ,又充分考虑各高职院校的测绘设备的使用情况等,力 争满足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 要,从而适应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本书为新型一体化教材,通过新颖的版式设计和合 理的内容编排,建立纸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数字课程 的有机联系,支持学习者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学习,形成 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统筹推进的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 ,从而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服务课程教学的能力。其中 ,本书有大量的图片丰富了正文内容,还配有微课视频 ,丰富了教学模式,微课视频和“课程导入”、各项目 知识检验及“项目9 技能训练”答案解析可通过登录 www.abook.cn网站进行下载。我们后续会不断更新该 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有需要的教师可通过?E-mail (81211949@qq.com)与我们联系。 本书为新型活页式教材,将教材内页、记录手簿页 、技能训练页及实训页等自由组合成册。使用者可以按 照教材授课的顺序、学习习惯对内容进行灵活拼装,也 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拆下一部分活页,装上新的活页, 及时更新,成为一本新的活页教材,实现职业教育以任 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式的教 材建设理念。 本书体现项目化特色,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 ”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编写,按测绘作业 流程划分项目和任务,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项目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教学过 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本书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色,辽宁宏图 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韩国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辽宁 省铁岭水文局宋兴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与本书的编写 工作,使本书更加符合生产实际的需要,仪器和方法上 与生产实际保持同步,使内容具有先进性。 本书由张博(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王赫(辽 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担任主编,刘岩(辽宁生态工程 职业学院)、杨莹(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李娜(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担任副主编,宋兴治参与编写 。本书编写工作由张博主持,集体讨论,分工负责。“ 课程导入”由张博编写,项目1由王赫编写,项目2、项 目3由刘岩编写,项目4由杨莹编写,项目5由王赫编写 ,项目6由李娜编写,项目7由宋兴治编写,项目8由杨 莹编写,项目9、项目10、附录由张博编写。全书由张 博负责统稿定稿,韩国超主审。 在编写本书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大量文献(包括纸 质版文献和电子版文献),引用了同类书刊中的一些资 料,以及部分仪器用户手册的部分内容。在此,谨向有 关作者和单位表示感谢!同时对科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 版所做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妥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恳 请读者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