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蔷薇/诗意自然系列/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蔷薇》主要由俄罗斯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探讨创作与大自然关系的系列散文构成,作者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作者的叙述真诚而平静,十分富于感染力。

内容推荐

《金蔷薇》选编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多篇散文随笔作品,作者以不同于他诗歌惯有的方式与格调,多角度深刻细致地反映了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其对人与社会、生与死、人的情感世界等永恒的主题的探索,让今天的读者依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优美的艺术享受。

目录

珍贵的尘土

巨石上的题词

用刨花做的假花

第一篇短篇小说

闪电

主人公的反抗

一部中篇小说的创作始末

 “火星”

 利夫内的大雷雨

 研究地图

心灵的痕迹

金刚石般的语言

 小林地区的泉水

 语言和大自然

 花和草

词典

阿尔什万格商店逸事

似乎微不足道

车站小吃部的老头儿

白夜

生命力的基础

夜行的驿车

构思已久的一本书

 契诃夫

 亚历山大·勃洛克

 居伊·德·莫泊桑

 伊凡·蒲宁

 马克西姆·高尔基

 维克多·雨果

 上衣襻儿上的小玫瑰花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

 亚历山大·格林

 爱德华·巴格里茨基

洞察世界的艺术

在卡车的车厢里

自我话别

试读章节

珍贵的尘土

这个关于巴黎清扫工让·沙米的故事是怎样得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沙米是靠收拾他那个街区的几家手工作坊为生的。

沙米住在市郊的一间茅屋里。对这个郊区本可以大书特书一番,以便将读者从故事的主线引开。然而,值得一提的也许只有一点,即巴黎的郊区还保留着一些古堡的围墙。当这个故事发生时,那些围墙还淹没在金银花和山楂的树丛中,围墙上有许多鸟巢。

清扫工的茅屋便搭在一座古堡的北墙下,与那些洋铁匠、鞋匠、捡烟头的人和乞丐的破屋为邻。

如果莫泊桑曾经对这些茅屋居民的生活产生过兴趣的话,那他也许还会写出几部短篇杰作。说不定,它们会给功成名就的他再添几顶新的桂冠。

遗憾的是,除了暗探,任何外人都不会光顾这个地方。即使暗探光临,也仅仅是为了搜赃。

邻居们戏称沙米为“啄木鸟”,由此判断,他身材瘦小,鼻子尖尖,帽子底下总是伸出一绺头发,很像鸟儿头上的羽毛。

让·沙米也曾有过一段好日子。墨西哥战争期间,他在“小拿破仑”的军队里当过兵。

沙米运气不错。他在韦拉克鲁斯得了严重的疟疾。这个身患重病的士兵未亲历过一次真枪实弹的战斗,便被遣返回国了。团长趁便将自己的女儿苏珊娜托沙米带回法国——小姑娘当时八岁。

团长是个鳏夫,因此,不得不到处把女儿带在身边。不过这一次,他决定同女儿分开,把她送往里昂的姐姐家里。墨西哥的气候对欧洲的孩子来说是致命的。加之没有规律的游击战危机四伏,防不胜防。

沙米回法国时,大西洋上空暑气腾腾。小姑娘一天到晚默不作声。即使看到一群群鱼儿从油滑的海水中跃出,她也没有一丝笑容。

沙米竭尽全力关照苏珊娜。他当然明白,她对他的期望不仅是关照,而且还有爱抚。可是他这个殖民军团的大兵又能琢磨出什么爱抚的办法来呢?他能用什么逗她开心呢?掷骰子吗?或者哼几支粗野的兵营小调吗?

然而,老是回避这个问题是不行的。沙米越来越经常地在自己身上捕捉到小姑娘那疑惑的目光。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断断续续地给她讲述自己的一生,详详细细地回忆英吉利海峡岸边的渔村、流沙、退潮后的水洼、有一口破钟的乡村教堂,以及他那给邻居治过胃病的母亲。

在这些回忆里,沙米并不认为有一丝笑料能逗苏珊娜开心,但令他惊奇的是,小姑娘却如饥似渴地听着这些故事,甚至还逼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并且要求补充新的细节。

沙米绞尽脑汁,从记忆中搜索着这些细节,直到最后才确信,它们都是真事。这并不是什么回忆,而是回忆的朦胧的影子。它们像一团团雾气渐渐消散了。说实在的,沙米从未料到,他还要重新追忆他一生中这一段虚掷的年华。

