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忆旧
正月初二早上,我冒着凛冽的寒风,漫步在家乡的路头巷尾,寻觅昔日大场的踪迹。
大场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我们这个3000余人的大村有3个大场,最大的面积有近百亩,最小的也有十余亩。
大场是村民的命根子。
那时,耕作土地的农具在这里堆放,丰收的粮食在这里晾晒,交给国家的公购粮、分给农户的口粮从这里运出。村民们劳碌一年到头,喜悦与忧伤,全都寄托在这大场上。
大场是村民的“大会堂”。在这里,村民们经常开会,集体收听大喇叭里播送的中央文件,评说本组的好人好事和歪门邪道,教训那些损公肥私的小小“腐败”。那时候的夏夜,大场上不时响起忆苦思甜的哭声和声讨坏人坏事的口号声,青年人没少受到教育。
大场也是年轻人的娱乐场,看电影,看晚会,多半是在大场。那时候,只要听说哪个大场放电影,方圆数十里的青年人都要赶来,大场里,坐的、站的、身上架的,甚至银幕的后面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青年人喜欢大场,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交朋友、谈恋爱,可以相互欣赏衣服的式样和新潮的发型,借机可以走亲串门,拉拉家常……
在麦收季节,我特别喜欢大场。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麦垛子,你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脱粒机声。每年小麦脱粒的日子,生产队的劳力要全上,常常是通夜加班。遇到这样的夜晚,你可以吃到一顿质量颇高、让你盼几日、香几天、回味无穷的夜餐。困乏得实在不行的时候,你可躲在麦草堆里睡上一觉,而不致被队长发现。可惜,这样的日子每年只有一次。
大场带给我童年的欢乐溢于言表。我在大场捉迷藏,滚铁环,童年就这样度过。我在大场学骑自行车,学开拖拉机,摔过不少跤,没出什么大问题,也没成什么大器。在大场昏暗的电灯光下,我给乡亲们读过报,学过文件,这培养了我终生爱看报的习惯。在大场听老八路、老红军做报告,知道共产党打江山不易,樱桃好吃树难栽……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大场的作用日益减弱。近年来,为节省土地,大场陆续被乡亲们修起了座座小楼,农村放电影、演戏、开会很难找到地方。看到城里都在建广场、修草坪、架彩灯,大家又想起了大场,想起了一个村子也应有个场,有个老有所乐、少有所聚的地方。村干部们说,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不产生“会荒”才怪哩。
大场,到底找不到了。
(写于2002年2月)
东井
我们村的东头有一口井,人们叫它东井。 东井是一位世纪老人。关于东井是哪一年建的,无从考究。但从井台上石条破损的程度看,至少也有数百年的历史。早些年,井台上铺有汉砖,井的四角刻有龙凤,井台的石槽由一块大石雕凿而成,四面有鱼鸟图,栩栩如生。可惜,“文革”中被作为“四旧”而毁掉了。这些年,井台、井壁的青苔愈来愈厚,东井有些被冷落了。
东井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母亲。
那时候,全村近千人的吃水全靠这口井,无论冬夏,不分晴雨,东井的水总是源源不断地供给全村的百姓。即便大旱之年,东井的水也从未干过,就像母亲的乳汁滋润、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那时,我们村人气很旺,在四周都有些名气,大家说,那是东井的水好。人们呵护母亲,呵护东井,谁也不能对东井想人非非。
东井是个大舞台,在这里演绎着人生百态。
每天早上,勤劳的人总是最早来到东井提水。当然也有在正午衣衫不整、打着哈欠前来取水的,那肯定是懒人。泾渭分明。早上九十点钟,那是东井最繁忙的时候,挑水的川流不息,淘菜的络绎不绝,洗衣的排成了长队,人们逗逗笑笑,打打闹闹。家有喜事的,在此渲染,带给大家更大的欢乐。家有不快的,在此发泄,勾起大家的同情。听说那些爱闹矛盾的小夫妻,总是喜欢相互扯到井台上让众人评理,大家劝一劝,笑一笑,矛盾顷刻化解,感情和好如初。P2-5
农历乙未年腊月廿四,儿子特意为我举办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生日聚会,他精心准备了一段演讲词,记叙了我的工作生涯和父子间的情感往事。我在感动的同时,忽然间又生出一种悲悯和感慨。我已进入花甲之年,该由社会回归家庭了,人生的坐标面临又一次重大的修改了。
