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动荡战火岁月后,《旅人迟归(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回到美国,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失和,不再担任新闻播报工作。受到国内麦肯锡主义的影响,作者在国内受到排挤,本书详述了在国内近半个世纪个人在生活和职业生涯领域里遭受的困难艰辛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旅人迟归(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威廉·夏伊勒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经历了动荡战火岁月后,《旅人迟归(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回到美国,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失和,不再担任新闻播报工作。受到国内麦肯锡主义的影响,作者在国内受到排挤,本书详述了在国内近半个世纪个人在生活和职业生涯领域里遭受的困难艰辛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 内容推荐 《旅人迟归(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是威廉·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三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噩梦年代:1930—1940》。 1940年,阔别祖国十五年的夏伊勒返回了美国,继续对战争的广播报道。冷战到来,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夏伊勒因“左翼”倾向名列《赤色频道》刊物,由此丢掉了工作,与老友默罗反目,不得不靠写作和演讲勉强度日。写作生涯起起伏伏,《第三帝国的兴亡》又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给美德关系制造了麻烦。随着时间流逝,旧友接连故去,夏伊勒最后一次来到欧洲故地重游,看到以前心仪的街道和美食,却有心无力,无限唏嘘。 目录 第一篇 重归故土:1945 第一章 战争结束 第二章 独裁者之死 第三章 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 第四章 广播界的叛国者 第二篇 最初两年:1945-1947 第五章 旧朋新友 第六章 一炮而红 第七章 反共升温 第三篇 扫地出门,广播生涯终止:1947 第八章 旧友反目 第九章 最后的重聚 第四篇 潦倒的麦卡锡年代,为生计拼搏,写书出版:1948-1959 第十章 闲云野鹤 第十一章 我的首部小说 第十二章 影坛处子秀 第十三章 《赤色频道》 第十四章 惨淡的写作生涯 第五篇 《第三帝国的兴亡》--人生拐点:1954-1960 第十五章 浩如烟海的档案 第十六章 艰难的出版 第十七章 舆论风暴 第六篇 时日无多:1960-1975 第十八章 一段旧日恋情 第十九章 玛莎·多德的故事 第二十章 政客离世 第二十一章 文人谢幕 第二十二章 故人驾鹤 第七篇 无望无惧,迟暮之年:1975-1988 第二十三章 分道扬镳 第二十四章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第二十五章 再掀波澜 第二十六章 六十年代 第二十七章 苏联见闻 第二十八章 重返柏林 第二十九章 告别欧洲 代后记 写作《20世纪之旅》 试读章节 此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正酣时,我曾于1940年和1944年两度赶回国内,与家人共度圣诞节。如今,1945年圣诞节假期已然临近,我第三次往家里赶去。但愿这次能让我在国内长期稳定下来。 如今,战事结束。1939年9月的第一天,德国人发动了战争。今年1945年5月7日,德国人无条件投降了。8月14日,日本人放弃了抵抗。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8月的最初几天,正是在那几天,久拖不决的战事结束了。那几天爆出来的消息惟有让人错愕。8月6日,星期一,谁能接受那个突然传来的消息呢?当天,美国往广岛投掷了一颗原子弹,那是日本的一座大城市。正如此前我从未耳闻过原子弹一样,我也从未听说过广岛。那颗炸弹释放的威力堪比太阳,美国人将其释放出来,用于屠杀人类,用于摧毁人类居住的城市。 杜鲁门总统通过广播向人们宣布了这一消息。他说,投向广岛的那颗炸弹威力巨大,其当量相当于2万吨炸药。国防部则宣称,那颗炸弹导致的破坏程度目前尚不清楚。数架美国侦察机报告说,烟尘形成的云团直冲天际,根本看不透,它罩住了“目标地区”。那颗炸弹具有如此可怕的威力,必定会导致惊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时还没有人提到放射性沾染之类的连带破坏。在高度保密的新墨西哥州荒漠地带,一小群美国科技天才制造出了那颗炸弹,惟有他们是明白人,惟有他们知道,历史最终有可能证实,最可怕的恶果是放射性沾染。人类最终会明白这一点。 那颗炸弹竞有如此让人难以置信的破坏力,当时人们对此并不怎么关注——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也没有人像后来的人们那样以炸毁地球相要挟——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那颗炸弹能否吓住日本人,让日本人投降,进而结束那场战争。后来,美国向长崎投下了第二颗炸弹,战争终于结束了。我觉得,无论是朋友、敌人,还是中立者,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如释重负,战争终于结束了,大规模的屠杀和严重的破坏终于要停止了。在备受摧残的世界,人类终于要享受和平了。 不过,当时人们或多或少都能感觉到,这世界跟过去永远不一样了。美国人投向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一个时代结束了。人们突然间满腹狐疑地,惴惴不安地停了下来,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新时代到来了。我在笔记里抄录了当天上午发行的《纽约时报》社论,该社论表示了同样的担忧,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一场科技革命和一场战争革命在同一天发生了……惟有发生一场人类政治观点的变革,人类文明和人文科学才会继续存在下去。在人类文明和人为灾害的竞赛中,人类有可能尽快成熟,进而赢得比赛吗? 这一问题将伴随我走过后半生,它像一片乌云那样咄咄逼人,它投下的阴影罩住了本书,而且从本书第一页贯穿到最后一页。