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部编著的《沧桑(大连老镇)》是反映大连地方文化的系列图书“品读大连”第四季中的一本,是作者深入大连地区的20多个老镇采访调查而创作出来的。作者沿黄海、渤海两条路径,走老镇、寻根脉、访历史、话未来,追溯大连最初的人文起源,是名副其实的大连原生态文化大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沧桑(大连老镇)/品读大连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部 |
出版社 | 大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部编著的《沧桑(大连老镇)》是反映大连地方文化的系列图书“品读大连”第四季中的一本,是作者深入大连地区的20多个老镇采访调查而创作出来的。作者沿黄海、渤海两条路径,走老镇、寻根脉、访历史、话未来,追溯大连最初的人文起源,是名副其实的大连原生态文化大餐。 内容推荐 对于大连人来说,革镇堡、牧城驿、水师营、登沙河、青堆子、蓉花山、复州城、城子坦,它们不是简单的地名,不是没有生命的土地、河流、山谷或者树木。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一部分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老镇的清晨和斜阳,树影和山墙,夏日里奔泻而下的山洪,都深深镌刻进生命里,流淌出原汁原味的辽南人的血脉和性格。 《沧桑(大连老镇)》是继《大连老地儿》和《大连老建筑》之后,大连晚报社棒棰岛周刊部走出了以往的一街、一巷、一房的局限,将品读的视角放在大连城市圈以外的老镇上。作者沿黄海、渤海两条路径一路向北,寻访老一辈人,听他们讲述那些老镇故事,追溯大连最初的人文起源。文章包含了地名由来、文化遗产、口述历史、民俗市井、海鲜特产等多个文化节点,是名副其实的一道原生态文化大餐。 目录 老铁山 辽宁的天涯海角 龙王塘 远去了刀光剑影 水师营 军营演变成的辽南重镇 土城子 独特的村中之城 营城子 汉墓留下千年之谜 牧城驿 悠悠古“船城” 革镇堡 夏家河子那一片特别的海 南关岭 曾经“难过岭”成为交通要道 大连湾 历史大戏中一贯的主角 三十里堡 百年水塔见证老镇沧桑 石河 六百年狼烟古驿 亮甲店 望海埚抗倭大捷 大李家 扎根在两千年前的汉城 登沙河 曾经的“金县粮仓” 杏树屯 “杏普”海蛎子味儿十足 城子坦 从未远去的繁华 皮口 海港小镇故事多 复州城 古风荡漾千年老城 永宁 以马兴城之地 青堆子 古城吟诵千年繁华流转 蓉花山 深山“蓉花”百年传奇 老镇,所有大连人的故乡 试读章节 老铁山,听起来貌似冰冷的名字,却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奇妙的景观,使这里充满了迷人的色彩:5000年的漫长历史,有了遍及田间地头的考古遗址;依山傍海、树木繁茂的老铁山,有了东北亚大陆候乌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候鸟栈道”和世界上唯一只有一种毒蛇集中的地方——蛇岛;一眼看两海的黄渤海分界线,加上百年“中国第一灯塔”,有了第12届全运会火种的冉冉燃起…… 2013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添加12个新保护区,其中包括中国大连旅顺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物华天宝的老铁山,这个辽宁最南端的“东方好望角”有着说不尽道不完的精彩传奇。 在大连,说起历史,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旅顺。“一山(老铁山)担双海,一港(旅顺军港)写春秋;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虽然对这句话有的史学家并不完全认同,但它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旅顺历史的重要性。而对于旅顺而言,其人类历史的最早起源就在它的最南端——老铁山。 郭家村,铁山街道的一座村庄,过去的名字已无从知晓。而郭家村遗址,就坐落在郭家村背后一个背山面海的小山坡上。1976年的一天,人们在地里犁出了红烧土,辽宁省博物馆和旅顺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共同考察发掘了郭家村文化遗址。通过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考证,考古专家们认定,5000年前,这下面有一座炊烟袅袅的村庄,可以肯定这里是旅顺人类历史的发祥地。 1973年在郭家村将军山发掘的将军山积石墓遗址拥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是郭家村的又一座历史遗迹。