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深入,掀起了一股学习古典文化的浪潮。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本不得不提的哲学与处世的宝典。但是,由于《道德经》距今年代久远,加之老子的思想精髓非常深奥,这对于想要从中汲取智慧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一本书读懂道德经/经典读库》就是一本解读老子《道德经》的工具书。它把《道德经》中晦涩难懂的字句,以及老子深邃的思想,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老子的处世智慧,比如“致虚极,守静笃”等,还可以领略他高深的哲学思想。这些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处世观以及学术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一本书读懂道德经/经典读库》遵循传统道德经的结构,将道德经的81篇分成“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除了对《道德经》进行详细的注释、翻译及解读外,还设置了“体悟”版块,该版块是对《道德经》进行延伸解读,内容多以故事为主、理论为辅,将老子的智慧和思想深入浅出地展示给读者。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希望您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您的人生多点启发,让您活得更加从容、潇洒。
原典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②,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③,高下相盈④,音声相和⑤,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⑥,行不言之教⑦。万物作而弗始⑧,生而弗有,为而弗恃⑨,功成而弗居⑩。夫唯弗居,是以不去⑾。
注解
①斯恶已:就显露出丑陋了。恶,是丑陋的意思。此处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②有无相生:有无,此处指事物的存在或者不存在的现象。与第一章中的“有”“无”意思相同。相生,指互相转化。
③形:衬托,补充。
④盈:充盈,增益,补充。原典作“倾”,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道德经》甲本(简称帛书甲本)改。
⑤音声相和:音和声互相调和。和,和谐,调和。
⑥圣人:与儒家提到的“圣人”不同,此处指拥有道家倡导的顺应自然,蔑视一切政教礼法,摒弃一切束缚心灵的教条、规则等特点,能够与“道”融为一体的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道家的理想与儒家的理想在主要方面是根本相反的,《道德经》一书中的“圣人”的概念,译者一律以“有‘道’的人”“得‘道’的人”或“有‘道’的圣人”翻译。处:帛书甲、乙本作“居”,处理世事的意思。无为:顺应自然,不恣意妄为的意思。“无为”是老子使用的特定概念,并非指什么事也不做,而是指不做违背本性、背离自然意志、束缚心灵、异化人性的事。在老子看来,儒家所追求的礼制,世人所热衷的功名利禄,都是违反自然人性的东西,都是使人异化的东西。“无为”不但是老子和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态度,也是老子的一个哲学观,被他运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上的“无为而治”等。
⑦行:实施,施行。不言:就是不颁布文件、不滥用政令的意思。行不言之教,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命令和条规去管理、约束百姓,而要用亲身实践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百姓。“行不言之教”与“处无为之事”是同一种意思,都是希望统治者能“无为而治”,遵循自然法则。
⑧万物作而弗始: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此据郭店简本(“万物作而弗始也”)和张松如《老子校读》改。始、辞,都读作“司”,主宰的意思。
⑨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此两句中的“弗”王弼本作“不”,今从帛书甲、乙本。有,占有,据为己有;恃,自恃。 ⑩居:自我夸耀。
⑾是:指示代词,此处指功勋。去:消逝,失去。
语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陋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衬托,高和低互相补充,音和声互相调和,前和后互相依随,这是永恒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促成万物的产生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的生长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功业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圣人不居功,因此他的功勋不会消逝。
释析
本章主要讲述了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道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他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等自然现象的对比,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存在其对立面,而且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指出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
第二层次则将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通过描述圣人掌握了这一法则后,能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一切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要加入自己的意念,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而且有功业成就却不自我夸耀,达到了功勋永在的效果。依据老子的思想指出“无为”与“有为”,“不言之教”与“有言之教”都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提醒人们做事必须顺应自然、循序渐进。
本章的第一层以理论为主,第二层则从实践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共同印证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体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些话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对立统一的观点。将这些辩证思想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就能用无为的观念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行教化。老子的辨证思想为我们的为人处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西施本名夷光,生于春秋末年。她天生丽质,美貌动人,被后世誉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一句中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