半个世纪以后,我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也没看到任何希望。疯狂的竞赛仍然在继续,没人知道竞赛将如何结束,还有多久才会结束。 当年春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把我派到了旧金山,让我采集创建联合国的消息。我曾经请求公司把我派回欧洲采访看似必将到来的针对纳粹德国的最终胜利。用文字和广播介绍德国,我此生已经付出了太多。从那时往前上溯六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爆发,当时我正好在柏林,亲眼见证了战争初期德国对波兰和西方的令人咋舌的胜利。因而我特别希望亲眼见证德国战败。战争头几年,这看似不大可能。我并不是因为记恨,而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曾经花费了很长时间报道傲慢、野蛮的希特勒及其同伙首先征服了德国,尔后征服了大部分欧洲,那么让同一个人亲眼见证他们的失败,会显得赏罚公平。不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权势人物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们希望我前往旧金山——这或许是因为,我是公司里唯一当年采访过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成立的人。 既然欧洲战场对德战争和亚洲战场对日战争的胜利几乎已成定局,新闻报道方面的头等大事或许不再是战争,而是获得胜利的同盟国如何缔造即将到来的和平。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止未来再次爆发战事,维护和平,胜利者们在凡尔赛宫创建了国际联盟,这一组织一度成为伍德罗·威尔逊的梦想构筑。如今,胜利者们正在旧金山召集会议,他们的梦想是创建一个名为“联合国”的全球机构,希望这个机构能比它的前身做得更好。此前在日内瓦,我亲眼见证了面对共同利益的列强们在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过于民族主义,过于自私,导致老国联一直在痛苦中挣扎。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如今的我竟然对联合国的前景盲目乐观。我竟然天真地以为,世界各国已经从历史中汲取了教训,尤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苦难中和牺牲中汲取了教训。我原先以为,各国领导人虽然聪明不足,但他们的确懂得,人类小小的星球经受不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投掷原子弹之前,这一点早已有了定论。 因而,1945年4月20日,满怀希望的我从纽约出发,往旧金山赶去。战后,美国和苏联崛起为两个世界性超级大国,这两国之间的对立路人皆知,但这并不会阻挡我的采访热情。我以为,总体上看,正如俄国人对崇尚可怕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美国人歇斯底里一样,或许美国人对可怕的布尔什维克人同样歇斯底里。尽管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着妄想狂和言辞攻击,在我看来,这两个国家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从沙皇时代的俄国到布尔什维克时代的俄国,这种冲突从未存在过。 事实证明,在这一问题上,我过于天真了。不过,有那么一段时间,来自同一星球50个相距遥远的国家的政治家们云集在美丽的海湾城市旧金山,那座城市到处洋溢着友善气氛,以及必须向前看的决心。这是南非总理扬·克里斯蒂安·史末资做的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国凡尔赛参与创建国际联盟的人里,他是唯一仍然在世的重要人物。他亲眼见证了国联的缓慢衰败。他认为,拟议中的联合国比老国联好。他亲口告诉过我,他认为,这是人类最后一次机会。P2-4 序言 本书记述的是某人穿越20世纪的经历。本书是三部曲中的第三卷,也是最后一卷。在20世纪,人类经历的变化超过了以往1900年的变化。 同一时期,这一星球还见证了更多的暴力,更多的流血冲突,以及多次战争,其规模和破坏力越来越大。 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纪,间或也有和平时期,对许多人来说,尤其对生活在美国的人来说,蒸蒸日上的生活一直在继续。在这一时期,科学和发明获得了爆炸式的发展,这极大地改善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人类在宇宙中究竟身在何处的观念也在改变。我出生于1904年,如今的年轻人会说,他们根本无法想象,在那之前,人类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那之前,人们出行时乘坐马拉的四轮车,那之前,世间还没有汽车、电话、电灯、电力,也没有如此普及的中央供暖:那之前没有飞机、电影、激光、雷达、收音机、电视机、燃油炉、电冰箱、空调机、拖拉机、沥青路、汽车库、加油站、交通灯、计算机、录放机、核炸弹、空间站、太空火箭、太空飞船、月球漫步、喷气发动机、凝固汽油弹,以及许许多多人们如今司空见惯的其他东西。 我父亲上过大学,接受过法学院的教育。他是那种思想开放,很有包容心的人。他跟所谓的“老顽固”完全不沾边,他去世时才42岁。但他也认为,对于行走在城镇大街上和乡间道路上的行人来说,汽车很危险,会吓着马匹,因而是一种威胁,必须禁止。当年,上路行驶的汽车总量不过区区数千辆。 我父亲对飞机也持否定态度,当时的飞机——全都是小型复翼飞机——就全美国而言,其总量屈指可数。他认为,搭乘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旅行,尤其是飞越大陆和大洋,简直是痴人说梦。 1910年9月27日,在美国芝加哥格兰特公园上空,有10多架突突作响的小型复翼飞机在那里作简单的飞行表演。我父亲和我看过那些早期的飞机之后,他对我说:“如果上帝有意让人类飞翔,他会让人类长出翅膀。飞翔的事还是留给鸟类吧。” 20世纪,所有独创性的机械发明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可思议的社会发展是否真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让人类的生活更有韵味,更有意义,对此我不敢苟同。毫无疑问,那些创造发明解放了男性——尤其是女性——让人类摆脱了许多艰苦的劳作,人们在世纪之初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已经遍地开花,人们的生活节奏之快,实在太疯狂,让我经常头脑发晕,想停下来一看究竟,以便好好整理—下自己的思路。 所有社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当然,地球上仍然有数千万人生活在饥饿中,并且无家可归。