郭家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从郭家村向西走不远,还有于家村遗址、牧羊城遗址、尹家村大坞崖遗址。它们与郭家村遗址,都是三四千年前的村庄。当年,那些从海对面漂泊而来的移民者,在这里上岸后,即以村庄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老铁山是旅顺口第一高峰,以山石灰黑、色泽似铁得名。史料记载,老铁山在汉朝名为乌石山,晋以后称马石山,辽改用今名。铁山街道因境内坐落的这座老铁山而得名,人们习惯直称其为“老铁山”。 历史一朝朝地走过。于家村砣头出土的铜器告诉了我们商朝时期人类在这里活动的情况;战国时这里属燕国的辽东郡;汉朝时,于家村东边的山坡上修建了“牧羊城”(又称“木羊城”),这是旅顺成为军事重镇的开端。在它附近出土的记事砖是迄今旅顺发现的最早记事文字。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船东来,停泊于将军山(老铁山)下,开辟了从山东半岛通往朝鲜的航线。当时这个地方是海上必经的中途港口,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从山东、河北等地移来辽东半岛垦拓的汉人越来越多。因此,在汉开国百年之后,这一带便成为人烟稠密、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在铁山的大坞崖附近还曾采集到专门为封缄信件传递的“河阳令印”、“武库中丞”封泥等(封泥相当于现代火漆印,用于保密性质的信件)。这也进一步证明,牧羊城在战国、西汉时期,曾是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往来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 当时,无论是中原官府差送信件、公文和军需品,还是中原地区输出的布帛、漆器、铜器等手工业商品,多经过牧羊城北上东北地区,或直达朝鲜半岛。而东北的毛皮、羊、马等土特产品也汇集到牧羊城,越海运抵中原各地。在当时,这里不仅是一座“海防城堡”,也是沟通中原与东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桥头堡”。 三国时期,征战频繁。魏国司马懿在辽东郡烧杀掳掠,居民被大批掳走,余者流离失所,渡海逃往山东。经过战乱,繁荣的辽东半岛一片荒凉,居民寥寥,牧羊城也就败落废弃了。 P003-005 序言 我爱大连 大连出版社将要编辑出版“品读大连”系列丛书,我非常赞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和曾经参与过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领导人之一,我对大连总是有一种偏爱,总是觉得这个城市所蕴涵的文化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这套丛书动员十几位作者,分十几个专题对大连的文化现象进行挖掘和梳理,我认为这项工作十分有价值。 大连是一座充满活力、现代感非常强、文化不断创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着特殊历史和个性的城市。因此,如何在新的时期找出大连的文化定位,挖掘大连的文化内涵,突出大连的城市性格,使城市的根和魂能不断通过文化来体现,并最终提炼出大连的城市精神,既是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所要关注的,也是所有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很多城市面貌趋同,城市个性模糊。实际上,城市发展不仅仅是GDP的单纯增长,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竞争力将决定城市未来的竞争力。 因此,我觉得此次大连市委宣传部和大连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品读大连”系列丛书,可谓正当其时。从多层面多角度挖掘、整理、总结、诠释大连的风物人情、文化脉络、人文价值,并以图书的形式把这些宝贵的非物质财富积累、沉淀下来,无论是对于大连这座年轻却饱经沧桑的城市来说,还是对于600万大连市民乃至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当然,在宣传城市、促进交流、满足各界人士阅读需求、提升市民文化素养、锻造城市品牌力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大连人,我对这套丛书充满期待。 与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大连建市时间较短,很多人以此认为她没有文化,甚至使用了“文化沙漠”这样的词汇来定义她,很多大连人往往也是一提到“文化底蕴”就没了自信。