60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一切时常浮现在眼前。我这多半生的经历可以套用一句老话: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同龄人一样,都曾饱受困难时期饥饿的煎熬。“文革”中极左思潮的冲击,恢复高考后带来的命运转折,从教从政,务实苦干,赢得民心的喜悦。曾有人评价50后,说他们是现阶段中国历史上最能吃苦,最富有创业精神的一代。我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夜读汉江》堆积起来的文字约20万左右。时间跨度20年有余。基本记叙了我童年的辛酸苦乐,青年的勤奋耕耘和壮年的成熟与平和,表述最多的是我对山水的眷恋,对火热生活的感悟和对亲友的挚爱。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之所以起名为《夜读汉江》是因为我在褒河(汉江第一大支流)畔长大,工作在汉水间往返,和汉江有着深深的情缘。同时,由于我对文学的酷爱和文字的钟情,在孤灯做伴的夜晚不时地“仰望星空”,进发出写作的冲动。
《夜读汉江》分为四辑。第一辑“大场忆旧”主要记叙童年、少年生活中一些铭刻心底的印记,内中有趣事、趣闻,有对自然景物、劳动场面、炽热亲情的怀念和感叹,是永远的乡愁。第二辑“激情岁月”记叙了我大学毕业真正走向社会,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片段。这中间,我从教师岗位做起,后改行从事青年工作,尔后又在区、县重要岗位上干事创业。其中,宁强八年是我从政生涯中自感最实、最累、最富有成就感的8年。文中之所以多次提及宁强,是因为我对这块土地有太深的感情。转战安康的10余年间的情况基本未叙,只是有些诗文、评论,间接地表述自己进入知天命的情怀。第三辑‘‘夜读汉江”基本都是散文,那是我在孤灯做伴的夜里,挑战自我,提升境界的收获。对山水的挚爱不仅填补了我不时冷清、寂寞的心灵,也极大地鼓舞了我热爱生活,踏实做人做事的勇气和信心。第四辑“人在旅途”则主要记叙了近年间,出境出国出行的一些场景和感悟,以及和同学、同事间的情感交流,淡泊名利、以文会友,也算是一种雅趣吧。
之所以汇集这些文字,是因为字里行间的描写都是我亲力亲为的,有些似平淡如水,但也有惊心动魄。它是真实的,朴素的,是用心血和汗水完成的。想起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铭记走过的山山水水,终于可以说,无怨无悔了。
从文体上讲,《夜读汉江》大部分为散文,亦有纪实文学、通讯、诗词等,很不成体统,因为我在写作上较为随性,不求文体规范,只求真情表达,文字上尽量大白话,通俗简练,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还望各位文友,有兴趣的读者批评指正。
成书过程艰辛漫长,感谢省作协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张虹女士倾情作序,感谢杨海波局长、周墙馆长的大力支持,感谢王金泉先生提供的部分照片,感谢周群女士和唐友彬先生的辛勤编校。还有为此书默默奉献的诸位亲友,在此一并谢过。
崔光华
2016年10月于安康
爱心如诗情如歌
——崔光华《夜读汉江》序
张虹
读完崔光华先生的文集《夜读汉江》,我心里油然冒出“爱心如诗情如歌”的评价。这强烈的感受使我久久地沉浸其中,思绪拉不回来。我虽然和崔先生是同乡又是校友,近十几年又同在异乡安康工作,且多受他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但因他是市委领导,我看见的只是他的外在形象,并不了解他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读了他的作品,一个内心纯净、自律自觉、充满工作热情的人形象而生动地站在我的面前;一个孝心殷殷、忠于爱情且珍惜爱情的真汉子站在我的面前;一个内心阳光,充满友爱的朋友站在我的面前;一个歌唱着前行、将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的刚强铁汉站在我的面前。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夜读汉江》里给人启迪最深的篇章,是作者的从政经历——武乡初为官,他从小事、实事做起,时刻将民众的安危放在心间;担任团地委书记,他变无为为有为,建设“青年之家”、组织实施“希望工程”,硬是将一个边缘化的部门领导得风生水起。在宁强做县长、县委书记的8年,是作者从政的黄金岁月,也是作者人生的黄金岁月,更是作者挑战极限的峥嵘岁月。宁强是汉中的西南边陲,山之高、路之险、民之贫,都可以用一个“最”字来形容。他到任之后,选择了迎难而上。扶贫攻坚,解决农民温饱;开山修路,让天堑变通途;发展工业,为经济突围开道,狠抓教育,让学校成为点亮希望的明灯!
作者在执政宁强8年的述职报告里写道:8年来,我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松懈,生怕自己决策上的不慎,给宁强人民带来灾难!生怕自己言行不检点,给组织抹了黑。这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心声,更是一个民众之子的赤胆忠心,读来让人感慨万千!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的思绪不由自主跟着作者来到他工作的偏远山区宁强,洞见他孤灯下的沉思、清贫中的坚守、艰难中的奋进!
