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黑暗的旧社会,赫哲族年轻人的婚姻都由家中老人包办。婚姻规矩也比较多。在原生态文化背景下,赫哲族择偶不太讲究门第,而是看个人本事的大小。对于男性的要求,主要看小伙子身体强不强壮,是否能干活,看他是不是捕鱼和狩猎能手等,因为家里有个强壮而且能捕善猎的男人,日子就会丰衣足食、幸福美满。而衡量姑娘的标准,也是看劳动好坏,是否心灵手巧和聪明贤惠,如果长相好就更有优势了。
据老人讲,赫哲族早年通过比武招婿解决婚姻问题。比武招亲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男方看中了女方,而女方本人又在捕鱼狩猎方面擅长,本事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男方要提出与女方比武,因为女方自身有百般武艺和技能,对男方要求的标准自然高许多,所以在比武中赛成平手,男方不能算是胜出,必须让女方心服口服,否则男方没戏。第二种是女方性格内向,不善于结交朋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由父母做主,举行比武招婿大会,请来媒人和见证人,制定规则程序,限定条件,哪个小伙子取胜,他就是“莫日根”英雄,自然成为女方的夫婿。第三种情况是几个小伙子同时追求一个姑娘,竞争激烈,而女方家又拿不定主意,便决定通过比武的办法定终身。
赫哲族比武招婿有两个大项目:一是捕鱼,二是狩猎。在捕鱼比赛中有两项规定赛事,即桦皮船速划赛和捕鳇鱼比赛。狩猎比武也包括两项赛事,即射箭比赛和与山上最凶狠的野兽徒手格斗。这些比武项目类似现代竞技体育中的“铁人五项”,但危险系数要比体育比赛高出许多,要有真本事、硬功夫,虽然在最后与野兽徒手格斗时会有保护措施,但功夫不到家也会受到伤害。
赫哲人比武招婿有着感人的爱情故事。据说,在很早以前,街津口有位赫哲族姑娘,名叫额云。渔猎民都说她是西边天上晚霞脱生的。额云姑娘长得像河中的莲花,身上的筒裙和短衫犹如雨后七色彩虹,美丽动人。她天性豪侠、刚柔相济,从小随父练就百般武艺,下江能捕鳇,上山能捉虎,被部落的人称为“美貌武侠”。
额云的美貌和武艺成了赫哲人的骄傲,更让未婚小伙子们垂青爱慕,都想娶她为妻,到额云家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房门。额云的父母无奈之下跟女儿商量如何应对,大方爽快的额云答道:“这事不用愁,比武吧!谁要是胜了我,我就答应嫁给他。”
一场“争夺”美女的大战拉开了帷幕。额云以一应十,轮番出场,先是比桦皮船,看谁划得快,然后下鳇鱼钩,看谁先钓上个头大的鳇鱼,然后射箭,比百步穿杨,比飞刀叉烤鱼、烤肉,最后比格斗。十几个小伙子轮番上场,个个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力不从心,无法占胜额云。参加比武的小伙子中,有一位论长相和武艺都让额云心动的人。在最后一场“格斗”时,额云故意露出破绽,给心爱的小伙子一个取胜的机会。当额云举起胜利者的手臂时,小伙子的脸刷地红透了。在围观群众欢呼跳跃时,小伙子悄悄对额云说,谢谢你,我会倍加珍惜。额云高兴地嫁给了他。据说,俩人划着渔船去度蜜月,从此过上了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
比武招婿声势大,热闹非凡。谁家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又没有如意郎君,父母就要拜见氏族首领,商议召开比武选婿大会的事情。比武除了传统项目以外,也有姑娘和父母的偏好、心愿在其中,自选项目,比如“飞刀削来一个美媳妇”就是把烤肉挂起来,比武男子骑马飞刀,扎到那块肉,便选婿成功。
新中国成立以后,赫哲族地区社会活动逐渐增多,未婚青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和交流平台,“比武招婿”也随之落下帷幕,渐渐远离现实生活。而如今“比武招婿”又重新红火起来,作为民俗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人参与,激活了她的生命力。
P114-116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流域,是一个渔猎民族。他们有苦难的过去,有幸福的今天,他们坚韧顽强地繁衍生息,将原生态文化传承到了今天。
中国人口出版社把《赫哲族》撰稿的任务交给了我,对我虽然是最大的信赖、鼓舞和鞭策,但仍然感到责任和压力的重大。好在赫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深入到赫哲族地区,对赫哲族不陌生。熟悉和了解一个民族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朋友的帮助,尤其是赫哲族朋友的支持帮助,我十分荣幸,我得到了。
在写作过程中,佳木斯市人口计生委和郊区人民政府、同江市档案局、人口计生局、街津口乡、八岔乡政府、饶河县人口计生局、四排乡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我的同窗学友王东霞、莫兰芳、于成山、郑玮钧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我搜集大量资料,给我引荐了诸多的赫哲族朋友,为我完成书稿出力。在此一并致以崇高的敬礼,以表诚挚地谢意。
赫哲族没有文字,虽然汉语记录的东西不少,但可参借的,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史料仍显不足,加之本人能力所限,所以《赫哲族》一书中也难免有差错,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2013年夏
作者于哈尔滨·悦山国际
如果把一个民族比作一颗星星,那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繁星满天的世界。当今世界上有约3000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由多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同样,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密切往来、交流融合、团结奋斗、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伟大的强盛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有56个成员,其中有55个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人口一直持续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1%。2010年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达到了1.14亿,几乎是1953年的3倍,占到了全国13.4亿人口的8.5%。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如壮族有1693万人,回族1059万人,满族1039万人,维吾尔族1007万人,而赫哲族只有5354人,塔塔尔族3556人,独龙族6930人。中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许多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全国各地。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资源富集。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面积,森林和水力资源蕴藏量,以及天然气等基础储量,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全国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中民族地区占到85%以上,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要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就要从认识每一个民族开始。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编写了这套《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型系列丛书,力图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用准确、科学、生动的语言,全方位描述和展现各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和现状,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全家福”。
编写这样一套大型系列丛书,难度非同一般。几经论证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了编写大纲,这套丛书各个分卷的作者绝大多数由少数民族作家担任,他们不仅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对本民族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人口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作者们历经数年,几易其稿,终成此书。值此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衷心地祈愿这幅“全家福”能为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翟振武
2012年5月于北京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仓;白云飘过大顶子山,金色的阳光照船帆,紧摇浆来掌稳舵,双手赢得丰收年;白桦林里人儿笑,开了满山红杜鹃,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万万年……《乌苏里船歌》把赫哲族唱响全国,唱响世界。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走进歌声诞生的地方。林盛中编著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赫哲族》为我们介绍了赫哲族的民族文化。
林盛中编著的这本《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赫哲族》立足于全面展示赫哲族的民族起源和变迁,社会组织、生活与文化,人口规模、结构及变动,婚姻家庭,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特色,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示了赫哲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语言可读性较强,具有科学性和文学性,对于了解赫哲族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