让美国人无地自容的是,在富足的美国,这种人的数量相当庞大。跟我出生时相比,至少在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在物质方面已经过上了好日子。然而,人们是否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更加幸福,更加聪明了呢? 在我成年以后的前20年里,我大部分时间在海外工作,主要是在欧洲,前两部回忆录主要讲述的是我在美国以外的经历。 本书涉及的是我重返美国后,在美国国内近半个世纪的经历。即长期脱离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返美国的我在美国国内的生活和工作状况。 无论是命运,还是上帝,或是主宰人类生命长度的什么东西,我一概不信,运气却一直伴随着我,伴随我走过了动荡的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段,伴随我度过了我们国家建国以来相当困难的一个时期。 恰如詹姆斯·莱斯顿最近向我指出的那样,作为记者和评论家,我们的工作是评说我们所处的时代,而这一时代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甚至更久,实际跨度为美国建国以来四分之一之久。就我个人来说,即是200年中的64年。 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段漫长的跨越,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生活也充满了跌宕起伏。不过,一路走来,其中既有惊喜,也有激动;既有复杂多变,也有麻烦不断。 后记 衷心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信任我,让我承担重任,翻译本书。 本书是名人传记,而且是涉及重要世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名人传记。在我翻译的书里,本书算不上最难译,不过,本书却是我投入时间、精力、耐心最多的书。并非因为本书篇幅大(我翻译过同等篇幅的世界文学名著),而是因为本书包含的真实信息量堪称“巨大”!仅举一例:本书不过40多万字,涉及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达到1700个之多!众所周知,这类名词不能想当然地翻译:另外,由于本书作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绝无仅有的亲历者,书中记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此前已经在数不胜数的中文著述里出现过,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翻译先例,必须从中找出标准的或约定俗成的译名,方能纳入我的译文。我估计,为查找这1700个专有名词的准确中文名称,以及诸如此类的信息,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占了全部投入的五分之一! 本书作者因《第三帝国的兴亡》享誉天下。《第三帝国的兴亡》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也是一部极其特殊的历史书。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同类中的绝唱。它历尽艰难才出版成书,它面世后的反响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美国,历史书向来没有市场,《第三帝国的兴亡》却创造了空前绝后的市场奇迹,继之,这一奇迹还传遍了世界各地。 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刚刚着手翻译时,我那百岁的老父亲走了。在抢救中,我做了一件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在最后时刻,经医生允许,我一直紧握父亲的手,每当监视仪上各种跳跃的曲线和数字趋向高危时,我就不停地跟他说话,呼唤他不要放弃。父亲三次仅有出气,没有进气,然后停止呼吸近一分钟,监视仪上的各种曲线形成近乎平行的直线,各种数字也三次近乎归零;好在他又三次倒吸长气,让监视仪上的曲线和数字三次恢复生机,给了我和医护人员三次希望。不过他没有作第四次努力!我父亲走了,他的一生(1912—2012)刚好跨越一个世纪,不仅是中国历史最轰轰烈烈变迁的见证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第三帝国的兴亡》和本书讲述的那些年都是他经历过的,只不过他身在东方,而不是西方。发生在我父亲身上的故事,于我,于他的战友和朋友,都是极其精彩的人生和历史故事。 所以,在翻译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生出许多感慨,真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创作出一部既厚重又精彩的类史书,与大家分享一位百岁老人经历的种种非凡故事。 历史之厚重,有时候惟有讲述历史的书才得以承载!本书即如斯。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谨向南希·欧文思(Naricy Owerls)女士和詹姆斯·梅(Jar Tles May)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曾经给予我许多帮助。 译文中凡有不妥之处,望读者宽容。 卢欣渝 二零一三年五月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真的存在20世纪版的尤利西斯,他必是威廉·夏伊勒无疑。身兼记者、作家、历史学家于一身的夏伊勒亲眼见证了20世纪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值得庆幸的是,他把那些事件全都用文字记述了下来……一部非凡的著作。——《休斯顿纪事报》 夏伊勒先生生于美国中西部,他伴着20世纪的脚步长大,他熟知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现存世界秩序创立时期的亲历者……这部著作为读者开启了许多管窥历史渊源的通道。——《华尔街日报》 夏伊勒留给世人的绝响。对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报道,他让人们以非同凡响的方式记住了——因而也真正了解了——过去。——《出版人周刊》 在这本书里,夏伊勒讲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故事,他向读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后的艰辛。——《波士顿环球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