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赵丽宏散文精粹”精选出一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希望成长中的孩子能在赵丽宏斑斓多姿的散文世界里,亲近美与善、智慧与诗意,体验真实的人生和艺术的高妙。
赵丽宏的散文世界多彩多姿,既叙写真实人生,也时作玄想;既谈艺论诗,也咏物抒情。无论是写日常生活、童年记忆、旅行屐痕、人情世事,还是谈读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处处可见散文最重要的灵魂——真诚。
本册《望星空》是作家近年所写的欣赏古诗的心得和联想。读这些文字,会让少年读者感觉到,自己和古老的诗词之间未必远隔万水千山,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幽远的宁静。
梧桐细雨,蛙声十里,清夜无尘,锦瑟华年……其实,你和古老的诗词之间未必远隔万水千山。中国的古诗词,以简练的文字,构筑阔大幽深的意境,是真正的文学瑰宝。《赵丽宏散文精粹:望星空》中,这些文字是作家近年所写的欣赏古诗的心得和联想,也有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阅读记忆。让你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获得一份幽远的宁静。
促织之鸣
秋风起时,蟋蟀的鸣唱便在四野响起,清亮而幽远,引人遐想。童年时养过蟋蟀,也到乡下的田野里捕捉过蟋蜂。迷恋蟋蟀时,曾对和蟋蟀有关的一切都感兴趣,包括写蟋蟀的丈宗。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涉及蟋蟀的作品给人印象深刻。对现代读者来说,影响最大的,当然数《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这是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人和蟋蟀角色互换,罗织成跌宕起伏的传奇,人间的悲欢离合,皆因小小的蟋蟀而起。
中国古代诗歌中,将蟋蟀作为歌咏对象的也有不少。在古老的《诗经》中,就有具体描绘蟋蟀的篇章,那是《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诗句,对蟋蟀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作了详细生动的描述,也写出了人类和这种会唱歌的小昆虫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后来的古诗中,也未见有人对蟋蟀作如此贴切准确的描绘。《诗经》中,还有另一篇关于蟋蟀的《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现代人,读这样的文字,有点费解了。这里写到蟋蟀,其实只是以蟋蟀作一个引子,引发对人生和岁月的感慨。诗中并无对蟋蟀的描绘,在秋风中听到蟋蟀的呜唱,联想到的是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无情,是由此而生的人生的急迫感。数千年前的咏叹,现代人还能吟之而共鸣。
蟋蟀被称为“促织”,原因是它们鸣唱的声音。夜晚,女人们坐在织机前织布,从四面八方传来妁蟋蟀鸣唱仿佛是在催促她们勤快挥梭,“促织”之名便由此而来。谁是首创者,无从查考。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已见“促织”出现:“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中另一处出现蟋蟀:“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促织和蟋蟀,看来那时已经是人所共知的同义词。蟋蟀得名促织,显见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
唐代诗人罗隐有《蟋蟀诗》,也许是古人咏蟋蟀的诗篇中最具体的一首。此诗为四言诗,形式类似《诗经》和汉赋,内容则别出·心裁,诗人似和蟋蟀对话,写得很有感情。其中写蟋蟀的生活形状,“顽飓毙芳,吹愁夕长”,“周隙伺榻,繁咽夤缘”;写蟋蟀的鸣唱,“如诉如言,绪引虚宽”,“坏舍啼衰,虚堂泣曙”;最后还是在蟋蟀的鸣唱中发出惆怅的叹息,“美人在何,夜影流波。与子伫立,裴回思多”。这首诗,写得古气十足,大概当时的人诵读也会有晦涩之感,没有广为流传,很正常。杜甫也写过《促织》,比罗隐的《蟋蟀诗》通俗直白得多,描写的生动和感情的深挚,却更胜一筹:“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意相亲。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从蟋蟀的鸣唱,引出羁旅游子的思乡情怀,写得自然真切,让人感动。
在古诗中,蟋蟀的鸣唱大多是愁苦的“哀音”,不过也有例外。我记忆中印象亲切的蟋蟀诗,是宋人叶绍翁的七绝《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喜欢这首诗,甚实是因为后两句,诗中对儿童夜间挑灯捕捉蟋蟀的描绘,常使我想起童年去乡下捉蟋蟀的情景。在手电和蜡烛的微光中,那透明羽翅的振动,那晶莹长须的飘拂,曾经怎样激动欢悦了一个天真少年的心。
P1-3
向真,向善,向美(代序)
——赵丽宏散文对于少年读者的意义
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赵丽宏也许是作品被收入教材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雨中》《望月》《学步》《山雨》《与象共舞》《顶碗少年》《囚蚁》等,被选人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鄂教版、中国香港版等小学教材,《为你打开一扇门》《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炊烟》《致大雁》《蝈蝈》《周庄水韵》《晨昏诺日朗》《在急流中》《青鸟》等篇,被收入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浙教版、上教版、中国香港版、新加坡版等二十五种中学教材,另有收入各类大学教材的散文若干。