实际上,大连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她缺的不是文化,而是发现的眼睛、挖掘的意识、提炼的行动。这正是我们应该做并且正在做的。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大连的流行语来表达我的心情: 我爱大连,从未离开。 这句话揭示了每一个热爱故乡的大连人内心深藏的情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愿怀着赤诚之心为她作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 后记 老镇,所有大连人的敌乡 老镇,是我们所有大连人的故乡。 1989年,19岁的小青年李皓,在家乡光荣地穿上绿军装,迈进部队大家庭,从此告别了他此后念念不忘的故乡老镇——城子坦。大庙、小桥、拉鼻儿山,甚至三五年发一次的大水,都变成记忆里的美好。今天,成长为海燕文学月刊社主编的李皓,依然关注故乡的一切,包括它入选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 大连晚报社副总编王守仁,虽然生在大连市内,但“刨根问底”起来,他却是地道的营城子镇东小磨村人。孝顺的老父亲即使成家并安家大连,仍然每年携妻将子到农村过年。从周水子坐火车,三毛钱就到营城子了,一路要经过革镇堡、牧城驿。初中一年级,他曾一个人去营城子爷爷奶奶家,下了车却一路反向走到了西小磨村。如今,遇到陌生人,他仍会从对方的口音中听出“营城子人”身份,那是故乡的味儿。 而我的童年,则是在大魏家镇度过的。镇上最繁华的那条主街,两边全是“合社”(合作社,即供销合作社)和饭馆、粮店,一律的青瓦房。小镇的北山上全是苹果树、樱桃树,镇的南面是南河套,岸边一溜挺拔的白杨树。镇子很大,大到我的小学同学为了读中心校,早上要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镇子又很小,小到街上某家娶的新媳妇穿了大半号的衣服,都能在晚饭后的闲谈时间里讲上个把月。 是的,对于大连人来说,革镇堡、牧城驿、水师营、石河、登沙河、青堆子、蓉花山、复州城、五湖嘴、皮口、城子坦,它们不是简单的地名,不是没有生命的土地、河流、山谷或者树木。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一部分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老镇的清晨和斜阳,树影和山墙,夏日里奔泻而下的山洪,都深深镌刻进生命里,流淌出原汁原味的辽南人的血脉和性格。 从2003年起,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发起了中国历史名镇、名村评选活动,迄今全国已有85个名镇(村)上榜,辽宁省有新宾的永陵镇和海城的牛庄镇入选。在辽宁省的历史名镇评选中,大连的复州城和城子坦则榜上有名。这项工作旨在保护那些有历史价值和能完整反映历史时期传统风貌的老镇老村。因为有一个数字不容乐观——2005年,我国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尚有约5000座,到2012年已锐减至2000多座——差不多每天消亡一座。这些古镇古村是中华文化的根、大量文化遗产的载体。发现和保护它们,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过去,为子孙保留文化血脉的符号,让他们可以借此溯流而上,踏踏实实找到自己。 《大连晚报》长期致力于报纸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度发掘,从2011年开始,棒棰岛新闻周刊先后推出《地理大连》和《大连老建筑》两个主题策划,分别讲述了大连24个老地名和38座老建筑的故事。这两组报道被大连出版社选入品读大连丛书,出版了《大连老地儿》和《大连老建筑》两本书。2013年,我们将视角放在大连的老镇上,记者们带看情感,寻访大连老一辈人,听他们讲述我们心中的那些老镇故事。城子坦的道观,青堆子的房,营城子的汉墓,复州城的墙,这些都是承载大连人情感和家园的真实所在。 时代在变,老镇当前都面临着转型挑战,比如街镇的土地瓶颈日益凸显,比如原有的产业亟待调整升级,又如公共服务如何跟上城镇化的脚步……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镇,就不能再仅仅着眼于自己的古老资源,而是要因地制宜应对挑战,在“古今”资源中梳理出当前的最大优势,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复兴之路。 老镇的采访困难且无头绪,但又是充满情感的一次新体验。我们为什么要一次次远赴乡村苦苦挖掘?还要提到从“地理大连”到“大连老建筑”再到“大连老镇”贯穿至今的情感—— 因为我们爱大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