有一次,一个关于金蔷薇的故事从朦胧的记忆中冒了出来。在一个老渔妇家的那个带有耶稣受难像的十字架上,挂着一朵用发黑的金子打造的、做工很粗的蔷薇。不知道沙米是亲眼所见呢,还是仅仅从旁人那儿听说过这朵蔷薇的故事。

不,好像是,他有一次甚至亲眼见过这朵蔷薇,并且记得它闪闪发光的情景,尽管窗外没有阳光,而且海峡上空狂风大作,黑云滚滚。

P1-2

序言

美文与美文翻译

——《金蔷薇》序言

曾思艺

《金蔷薇》是俄国现代著名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旧译: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部著名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美文作品。

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出生于莫斯科—个铁路员工家庭,少年时因父亲工作之便经常乘坐火车旅行,先后到过波兰的华沙、俄罗斯的克里米亚、高加索、敖德萨、莫斯科和布良斯克省等许多地方,这使他终生热爱旅行,也培养了他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早在中学时代,帕乌斯托夫斯基就醉心于文学,开始写诗并创作小说,1912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并考入基辅大学自然历史系。1914年,他转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中途辍学,先后当过电车司机、前线卫生兵、工人、渔民。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早年的这些生活经历,使他广泛接触了俄国的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深厚的生活经验和大量的创作题材,并且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1932年中篇小说《卡拉一布加兹海湾》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辞去工作成为职业作家。此后,他创作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以及一系列画家、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科尔希达》(1934),《夏尔·朗赛韦的命运》(1933)、《伊萨克·列维坦》(1937)、《塔拉斯·谢甫琴柯》(1939)、《北方故事》(1938)等。

卫国战争时期,他在南方战线当过随军记者。战后,他定居莫斯科,在高尔基文学院任教,田德里亚科夫、邦达列夫、特里丰诺夫、卡扎科夫等著名作家都是他的学生。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主要作品有:《金蔷薇》(1956)、《面向秋野》(1960年代)等,而最重要的作品是多卷集自传体长篇小说《一生的故事》(1945—1963)——包括《遥远的岁月》(1946)、《动荡不安的青年时代》(1955)、《一个未知时代的开始》(1957)、《怀着巨大希望的时期》(1959)、《投向南方》(1962)、《漫游的书》(1963)六部作品,以严谨朴实的风格、生动优美的语言,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几十年间作家本人的生活和广阔的社会景象,既是作家对其创作历程与道德、精神成长的思考和探索之总结,也是不同时期、众多地方的生活风俗和人民群众所品尝的酸甜苦辣咸的忠实记录。1965年,由于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由于苏联政府的干预,最终该奖授予了他的同胞肖洛霍夫。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风格朴实,语言简洁、生动、优美,而且大都以爱和真善美为主题(他甚至宣称:“哪里有女人的爱,有对儿童的关心,有对美的崇拜和对青春的忠诚;哪里的善行、人性和团结气氛被认为具有最高的价值,新社会就在哪里出现。”),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心灵美和大自然的美,这是其高尚人格的投射。在那人们动辄得咎并随时可能被捕的年代,他常常不顾自己可能会受到牵连,总是极力保护那些惨遭不幸的作家,尤其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每当其他作家遭到官方批判和逮捕时,他总会利用其德高望重的地位出来为之辩护和尽力援救,表现了自己坚持真理、不畏强暴、关爱不幸者的正直、仁爱、高尚的人格。马克·斯洛宁指出:“他在人民中的形象也一直是高大的,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曾勇敢地保护过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并抗议他们的被捕和流放。”

《金蔷薇》是帕乌斯托夫斯基根据自己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散文讲习班,讲授写作技巧和心理学十余年的讲稿加工而成的,最初书名拟叫作《铁玫瑰》,源于乌克兰流浪歌手奥斯塔勃曾用铁打造了一朵玫瑰花的故事。后来因关于铁玫瑰的故事已写进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第1卷《遥远的岁月》中,于是改名为《金蔷薇》。1955年,苏联的《十月》杂志第9、10期连载了《金蔷薇》。同年,苏联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单行本。此后,他又多次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改,甚至对一些篇章进行了重写(如《契诃夫》、《亚历山大·勃洛克》),还增写了《伊凡·蒲宁》、《上衣襻儿上的小玫瑰花》等篇章(该书最终的定稿本收入苏联国家文艺书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9卷集《帕乌斯托夫斯基文集》第3卷),并且创作了该书的第2卷,即《金蔷薇》的姊妹篇《面向秋野》,它不仅继续探讨了《金蔷薇》探讨过的那些问题,而且还探讨了许多新问题,如散文的诗化、旅行的作用、虚构的意义、短篇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还以大量篇幅,论述了许多前辈作家和同时代作家,对他们的生平与创作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精辟的评论,这些文章既是给人启示的文艺随笔,又是清新优美的抒情散文,可惜的是未能彻底完工,作家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