如此规模的作品被收入教材,对一个作家来说,无疑是成功的标志,也是一种荣誉。但凡收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必须用词准确,结构谨严,行文流畅;还要拒绝做作的姿态和低俗的笔调”。更重要的是,对于刚刚接触人生和文字的学生来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不但为他们打开了文学之门,同时也打开了一扇人生之门。
由此,我们便掌握了一把解读赵丽宏散文的钥匙。
然而,收入教材的文章只是赵丽宏散文世界的冰山一角,也并非全部是他最优秀的作品。赵丽宏的散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数量巨大,其中更有不少比收入教材的文章更耐读、更有趣、更深邃的篇章。于是,我们才有了编选这套“赵丽宏散文精粹”的想法,精选出一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希望成长中的孩子能在赵丽宏斑斓多姿的散文世界里,亲近美与善、智慧与诗意,体验真实的人生和艺术的高妙。
我们常说,唯有师长和文学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领航员。如果说,师长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为孩子导航的话,文学便是承载了这些人生经验的故事。文学避免了抽象的说教,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同身受,并受到启迪。而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是最真诚、也最见作者心性和功底的一种文体。因其真,故而更具有亲和力;因其短小,也不需要考验阅读耐心;因其驳杂,更能启智和拓宽视野。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阅读散文是一种与他们的认知习惯最为接近的方式,并且,他们也最容易直接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中国当代作家里,像赵丽宏这样主要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并不多见,而单凭散文创作便赢得盛名的作家更是难得。写散文看似容易,写好却难。在所有的文体里,散文是最耗费心力的。它必须源自真实,以真性情为源泉,也仰赖人生阅历和学识修养的积累。散文一无定规,二无可依循的法则。散文是对心灵之泉的汲取,只有具备了一颗永不干涸、生机勃勃的心灵,才能滋养出那些灵动鲜活、浪漫诗意,同时还饱含了生活气息和智慧哲思的美文。
赵丽宏的散文世界多彩多姿,既叙写真实人生,也时作玄想;既谈艺论诗,也咏物抒情。无论是写日常生活、童年记忆、旅行屐痕、人情世事,还是谈读书、音乐、绘画、建筑、雕塑……处处可见散文最重要的灵魂——真诚。赵丽宏总是忠实地抒发自己的情志,袒露自己真实的心灵。这是作家的天性所致,也是他自觉要坚持到底的文学主张。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基于作者的真诚,写出生活的真、人性的真、时代的真,而读者,也从作者的“真”中,获得文学力量的震撼和感召,并生出心灵的呼应。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力量。赵丽宏的散文所给予他们的,便是这种向真、向善、向美的魅力的吸引。
而所有认识赵丽宏的人,都会以“真”来形容他的为人。无论世事变幻,他犹如礁石,守定了心中美与善的理想,在喧嚣中寻宁静,在烦扰中求纯真。在他的散文中,能读到人生的真实和无常,但无浅薄的戾气与抱怨;即便身处世俗功利的海洋,仍然寻求高雅的格调与灵魂的清澈。所谓“身处淤泥心有莲花”,用来形容赵丽宏散文中的精神世界是再恰当不过的。文学能给成长以什么?对于刚刚接触阅读的青少年而言,阅读什么样的文学,也就能塑就什么样的灵魂与格调。这也是我们把赵丽宏散文推荐给少年读者的重要原因。这套“赵丽宏散文精粹”共分七卷。
卷一《永远的守灯人》,以叙事为主,收入了《童年的河》《小鸟,你飞向何方》《亲婆》《少年时代的秘密》等经典动人的篇章,是作家对生活、童年、亲情和历史的思考和描绘,其中有他真实曲折的人生足迹。
卷二《岁月的目光》,收入了《沉默》《历史》《日晷之影》等哲理和抒情意味较浓的散文,撷鸿爪片羽,咏风花雪月,探寻历史深处,也作浩渺的未来遐想,是作家对天地万物的谛察和感叹。
卷三《沉船威尼斯》,收入《周庄水韵》《晨昏诺日朗》《但丁的目光》《异乡的天籁》等旅行散文,其中的一些,被收入各地教材,也用作高考和中考试题,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游记,而是融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和思考,隽永耐读的经典之作。
卷四《躲进书里》收入的散文内容十分驳杂,谈读书,谈写文章,也谈音乐与艺术,寄托了作家对艺术之美的追寻和向往。
卷五《望星空》,是作家近年所写的欣赏古诗的心得和联想。读这些文字,会让少年读者感觉到,自己和古老的诗词之间未必远隔万水千山,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份幽远的宁静。
卷六《弦上的河流》浓缩了作家对古典音乐的情怀与畅想。作者用精巧的语言和蓬勃的想象,带领读者乘上音乐的航船,驶向古典与艺术的海洋。交响乐是惊涛骇浪,仿佛生命的激情汹涌澎湃;奏鸣曲是月下的清波,使灵魂在沉思中升华;小夜曲是扑上脚面的浪花,悄然拨动藏在心底的浪漫。 卷七《我和儿子是朋友》主要讲述了作家的儿子从降生到成人的点点滴滴,写的是儿子的成长故事,写的也是父亲的心灵故事;写的是生活中的琐事,写的也是脑海里的珍贵回忆;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引领,写的也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通过这七卷精选散文,少年读者将从中领略到作家赵丽宏丰富深邃的精神世界,经历一趟美好而真实的艺术与人生之旅;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更可以从中获得会心一笑的共鸣。
编者
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