虽然西施有倾国倾城之容,但她的体质一直不好,时不时就会感到心口痛。一次,西施洗完衣服准备回家,刚一起身胸口便开始疼痛,于是她本能地用手扶住胸口,眉头也随之皱了起来。西施是因疼痛才做出这样的动作,然而,周围的村民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西施比平时更美了。
与西施同村的一个女孩名叫东施,尽管她与西施的名字只差一字,但二者的容貌却相距甚远。当听说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胸的样子非常美丽时,东施心一动,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眉头微皱,不停地在村民中走动。东施以为这样做就会有人称赞她,可事实并非如此。她本来长相就丑,加上她刻意模仿西施的动作,流露出来的装腔作势的样子让人更觉得厌恶。于是,人们纷纷关上门窗,对东施避而不谈。
这个故事体现了老子“美丑相对”的观点。他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当美的事物存在时,丑的事物也就会随之产生了。西施是美的,因而无需雕琢。而东施不顾自身条件,刻意模仿西施,不仅没有获得人们的称赞,还落得个“东施效颦”的笑柄。
当然,美与丑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条件。假如西施是个爱慕虚荣、见利忘义、蛇蝎心肠之人,那么即使她有再好看的面孔,人们也不会认为她是美的。相反,若东施宽以待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口碑,那么即使她再丑,也会有人说她美。这就是美与丑的相互转化。
彭端淑在《为学》中写道:
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某日,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样?”
富和尚对他说:“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答曰:“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器皿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不屑一顾道:“我几年前就想沿长江乘船去南海都没有实现,你凭这些怎么能够实现呢?”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听后,露出了羞愧之情。
这个故事除了告诉人们要为目标而奋斗外,还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阐述了“难易相成”的道理。难的事情,只要肯做,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单的事,如果你不做,也会变成难事。这样,难与易就实现了转化。
当然,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并不只是体现在美与丑、难与易之间。以这两个例子为例,旨在说明他的辩证之道、哲学之基,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态度。事实证明,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能够在共性之中发现个性,并实现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以达到和谐处世的目的。
P12-15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所著,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思想巨著之一。相传,老子齐官归隐,途经函谷关的时候受人所托,洋洋洒洒地写成此书。
《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其蕴含的精神宝藏却是无法估量的,它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会。无论是哲学本身,还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方面,甚至是治国理政之道,个中的智慧都被包容在这篇幅不长的《道德经》一书中。
在哲学问题上,老子首先用“道”来贯穿全文,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本原,这正体现了老子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观。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在第十章提出“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告诉人们要心无杂念、保持身心合一。在为人处世方面,老子在第二十三章提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要求人们要讲诚信,这样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在治国理政方面,老子最主要的主张就是“无为”,希望统治者不要随意对百姓施暴,而是要顺应天意,用“不作为”的智慧来教化万民。此外,《道德经》一书也体现了非常多的美学理论,比如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如“有之以为利,物之以为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着老子的审美思想。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甚至成为了东方智慧的代表。不仅如此,《道德经》对世界哲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世界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文献中,被翻译最多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曾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并在世界上广为流传,除日本、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外,还有瑞典、挪威、丹麦、土耳其、芬兰、印度等国。难怪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但是,由于《道德经》距今年代久远,很多字词句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与现代的意义发生偏离,人们在阅读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心理,加之《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专著,而哲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这又给人们学习《道德经》增添了不少障碍。
因此,为了让您更容易读懂《道德经》一书,也为了更好地向您展示《道德经》的智慧,我们特意编写了这本《一本书读懂道德经》。本书除了对《道德经》进行详细的注释、翻译及解读外,还设置了“体悟”版块,该版块是对《道德经》进行延伸解读,内容多以故事为主、理论为辅,将老子的智慧和思想深入浅出地展示给读者。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愉悦身心的过程。希望您能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您的人生多点启发,让您活得更加从容、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