正是在这种翻译观的指导下,几十年来张铁夫先生对文学翻译乐此不疲,经常沉醉于这“甜蜜的苦役”,“痛,并快乐着”,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出版了不少美文翻译的译著。这些美文翻译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普希金论文学》出版后,得到了同行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和欢迎;《面向秋野》出版后更是受到了普遍的欢迎,1985年初版印了一万册,很快就销售一空,第二年又印了一万五千册,还是供不应求,《文艺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外国文学研究》等多家报刊发表书评或书讯,散文家陈丹晨、吴泰昌、李元洛等在给铁夫先生的信中称赞它“是一本有价值的书”;《父与子》等作品也一版再版。对张铁夫先生的翻译十分了解、多次向他约稿的著名诗人彭燕郊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和笔者的一次谈话中,认为自《面向秋野》以后,张铁夫先生的翻译可以跻身于名家之列。这部《金蔷薇》是张铁夫先生晚年精心翻译之作,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更是出色的美文翻译。

值得一提的是,《金蔷薇》早在1959年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译者李时,大概由于该书有点不合时宜(与当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不合),所以出版社将其作为“内部读物”发行。198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重印该书,依旧是“内部发行”。1997年漓江出版社根据作家晚年的修订版出版了该书的增订版,译者是李时、薛菲。2008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李时翻译的该书。198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戴骢的新译本《金玫瑰》,2007年改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后又恢复原名《金蔷薇》。《金蔷薇》在中国至今仍是广受欢迎的一本美文著作,对中国的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爱好者在思想方面和艺术观念方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此处限于篇幅,仅举一例。默默(刘小枫)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巴乌斯托夫斯基在谈到蒲宁的一篇小说时这样写道:‘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第290页),这不也是整部《金玫瑰》的写照吗?《金玫瑰》不是创作经验谈,而是生活的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如果把这部书当作创作谈来看待,那就等于抹去了整部书跪下来亲吻的踉跄足迹,忽视了其中饱含着的隐秘泪水。”并进而谈到:“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与共的伴枕书。我们这一代曾疯狂地吞噬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虹》中的激情,吞噬着语录的教诲,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竟然会被《金蔷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给取代了!我们的心灵不再为保尔的遭遇而流泪,而是为维罗纳晚祷的钟声而流泪。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想,可以说,理想主义的土壤已然重新耕耘,我们已经开始倾近怕和爱的生活。《金蔷薇》竟然会成为这一代人的灵魂再生之源,并且规定了这一代人终身无法摆脱理想主义的痕印,对于作者和译者来说,当然都是出乎意料的。这无疑是历史的偶然,而我们则是有幸于这偶然。它使我们已然开始接近一种我们的民族文化根本缺乏的宗教品质,禀有这种品质,才会拒斥那种自恃与天同一的狂妄,禀有这种品质,才会理解俄罗斯文化中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一同受苦的精神,禀有这种品质,才会透过历史的随意性,从存在论来看待自己的受折磨的遭遇。”

后记

我的第一部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就写到这里,但我清楚地感觉到,工作仅仅开了个头,前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该谈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国文学的美学性呀,它在培养具有丰富和崇高的思想感情体系的新人中的极其深刻的意义呀,题材呀,幽默呀,人物性格的塑造呀,俄语的变化呀,文学的人民性呀,浪漫主义呀,良好的鉴赏力呀,原稿的修改呀,真是不胜枚举。

写这本书很像在一个不太熟的国家漫游,每走一步,都可在前面发现新的景致和道路。这些道路不知通向哪里,但却预示着许多出入意料、滋养思想的东西的出现。因此,即使部分地,如常言所说大体上把这些错综复杂的道路弄清楚,也是一件十分诱人的、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九五五——一九六四年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与共的伴枕书。我们这一代曾疯狂地吞噬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虹》中韵激情,吞噬着语录的教诲,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竟然会被《金蔷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给取代了!我们的心灵不再为保尔的遭遇而流泪。而是为维罗纳晚祷的钟声而流泪。这是两种截然不同韵理想,可以说,理想主义的土壤已然重新耕耘,我们已经开始倾近怕和爱的生活。

——刘小枫

综观张铁夫先生的俄苏文学翻译,其突出特点,一个是简洁明晰,另一个是优美典雅,还有一个是细腻传神。这些特点,也都颇为集中地表现在他晚年精心翻译的本是美文的《金蔷薇》之中。

——曾思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