一个人,最难得的是心中时刻葆有真正的激情。崔光华先生是充满激情对待每一项工作的。他热爱着宁强,在任期间,为改变其贫穷落后的面貌呕心沥血,离开之后,为它梦牵魂绕。宁强受灾,他寝食难安;宁强发达,他欢欣鼓舞。为了天天看到宁强的信息,他专门订阅《汉中日报》。10年后回访故地,他为它的每一点进步而高兴,为它的每一点变化而激动。并用诗与歌的形式,且歌且吟,为宁强的山川河流、村庄工厂、城镇学校,书写下动人诗篇。大爱情怀,处处体现。
《夜读汉江》里最为感人的章节,是作者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描写。在他的笔下,外婆不仅慈心如海,还有铁肩担道义的凌然大气;父亲不仅仁慈厚道、自立自强,还有刚直不阿、包容天下的大胸怀大气度;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深沉的母爱却使她如圣母一般;妻子贤惠开朗,乐于奉献,他们之间的爱情如诗如歌。
一个敬天畏地,对亲人、对妻儿充满感恩之心的人,必定也是爱国家、爱他人之人。作者对同乡校友的热情,对贫困少年的救助,同样感人至深。资助贫困生谷雪梅;救治贫困村民姚志汉多年患病的孙子;牵挂当年一起同甘共苦的团干部;对当年大学校园里一起“挥斥方道、激扬文字”的同学念念不忘,那份真挚、那份热忱,可谓山高水长。
透过《夜读汉江》,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在他工作生活的每一地方,他不仅对那里的百姓倾注了爱心,对那里的自然山水也充满感情。家乡村子里的“东井”“大场”,他赋予其人文内涵,深情歌吟;宁强的奇山异景,他赋予其柔情蜜意,殷殷歌唱;安康10县区,他更是自己写词作曲,尽情赞美;到新疆,他将其辽阔壮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走西藏,他将其旖旎风光描写得栩栩如生。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总是看山生情看水生义。
最后,我必须要谈到崔光华先生洗尽铅华的朴素文字,谈到他那具有鲜明现场感的文风。他的文字就像原生矿石,不动声色地闪烁着灼灼之光,让人倍感亲切。在他的文字里,几乎看不到雕琢的痕迹,所有的故事都原汁原味。比如写到故乡旧事,一条乡间小路,一口老井,一个大场,饥饿年代挖花生的生动场景,青春年少学开手扶拖拉机的逸闻趣事;队长爷爷、民办教师、乡邮员、老机场;失宠的钢笔、古老的水磨,乡间的露天电影、村里的年味儿,看似信手拈来,却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深情。那是对劳动生活的怀念,是对农耕文明的眷恋;那是对土地的痴爱,是一个游子的赤子情怀!读者透过滚烫的文字,似可触摸到那遥远年代的脉搏——虽然物质匮乏,社会动荡,但底层人民那人性的光辉从来都没有减弱,那劳动的欢乐从来都没有停止。这也许就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崔光华先生是注重实际的人,更是浪漫的诗人。他热爱家乡、热爱工作、热爱文学、热爱音乐,心底阳光。在爱情消解、道德滑坡的今天,他所坚守的一切、歌吟的一切、倡导的一切、追求的一切,正是对社会风气的最好校正!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康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组织工作,有多部文学著作出版并获奖。)
崔光华著的《夜读汉江》是一本散文集,以时间为序,记录、描绘了汉江流域几个县区的风俗人情,社会经济发展及历史变迁,笔尖饱蘸激情,流露作者对这方水土深沉的思考,对这方人真挚的眷恋。散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用另一种方式文字继续展现汉江之美。 通过《夜读汉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他热爱家乡、热爱工作、热爱文学、热爱音乐。宁强的奇山异景,他赋予其柔情蜜意,殷殷歌唱;安康的县区,他更是自己写词作曲,尽情赞美;到新疆,他将其辽阔壮美描写的淋漓尽致;走西藏,他将其旖旎风光描写得栩栩如生。
《夜读汉江》记叙了作者崔光华童年的辛酸苦乐,青年的勤奋耕耘和壮年的成熟平和,全书约20万字,作品时间跨度20年有余,表达了作者对秦巴汉水的眷恋,对火热生活的感悟和对亲友的挚爱。作者在汉江第一大支流褒河畔长大,工作在汉水间往返,在孤灯做伴的夜晚不时地“仰望星空”,迸发出写作冲动。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大场忆旧”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生活中一些铭刻心底的印记,第二辑“激情岁月”记叙了作者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的片段,第三辑“夜读汉江”是作者在孤灯做伴的夜里,挑战自我,提升境界的收获,第四辑“人在旅途”主要记叙了作者近年出行的感悟以及与友人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